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三月廿四日)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夜雨(三月廿四日)原文

夜半忽聞雷,須臾催雨來。

催來復催去,能過那能回。

久未片時閱,深無一寸才。

披衣凌曉望,雲散益吁哉。

詩詞問答

問:夜雨(三月廿四日)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夜雨(三月廿四日)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夜雨(三月廿四日)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灰韻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五十六

2. 三月廿四日

參考注釋

夜半

見“半夜”

今夜半。——明· 魏禧《大鐵椎傳》

聞雷

《三國志·蜀志·先主傳》:“是時 曹公 從容謂 先主 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 操 耳。 本初 之徒,不足數也。’ 先主 方食,失匕箸。” 裴松之 注引《華陽國志》:“於時正當雷震, 備 因謂 操 曰:‘聖人云“迅雷風烈必變”,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至於此也!’”後因以“聞雷”謂借他事掩飾自己的真實感情。《三國演義》第二一回:“勉從虎穴暫趨身,説破英雄驚 * 。巧借聞雷來掩飾,隨機應變信如神。”

須臾

(1) 片刻

須臾不可離

(2) 一會兒

須臾,蛇不見了。——《三國演義》

來復

(1).往還,去而復來。語見《易·復》,謂陽氣經七日已由剝盡而開始復生。後因以稱陽氣始生。《三國演義》第四九回:“ 操 ( 曹操 )笑曰:‘冬至一陽生,來復之時,安得無東南風?何足為怪!’”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十一月·時品》:“欣一陽之來復,遂萬有以萌生。”

(2).一星期是七天,舊時因又稱一周為一來復,星期日為來復日。

(3).回復,回來。 唐 李復言 《續幽怪錄·蘇州客》:“客曰:‘吾攜過嶺,方敢來復。’” 冰心 《寄小讀者》十三:“母親!我童心已完全來復了。”

(4).來回反覆,一遍又一遍。 蕭紅 《生死場》一二:“她不再理睬一下那些紙片,丟在腳下來復的亂踏。”

(5).英文rifle的譯音。指炮筒、槍管中的來複線。即膛線。 嚴復 《救亡決論》:“不知曲綫力學之理,則無以盡炮準來復之用。”

那能

方言。怎么樣。

出處:

章炳麟 《新方言·釋詞》:“凡諸形狀皆謂之態,亦謂之能; 蘇州 問何如曰那能,那即若字,能即態字,猶通語言曾(俗作怎)么樣矣。”

例句:

殷夫 《監房的一夜》:“ 小王 說:‘老和尚後來那能了呢?’說著笑了。”

片時

一會兒

一寸

(1).十分為一寸。引申為微少。《韓非子·說林上》:“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仞有水。” 漢 賈誼 《新書·五美》:“一寸之地,一人之眾,天子無所利焉,誠以定治而已。”《晉書·庾亮傳》:“冒親以求一寸之用,未若防嫌以明至公。” 宋 楊萬里 《初夏》詩之一:“雨後覓春無一寸,薔薇花發釅燕脂。”

(2).指心。古人謂心為方寸之地,故稱。 宋 蘇軾 《次韻答王鞏》詩:“我有方外客,顏如瓊之英,十年塵土窟,一寸冰雪清。” 明 何景明 《過先墓》詩:“一寸未忘遊子線,萬年難覓 老萊 衣。”

(3).指光陰。 唐 李嶠 《書》詩:“請君看入木,一寸乃非虛。”參見“ 一寸陰 ”。

披衣

將衣服披在身上而臂不入袖。 三國 魏 曹丕 《雜詩》之一:“展轉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唐 韋應物 《寄馮著》詩:“披衣出茅屋,盥漱臨清渠。” 清 吳騫 《扶風傳信錄》:“二人披衣待旦,別 袁 而歸。”

凌曉

拂曉。 南朝 梁 劉孝威 《帆渡吉陽洲》詩:“江風凌曉急,鉦鼓候晨催。”

雲散

像天空的雲那樣四處散開。比喻曾經在一起的人分散到各個地方

舊友雲散

詩詞推薦

夜雨(三月廿四日)原文_夜雨(三月廿四日)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