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圖補詠六首·其四·霍斯庫魯克之戰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原文

回城既定進追兇,雙耳山前竄跡逢。

賊已六千橫據嶺,兵才九百仰攻峰。

遮回安集延逃路,直躡拔達山去蹤。

將卒同心奮敵愾,千秋國史勒勛庸。

詩詞問答

問:《戰圖補詠六首·其四·霍斯庫魯克之戰》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冬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五十三

2. 逆酋因葉爾羌喀什噶爾既破失其巢窟悉眾逃竄參贊大臣公明瑞於閏六月十五日選兵邀截偵知兩酋暫息塞爾古勒是地為去拔達克山安集延兩處之要路時二酋欲赴拔達克山而賊之眾伯克等欲赴安集延商議未定我兵悉力窮追至霍斯庫魯克賊避其輜重婦子以六千人登山成列我軍先至者九百騎即奮勇仰攻轉戰三時斬馘數百俘其男婦駝馬賊遂轉向拔達克山一路而逃明瑞仍督兵追躡後會副將軍富德等軍有阿爾楚爾伊西洱庫爾淖爾等處之戰

參考注釋

既定

已定的,已為前提的

既定方針

竄跡

遁跡;隱跡。《後漢書·方術傳上·段翳》:“ 翳 遂隱居竄跡,終於家。” 唐 黃滔 《省試一一吹竽》詩:“次第教單進,宮商乃異宜。凡音皆竄跡,至藝始呈奇。”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神仙鬼怪》:“ 柴 歸縣,不喜執役。遂竄跡 西蜀 ,游 荊渚 。”

九百

(1).亦作“ 九伯 ”、“ 九陌 ”。 宋 、 元 、 明 時譏人痴呆、神氣不足。 宋 陳師道 《後山詩話》卷二三:“世以痴為九百,謂其精神不足也。”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三:“九百孩兒,休把人廝啈。” 元 無名氏 《馬陵道》第二折:“我問你,你是風魔呵是九伯?” 元 楊顯之 《酷寒亭》第三折:“言多語少,小人有些九陌風魔。”《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包待制出身傳》:“休唱報牓郎君去,且唱 包公 九百人。”

(2).指計較瑣細事的人。 清 翟灝 《通俗編·數目》:“《愛日齋叢抄》:‘九百或取喻細瑣之為者。’……今猶以較論細瑣人為九百。”

(3).複姓。 漢 有 九百里 。見《通志·氏族五》引《姓苑》。

仰攻

由低地向高處進攻

遮回

這回;這一回。 唐 元稹 《過東都別樂天》詩之二:“自識君來三度別,遮回白盡老髭鬚。” 宋 陸游 《點絳唇》詞:“江湖上,遮回疎放,作箇閒人樣。”

安集

安定輯睦。《史記·曹相國世家》:“天下初定, 悼惠王 富於春秋, 參 盡召長老諸生,問所以安集百姓。” 宋 葉適 《舒彥升墓志銘》:“余偶為 蘄州 ,被使一路,奉上指盡力安集,歲餘方少定。” 張志哲 羅義俊 《論光武中興之業》:“安集人心,對於穩定社會秩序,鞏固政權的重要意義, 劉秀 君臣早就有所認識。”

逃路

逃跑的路。 柳青 《銅牆鐵壁》第十五章:“﹝一縱隊﹞堵死三十六師師部和一六五旅的逃路。” 程中原 《張聞天與新文學運動》上編Ⅱ:“顯然, 蘊妹 設計的這一條路並不是一條生路,而是一條逃路。”

同心

(1) 思想或認識一致

同心同德

(2) 共一中心或核心

同心圓

同心度

(3) 共同的心愿;心思相同

神佛原有同心

(4) 志同道合;情投意合

昔時同心人,今日兩離分

敵愾

對敵人的憤恨

同仇敵愾

千秋

(1) 千年

(2) 歲月久遠

(3) 生日。敬辭,指人的壽辰

今日老祖宗千秋,奶奶生氣,豈不惹人議論?——曹雪芹《紅樓夢》

國史

(1).原指當代人修纂的本朝實錄和本朝歷史,後泛指一個朝代的歷史。《後漢書·班固傳》:“既而有人上書 顯宗 ,告 固 私改作國史者,有詔下郡,收 固 繫 京兆 獄。” 晉 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序》:“諸侯亦各有國史。” 唐 司空圖 《商山》詩之一:“國史數行猶有志,只將談笑繼英塵。” 田北湖 《論文章源流》:“國史者,君民比並之史。”

(2).國之史官。《詩大序》:“國史明乎得失之跡,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情性,以風其上,達於事變而懷其舊俗者也。”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誌·流業》:“文章之材,國史之任也。” 宋 朱淑真 《芍藥》詩:“到底只留為謔贈,更勞國史刺民風。”

勛庸

亦作“勛庸”。功勳。《後漢書·荀彧傳》:“ 曹公 本興義兵,以匡振 漢 朝,雖勛庸崇著,猶秉忠貞之節。”《舊唐書·李嗣業傳》:“總驍果之眾,親當矢石,頻立勛庸。” 明 姚茂良 《精忠記·伏闕》:“似此勛庸,乞加封贈,滿門榮寵。”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七:“副元帥 梁王 勛庸冠世,請 凌煙閣 側別創一閣,以表殊勛。”

詩詞推薦

戰圖補詠六首·其四·霍斯庫魯克之戰原文_戰圖補詠六首·其四·霍斯庫魯克之戰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