刺梅園老松行

作者:汪文柏 朝代:清代

刺梅園老松行原文

刺梅園中老松樹,三載相思今始遇。

果然奇絕不虛譽,起伏猶龍令我懼。

長身宛蜒走當路,猛爪攫拿如欲捕。

鱗甲渾身不知數,猙獰頭角作吞吐。

噓氣為雲噴為霧,奮鬣直往蒼穹訴。

誰敢攀髯觸其怒,任彼登天復回顧。

山魈木客安能附,空中定有雷霆護。

慈仁虛名落詩賦,欲補十景惟君助。

蒲輪徵辟未必赴,儻逢尊者無恐怖。

引杖降之歸缽去,是龍是松辨其故,具眼人看方不誤。

詩詞問答

問:刺梅園老松行的作者是誰?答:汪文柏
問:刺梅園老松行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汪文柏的名句有哪些?答:汪文柏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四部

參考注釋

梅園

(1).以梅樹為主要特色的園林。 宋 楊萬里 《歲之二日欲游翟園因寒風而止》詩:“千騎朝來填戟內,雙旌已復指梅園。”

(2).園名。在 江蘇省 無錫市 西南 五里湖 北。因山為園,植梅數千株。 清 末為進士 徐殿一 小桃園,辛亥以後,成為 榮 家邸園。今為 太湖 名勝之一。

(3).“ 梅園新村 ”的省稱。 * 《梅園新村題詩》:“指點舊居懷往事, 梅園 傅厚崗 留名。” 趙朴初 《訪梅園新村》詩:“晨征肅肅訪 梅園 ,猶有梅花著意妍。”參見“ 梅園新村 ”。

松樹

松屬(Pinus)的植物

相思

互相思念,多指男女彼此思慕

果然

(1) 確實如此,表示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

果然名不虛傳

裡頭果然有一件粉紅色的紗衣,她就拿起來,轉身走進樹林。——《牛郎織女》

(2) 連詞,表示假設

那兒果然像你說的那么熱,我去時就連毛衣也不用帶了。

(3) 飽足的樣子

適莽蒼者,三食而反,腹猶果然。——《莊子·逍遙遊》

奇絕

奇妙到極點

怪石嶙峋,山勢奇絕

虛譽

無實的空名

起伏

(1)

(2) 上升和下降

散見坡坨起伏間。——赫胥黎著、 嚴復譯《天演論》

內部鬥爭時有起伏

(3) 比喻感情、關係等起落變化,也指世事興盛衰落

心潮起伏

猶龍

(1).謂道之高深奇妙,如龍之變化不可測。語出《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孔子 去,謂弟子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 老子 ,其猶龍邪!’” 唐 黃滔 《省試王者之道如龍首賦》:“王者以御彼萬國,居於九重。既體天而立制,遂如首以猶龍。” 宋 陸游 《讀<老子傳>》詩:“但説 周公 曾入夢,寧於 老子 嘆猶龍。”

(2).指 老子 。 宋 周密 《齊東野語·三教圖贊》:“ 理宗 朝有待詔 馬遠 畫《三教圖》:黃面老子則跏趺中坐, 猶龍翁 儼立於傍,吾夫子乃作禮於前。” 清 王夫之 《連珠》之二:“材有讓乎 猶龍 ,道有超乎維寶。” 王毓岱 《乙卯自述》詩:“覆鹿忘前夢, 猶龍 悟守雌。”

(3).稱有道之士。 清 徐振芳 《海陵寄李子微》詩:“猶龍久矣逃塵世,牽犢公然飲上流。”

長身

(1).身材高。 唐 韓愈 《唐正議大夫尚書左丞孔公墓志銘》:“吾見其孫,白而長身。”

(2).指竹。 宋 蘇軾 《題過所畫枯木竹石》詩之三:“惟有長身六君子,依依猶得似 淇園 。” 清 錢謙益 《題畫竹》詩之二:“年來小刼如風雨,賴有長身共歲寒。”

宛蜒

同“ 宛延 ”。《漢書·司馬相如傳下》:“駕應龍象輿之蠖略委麗兮,驂赤螭青虬之蚴蟉宛蜒。” 顏師古 註:“蠖略、委麗、蚴蟉、宛蜒,皆其行步進止之貌也。”

當路

(1) 路中間

他站在當路望了一會兒

(2) 掌握政權

奸臣當路

鱗甲

動物用以蔽護軀體的甲殼。泛指一切有鱗和甲的水生動物

渾身

全身

嚇得渾身發抖

不知

是指對於某種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

猙獰

(1).兇惡。指性情、行為或狀貌十分可怕。 元 楊梓 《豫讓吞炭》第二折:“往常你統著兵車百乘,如今卻落不的折箭半莖,卻甚不動刀鎗自太平。你也忒跋扈,忒猙獰。”《說岳全傳》第十五回:“分明是狠金剛下降,卻錯認開路神猙獰。” 老舍 《四世同堂》九:“還有許多西洋人在 北平 ,東洋的武士須戴上一張面具,遮蓋上猙獰的面孔。”

(2).猶兇猛。 明 李東陽 《題畫鷹送羅緝熙》詩:“大鷹猙獰爪抉石,側目空巖睨秋碧。”

頭角

比喻青少年的氣概和才華

吞吐

(1) 吞入吐出,比喻大量進出

這個港口一年可吞吐三千萬噸貨物

(2) 形容言語文章條理不清,意思含糊

吞吐其詞

奮鬣

獸、畜等揚起頸上的長毛。形容奮發或狂怒。 漢 張衡 《西京賦》:“於是 蚩尤 秉鉞,奮鬣被般。”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哮闞之獸,張牙奮鬣。”

蒼穹

蒼天;天空

攀髯

傳說 黃帝 鑄鼎於 荊山 下,鼎成,有龍下迎, 黃帝 乘之升天,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餘小臣不得上龍身,乃持龍髯,而龍髯拔落,並墮 黃帝 之弓。百姓遂抱其弓與龍髯而號哭。事見《史記·封禪書》。後用為追隨皇帝或哀悼皇帝去世的典故。 唐 元稹 《為令狐相國謝賜金石凌紅雪狀》:“臣職司復上,戀切攀髯,方當匍匐而前,敢有赫曦之懼。” 宋 歐陽修 《辭特轉吏部侍郎表》:“犬馬未報,但虞填壑之有時;弓劍忽遺,遽嘆攀髯之莫及。” 清 錢德震 《送白學士祭告孝陵及南嶽》詩:“攀髯千古事,歸胙百官情。”亦作“ 攀龍 ”、“ 攀胡 ”。 晉 陶潛 《命子》詩之三:“於赫 愍侯 ,運當攀龍。撫劍風邁,顯茲武功。”《舊唐書·哀帝紀》:“皇太后義深鳴鳳,痛切攀龍,亦欲專奉靈輿,躬及園寢,兼進追摧之道,用終克盡之儀。” 宋 歐陽修 《辭覃恩轉左丞表》:“國恩未報,但虞填壑以遺羞;金鼎已成,豈謂攀胡之莫及。”

登天

(1).升天。《左傳·成公十年》:“小臣有晨夢負公以登天。”《莊子·大宗師》:“孰能登天游霧,撓挑無極;相忘以生,無所終窮?”《宋史·神宗紀一》:“ 嘉祐 八年侍 英宗 入居 慶寧宮 ,嘗夢神人捧之登天。”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一編第五章第九節:“ 秦國 西有 儀渠國 ,父母死,火燒遺體,稱為登天。”

(2).指登帝位。《素問·上古天真論》:“昔在 黃帝 ,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迺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人將失之耶?’” 王冰 註:“ 黃帝 後鑄鼎於 鼎湖山 ,鼎成而白日升天。” 清 俞樾 《內經辨言》:“成而登天,謂登天位也。《易·明夷》傳曰:‘初登於天,照四國也。’可説此經登天之義。故下文即云:‘迺問於天師。’迺者承上之詞,見 黃帝 既登為帝,乃發此問也。”

(3).指成仙。 晉 葛洪 《抱朴子·對俗》:“若幸可止家而不死者,亦何必求於速登天乎?”

(4).比喻極難。《孟子·盡心上》:“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 金 元好問 《跋閒閒自書樂善堂詩》:“從善如登天,從惡如棄屣,而於趨舍乖,知之不審耳。”《水滸傳》第七二回:“花魁的風流聲價,播傳寰宇,求見一面,如登天之難,何況親賜酒食。”《紅樓夢》第十回:“你如今要鬧出了這個學房,再想找這么個地方兒,我告訴你説罷,比登天的還難呢!”

回顧

(1) 回想過去;思考過去發生的事件

喜歡回顧他們的非洲血統

(2)

(3) 回過頭來看

回顧過去,展望未來

(4) 對某一時期的事態的總的觀察

對戰爭情況進行回顧

山魈

(1) 獼猴的一種。面部皮膚藍色,鼻子紅色,吻部有血須,尾極短,多群居,產於非洲西部

(2) 傳說中山裡的怪物

木客

(1).伐木工。 唐 張祜 《送韋整尉長沙》詩:“木客提蔬束,江烏接飯丸。” 宋 葉適 《祭劉酌甫文》:“邑庭百弓,莽焉空基。命為木客,隨彼匠師。”

(2).傳說中的深山精怪,實則可能為久居深山的野人。因與世隔絕,故古人多有此附會。《太平御覽》卷八八四引 晉 鄧德明 《南康記》:“木客,頭面語聲亦不全異人,但手腳爪如鉤利,高巖絶峰然後居之。” 唐 皮日休 《寄瓊州楊舍人》詩:“竹遇 竹王 因設奠,居逢木客又遷家。” 宋 蘇軾 《次韻定慧欽長老見寄》之二:“松花釀仙酒,木客餽山飱。” 王十朋 注引 趙次公 曰:“木客, 廣南 有之,多居木中,野人之類也。” 金 元好問 《送詩人李正甫》詩:“朝從木客游,莫將山鬼鄰。” 清 許纘曾 《睢陽行》:“大 江 之南多木客,古樹深篁叢窟宅。”

(3).傳說中的鳥名。詳“ 木客鳥 ”。

空中

(1) 作為飛機活動的場所

空中優勢

(2) 中間是空的

空,使動用法

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宋· 蘇軾《石鐘山記》

雷霆

(1) 疾雷

響振雷霆動九天

(2) 比喻人的盛怒或聲威極大

大發雷霆

雷霆之怒

慈仁

慈善仁愛。《莊子·天下》:“薰然慈仁,謂之君子。”《百喻經·嘆父德行喻》:“我父慈仁,不害不盜,直作實語,兼行布施。”《東周列國志》第二五回:“其為人也,慈仁而精潔。精潔則恥於自污,慈仁則憚於賊人。”

虛名

空虛的名稱,不符實際的聲譽

不求虛名

詩賦

(1).詩和賦。 漢 王褒 《四子講德論》:“何必歌詠詩賦,可以揚君哉,愚竊惑焉。”《陳書·文學傳·陰鏗》:“幼聰慧,五歲能誦詩賦,日千言。” 清 顧炎武 《<音學五書>序》:“下及 唐 代,以詩賦取士,其韻一以 陸法言 《切韻》為準。”《儒林外史》第二九回:“就是去歲宗師考取貴府二十七州縣的詩賦首卷 杜先生 ?”

(2).指雅樂。《楚辭·大招》:“二八接舞,投詩賦只。” 王逸 註:“詩賦,雅樂也。古者以琴瑟歌詩賦為雅樂,《關雎》、《鹿鳴》是也。言有美女十六人聯接而舞,發聲舉足與詩雅相合,且有節度也。”

蒲輪

指用蒲草裹輪的車子。轉動時震動較小。古時常用於封禪或迎接賢士,以示禮敬。《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始以蒲輪迎 枚生 ,見 主父 而嘆息。”《漢書·武帝紀》:“遣使者安車蒲輪,束帛加璧,徵 魯 申公 。” 顏師古 註:“以蒲裹輪取其安也。” 唐 羅鄴 《費拾遺書堂》詩:“自憐葦帶同 巢 許 ,不駕蒲輪佐 禹 湯 。” 王闓運 《<衡陽縣誌>序》:“ 汪洋 為 楚 大儒,名久愈章,蒲輪寂寞,蘭佩芬芳。”

徵辟

謂徵召布衣出仕。朝廷召之稱征,三公以下召之稱辟。《後漢書·儒林傳下·蔡玄》:“學通五經,門徒常千人,其著録者萬六千人,徵辟並不就。” 五代 齊己 《聞沉彬赴吳都請辟》詩:“長訝高眠得穩無,果隨徵辟起江湖。” 金 王若虛 《謬誤雜辨》:“ 謝安 初不就徵辟,夫人 劉氏 見家門富貴而 安 獨靜退,謂曰:‘丈夫不如此也。’”《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九:“話説自 漢 以前,人才只是舉薦徵辟,故有賢良方正、茂才異等之名,其高尚不出,又有不求聞達之科。” 章炳麟 《箴新黨論》:“ 郭林宗 以在野之士昵邇公卿,雖不應徵辟,終不出於浮華競名之域。”

未必

不一定;不見得

未必有其實也。——漢· 王充《論衡·訂鬼篇》

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清· 劉開《問說》

未必非聖人之所不能。

未必不過此已忘。——《聊齋志異·促織》

他未必去北京

尊者

(1).稱輩分或地位高的人。《禮記·喪服小記》:“養尊者必易服,養卑者否。” 鄭玄 註:“尊謂父兄,卑謂子弟之屬。”《公羊傳·閔公元年》:“《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五:“今 吳 人子弟稍長便不欲人呼其小名,雖尊者亦以行第呼之矣。”

(2).佛教語。梵語“阿梨耶”意譯為尊者、聖者。亦泛指具有較高的德行、智慧的僧人。 宋 元照 《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尊者,謂臘高德重,為人所尊。”《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卻説西方 雙摩訶池 邊有幾個洞天……凡是洞中各有一個尊者在內,做洞主。” 魯迅 《集外集·<痴華鬘>題記》:“尊者造論,雖以 * 為心,譬故事於樹葉,而言必及法,反多拘牽。”

恐怖

(1).感到可怕而畏懼。《六韜·略地》:“城人恐怖,期將必降。”《後漢書·董卓傳》:“帝見 卓 將兵卒至,恐怖涕泣。” 宋 張師正 《括異志·蔡侍禁》:“ 蔡 氏舉族大恐怖,雖白晝不敢正視。”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王六郎》:“ 許 初聞甚駭,然親狎既久,不復恐怖。” 聞一多 《最後一次的講演》:“所以他們製造恐怖,其實是他們自己在恐怖啊!”

(2).謂令人畏懼。 郭小川 《茫茫大海中的一個小島》詩:“這個島呵!三分恐怖,七分神秘。”

(3).威脅;恫嚇。《公羊傳·莊公三十一年》“威我也” 漢 何休 註:“以威恐怖 魯 也。”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一:“大丈夫臨大事,可否當自決胸懷,乃來家間恐怖婦女為何耶?”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四》:“鬼無所棲,乃來與我爭屋,時時現惡狀,恐怖小兒女。”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葉紫作<豐收>序》:“這一世界中人,會輕蔑,憎惡,壓迫,恐怖,殺戮別一世界中人。”

引杖

持杖。《韓詩外傳》卷八:“ 曾子 有過, 曾晳 引杖擊之。” 唐 柳宗元 《夏初雨後尋愚溪》詩:“引杖試荒泉,解帶圍新竹。”

具眼

(1).謂有識別事物的眼力。 宋 陸游 《冬夜對書卷有感》詩:“萬卷雖多當具眼,一言惟恕可銘膺。”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考證》:“ 杜 詩中‘師曰’者,亦‘ 坡 曰’之類,但其間半偽半真,尤為淆亂惑人,此深可嘆。然具眼者,自默識之耳。”

(2).指有眼力的人。 明 馮夢龍 《智囊補·閨智·漂母》:“ 楚 漢 皆豪傑,無一人知 信 者,雖 高祖 亦不知,僅一 蕭相國 ,亦以與語故奇之,而母獨識拔於邂逅憔悴之中,真古今第一具眼矣。” 清 費錫璜 《<友鷗堂集>序》:“ 叔威 詩雖不逮 李 杜 ,置之 元 、 白 、 蘇 、 陸 間,則並驅爭先。世有具眼不敢阿所好也。”

詩詞推薦

刺梅園老松行原文_刺梅園老松行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