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郎殿下又送偈上國師兼請和師乃答之

作者:神晏 朝代:五代

原文

建化開遮假立名,無名之說亦難停。

其中薦得非關識,朗月當空不自明。

北京秀長稱為澤,南派傳宗祖諱能。

黃卷暫詮呼作性,教外須參有別行。

詩詞問答

問:《十八郎殿下又送偈上國師兼請和師乃答之》的作者是誰?答:神晏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五代
問:神晏的名句有哪些?答:神晏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十一部 出處:全唐詩續補遺

2. 以上八首均見《古尊宿語錄》卷三七《鼓山先興聖國師和尚法堂玄要廣集》。

參考注釋

開遮

佛教語。許可與阻止。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明律論》:“開遮廢立,不無小異,皆由如來往昔善應物機。” 宋 張商英 《護 * 》:“佛之隨機接引,故多開遮權變,不可執一求也。”

立名

(1).樹立名聲。《史記·伯夷列傳》:“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雲之士,惡能施於後世哉?”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名實》:“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竊名。” 唐 劉肅 《大唐新語·剛正》:“汝若事君盡忠,立名千載,吾死不恨焉。” 清 龍啟瑞 《宋伯姬論》:“有聞而慕之者,將殘身以立名。”

(2).命名;建立名稱。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論說》:“蓋羣論立名,始於茲矣。” 章炳麟 《文學說例》:“及其立名借字,則社會已開,必在 虞 夏 以後也。”

無名

(1) 沒有名稱或名聲

師出無名

(2) 沒有緣由或說不清緣由的

無名火

其中

那裡面;那中間

樂在其中

非關

不是因為;無關。 唐 宋之問 《燕巢軍幕》詩:“非關憐翠幕,不是厭朱樓。” 明 劉基 《張子英閒止齋》詩之三:“築室在城市,而無闤闠聲。非關遠人世,慮滌境自清。” 清 李漁 《奈何天·伙醋》:“非關今日麵皮嬌,祇為當年舌太饒。”

朗月

明月。 三國 魏 曹丕 《與朝歌令吳質書》:“白日既匿,繼以朗月。”《晉書·陸機陸雲傳論》:“高詞迥映,如朗月之懸光;疊意迴舒,若重巖之積秀。” 唐 李白 《襄陽歌》:“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

當空

在空中

自明

不需證明,不言而喻

北京

(1).指 建康 。即今 南京市 。 南朝 宋 都 建康 ,位在當時疆土之北,因謂之北京。《文選·謝瞻<王撫軍庾西陽集別時為豫章太守庾被徵還東>詩》:“祗召旋北京,守官反南服。” 李善 註:“言 庾 被召而旋帝京,己守官而蒞南服也。”

(2).指 京口 。在今 江蘇 鎮江市 。 京口 是 南朝 宋 的發祥地, 文帝 又生於其地,因稱之為北京。《宋書·文帝紀》:“朕違北京,二十餘載,雖雲密邇,瞻途莫從。”

(3).指 平城 。在今 山西 大同市 東北。 北魏 於 太和 十九年自 平城 南遷都 洛陽 ,因稱舊都 平城 為北京。《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北魏<鄭道忠墓誌>》:“奄就北京,遂同南面。”《魏書·袁翻傳》:“又北京制置,未皆允帖,繕俢草創,以意良多。事移化變,存者無幾,理苟宜革,何必仍舊。”

(4).指 太原府 。在今 山西 太原市 西南 晉源鎮 。 唐 和 五代 的 唐 、 晉 、 漢 都發祥於此,因謂之 北京 。 唐 錢起 《送鮑中丞赴太原軍營》詩:“將略過 南仲 ,天心寄 北京 。”《舊五代史·漢書·高祖紀下》:“﹝ 天福 十二年夏﹞甲午,以判 太原府 事 劉崇 為 北京 留守。”

(5).指 大名府 。今 河北 大名縣 。因 宋真宗 曾經駐蹕於此。《宋史·仁宗紀三》:“﹝ 慶曆 二年五月﹞戊午,建 大名府 為 北京 。”

(6). 金 天眷 元年改 遼 上京 臨潢府 為 北京 。故址在今 內蒙古 巴林左旗 波羅城 。見《金史·熙宗紀》。

(7). 金 貞元 元年遷新都於 中都 大興府 (今 北京市 ),以舊都 中京 大定府 在新都之北,改稱 北京 。故址即今 內蒙古 寧城縣 西北 大明城 。見《金史·海陵紀》。

(8). 明 初指 開封府 。即今 河南 開封市 。《明史·太祖紀一》:“﹝ 洪武 元年﹞八月己巳,以 應天 為 南京 , 開封 為 北京 。”

(9). 明 永樂元年 , 成祖 將他做 燕王 時的封地 北平府 改為 順天府 ,建 北京 ,即今 北京市 。 永樂 十九年,自 應天 (今 江蘇 南京市 )遷都 順天 ,改 北京 為 京師 。 洪熙 元年,擬還都 應天 ,復改 京師 為 北京 。 正統 六年,定 北京 為國都,又改稱 京師 。歷 清 直至辛亥革命後,相沿不改。但習慣上自 明 永樂 以後都稱 北京 。參見“ 北京市 ”。

稱為

(1) 叫做

商品的普通銷售價格稱為市價

(2) 用明確的名稱、術語或措詞把…叫做

這四部分在圖上被稱為A,B,C和D

南派

指書法中的南派。詳“ 南北書派 ”。

宗祖

即祖宗,先祖。《禮記·祭法》:“七代之所更立者,禘郊宗祖,其餘不變也。” 唐 韓愈 《元和聖德詩》:“正月元日,初見宗祖。躬執百禮,登降拜俯。”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三:“應中賢良科舉,是 杜如晦 的重孫,英烈超宗祖,開六鈞弓,閲八陣法,讀五車書。”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惟文化已止之古民不然:發展既央,隳敗隨起,況久席古宗祖之光榮,嘗首出周圍之下國,暮氣之作,每不自知,自用而愚,污如死海。”

黃卷

(1).書籍。 晉 葛洪 《抱朴子·疾謬》:“雜碎故事,蓋是窮巷諸生,章句之士,吟詠而向枯簡,匍匐以守黃卷者所宜識。” 楊明照 校箋:“古人寫書用紙,以黃蘗汁染之防蠹,故稱書為黃卷。” 唐 劉肅 《大唐新語·舉賢》:“黃卷之中,聖賢備在。” 明 高明 《琵琶記·琴訴荷池》:“黃卷看來消白日,朱絃動處引清風。”

(2).指記錄官吏功過,考核能否稱職的專門文書。 唐 杜甫 《遣悶奉呈嚴公二十韻》:“黃卷真如律,青袍也自公。” 仇兆鰲 注引《唐會要》:“ 天寶 四載十一月,勅御史依舊置黃卷,書闕失,每歲委知雜御史長官比類能否,送中書門下,改轉日褒貶。”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四》:“食畢,則主簿持黃卷揖曰:‘請舉事。’於是臺院長白雜端曰:‘舉事。’則舉曰:‘某姓侍御史有某過,請準條。’主簿書之。”

(3).詔敕。 宋 陸游 《乞致仕札子》二:“萬簽黃卷,悵已負於初心;十具烏犍,冀獲安於故里。”

(4).指道書或佛經。因佛道兩家寫書用黃紙。 唐 皎然 《兵後早春登故鄣南樓望崑山寺白鶴觀亦清道人並沉道士》詩:“耳目何所娛,白雲與黃卷。”

作性

(1).生性;天性。 唐 王績 《田家》詩之三:“平生唯酒樂,作性不能無。”

(2).引申指天資。《醒世恆言·馬當神風送滕王閣》:“才人之作性,令婿之記性,皆天下罕有。”

須參

等候謁見皇帝。《北齊書·儒林傳·張景仁》:“每旦須參,即在東宮停止。”

詩詞推薦

十八郎殿下又送偈上國師兼請和師乃答之原文_十八郎殿下又送偈上國師兼請和師乃答之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