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六和塔作歌原文
我游西湖率三日,樂矣慮非凜無逸。
會稽南望舉精禋,宣命明當發清蹕。
穹塔鎮江久所聞,到此不登孤良因。
振衣拾級陟其頂,耳飫天籟衣濕雲。
海眼龍宮寂寥鎖,江邊雁堵香花妥。
之字長流寫向東,月峰朝靄攬於左。
壯觀至是真空前,那更息心安四禪。
杜甫添憂我添喜,境移所遇理則然。
詩詞問答
問:登六和塔作歌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登六和塔作歌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二十五
參考注釋
西湖
湖名。在浙江省杭州市區以西,三面環山(有南高峰、北高峰、玉皇山等),周長15公里,被孤山、白堤、蘇堤分隔為外西湖、里西湖、後西湖、小南湖和岳湖
三日
(1).三天。《易·蠱》:“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後甲三日。”
(2).一個月的第三天。 三國 魏 曹丕 《與吳質書》:“二月三日, 丕 白:歲月易得,別來行復四年。”
(3).指三月三日上巳節。 晉 潘尼 《三月三日洛水》詩:“聊為三日游,方駕結龍旂。”
無逸
(1).不貪圖安樂。《書·無逸》:“嗚呼,君子所其無逸。” 南朝 梁 江淹 《雜體詩·效盧諶‘感交’》:“自顧非杞梓,勉力在無逸。” 章炳麟 《訄書·原變》:“以是為憂,故‘無逸’之説興,而‘合羣明分’之義立矣。”
(2).《書》的篇名。《書·無逸序》:“ 周公 作《無逸》。” 孔 傳:“中人之性好逸豫,故戒以《無逸》。” 明 李東陽 《元日早朝》詩:“擬將《無逸》陳 周 戒,咫尺君門奈遠何?” 羅惇曧 《文學源流·周秦諸子總論》:“至於《無逸》開奏議之先,《金縢》啟哀冊之體。”
會稽
(1).山名。在 浙江省 紹興縣 東南。相傳 夏禹 大會諸侯於此計功,故名。一名 防山 ,又名 茅山 。《左傳·哀公元年》:“ 越子 以甲楯五千保於 會稽 。” 漢 袁康 《越絕書·外傳記越地傳》:“﹝ 禹 ﹞更名 茅山 曰 會稽 。”
(2).郡名。 秦 置,今 江蘇省 東部及 浙江省 西部地。《漢書·嚴助傳》:“ 嚴助 , 會稽 吳 人。”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政事》:“ 賀太傅 作 吳郡 ,初不出門, 吳 中諸強族輕之,乃題府門云:‘ 會稽 雞,不能啼。’” 清 吳偉業 《過朱買臣墓》詩:“ 翁子 窮經不自貧, 會稽 連守拜為真。”
宣命
(1).傳達皇帝的詔命。《晉書·何曾傳》:“故建官受任,則置副佐;陳師命將,則立監貳;宣命遣使,則設介副。” 唐 杜甫 《送楊六判官使西蕃》詩:“宣命前程急,惟良待士寬。”
(2).皇帝的詔命。《敦煌變文集·韓擒虎話本》:“使君蒙詔,一似大杵中心,不感(敢)為(違)他宣命,當時朝現(見),直詣閤門。”《前漢書平話》卷下:“ 呂 女親手揪妃子髮,至於殿上。 呂 女曰:‘ 劉友 知罪么?爾一者負我,二者違了宣命。’” 明 葉子奇 《草木子·雜制》:“ 元 朝一品衙門用三臺金印……惟宣命之寳用玉。以玉筯篆文,此其異也。”
(3).宣揚威命。 三國 魏 應璩 《與滿公琰書》:“外嘉郎君謙下之德,內幸頑才見誠知己,歡欣踴躍,情有無量,是以奔騁御僕,宣命周求。”
明當
猶明日,明天。《北史·蕭寶夤傳》:“ 寶夤 明當拜命,其夜慟哭。” 唐 王維 《宿鄭州》詩:“明當渡 京水 ,昨晚猶 金谷 。” 宋 吳潛 《水調歌頭·和梅翁韻預賦山中樂》詞:“倚棹明當發,歸夢落三洲。”
明白得當。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下:“見 陸丈 回書,其言明當。” 清 顧炎武 《日知錄·古人不忌重韻》:“古人但取文理明當而已,初不避重字也。” 清 姚鼐 《復魯絜非書》:“抑人之學文,其功力所能至者,陳理義必明當,布置取捨,繁簡廉肉不失法,吐辭雅馴不蕪而已。”
清蹕
(1).舊時謂帝王出行,清除道路,禁止行人。《文選·顏延之<應詔觀北湖田收>詩》:“帝暉膺順動,清蹕巡廣廛。” 李善 注引《漢儀注》:“皇帝輦動,出則傳蹕,止人清道。”《周書·儒林傳序》:“帝於是服袞冕,乘碧輅,陳文物,備禮用,清蹕而臨太學。” 前蜀 花蕊夫人 《宮詞》之四二:“扇掩紅鸞金殿悄,一聲清蹕捲珠簾。” 明 唐順之 《朝謁長陵》詩:“清蹕傳虛谷,靈旗隱洞房。”
(2).借指帝王的車輦。 唐 沉佺期 《奉和聖制幸禮部尚書竇希玠宅》:“不知行漏晚,清蹕尚裴迴。”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一:“ 大名 河朔 之咽喉,或蹔駐清蹕,揚天威以壯軍聲。”
所聞
所聽到的;所知道的。《商君書·更法》:“夫常人安於故習,學者溺於所聞。”《漢書·劉向傳》:“臣幸得託肺附,誠見陰陽不調,不敢不通所聞。” 晉 陶潛 《桃花源記》:“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漢 ,無論 魏 晉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孫文定公》:“人君耳習於所聞,則喜諛而惡直。”
不登
(1).歉收。《禮記·曲禮下》:“歲凶,年穀不登。”《漢書·元帝紀》:“歲數不登,元元睏乏,不勝饑寒。” 宋 蘇軾 《許州西湖》詩:“ 潁川 七不登,野氣長蒼莽。” 清 吳敏樹 《先考行狀》:“今歲頗不登,貸者艱償,不如放之。”
(2).不升。《左傳·文公二年》:“《周志》有之:勇則害上,不登於明堂。”
(3).不用。《左傳·隱公五年》:“鳥獸之肉不登於俎,皮革、齒牙、骨角、毛羽不登於器。” 楊伯峻 註:“不登於器,猶言不用於製成軍國之重要器物。”
(4).不與,不贊成。《左傳·襄公元年》:“於是為 宋 討 魚石 ,故稱 宋 ,且不登叛人也。” 杜預 註:“登,成也。不與其專邑叛君,故使 彭城 還繫 宋 。” 楊伯峻 註:“不登即不贊同。” 漢 陳琳 《為袁紹檄豫州》:“幕府惟強幹弱枝之義,且不登叛人之黨,故復援旌擐甲,席捲起征。”
良因
(1).佛教語。好因緣。 南朝 齊 王融 《淨行詩》之六:“令名且雲重,豈若樹良因。”參見“ 因緣 ”。
(2).可靠的依託。 唐 劉長卿 《題靈佑上人法華院木蘭花》詩:“高柯儻為檝,渡海有良因。”
(3).好機會。 唐 薛用弱 《集異記·蔡少霞》:“﹝鹿幘人﹞謂 少霞 曰:‘召君書此,賀遇良因。’”
振衣
抖衣去塵,整衣。《楚辭·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王逸 註:“去塵穢也。” 晉 陸機 《招隱詩》:“明發心不夷,振衣聊躑躅。” 唐 白居易 《偶作》詩之二:“日出起盥櫛,振衣入道塲。”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胭脂》:“急起篝燈,振衣冥索。”
拾級
逐級登階
拾級而上
天籟
自然界的聲音,物自然而然發出的聲音。如風聲、鳥聲、流水聲等
濕雲
濕度大的雲。 唐 李頎 《宋少府東溪泛舟》詩:“晚葉低眾色,濕雲帶繁暑。”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八:“滿天濕雲飛舞,瘦葉時時經風細吟。”
海眼
泉眼,泉水的流出口。古人認為井泉的水,潛流地中,通江海,故稱。 唐 杜甫 《太平寺泉眼》詩:“石澗見海眼,天畔縈水府。” 宋 王安石 《龍泉寺石井》詩之一:“山腰石有千年潤,海眼泉無一日乾。” 清 許承欽 《由來鶴橋登樓觀趵突泉》詩之二:“檻外金沙玉蕊繁,誰開海眼任瀾翻。” 朱自清 《潭柘寺戒壇寺》:“洞裡有石虎、石龜、上天梯、海眼等等。”
龍宮
神話中龍王居住的海底宮殿
寂寥
(1) 空廓
寂寥無人。——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2) 寂靜;無人倍伴的,獨自一人的
香花
香味芬芳的花,比喻對人民有益,有利於社會進步的言行和作品
之字
即之字路。 唐 劉昭禹 《送人游九疑》逸句:“漆燈尋黑洞,之字上危峯。”
長流
(1).長長的流水。 漢 張衡 《歸田賦》:“仰飛纖繳,俯釣長流。” 三國 魏 曹植 《贈王粲》詩:“樹木發春華,清池激長流。” 晉 盧諶 《贈崔溫》詩:“平陸引長流,岡巒挺茂樹。”
(2).遠途流放;長期流放。 唐 趙璘 《因話錄·宮》:“及知其母年高,乃免死,杖一百,長流 康州 。”《新五代史·唐臣傳·毛璋》:“ 璋 坐長流 儒州 ,已而令所在賜自盡。”《武王伐紂平話》卷上:“因初修臺時,為吾慢功,故罰吾為長流百姓。” 明 屠隆 《綵毫記·妻子哭別》:“長流遠指 夜郎 西,瘴雨蠻煙迢遞。”
(3).指治獄參軍。也稱長流參軍。司禁防。《宋書·百官志上》:“其後又有直兵、長流、刑獄、城局、水曹、右戶、墨曹七曹。”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書證》:“或問曰:‘何故名治獄參軍為長流乎?’答曰:‘《帝王世紀》云:“帝 少昊 崩,其神降於 長流 之山,於祀主秋。”案:《周禮·秋官》,司寇主刑罰、長流之職, 漢 魏 捕賊掾耳。 晉 宋 以來,始為參軍,上屬司寇,故取秋帝所居為嘉名焉。’”《隋書·百官志中》:“上 上州 刺史,置府。屬官有……外兵、騎兵、長流、城局、刑獄等參軍事及掾史。”
朝靄
早晨的霧氣。 冰心 《寄小讀者》三:“外望遠山連綿不斷,都沒在朝靄里,淡到欲無,只淺藍色的山峰一線,橫亘天空。”
比喻朝廷的混亂狀態。 南朝 梁 江淹 《蕭驃騎解嚴輸黃鉞表》:“朝靄方卷, 郢 氛已廓。”朝,一本作“ 祲 ”。
壯觀
雄奇偉觀的事物或風景
頗為壯觀
真空
(1)
(2) 指沒有任何實物粒子的空間
真空封裝罐
(3) 指沒有氣體或氣體極少的空間
(4) 借指不存在某種事物的領域
軍事力量真空
息心
(1) 〈方〉∶心情放鬆
聽說未出人命,大家都息心了
(2) 除掉雜念,專心致志
息心讀書
四禪
佛教語。即四禪定。 唐 王維 《游悟真寺》詩:“猛虎同三逕,愁猿學四禪。” 清 趙翼 《梁制觀世音像歌》:“豈知淨業空精專,避災終未入四禪。”詳“ 四禪定 ”。
杜甫
(712—770) 唐代著名詩人。祖籍襄陽,生於河南鞏縣。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杜甫被公認為唐代以來最偉大的詩人之一。著有《杜少陵集》
理則
(1).即邏輯。 孫中山 《建國方略·以作文為證》:“然則邏輯究為何物?當譯以何名而後妥……吾以為當譯之為‘理則’者也。” 孫中山 《建國方略·以作文為證》:“學者之對於理則之學,則大都如 陶淵明 之讀書,不求甚解而已。”
(2).原理法則。 郭沫若 《十批判書·稷下黃老學派的批判》:“儘管是怎樣的個人主義者,一個人不能完全脫離國家社會而生存,故論到國家社會的理則時,便很容易流露其個人主義的本色。”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三編第一章第三節:“ 莊子 認為……﹝道體﹞生出天地,生出帝王,生出一切的理則,連神、鬼都是從它生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