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報罷讀論語,普沆先後同。
可謂識大體,更張非所工。
水旱日疏陳,太初尤醇忠。
詩詞問答
問:《題養正圖六十首·其五十八·常讀論語》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東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七十八
參考注釋
報罷
(1).古謂批覆所言之事作罷,即言事不準。《漢書·梅福傳》:“數因縣道上言變事,求假軺傳,詣行在所條對急政,輒報罷。”《新唐書·楊朝晟傳》:“前請報罷, 張公 已舍 邠 矣。”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一:“ 沆 居重位,實無補萬分,唯中外所陳利害,一切報罷之,惟此少以報國爾!”
(2).科舉時 * 試落第,亦稱報罷。 清 趙翼 《甌北詩話·杜少陵詩》:“ 天寶 六載召試至 長安 ,報罷之後,則日益飢窘,觀其詩可知也。” 清 胡鳴玉 《訂訛雜錄·報聞罷》:“今人以落第為報罷。”
論語
孔子言論的彙編,儒家最重要的經典。由孔子門生及再傳弟子集錄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主要資料。南宋時朱熹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為“四書”,使之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今本論語總計20篇,1.2萬字
先後
(1) 先和後;早和晚
人來的不少,但總要分個先後
(2) 前後相繼;陸續地;接連地
她先後去了美國、英國和德國求學
可謂
(1) 可以說是;可以稱為
(2) 何為
管仲得行其知於國,國可謂亂乎?——《管子》
識大體
懂得事情的要領或有關大局的道理。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奏啟》:“理既切至,辭亦通暢,可謂識大體矣。” 清 昭槤 《嘯亭續錄·善撲營》:“其後 文遠皋寧 任金吾時,以其賤卒不宜近上前,因奏罷之,人稱其識大體雲。” 聞一多 《演講錄·八年的回憶與感想》:“這年頭愈是年輕的,愈能識大體,博學多能的中年人反而只會挑剔小節。”
更張
改施弓弦,重新張設,比喻變更或改革
竅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董仲舒《舉賢良對策》
非所
(1).不按規定時間;不時。《荀子·王霸》:“傷國者,何也?曰:以小人尚民而威,以非所取於民而巧。” 王先謙 集解引 俞樾 曰:“非所,猶非時也。”
(2).不是人能夠正常生活的地方。指監獄、邊荒之地等。《後漢書·陳蕃傳》:“或禁錮閉隔,或死徙非所。”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陰注陽受》:“先是 翱 典 合肥郡 ,有一道人詣 翱 ,自言能使鬼神。 翱 謂其妖……命繫於非所。”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三:“ 康熙 癸未,狀元 王式丹 以 江南 科場事牽涉,卒於非所。”
水旱
(1) 水澇和乾旱
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過十之一二矣。——清· 洪亮吉《治平篇》
(2) 水陸
水旱交界
疏陳
稀疏地列陣。陳,通“ 陣 ”。《左傳·襄公十八年》:“ 晉 人使司馬斥山澤之險,雖所不至,必旆而疏陳之。” 杜預 註:“疏建旌旗以為陳,示眾也。”
上疏陳述。
太初
亦作“ 大初 ”。1.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元氣。《列子·天瑞》:“太初者,氣之始也。” 三國 魏 曹植 《魏德論》:“在昔太初,玄黃混並,渾沌鴻濛,兆朕未形。”《雲笈七籤》卷二:“太初之時, 老君 從虛空而下,為太初之師。”
(2).指太古時期。 唐 吳筠 《高士詠》序:“太初渺邈,難得而詳。” 宋 鄭樵 《通志·總序》:“惟 梁武帝 為此慨然,乃命 吳均 作通史,上自太初,下終 齊 室。”
(3).道家指道的本源。《莊子·知北游》:“以無內待問窮,若是者,外不觀乎宇宙,內不知乎大初。” 成玄英 疏:“大初,道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