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寧寺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常寧寺原文

蘭若靜朝暉,苔侵碑篆古。

泠泠水到階,落落松當戶。

龍鱗儼欲張,虬枝自撐拄。

譙邑多古蹟,愛此琳宮宇。

依稀梵唄聲,彷佛天花雨。

意香參即離,靜室坐久許。

適然獲常寧,頓忘安心所。

詩詞問答

問:常寧寺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常寧寺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四部 出處:御製詩初集卷十八

參考注釋

蘭若

寺廟,即梵語“阿蘭若”的省稱

蘭若山高處,煙霞障幾重。——杜甫《謁真諦寺禪師》

朝暉

早晨的陽光。 晉 陸機 《日出東南隅行》:“ 扶桑 升朝暉,照此高臺端。” 宋 王安石 《永昭陵》詩:“神闕淡朝暉,蒼蒼露未晞。” 碧野 《報曉峰》:“地球運轉十多個小時以後,又是一片朝暉!”

泠泠

(1) 形容清涼;冷清

白露泠泠

(2) 本指流水聲。借指清幽的聲音

落落

(1) 形容舉止瀟灑自然;豁達開朗 <落落大方>

(2) 形容跟別人合不來;孤獨 <落落寡合>

(3) 堆積的樣子

落落大滿。——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當戶

舊時指典當東西的人

龍鱗

(1).龍的鱗甲。《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其土則丹青赭堊,雌黃白坿,錫碧金銀,眾色炫耀,照爛龍鱗。” 李善 註:“ 郭璞 曰:‘如龍之鱗彩也。’” 呂向 註:“言眾物顏色相照爛然如龍鱗也。”

(2).《韓非子·說難》:“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 * 。人主亦有逆鱗,説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後因以“龍鱗”指人主。《後漢書·光武帝紀上》:“天下士大夫捐親戚,棄土壤,從大王於矢石之間者,其計固望其攀龍鱗,附鳳翼,以成其所志耳。” 唐 吳兢 《貞觀政要·論任賢》:“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龍鱗,觸忌諱也。” 宋 梅堯臣 《送馬司諫使北》詩:“每逆龍鱗司諫諍,又持旄節使 陰山 。” 明 顧大典 《青衫記·蠻素至江》:“不道龍鱗難逆遭黜降,喜青山正對黃堂。”

(3).指皇帝的袞服,龍袍。 唐 杜甫 《秋興》詩之五:“雲移雉尾開宮扇,日繞龍鱗識聖顏。” 仇兆鰲 註:“龍鱗,謂袞衣之龍章。” 明 謝讜 《四喜記·雙桂聯芳》:“鳴鞘隱隱聲傳,仰見龍鱗日耀。”

(4).像龍鱗的樣子。 漢 揚雄 《甘泉賦》:“金人仡仡其承鍾虡兮,嵌巖巖其龍鱗。” 李善 註:“龍鱗,似龍之鱗也。” 呂延濟 註:“言壯勇之金人飾以龍文,令負鐘虡。” 南朝 梁 江淹 《水上神女賦》:“石瓊文而翕赩,山龍鱗而炤爛。” 宋 王禹偁 《和陳州田舍人留別》之五:“道服日斜披鶴氅,藥畦春暖步龍鱗。”

(5).似龍鱗的事物。指水波,漣漪。 晉 郭璞 《江賦》:“溭淢濜溳,龍鱗結絡。” 唐 厲玄 《從軍行》:“戰場收驥尾,清翰怯龍鱗。” 宋 梅堯臣 《汴水斗減寄彥國》詩:“深灘鼇背出,淺浪龍鱗斜。” 明 劉基 《摸魚兒》詞:“碧江風過龍鱗起,天際白雲如絮。”

(6).幼竹。幼竹有籜,如龍鱗狀。 唐 虞世南 《賦得臨池竹應制》:“龍鱗漾 嶰谷 ,鳳翅拂漣漪。”

(7).松檜之屬。松檜之皮如龍鱗,故稱。 唐 王維 《春日與裴迪過新昌里訪呂逸人不遇》:“閉戶著書多歲月,種松皆老作龍鱗。” 宋 梅堯臣 《檜詠》:“龍鱗已愛松身直,珠實還看柏華垂。”

(8).累累垂垂的葡萄。 唐 劉禹錫 《葡萄歌》:“馬乳帶輕霜,龍鱗曜初旭。”

(9).寶刀名。 三國 魏 曹丕 《劍銘》:“又造百辟露陌刀一,長三尺二寸,狀如龍文,名曰龍鱗。”

虬枝

亦作“虯枝”。盤屈的樹枝。 元 吳師道 《廬山紀游贈黃伯庸》詩:“入門雙劍色,夾道萬虯枝。” 清 納蘭性德 《金山賦》:“珍卉含葩而笑露,虬枝接葉而吟風。” 茅盾 《白楊禮讚》:“它沒有婆娑的姿態,沒有屈曲盤旋的虬枝,也許你要說它不美麗,--如果美是專指‘婆娑’或‘橫斜逸出’之類而言,那么白楊算不得樹中的好女子。”

撐拄

亦作“撐拄”。1.支撐;頂拄。 漢 陳琳 《飲馬長城窟行》:“君獨不見 長城 下,死者骸骨相撐拄。” 宋 蘇軾 《東坡》詩之四:“秋來霜穗重,顛倒相撐拄。” 明 胡應麟 《詩藪·近體上》:“中 唐 無 杜 材力學問,欲以一二致語撐拄其間,庸詎可乎!”

(2).支持;維持。《上蔡語錄》卷上:“非 孟子 恁地手腳,也撐拄此事不去。” 宋 陸游 《獨夜》詩:“雖雲久置散,飢飽尚撐拄。” 清 戴名世 《李節婦傳》:“而節婦以一女子巋然傑起,撐拄綱常,爭光日月,人皆謂 李氏 有女,其家世尚不替也。” 茅盾 《虹》四:“她好像是一個失敗的革命者,為要撐拄著自己不陷入於悲觀和消沉,便不得不盛氣斥罵那些愁眉淚眼的同難者。”

(3).猶抵賴。《宋史·陳襄傳》:“民有失物者,賊曹捕偷兒至,數輩相撐拄。”

古蹟

古代留存下來的文化遺蹟,多指古代留傳下來的建築物

名勝古蹟

琳宮

仙宮。亦為道觀、殿堂之美稱。《初學記》卷二三引《空洞靈章經》:“眾聖集琳宮, 金母 命清歌。” 唐 吳筠 《遊仙》詩之二十:“ 上元 降玉闥, 王母 開琳宮。” 宋 趙師俠 《水調歌頭·龍帥宴王公明》詞:“琳宮香火緣在,還近 玉皇 家。” 元 曹之謙 《宿雲台觀》詩:“趍程疲永路,記宿喜琳宮。” 清 顧炎武 《華陰縣朱子祠堂上樑文》:“睇琳宮之絢爛,悲木鐸之幽沉。”

依稀

含糊不清地,不明確地

依稀掩映。——清· 林覺民《與妻書》

梵唄

佛教謂作法事時的歌詠讚頌之聲。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經師論》:“原夫梵唄之起,亦肇自 陳思 。” 宋 陸游 《游臥龍寺》詩:“君不見 天童 徑山 金碧浮虛空,千衲梵唄層雲中。” 清 納蘭性德 《水調歌頭·題西山秋爽圖》詞:“空山梵唄靜,水月影俱沉。” 朱自清 《看花》:“大殿上正做晚課,送來梵唄的聲音。”參閱 唐 玄應 《一切經音義》卷六。

佛天

(1).對佛的敬稱。佛教徒認為佛的法力廣大,能普濟眾生,故以天為喻。《水滸傳》第五回:“老漢從來敬信佛天三寳,雖是我莊上今夜有事,權且留師父歇一宵了去。”《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四:“我昨日與夥計算賬,多出三十兩一項銀子來。我就捨在此處修好了閣,一來也是佛天面上,二來也在此間留個名。”《兒女英雄傳》第三七回:“這都是佛天菩薩的保祐啊!”

(2).猶西天,即佛教所說的極樂世界。亦喻指景物極美之地。《花月痕》第十一回:“只見白鷺橫飛,垂楊倒掛,香風習習,花氣濛濛,真是香國樓臺,佛天世界。”

花雨

(1).花季所降的雨。 前蜀 貫休 《春山行》詩:“重疊太古色,濛濛花雨時。” 宋 向子諲 《水龍吟·紹興甲子上元有懷京師》詞:“更冥冥,一簾花雨。” 元 張雨 《次孫大方仙興詩韻》:“花雨掃塵鸞帚溼,島雲承韈蜃樓昬。”

(2).佛教語。諸天為讚嘆佛說法之功德而散花如雨。《仁王經·序品》:“時無 * 雨諸香華,香如須彌,華如車輪。”後用為讚頌高僧頌揚佛法之詞。 唐 李華 《潤州鶴林寺故徑山大師碑銘》:“十里花雨,四天香雲,幢幡葢網,光蔽日月。” 唐 李白 《尋山僧不遇作》詩:“香雲徧山起,花雨從天來。” 趙光榮 《里湖紀游》詩:“花雨散諸天,慈雲廣蔭庇。”

(3).落花如雨。形容彩花紛飛。 郭沫若 《雙倍的春天》詩序:“ 北京 市民夾道歡迎,花雨滿天,歡雷震地,人人臉上都煥發出無上的喜意。”

靜室

(1).古代天子行幸,對所居宮室先派人清掃和檢查,以保持潔淨並防止意外。《後漢書·楊秉傳》:“王者至尊,出入有常。警蹕而行,靜室而止。” 李賢 註:“靜室謂先使清宮也。”《三國志·魏志·王朗傳》:“夫帝王之居……靜室而後息駕,皆所以顯至尊,務戒慎,垂法教也。”

(2).清靜的屋子。《北史·列女傳·鄭善果母崔氏》:“靜室端居,未嘗輒出門閭。”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六:“其時,山最幽僻,游者絶稀,惟 揚州 商人,構靜室數間,春秋一到而已。” 魯迅 《彷徨·傷逝》:“可惜的是我沒有一間靜室。 子君 又沒有先前那么幽靜,善於體貼了。”

(3).指寺院住房或隱士、居士修行之室。 北周 庾信 《詠畫屏風詩》之二一:“洞靈開靜室,雲氣滿山齋。” 唐 綦毋潛 《題靈隱寺山頂禪院》詩:“觀空靜室掩,行道眾香焚。”《紅樓夢》第一一八回:“你想 妙玉 也是帶髮修行的……姑娘執意如此,我們就把姑娘住的房子便算了姑娘的靜室。”

久許

稍久。《海內十洲記·聚窟洲》:“諸內外牛馬豕犬之屬,皆絶絆離繫,驚駭放蕩,久許鹹定。” 晉 葛洪 《抱朴子·對俗》:“女出食穀,初小腹痛,嘔逆,久許乃習。” 南朝 宋 劉義慶 《幽明錄》:“夜三更,有扣門者,久許,聞里有人應雲。”

適然

(1).偶然。《韓非子·顯學》:“故有術之君,不隨適然之善,而行必然之道。” 宋 歐陽修 《瀧岡阡表》:“吾始一二見之,以為新免於喪適然耳,既而其後常然。”《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二:“兩處取名,適然相同。”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九:“人之賦形,有羊白,有兔缺,有六指,非適然而有,由星氣胎感致之。”

(2).當然。 漢 賈誼 《治安策》:“至於俗流失,世壞敗,因恬而不知怪,慮不得於耳目,以為是適然耳。”《漢書·禮樂志》:“至於風俗流溢,恬而不怪,以為是適然耳。” 顏師古 註:“言正當如此,非失道也。”

常寧

(1).長期安寧。《書·盤庚上》:“先王有服,恪謹天命,茲猶不常寧。” 漢 王粲 《從軍詩》:“日月不安處,人誰獲常寧。”

(2). 漢 宮殿名。《文選·班固<西都賦>》:“後宮則有掖庭、椒房后妃之室, 合歡 、 增城 、 安處 、 常寧 。” 呂延濟 註:“ 合歡 而下,並殿名。”

心所

佛教語。心所有法的簡稱。亦名相應行法、心數。謂此類法皆依心王而起,與心王相應。如:觸、作意、受、想、思等,共六位五十一種。 章炳麟 《駁神我 * 說》:“且心所有五徧行境,人與禽獸所同也。”

詩詞推薦

常寧寺原文_常寧寺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