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詩僧從信(信學詩於參寥)

作者:蘇過 朝代:宋代

原文

吳山翠如藍,越水碧如銅。

山川吐奇秀,儒釋俱爭鋒。

接跡有禪老,提綱古宗風。

其餘將詩律,島可不足攻。

我久客塵土,雖窮詩未工。

要知筆硯廢,似缺山水供。

上人三吳來,句法乃有從。

老潛已黃壤,弟子傳清雄。

益復訪雲水,高情謝樊籠。

試草北山移,為我招琴聰。

詩詞問答

問:《贈詩僧從信(信學詩於參寥)》的作者是誰?答:蘇過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蘇過的名句有哪些?答:蘇過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一部

2. 信學詩於參寥

參考注釋

吳山

(1).山名。在今 陝西 隴縣 西南。參見“ 吳岳 ”。

(2).山名。又名 胥山 。俗稱 城隍山 。在今 浙江 杭州 西湖 東南。 南宋 初, 金 主 亮 南侵,揚言欲立馬於此。 況周頤 《蕙風詞話》卷三:“ 金 海陵 ( 海陵王 ,即 金 主 完顏亮 )閲 柳 ( 柳永 )詞‘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句,遂起 吳山 立馬之思。”

(3). 吳 地的山。 三國 吳 故地的山。《文選·謝朓<和伏武昌登孫權故城>》詩:“鵲起登 吳 山,鳳翔陵 楚 甸。” 李善 註:“ 孫 氏初基 武昌 ,後都 建鄴 。” 清 陳維崧 《卜運算元·阻閘瓜步》詞:“風急 楚 天秋,日落 吳 山暮。”

(4). 吳 地的山。 春秋 吳 故地的山。 唐 賈島 《送朱可久歸越中》詩:“ 吳 山侵 越 眾, 隋 柳入 唐 疏。” 明 徐渭 《三茅觀觀潮》詩:“ 吳 山石頭坐秋風,帶著高冠拂雲霧。”

(5). 吳 地的山。常泛指 江 南的山。 宋 張孝祥 《水調歌頭》詞:“ 吳 山 楚 澤行徧,只欠到 瀟 湘 。”

見“ 吳坂 ”。

水碧

玉之一種。系水晶一類的礦物,又名碧玉。《山海經·東山經》:“ 耿山 無草木,多水碧。” 郭璞 註:“亦水玉類。” 唐 李賀 《老夫采玉歌》:“採玉採玉須水碧,琢作步搖徒好色。” 明 宋濂 《送方生還寧海》詩:“水碧與金膏,價重駭見聞。” 王闓運 《余世松誄》:“水碧金膏,非幾席之玩;醴泉玉燭,無時日之期。”

山川

山嶽、江河

祖國壯麗的山川

奇秀

奇特秀美。 唐 陸龜蒙 《丁隱君歌》:“連江大抵多奇岫,獨話君家最奇秀。盤燒 天竺 春筍肥,琴倚 洞庭 秋石瘦。” 清 唐孫華 《送王冰庵出守紹興》詩之一:“ 鏡湖 、 秦望 多奇秀,留待文章太守來。”

儒釋

儒教和佛教。 唐 盧綸 《斅顏魯公送挺贇歸翠微寺》詩:“ 挺贇 惠學該儒釋,袖有 顏 徐 真草跡。” 宋 陳善 《捫蝨新話·儒釋迭為盛衰》:“吾以是知儒釋二者,殆迭為盛衰。”

爭鋒

爭勝,爭強

願上懼無與楚爭鋒。——《漢書·張良傳》

不可與爭鋒。——《三國志·諸葛亮傳》

接跡

亦作“接蹟”。足跡前後相接。形容人多。 唐 趙璘 《因話錄·徵》:“銅乳之臭,並肩而立,接跡而趨。” 金 王若虛 《太一三代度師蕭公墓表》:“聲望既隆,求教者接跡而至。” 清 顧炎武 《日知錄·微子之命》:“後之經生不知此義,而抱器之臣、倒戈之士接跡於天下矣。”亦謂相繼。 唐 韓愈 《伯夷頌》:“微二子,亂臣賊子接跡於後世矣。” 明 劉基 《送黃叔暘歸金華覲省序》:“惟冀其服膺乎不愧不怍之訓,以接跡於古昔聖賢而後已也。”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原道覺世訓》:“歷 漢 文 、 武 、 宣 、 明 、 桓 、 梁武 、 唐憲 ,接跡效尤於後,至 宋徽 又更改皇上帝尊號。”

見“ 接跡 ”。

提綱

(1) 提舉網的總繩

(2) 比喻抓住大的或主要的

(3) 文章、講話等的內容要點

寫發言提綱

宗風

(1).原指佛教各宗系特有的風格、傳統,多用於禪宗。有時也用以泛指道教或文學藝術各流派獨有的風格和思想。《京本通俗小說·菩薩蠻》:“卻説 印長老 接得 可常 ,滿寺僧眾教長老休得安著 可常 在寺中,玷辱宗風。” 金 元好問 《夏山風雨》詩:“慘澹經營有許功, 吳 僧誰得嗣宗風。” 清 張爾岐 《蒿庵閒話》卷一:“嘗嘆佛老宗風高潔,而文士之得罪名教者,往往逃入其中,以自掩飾。” 象升 《<振素庵詩集>序》:“吾則不然,必先繪之以華,斡之以力,而後沉深厲刻以出之,庶乎 李 、 何 、 王 、 李 之宗風不墜歟!”

(2).猶宗尚。 嚴復 《救亡決論》:“當其做秀才之日,務必使之習為剿竊詭隨之事,致令羞惡是非之心,旦暮梏亡,所存濯濯。又何怪委贄通籍之後,以巧宦為宗風,以趨時為秘訣。”

詩律

詩的格式和韻律

島可

唐 代詩人 賈島 與詩僧 無可 的並稱。 島 嘗為僧, 無可 為 島 從弟。二人詩作風格相似,皆多悽苦之詞。 宋 蘇軾 《呂承奉讀書作詩不已貧甚》詩:“吟為蜩蛩聲,時有 島 可 句。” 宋 惠洪 《冷齋夜話·僧景淳詩多深意》:“ 桂林 僧 景淳 ,工為五言詩,規模清寒,其淵源出於 島 可 。”

不足

(1)

不充足,不夠,滿足不了需要

二十尚不足。——《樂府詩集·陌上桑》

最愛湖東行不足。——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2)

缺少或沒有

信心不足

(3)

少於,不到

不足一千

(4)

不能;不可以

此中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5)

不值得,不必

客塵

(1).佛教語。指塵世的種種煩惱。《維摩詰經·問疾品》:“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悲。”註:“ 什 曰:心本清淨,無有塵垢,塵垢事會而生,於心為客塵也。 肇 曰:心遇外緣,煩惱橫起,故名客塵。” 南朝 梁武帝 《淨業賦》:“如久澄水,如新磨鏡,外照多像,內見眾病,既除客塵,又還自性。” 唐 獨孤及 《佛頂尊勝陀羅尼幢贊》:“故大音傳於密教,茫茫五濁,客塵覆之。” 宋 蘇軾 《勝相院經藏記》:“願我今者,作是偈已,盡未來世,永斷諸業,客塵妄想,及諸理障,一切世間,無取無舍,無憎無愛,無可無不可。” 明 汪廷訥 《獅吼記·住錫》:“金枷玉鎖何時脫,蠅利蝸名鎮日奔。生惡趣,惹客塵,膠膠擾擾只貪嗔。”

(2).旅途中所受的風塵。喻旅途勞頓。 宋 范成大 《題如夢堂壁》詩:“片雲不載歸夢,兩鬢全供客塵。”

要知

書簡套語。鑑察、察知。 宋 歐陽修 《與韓忠獻王書》:“ 范公 人之雲亡,天下嘆息。昨其家以銘見責。雖在哀苦,義所難辭,然極難為文也。伏恐要知。”

筆硯

亦作“ 筆研 ”。1.筆和硯。泛指文具。《三國志·魏志·后妃傳》“ 文昭甄皇后 ” 裴松之 注引 晉 王沉 《魏書》:“年九歲,喜書,視字輒識,數用諸兄筆硯。”《世說新語·方正》“ 夏侯玄 ” 劉孝標 注引 晉 孫盛 《魏氏春秋》:“ 正始 中,護軍 曹爽 誅,徵為太常,內知不免,不交人事,不畜筆研。”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育子》:“至來歲生日,謂之‘周晬’,羅列盤琖於地,盛菓木、飲食、官誥、筆研、筭秤等,經卷鍼綫,套用之物。觀其所先拈者,以為徵兆。”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王太倉上書事》:“時舉朝失色,無敢與筆硯者。”

(2).指文墨書寫之事。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雜藝》:“猶以書工,崎嶇碑碣之間,辛苦筆硯之役。” 唐 李復言 《續玄怪錄·李岳州》:“苦心筆硯二十餘年,偕計而試者,亦僅十年,心破魂斷,以望斯舉,今復無名,豈不終無成乎?” 宋 劉攽 《遣悶》詩之一:“若能全療詩書癖,用底聊均筆硯勞。”

山水

(1) 山上流下來的水

(2) 山和水,指山明水秀的自然風景

山水相連

(3) 指山水畫

潑墨山水

吳道玄…因寫 蜀道山水,始創山水之體,自為一家。—— 唐·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

上人

(1) 舊時尊稱僧人

(2) 佛教稱德行高尚的人

知道善而行之,上人矣

(3) 指職位高的統治者

(4) 上等人

農工商賈勞苦營生,非上人之所為

(5) 〈方〉∶指父母或祖父母

(6) 凌駕於他人之上

三吳

(1).地名。 晉 指 吳興 、 吳郡 、 會稽 。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漸水》:“ 永建 中, 陽羨 周嘉 上書,以縣( 會稽 )遠,赴會至難,求得分置,遂以 浙江 西為 吳 ,以東為 會稽 。 漢高帝 十二年,一 吳 也,後分為三,世號‘ 三吳 ’。 吳興 、 吳郡 , 會稽 其一焉。” 唐 張彥遠 《歷代名畫記·論畫體工用榻寫》:“ 江 南地潤無塵,人多精藝, 三吳 之跡,八絶之名, 逸少 右軍, 長康 散騎,書畫之能,其來尚矣。”

(2).地名。 唐 指 吳興 、 吳郡 、 丹陽 。《通典·州郡十二》:“ 蘇州 , 春秋 吳國 之都也……與 吳興 、 丹陽 為 三吳 。 齊 因之。 陳 置 吳州 。 隋 平 陳 ,改曰 蘇州 。 煬帝 初,復曰 吳州 ,尋為 吳郡 。大 唐 為 蘇州 ,或為 吳郡 。” 唐 趙元一 《奉天錄》卷三:“今天下安危,在於 淮 楚 。師振則 三吳 安, 三吳 安則國家不失外府。” 唐 杜牧 《題桐葉》詩:“ 三吳 煙水平生念,寧向閒人道所之。”

(3).地名。 宋 指 蘇州 、 常州 、 湖州 。 宋 司馬光 《送楊太祝忱知長洲縣》詩:“ 三吳 佳縣首,民物舊熙熙。”

(4).泛指 長江 下游一帶。 唐 李白 《猛虎行》:“ 三吳 邦伯皆顧盼,四海雄俠兩追隨。” 金 劉致君 《鷓鴣天》詞:“修月客,弄雲娘, 三吳 清興入淋浪。”

句法

(1)

(2) 語法的一部分,它根據被研究語言的固定用 * 述表語、修飾語和其他詞的關係

(3) 句子的結構方式;表示其在句子中相互關係的詞形式的排列

黃壤

(1).即黃土。《書·禹貢》:“ 雍州 ……厥土惟黃壤,厥田惟上上。” 晉 潘岳 《西征賦》:“蹈 秦 郊而始闢,豁爽塏以宏壯,黃壤千里,沃野彌望。”參見“ 黃土 ”。

(2).分布在熱帶、 * 帶潮濕地區的黃色土壤,含有大量鐵的氧化物,有黏性和強酸性,缺乏磷分。我國南方和西南有這種土壤。俗稱“黃泥”。

(3).猶黃泉。《三國志·吳志·孫晧傳》“以濟元元” 裴松之 注引 晉 虞溥 《江表傳》:“天匪亡 吳 ,孤所招也。瞑目黃壤,當復何顏見四帝乎!” 唐 杜牧 《池州李使君歿後十一日處州新命始到後見歸妓感而成詩》:“黃壤不知新雨露,粉書空換舊銘旌。” 清 洪楝園 《懸岙猿·島別》:“休思量,灘頭戲嬉枝頭望,故山風月任徜徉,只怕你主人不日歸黃壤。”參見“ 黃泉 ”。

(4).地中;地底下。 唐 高彥休 《唐闕史·薛氏子為左道所悞》:“左道曰,家童暨役客輩,悉命具畚鍤之類,俟擇日發土,須臾可以目驗矣。無術以制,則逃匿黃壤,不復能追。”

弟子

門徒,徒弟;接受他人教導並幫助傳播和實行的人

清雄

清峻雄渾。 宋 蘇軾 《與米元章書》:“獨念吾 元章 邁往凌雲之氣,清雄絶世之文。” 明 文徵明 《題<七姬權厝志>後》:“其文清雄峭拔,足以配古。”

益復

更加;越發。舊題 漢 李陵 《答蘇武書》:“與子別後,益復無聊。” 唐 元稹 《唐故萬州刺史劉君墓志銘》:“先時 銀 之長不命於朝數十年矣,諸將攝理,奪其馬牛,夷人苦,益復叛遠。”

雲水

(1).雲與水。 唐 杜甫 《題鄭十八著作丈故居》詩:“ 台州 地闊海冥冥,雲水長和島嶼青。” 宋 陸游 《長相思》詞:“雲千重,水千重,身在千重雲水中。” 明 賈仲名 《金安壽》第三折:“這堝里雲水林巒,甚么去處。”

(2).謂漫遊。漫遊如行雲流水的飄泊無定,故稱。 唐 黃滔 《寄湘中鄭明府》詩:“莫耽雲水興,疲俗待君痊。” 明 高啟 《太湖》詩:“我性好游觀,夙負雲水債。” 清 施峻 《中途見雁》詩:“雲水家何在,風塵味已諳。”

(3).指僧道。僧道雲遊四方,如行雲流水,故稱。 唐 項斯 《日東病僧》詩:“雲水絶歸路,來時風送船。”《宋史·方技傳下·莎衣道人》:“帝歲命內侍即其居設千道齋,合雲水之士,施予優普。” 明 李中馥 《原李耳載·尋親誠感》:“ 原 邑 趙孝子 名 威晉 ,其父好黃冠術,遇全真雲水,無不以禮下之。”

(4).河流名。在今 廣東省 樂昌縣 南境。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溱水》:“ 林水 自源西注於 瀧水 ,又與 雲水 合。”

高情

(1)

(2) 盛情

高情雅意

(3) 崇高的情意;深厚的情誼

樊籠

(1) 鳥籠

(2) 比喻不自由的境地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晉· 陶淵明《歸園田居》

北山移

《北山移文》的省稱。 唐 路應 《仙岩四瀑布》詩:“胥念滄波遠,徒懷魏闕期。徵黃應計日,莫鄙《北山移》。” 宋 辛棄疾 《行香子》詞:“小窗高臥,風展殘書。看《北山移》、《盤谷序》、《輞川圖》。” 郁達夫 《秋夜懷人》詩之七:“別是尋常會卻奇,美人淚比《北山移》。”參見“ 北山 ”。

為我

戰國 時期 楊朱 主張的“損一毫利天下不與,悉天下奉一身不取”的學說。《孟子·盡心上》:“ 楊子 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詩詞推薦

贈詩僧從信(信學詩於參寥)原文_贈詩僧從信(信學詩於參寥)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