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漢卿再判池州

作者:趙公豫 朝代:宋代

送漢卿再判池州原文

閥閱清華自職方,長才重蒞古池陽。

刑曹借箸邀宸眷,秋浦分符定廟堂。

熊輅聲聞舒驥足,朱旗色映快龍光。

公餘寄興耽文字,彩筆仍流翰墨香。

詩詞問答

問:送漢卿再判池州的作者是誰?答:趙公豫
問:送漢卿再判池州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送漢卿再判池州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陽韻

參考注釋

閥閱

(1).功績和經歷。 漢 王充 《論衡·程材》:“儒生無閥閲,所能不能任劇,故陋於選舉,佚於朝庭。”《晉書·張載傳》:“今士循常習故,規行矩步,積階級,累閥閲,碌碌然以取世資。” 宋 葉適 《上孝宗皇帝札子》:“以奔趨官簿為閥閲,以勾校朱墨為詳陳。” 王闓運 《武提督碑》:“緣 江 轉戰,曾不半載,收 安慶 、 廬江 、 無為 、 巢 、 和 、 含山 ,上功皆最,積閥閲,記名總兵,褒號‘振勇’。”

(2).袓先有功業的世家、巨室。 漢 王符 《潛夫論·交際》:“虛談則知以德義為賢,貢薦則必閥閲為前。” 宋 蘇軾 《答曾學士啟》:“而況圭璋之質,近生閥閲之家。固宜首膺寤寐之求,於以助成肅雍之化。” 茅盾 《子夜》十八:“她記得在家鄉的時候聽說過一樁悲慘的故事:是和她家同樣的‘閥閱華族’的一位年青小姐,因為‘不端’被禁錮起來不許見人面。”

(3).泛指門第、家世。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風操》:“ 江 南人事不獲已,須言閥閲,必以文翰,罕有面論者。” 盧文弨 補註:“此閥閲言家世。” 宋 秦觀 《王儉論》:“自 晉 以閥閲用人, 王 謝 二氏,最為望族。” 清 劉大櫆 《<吳氏重修族譜>序》:“而世俗以門第相高,往往自矜其閥閲,而輕視他族為小姓。”

(4).仕宦人家門前題記功業的柱子。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漕舫》:“伏獅前為閥閲,後為寢堂。” 明 唐順之 《與郭似庵巡按書》:“僕聞之,仕隱二道,仕者則蜚聲竹帛,或立旄纛,表閥閲,且不為侈。”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趙媒婆》:“奄至一巨宅,閈閎高峻,閥閲煥然。”

清華

(1) 清秀華美

詞藻清華

(2) 清雅美麗;清秀美韶

水木清華

(3) 清高顯貴的門第或官職

職方

(1).古指職掌方面之官。《禮記·曲禮下》:“五官之長曰伯,是職方。其擯於天子也,曰天子之吏。” 鄭玄 註:“職,主也,是伯分主東西者。” 孔穎達 疏:“是職方者,言二伯於是職主當方之事也。”《明史·奸臣傳·馬士英》:“職方賤如狗,都督滿街走。”

(2).古官名。《周禮》夏官所屬有職方氏。 唐 宋 至 明 清 皆於兵部設職方司。北洋政府初期亦設於內務部,後廢。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五》:“ 執誼 ( 韋執誼 )自卑,嘗諱不言 嶺 南州縣名,為郎官時,嘗與同舍郎詣職方觀圖。”《新五代史·職方考》:“自 唐 有方鎮,而史官不録於地理之書,以謂方鎮兵戎之事,非職方所掌故也。”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一:“職方添一郎中,使之廵邊,以知阨塞夷險,及將領之優劣,軍情之利弊。”參見“ 職方氏 ”。

(3).猶版圖。泛指國家疆土。 宋 陳師道 《代賀安西川表》:“奉清廟之遺策,還職方之故區,恩賞並行,人神共慶。” 明 宋濂 《亡友陳宅之墓銘》:“ 浦陽 既入職方, 濂 挈妻孥西還。”

長才

優異的才能。 唐 白居易 《答杜兼謝上河南少尹知府事表文》:“亞理以明慎選,專領以展長才。”《金史·宣宗紀》:“內負長才不為人所知者,聽赴招賢所自陳。” 陳毅 《哭葉軍長希夷同志》詩:“策劃賴長才,腐朽化神奇。”

刑曹

分管刑事的官署或屬官。 宋 秦觀 《賀錢學士啟》:“矧冊府校讎之號,洎刑曹勾稽之司。”《明史·林俊傳》:“御史在刑曹,黃門出後府。” 康有為 《上清帝第五書》:“司計之戶部,司法之刑曹,議論之臺諫翰林,尤為要劇。”

借箸

喻代別人出謀劃策

元載相公曾借箸, 憲宗皇帝亦留神。—— 杜牧《河湟》

宸眷

帝王的恩寵、關懷。《北史·儒林傳下·劉炫》:“以此庸虛,屢動宸眷;以此卑賤,每升天府。” 唐 李白 《為趙宣城與楊右相書》:“銀章朱紱,坐榮宦達,身荷宸眷,目識龍顏。” 明 宋濂 《大明故王府參軍胡公神道碑銘》:“則上所以倚公者至矣,然公亦知宸眷之深而無以圖報。” 清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六:“ 聖祖 朝, 魏蔚州 、 李安溪 諸公皆以湛深理學,渥受宸眷。”

秋浦

秋日的水濱。 唐 張九齡 《別鄉人南還》詩:“東南行舫遠,秋浦念猿吟。” 唐 李賀 《蜀國弦》詩:“涼月生秋浦,玉沙粼粼光。”

分符

猶剖符。謂帝王封官授爵,分與符節的一半作為信物。 唐 孟浩然 《送韓使君除洪州都曹》詩:“述職撫 荊 衡 ,分符襲寵榮。” 明 張鳳翼 《紅拂記·傳奇大意》:“到海上坐展雄圖,功成日同歸完聚,列土分符。” 清 吳偉業 《贈家園次湖州守五十韻》:“乞外名都重,分符寵命仍。”

廟堂

(1) 廟宇

(2) 指朝廷

聲聞

(1).亦作“ 聲問 ”。音信。《國語·越語上》:“寡君 句踐 乏無所使,使其下臣 種 ,不敢徹聲聞於天王。”《呂氏春秋·贊能》:“ 孫叔敖 、 沉尹莖 相與友, 叔敖 游於 郢 三年,聲問不知,修行不聞。”《漢書·蘇武傳》:“前發 匈奴 時, 胡 婦適產一子 通國 ,有聲問來,願因使者致金帛贖之。”《北史·儒林傳下·劉炫》:“ 炫 與妻子,相去百里,聲聞斷絶。”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謬誤》:“ 丁晉公 之逐,士大夫遠嫌,莫敢與之通聲問。”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四章第一節:“ 唐 北庭 節度使 李元忠 、 安西 四鎮留後 郭昕 率將士守境,與朝廷聲問中斷。”

(2).亦作“ 聲問 ”。名聲。《荀子·大略》:“德至者色澤洽,行盡而聲問遠。”《韓非子·內儲說上》:“子聞寡人之聲聞,亦何如焉?”《三國志·蜀志·許靖傳》“ 南陽 宋仲子 於 荊州 與 蜀郡 太守 王商 書” 裴松之 注引 晉 陳壽 《益州耆舊傳》:“ 商 字 文表 , 廣漢 人,以才學稱,聲問著於州里。”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健馱邏國》:“﹝論師﹞少好學,有才辯,聲聞遐被,法俗歸心。” 宋 沉遼 《真覺開堂》:“自諸祖述作已達者,皆著聲問。” 清 曹寅 《題雲辨上人小照》詩:“行識自來矜色相,聲聞何惜證飛仙。”參見“ 聲聞過情 ”。

梵文意譯。佛家稱聞佛之言教,證四諦之理的得道者。常指羅漢。《大乘義章》卷十七:“觀察四諦而得道者,悉名聲聞。”《大乘義章》卷十七:“從佛聲聞而得道者,悉名聲聞。”《敦煌變文集·維摩經押座文》:“五百聲聞皆被訶,住相法空分取證。”

驥足

比喻高才。《三國志·蜀志·龐統傳》:“ 龐士元 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 唐 雍陶 《寄永樂殷堯藩明府》詩:“百里豈能容驥足,九霄終自別鷄群。” 清 劉大櫆 《送孫明府遷任鳳陽》詩之一:“循吏聲名動九閽,通才驥足豈辭繁。” 梁啓超 《樂利主義泰斗邊沁之學說·邊沁之政 * 》:“使起案之權,全歸行政官之手,則議員自放棄其識見,有為之士,無從展其驥足。”

朱旗

紅旗。多指戰旗。 漢 劉向 《九嘆·遠逝》:“杖玉華與朱旗兮,垂明月之玄珠。” 三國 魏 曹植 《東征賦》:“揮朱旗以東指兮,橫大 江 而莫御。” 唐 駱賓王 《從軍中行路難》詩:“絳節朱旗分日羽,丹心 * 酬明主。” 宋 陳師道 《和魏衍三日》:“虎頭魚尾不知數,朱旗一點來奔雲。” 清 洪昇 《伴城書所見》詩:“鐵衣帶殘雪,朱旗翻朔風。”

龍光

(1).龍身上的光。喻指不同尋常的光輝。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沔水二》:“峨峨 南嶽 ,烈烈離明,寔敷儁乂,君子似生,惟此君子,作 漢 之英,德為龍光,聲化鶴鳴。” 唐 皮日休 《吳中苦雨》詩:“龍光倏閃照,虯角搊琤觸。”

(2).指發生不同尋常的光輝。《梁書·陸倕傳》:“還伊人而世載,並三駿而龍光。”

(3).天子氣,瑞氣。 蔡東藩 《南北史通俗演義》第一回:“ 裕 ( 劉裕 )微笑道:‘此刻龍光尚在否?’”

(4).非凡的風采,神采。《後漢書·文苑傳下·高彪》:“﹝ 高彪 ﹞乃遺 融 ( 馬融 )書曰:‘承服風問,從來有年,故不待介者而謁大君子之門,冀一見龍光,以敍腹心之願。’” 明 吳承恩 《賀金秋泉翁媼障詞引》:“日近靈椿,接龍光於瑞桂;露指慈竹,籍鳳采於崇蘭。”

(5).特指皇帝的風采。 清 唐孫華 《伏聞上從學士》詩之三:“憶從便殿覲龍光,咫尺青蒲近御牀。”

(6).指才華。《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惟 博陵 崔州平 , 潁川 徐庶 元直 ,與 亮 友善” 南朝 宋 裴松之 註:“若使游步中華,騁其龍光,豈夫多士所能沉翳哉!”《隋書·文學傳序》:“ 范陽 盧思道 、 安平 李德林 、 河東 薛道衡 ……或鷹揚 河 朔,或獨步 漢 南,俱騁龍光,並驅雲路。”

(7).喻指有才華者。《北史·文苑傳序》:“於時 陳郡 袁翻 、 翻 弟 躍 、 河東 裴敬憲 、弟 莊伯 ……雕琢瓊瑤,刻削杞梓,並為龍光,俱稱鴻翼。”

(8).寶劍的光芒。 唐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 明 王錂 《春蕪記·說劍》:“蕭蕭永夜悲鳴也,怕龍光漸爾消滅。”亦借指寶劍。 明 何景明 《贈別孟望之》詩之四:“龍光久未試,姑以持贈君。”

(9).皇帝給予的恩寵,榮光。龍,通“ 寵 ”。語本《詩·小雅·蓼蕭》:“既見君子,為龍為光。” 毛 傳:“龍,寵也。” 鄭玄 箋:“‘為寵為光’,言天子恩澤光耀被及己也。”《初學記》卷二一引 南朝 梁 劉孝綽 《謝為東宮奉經啟》:“推擇而舉,尚多髦俊,龍光曲被,獨在選中。”按,《藝文類聚》引作“寵光”。 唐 顏真卿 《中散大夫京兆尹鮮于公神道碑銘》:“ 嘉陵 淼淼, 雲臺 矯矯,降生京兆,為龍光兮。” 明 唐順之 《左編附序》:“隱士不事王侯而志可則,深處巖壑而龍光於朝,英主亦往往尊禮其人以風世。”

寄興

(1).猶興寄。指文藝作品的深刻寓意。 唐 元稹 《敘詩寄樂天》:“得 杜甫 詩數百首,愛其浩蕩津涯,處處臻到,始病 沉 宋 之不存寄興,而訝 子昂 之未暇旁備矣。”

(2).寄寓情趣。 宋 劉過 《賀新郎》詞:“人道愁來須殢酒,無奈愁深酒淺。但寄興、焦琴紈扇。” 明 汪廷訥 《獅吼記·敘別》:“因此陶情詩酒,寄興煙霞。”

文字

(1) 記錄語言的符號,如漢字、拉丁字母。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琅琊山刻石”中才第一次把文字叫做字

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說文解字敘》

(2) 文章;作文

文字通順

(3) 語言的書面形式,如漢文、俄文

(4) 文書;公文

行文字

(5) 密信

得此文字

彩筆

畫彩 * 畫用的筆或彩色的圖畫筆

翰墨

原指筆、墨,借指文章、書畫

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曹丕《典論·論文》

詩詞推薦

  • 偈頌一百零一首

    釋慧性宋代〕相見不揚眉,雷轟閃電遲。知音才側耳,擬議落便宜。威行閫外,瞥轉機輪,大千捏聚一微塵。
  • 訪原仲山居

    劉子翬宋代〕寂寂臨湖屋,湖風為掩門。鳥聲幽谷樹,山影夕陽村。好事長留客,雖貧亦置樽。平生枯淡意,去此欲誰論。
  • 又題關山月峨眉黑龍江圖

    巨贊〔清代〕人言黑龍江,我道印心處。接木度懸崖,閒雲任來去。
  • 喻言三首·其三

    乾隆清代〕礛䃴以攻玉,玉成棄礛䃴。范模以陶磁,磁就置范模。問學與政事,況更非兩途。何因政勞勩,雲致學荒疏。誰能
  • 自述二首

    文天祥宋代〕當年嚼血漬銅駝,風氣悠悠柰若何。漢賊已成千古恨,楚囚不覺二年過。古今鹹道天驕子,老去忽如春夢婆。試把
  • 入城似吳竹溪

    陳著宋代〕投眠方丈室,為趁午潮差。父執子愛我,客身心是家。夜床安紙帳,曉枕夢梅花。早作臨溪別,此情天共涯。
    送漢卿再判池州原文_送漢卿再判池州的賞析_古詩文
  • 憶秦娥

    劉辰翁宋代〕梅花節。白頭臥起餐氈雪。餐氈雪。上林雁斷,上林書絕。傷心最是河梁別。無人共拜天邊月。天邊月。一尊對影
    送漢卿再判池州原文_送漢卿再判池州的賞析_古詩文
  • 題唐寅摹古畫冊·其四·林皋秋霽

    乾隆清代〕古木喬而秀,遠山淡以深。疏皴難到處,活脫是雲林。
  • 至揚州

    文天祥宋代〕海雲渺渺楚天頭,滿路胡塵不自由。若使一朝俘上去,不如制命死揚州。
    送漢卿再判池州原文_送漢卿再判池州的賞析_古詩文
  • 蟾蜍硯滴

    劉克莊宋代〕鑄出爬沙狀,兒童競撫摩。背如千歲者,腹柰一輪何。器蛟瓶罌小,功於幾硯多。所盛涓滴水,後世賴餘波。
  • 人日登高

    喬侃唐代〕仆本多悲者,年來不悟春。登高一游目,始覺柳條新。杜陵猶識漢,桃源不辨秦。暫若升雲霧,還似出囂塵。賴得
    送漢卿再判池州原文_送漢卿再判池州的賞析_古詩文
  • 一落索(信守王道夫席上和趙達夫賦金林檎韻)

    辛棄疾宋代〕錦帳如雲處。高不知重數。夜深銀燭淚成行,算都把、心期付。莫待燕飛泥污。問花花訴。不知花定有情無,似卻
  • 【中呂】朝天子_邸萬戶席上

    劉時中〔元代〕邸萬戶席上柳營,月明,聽傳過將軍令。高樓鼓角戒嚴更,臥護得邊聲靜。橫槊吟情,投壺歌興,有前人舊典型。
  • 金丹詩四十八首

    張繼先宋代〕莫嫌野客漏機微,要接仁人至上蹊。悟者便從言下語,迷途終是意中迷。甲庚一判龍歸左,卯酉雙投虎在西。若見
    送漢卿再判池州原文_送漢卿再判池州的賞析_古詩文
  • 挽莫子晉丈

    孫應時宋代〕少日從諸老,丁年重一鄉。塤篪鳴正樂,蘭玉秀成行。坐客多匡鼎,途人說鄭莊。哀哀晚何事,衰病訖淒涼。
  • 寄贈陳越兼簡臧奎

    魏野宋代〕君游帝里共喧喧,我向溪邊獨悄然。工部聲華窮委地,翰林風骨醉看天。朱門想少投封狀,兩制應多借盛編。佇聽
    送漢卿再判池州原文_送漢卿再判池州的賞析_古詩文
  • 盧梅坡宋代〕春蠶運巧起經綸,底事周防反殺身。鼎鑊如歸緣報主,羞他肥祿避危人。
    送漢卿再判池州原文_送漢卿再判池州的賞析_古詩文
  • 白鷺亭和人韻

    馬之純宋代〕一見斯亭喜可知,風來拂拂更清微。青山坐處天開畫,白鷺飛時雪滿磯。何必搜奇效康樂,正應得句似玄暉。最憐
    送漢卿再判池州原文_送漢卿再判池州的賞析_古詩文
  • 天然樹根如意

    乾隆清代〕沙堙石抱已多年,倒植亭亭一朵蓮。生意如無如孰意,指揮真具大乘禪。
  • 種榆詩

    文同宋代〕昔我去守陵陽日,門前夾道初種榆。今年我自山南歸,向椽大者皆柱粗。兩邊合陰若深洞,滿地清影繁如鋪。是時
送漢卿再判池州原文_送漢卿再判池州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