頌古二首·其二

作者:釋慧琳 朝代:宋代

頌古二首·其二原文

赤體更無藏隱處,黃龍未語先分付。

若將見解上門來,他家自有通霄路。

詩詞問答

問:頌古二首·其二的作者是誰?答:釋慧琳
問:頌古二首·其二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釋慧琳的名句有哪些?答:釋慧琳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遇韻

2. 同上書卷二八

參考注釋

赤體

光身,不穿衣服。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金生色》:“母驚起,見婦赤體走去,方將啟關。”

無藏

(1).不收藏;不儲積。《左傳·襄公五年》:“﹝ 季文子 ﹞無衣帛之妾,無食粟之馬,無藏金玉,無重器備。”

(2).不隱諱;不隱藏。《韓非子·亡徵》:“漏洩而無藏,不能周密而通羣臣之語者,可亡也。” 北周 庾信 《燕射歌辭·羽調曲》:“山無藏於紫玉,地不愛於黃銀。”

隱處

猶隱居。《文選·賈誼<吊屈原文>》:“偭蟂獺以隱處兮,夫豈從蝦與蛭螾。” 張銑 註:“君子但避亂世以隱居,不可與小人從仕。”《漢書·武帝紀》:“詳問隱處亡位,及冤失職。” 宋 陳師道 《答張文潛書》:“ 李耼 家於 瀨鄉 , 莊休 老於 蒙 ,田邑之間,復有昔時懷器而隱處者乎?”

(1).隱居之所。 唐 賈島 《山中道士》詩:“不曾離隱處,那得世人逢。”

(2).指 * 。 明 馮夢龍 《古今譚概·非族·韃韃》:“ 韃 婦至 中國 ,人戲弄其乳則喜,以為是其子也,至隱處亦不為意。”

黃龍

(1).古代傳說中的動物名。讖諱家以為是帝王之瑞徵。《呂氏春秋·知分》:“ 禹 南省,方濟乎 江 ,黃龍負舟。” 唐 杜甫 《秋日荊南述懷三十韻》:“赤雀翻然至,黃龍豈假媒。” 仇兆鰲 註:“《尚書中候》:‘ 舜 沉璧於河,榮光休至,黃龍負卷舒圖,出入壇畔。’”

(2).指真命天子。 唐 呂岩 《參黃龍機悟後呈偈》詩:“自從一見黃龍後,始覺從前錯用心。”

(3).黃銅鑄成的龍,以為盟約的信物。《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傳·板楯蠻夷》:“ 秦昭襄王 時有一 * ,常從羣虎數游 秦 、 蜀 、 巴 、 漢 之境,傷害千餘人。 昭王 乃重募國中有能殺虎者,賞邑萬家,金百鎰。時有 巴郡 閬中 夷 人,能作白竹之弩,乃登樓射殺 * 。 昭王 嘉之,而以其 夷 人,不欲加封,乃刻石盟要……盟曰:‘ 秦 犯 夷 ,輸黃龍一雙; 夷 犯 秦 ,輸清酒一鍾。’”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祝盟》:“及 秦昭 盟 夷 ,設黃龍之詛。” 唐 駱賓王 《兵部奏姚州道破逆賊諾沒弄楊虔柳露布》:“於是廣布朝恩,恭宣帝澤,申之以安撫,曉之以存亡。信重蠻陬,無負黃龍之約。” 唐 楊炯 《原州百泉縣令李君神道碑》:“南州舊俗,滛其白獸之祠;西棘餘甿,背我黃龍之約。”

(4).星座名。 唐 楊炯 《渾天賦》:“南宮則黃龍賦象,朱鳥成形。五帝之座,三光之庭。”

(5).指此星座所在之分野--南方。 清 譚瑩 《重有感》詩之五:“青雀黃龍賸劫灰,拖罾應募卻環來。”

(6).艦船名。《隋書·楊素傳》:“ 素 居 永安 ,造大艦,名曰五牙……次曰黃龍,置兵百人。自餘平乘、舴艋等各有差。”

(7).指長槍。 明 沉采 《千金記·遊說》:“白羽一揮同發矢,黃龍三轉倒拖鎗。”

(8).古城名。即 龍城 。 唐 沉佺期 《雜詩》之三:“聞道 黃龍 戍,頻年不解兵。可憐閨里月,長在 漢 家營。” 明 謝榛 《中秋宴集》詩:“ 黃龍 塞上征夫淚, 丹鳳 城中少婦愁。”

(9).府名。 契丹 天顯 元年(公元926年)置。治所在今 吉林省 農安縣 。 保寧 七年(公元975年)廢, 開泰 九年(公元1020年)復置。 金 天眷 三年(公元1140年)改為 濟州 。《宋史·岳飛傳》:“ 飛 大喜,語其下曰:‘直抵 黃龍府 ,與諸君痛飲爾!’” 明 無名氏《精忠記·伏闕》:“約諸軍痛飲在 黃龍 ,鑾輿指日當迎奉。” 清 趙翼 《岳忠武墓》詩:“生平誓踏 賀蘭山 ,未飲 黃龍 一杯酒。”後借指敵方的都城、巢穴。 明 史可法 《請進取疏》:“始矜壯志於上馬,謂 黃龍 之直抵有期;終耗雄心於跨驢,謂 西湖 之行樂可老。” 清 黃遵憲 《新嘉坡雜詩》之十一:“會飲 黃龍 去,馱經白馬來。” 陳毅 《哭彭雪楓同志》詩:“知君無限恨,未得飲 黃龍 。”

(10). 端溪 硯石品名。 宋 范纂 《端溪硯譜》:“石之病者……曰黃龍,灰黃色,如龍蛇橫斜布石上。” 清 鈕琇 《觚賸·石言》:“東洞西側深處曰 飛鼠巖 ,其石有紋曰黃龍,斜亘石面,工指為瑕。”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六:“ 漢 軍 董元鏡 在京師市上買端硯,中有黃氣一縷,即《硯譜》中所謂‘黃龍’也。”

(11).借指 黃河 。 郭沫若 《豫秦晉紀游·訪花園口》詩:“ 東風渠 上舒長望,已伏黃龍護我華。”《人民文學》1978年第5期:“驚看倒轉乾坤手,腰斬黃龍利萬年。”

(12).比喻成條成片的黃色煙塵或沙漠。《文匯報》1982.6.23:“從此, 吳淞 上空肆虐二十多年的七條黃龍被真正制服了。”《文匯報》1983.12.6:“ 遼寧省 西北部, 科爾沁 沙地東南端,有一個叫 章古台 的地方,原是黃沙漠漠八百里瀚海伸向 遼西 內陸的黃龍之首。”

分付

(1).分別付與。《漢書·原涉傳》:“賓客爭問所當得, 涉 乃側席而坐,削牘為疏,具記衣被棺木,下至飯含之物,分付諸客。”《三國志·魏志·鮮卑傳》:“ 比能 眾逐彊盛,控弦十餘萬騎,每鈔略得財物,均平分付。”《敦煌變文集·漢將王陵變》:“皇帝聞奏,龍顏大悅,開庫賜彫弓兩張,寳箭兩百隻,分付與二大臣。”

(2).交給。 唐 白居易 《題文集櫃》詩:“身是 鄧伯道 ,世無 王仲宣 ;祇應分付女,留與外孫傳。”《宣和遺事》前集:“故 堯王 不將天下傳與他,卻分付與 舜王 了。”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六:“貧僧積下幾文起坐,盡數分付足下,勿以寡見阻。” 元 關漢卿 《魯齋郎》第三折:“我將家緣家計,都分付與你兩口兒,每月齋糧道服,休少了我的,我往 華山 出家去也。”

(3).付託;寄意。 宋 毛滂 《惜分飛》詞:“今夜山深處,斷魂分付潮回去。” 宋 楊恢 《祝英台近》詞:“都將千里芳心,十年幽夢,分付與一聲啼鴂。” 清 納蘭性德 《木蘭花慢·送梁汾南行》詞:“從此覊愁萬疊,夢回分付啼螿。”

(4).囑咐;命令。 唐 方乾 《尚書新創敵樓》詩之二:“直須分付丹青手,畫出旌幢遶謫仙。”《水滸傳》第四五回:“ 石秀 又分付道:‘哥哥今晚且不可胡發説話。’” 清 李漁 《慎鸞交·就縛》:“分付眾將們,從今以後,晝夜須行五百里。”《上海小刀會起義史料彙編·平粵紀聞》:“該匪遂將 嘉定 縣城閉守,分付各店開張。”

(5).指交代;講明。 元 張國賓 《合汗衫》第三折:“官人呵這言語休著你爺知……則去那娘親上分付明白。”《初刻拍案驚奇》卷一:“果然肯賣,但憑分付價錢,不敢吝惜。”

(6).表示;流露。 宋 周邦彥 《感皇恩》詞:“淺顰輕笑,未肯等閒分付。為誰心子裡,長長苦?” 宋 無名氏 《九張機》詞之二:“深心未肯輕分付,回頭一笑,花間歸去,只恐被花知。”

(7).處置;發落。 宋 石孝友 《卜運算元》詞:“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住也應難去也難,此際難分付。” 宋 劉克莊 《賀新郎》詞:“北望神州路,試平章、這場公事,怎生分付?”《古今小說·臨安里錢婆留髮跡》:“ 戚漢老 見了許多財物,心中歡喜,連聲應道:‘這小事,但憑大郎分付。’”

見解

看法;評價

上門

(1) 登門;到人家裡去

上門求教

(2) 來訪

(3) 閂上門

(4) 〈方〉∶指入贅

上門女婿

(5) 商店關門停止營業

他家

(1).他人之家,別人家。《詩·唐風·葛生》“蘞蔓於野” 毛 傳:“蘞生蔓於野,喻婦人外成於他家。”《儒林外史》第一回:“我在學堂里坐著,心裡也悶,不如往他家放牛,倒快活些。”

(2).它;他(她)。家,人稱的語尾。 唐 薛濤 《柳絮詠》:“他家本是無情物,一向南飛又北飛。”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三:“念自家,雖是箇淺陋書生,於夫人反有深恩。是他家(指夫人)先許了,先許了免難後成親。”

霄路

(1).指高山上的小路。 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抗北頂以葺館,瞰南峯以啟軒”自註:“南悉連嶺疊鄣,青翠相接,雲煙霄路,殆無倪際。”

(2).雲中之路,上天之路。 南朝 梁 沉約 《為柳兗州世隆上舊宮表》:“故能屬輦道於天階,命帝闕於霄路。”《雲笈七籤》卷九九:“吉光騰紫氣,霄路逸丹天。” 清 馮桂芬 《題蔡庶常殿齊悼亡詩後》詩:“一朝舜華謝,柘飯春幽幽,飇車逝霄路,簾暗珊瑚鉤。”

(3).青雲之路。喻仕宦之途。 宋 范仲淹 《祭葉翰林文》:“闊視霄路,直步雲庭。”

詩詞推薦

頌古二首·其二原文_頌古二首·其二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