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岩室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香岩室原文

我昔游金陵,悅彼山陰景。

倚壁復臨江,厥有招提境。

歸來寫其狀,喜此亦橫嶺。

雖非俯綠波,搆築頗相等。

宛轉步迴廊,牝洞棲嵓迥。

大士坐如如,異同一以屏。

何當恆於茲,清供澄心領。

忽思此言失,無逸亦宜省。

詩詞問答

問:香岩室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香岩室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十一部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八十二

2. 金陵觀音山永濟寺懸閣臨江飛廊緣璧因於萬壽山仿作有依岩得古洞倚壁搆飛廊之句

參考注釋

金陵

(1).古邑名。今 南京市 的別稱。 戰國 楚威王 七年(公元前333年)滅 越 後在今 南京市 清涼山 ( 石城山 )設 金陵邑 。 南朝 齊 謝朓 《鼓吹曲·入朝曲》:“ 江 南佳麗地, 金陵 帝王州。” 唐 李白 《金陵歌送別范宣》:“ 金陵 昔時何壯哉!,席捲英豪天下來。”

(2).中晚 唐 人常以指 潤州 (今 江蘇省 鎮江市 )。 唐 李紳 《宿瓜州》詩:“煙昏水郭津亭晚,迴望 金陵 若動搖。” 唐 杜牧 《杜秋娘》詩序:“ 杜秋 , 金陵 女也。” 馮集梧 註:“…… 唐 人謂 京口 亦曰 金陵 。” 宋 王楙 《野客叢書·北固甘羅》:“ 趙璘 《因話録》言 李勉 至 金陵 ,屢讚 招隱寺 標緻。蓋時人稱 京口 亦曰 金陵 。”

(3). 北魏 拓跋珪 陵墓。在今 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 ,故 盛樂城 西北。《魏書·太祖紀》:“ 永興 二年九月甲寅,上諡 宣武皇帝 ,葬於 盛樂 金陵 。”

(4).指 四川 銅陵山 。 唐 王勃 《為人與蜀城父老書》:“山分玉字,水向 金陵 。” 蔣清翊 注引《後漢書·公孫述傳》註:“ 蜀 有 銅陵山 。”

陰景

陰影。 南朝 梁 江淹 《別賦》:“明月白露兮,陰景往來。”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書證》:“凡陰景者,因光而生,故即謂為景。”《漢書·主父偃傳》“夫 匈奴 ,獸聚而鳥散,從之如搏景” 唐 顏師古 註:“搏,擊也。搏人之陰景,言不可得也。”

招提

(1).梵語。音譯為“拓斗提奢”,省作“拓提”,後誤為“招提”。其義為“四方”。四方之僧稱招提僧,四方僧之住處稱為招提僧坊。 北魏 太武帝 造伽藍,創招提之名,後遂為寺院的別稱。 南朝 宋 謝靈運 《答范光祿書》:“即時經始招提,在所住山南。”《舊唐書·武宗紀》:“寺宇招提,莫知紀極,皆雲構藻飾,僭擬宮居。”《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一:“樵舍外已聞犬吠,招提內尚見僧眠。” 清 魏源 《武林紀游》詩之四:“且還招提宿,寄此山夕永。”參閱 唐 玄應 《一切經音義》卷十六、《翻譯名義集·寺塔壇幢》。參見“ 拓提 ”。

(2).招引提攜。 明 李贄 《與耿司寇告別書》:“公今宦遊半天下矣,兩京又人物之淵,左顧右盼,招提接引,亦曾得斯人乎?”

歸來

返回原來的地方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宋· 張俞《蠶婦》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唐· 杜甫《兵車行》

橫嶺

指五嶺。 唐 韓愈 《劉生》詩:“ 越 女一笑三年留,南逾橫 嶺 入炎洲。” 錢仲聯 集釋引 孫汝聽 曰:“橫 嶺 ,謂 五嶺 也。”

搆築

興建,建造。 宋 蘇軾 《乞罷宿州修城狀》:“右臣今相度上件改鎮作縣事,係已行之命,兼搆築廨宇,略已見功,恐難中輟。”

相等

相同

大小相等

轉步

改變走向。 唐 戴叔倫 《桂陽北嶺偶過野人所居聊書即事呈王永州邕李道州圻》詩:“轉步重崖合,瞻途落照昏。”《紅樓夢》第五二回:“ 寶玉 聽了,轉步也便和他往 瀟湘舘 來。”

迴廊

(1) 有頂棚的散步處

(2) 修道院中的走廊部分

(3) 教堂半圓形後殿的走道

(4) 某些教堂中在祭壇後並在聖壇以外的一個通道,可供列隊通行無阻

(5) 曲折環繞的走廊

大士

(1).德行高尚的人。《管子·法法》:“凡論人有要,矜物之人,無大士焉。” 尹知章 註:“大士不矜,謙以接物。”《韓詩外傳》卷九:“ 孔子 曰:‘大士哉! 由 來,區區汝何攻? 賜 來,便便汝何使?願得衣冠為子宰焉。’”

(2).佛教對菩薩的通稱。 南朝 齊 周顒 《重答張長史》:“夫大士應世,其體無方,或為儒林之宗,或為國師道士,斯經教之成説也。” 唐 湛然 《法華文句記》卷二:“大士者,《大論》稱菩薩為大士,亦曰開士。”

(3).特指觀世音菩薩。《紅樓夢》第五十回:“不求大士瓶中露,為乞 嫦娥 檻外梅。”

(4).對高僧的敬稱。 宋 蘇軾 《金山長老寶覺師真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是惟 寳覺 大士之像。”

正獄訟之官。《禮記·曲禮下》:“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 王引之 《經義述聞·禮記上》:“今案《晏子春秋·諫篇》:‘吾為夫婦獄訟之不正乎,則泰士 子牛 存矣;為社稷宗廟之不享乎,則泰祝 子游 存矣。’泰士、泰祝即大士、大祝也。大士正獄訟,蓋若《秋官·士師》察獄訟之辭矣。”《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衛侯 與 元咺 訟, 寧武子 為輔, 鍼莊子 為坐, 士榮 為大士。” 杜預 註:“大士,治獄官也。” 漢 劉向 《說苑·臣術》:“ 忌 舉北郭 刁勃子 為大士,而九族益親,民益富。”

如如

(1).佛教語。謂諸法皆平等不二的法性理體。如,理的異名。 隋 慧遠 《大乘義章》卷三:“諸法體同,故名為如……彼此皆如,故曰如如。” 唐 慧能 《壇經·行由品》:“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 唐 李邕 《嶽麓寺碑》:“以因因入果果,以滅滅而會如如。”

(2).佛教語。指永恆存在的真如。 唐 白居易 《讀禪經》詩:“攝動是禪禪是動,不禪不動即如如。” 宋 蘇軾 《濁醪有妙理賦》:“如如不動而體無礙,了了常知而心不用。”

(3).佛教語。引申為永存,常在。 唐 賈島 《寄無得頭陀》詩:“落澗水聲來遠遠,當空月色自如如。”《西遊記》第九九回:“丹成識得本來面,體健如如拜主人。”

(4).恭順儒雅貌。 元 劉致 《正宮端正好·上高監司》套曲:“法則有準使民服,期於無刑佐皇圖。説與當途,無毒不丈夫,為如如把平生誤。” 明 陳所聞 《雙調玉抱肚·懷李如真》曲:“如如風範,幸龍門當年得攀。” 清 惲敬 《答方九江》:“前過 九江 ,留數日,視署舍如山居,僚屬循循如如,文學掌故,甚善甚善。”

(5).絡繹不絕。《爾雅·釋天》“二月為如” 清 郝懿行 義疏:“如者,隨從之義,萬物相隨而出,如如然也。”

(6).形容詞詞尾。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三:“癢如如把心不定,肚皮兒里骨轆轆地雷鳴,眼懸懸地專盼著人來請。”

同一

(1) 相同;同樣

同一實也。——漢· 王充《論衡·訂鬼篇》

結束在同一的命運里

(2) 一致

何當

(1).猶何日,何時。《玉台新詠·古絕句一》:“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 晉 乾寶 《搜神記》卷十六:“故見鄙姿,逢君輝光。身遠心近,何當暫忘。” 唐 李商隱 《夜雨寄北》詩:“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 巴山 夜雨時。” 郁達夫 《奉懷》詩:“何當剪燭 江 南墅,重試清談到夜分。”

(2).猶何妨;何如。 唐 武元衡 《長安敘懷寄崔十五》詩:“聞説 唐生 子孫在,何當一為問窮通?” 宋 蘇軾 《龜山辯才師》詩:“何當來世結香火,永與名山供井磑。”

(3).猶安得,怎能。 唐 岑參 《阻戎瀘間群盜》詩:“帝鄉北近日, 瀘口 南連蠻。何當遇 長房 ,縮地到京關。” 宋 王安石 《次韻答陳正叔》之二:“何當水石他年住,更把韋編靜處開。” 清 錢謙益 《玉堂雙燕行送劉晉卿趙景之兩太史謫官》詩:“何當鳴梧比丹鳳,且願銜花效黃雀。”

(4).猶何況。 唐 王昌齡 《江上聞笛》詩:“不知誰家子,復奏 邯鄲 音,水客皆擁棹,空霜遂盈襟。羸馬望北走,遷人悲 越 吟。何當邊草白,旌節 隴 城陰。” 宋 蘇軾 《無題》詩:“年光與時景,頃刻互衰變。何當血肉身,安得常強健!” 明 陳所聞 《金落索·閨怨》套曲:“ 姮娥 尚悔偷靈藥,風雨何當憶故人?”

(5).猶合當,應當。 唐 杜甫 《畫鷹》詩:“絛鏇光堪摘,軒楹勢可呼。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 宋 王安石 《送潘景純》詩:“明時正欲精蒐選,榮路何當力薦延。”京劇《雁門關》第一場:“決勝千里辨輸贏,單注著 黃巢 今日何當敗。”

(6).猶何嘗。 晉 傅玄 《秦女休行》:“百男何當益,不如一女良。”

於茲

(1).在此。《書·盤庚上》:“我王來,既爰宅於茲。” 孔 傳:“言 祖乙 已居於此。” 明 胡應麟 《詩藪·遺逸中》:“殘珠剩玉,淪沒淵海,能亡三嘆?因識其目於茲雲。”

(2).於今,至今。 漢 東方朔 《非有先生論》:“虛心定志,欲聞流議者,三年於茲矣。” 晉 潘岳 《懷舊賦》:“不歷 嵩丘 之山者,九年於茲矣。” 唐 韓愈 《祭侯主簿文》:“我狎我愛,人莫與夷,自始及今,二紀於茲。”

(3).當今,今世。《漢書·司馬相如傳》:“休烈顯乎無窮,聲稱浹乎於茲。” 顏師古 註:“於茲,猶言今茲也。”

吁嗟;嘆息。 漢 蔡邕 《玄文先生李子材銘》:“於茲先生,秉德恭勤。”

(1).至今。《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今臣生十二歲於茲矣。” 南朝 梁 任昉 《天監三年策秀才文》:“朕立諫鼓、設謗木,於茲三年矣。”

(2).在此。 南朝 齊 王儉 《褚淵碑文》:“執銓以平,御煩以簡。 裴楷 清通, 王戎 簡要,復存於茲。”

清供

(1).清雅的供品。舊俗凡節日、祭祀等用清香、鮮花、清蔬等作為供品。 清 黃景仁 《元日大雪》詩:“不令俗物擾清供,只除喔詩一事無。”

(2).猶清玩。 明 袁宏道 《瓶史·器具》:“大抵齋瓶宜矮而小,銅器如花觚、銅觶、尊罍、方漢壺、素溫壺、匾壺、窰器如紙槌、鵝頸、茹袋、花樽、花囊、蓍草、蒲槌,皆須形製短小者,方入清供。” 清 李漁 《閒情偶寄·器玩·制度》:“然此外更有一物,勢在必需,人或知之而多不設,當為補入清供……此物不須特製,竟用蓬頭小筆一枝,但精其管,使與濡墨者有別,與鍬箸二物同插一瓶,以便次第取用,名曰‘香帚’。”

澄心

(1).使心情清靜。《文子·上義》:“ 老子 曰:‘凡學者能明於天人之分,通於治亂之本,澄心清意以存之,見其終始,反於虛無,可謂達矣。’” 唐 呂岩 《水龍吟》詞:“萬事澄心定意,聚真陽、都歸一處。”《醒世姻緣傳》第九三回:“ 晁梁 澄心定慮了一會,將那寺中房廊、屋舍、園圃、庭堂合他住過的禪房榻炕,都能想記無差。”

(2).靜心。 晉 陸機 《文賦》:“罄澄心以凝思,眇眾慮而為言。” 唐 王魯復 逸句:“清泉繞屋澄心遠,曙月銜山出定遲。”

無逸

(1).不貪圖安樂。《書·無逸》:“嗚呼,君子所其無逸。” 南朝 梁 江淹 《雜體詩·效盧諶‘感交’》:“自顧非杞梓,勉力在無逸。” 章炳麟 《訄書·原變》:“以是為憂,故‘無逸’之説興,而‘合羣明分’之義立矣。”

(2).《書》的篇名。《書·無逸序》:“ 周公 作《無逸》。” 孔 傳:“中人之性好逸豫,故戒以《無逸》。” 明 李東陽 《元日早朝》詩:“擬將《無逸》陳 周 戒,咫尺君門奈遠何?” 羅惇曧 《文學源流·周秦諸子總論》:“至於《無逸》開奏議之先,《金縢》啟哀冊之體。”

詩詞推薦

  • 挽程中書令三首

    鄭獬宋代〕社稷方為系,乾坤豈不容。廟堂遺劍履,風雨失蛟龍。漢將蓮花幕,周人馬鬣封。小羌猶慢禮,先折太阿鋒。
  • 天津橋上

    * 〔近現代〕身長七尺好奇男,汝何悲憤而長憶?爾之命促數且奇,一生富貴何可期。胡不及時以行樂,飄零千里,備罹萬難欲
  • 漫塘口占

    劉宰宋代〕醉著船頭背月眠,醒來紅日浴晴川。等閒活計無人共,獨占江湖萬里天。
    香岩室原文_香岩室的賞析_古詩文
  • 暮熱游荷池上五首

    楊萬里宋代〕空中鬥起朵雲頭,旋旋開來旋旋收。初作蒙松松樹子,忽成髣佛柳花球。
  • 頌古一百二十一首

    釋宗杲宋代〕打破鬼門關,日輪正當午。一箭中紅心,大地無寸土。
    香岩室原文_香岩室的賞析_古詩文
  • 凍蠅

    楊萬里宋代〕隔窗偶見負暄蠅,雙腳挼挲弄曉晴。日影欲移先會得,忽然飛落別窗聲。
  • 馮深居輓詞

    釋文珦宋代〕天地一深翁,匡廬氣所鍾。親傳厚齋業,優得考亭宗。勁筇霜崖竹,高標雪嶠松。滄溟含雅量,乾莫避辭鋒。元老
  • 又次徐松巢韻

    黎廷瑞宋代〕結廬溪水上,日夕對郭璞。沮曉林霏開,碧玉峭如削。幾欲乘興游,不見雲山鶴。青鞋動高興,安得踐斯約。
    香岩室原文_香岩室的賞析_古詩文
  • 以潞公所惠揀芽送公擇次舊韻

    黃庭堅宋代〕慶雲十六升龍樣,國老元年密賜來。披拂龍紋射牛斗,外家英鑒似張雷。
  • 游大玲瓏小玲瓏

    吳泳宋代〕小玲瓏,大玲瓏,平林突起群玉峰。霜鉶剪取碧磈磈,雷斧鑿破青嵌崆。自有此山生此石,鬼削天劖更無跡。泗濱
  • 蕃王禮佛圖

    釋妙聲元代〕維西列萬國,有土此有人。孰是無繼立,而能治其民。佛化大無外,萬有入彌綸。衣冠雜誕譎,莫不悉來賓。東方
  • 張喬唐代〕先秋蟬一悲,長是客行時。曾感去年者,又鳴何處枝。細聽殘韻在,回望舊聲遲。斷續誰家樹,涼風送別離。
    香岩室原文_香岩室的賞析_古詩文
  • 詠白玉如意

    乾隆清代〕入圖宜上士,著句合初韶。俗樣祛多飾,良材果不雕。指揮資語代,溫潤覺神超。設曰徵如意,所希暘雨調。
  • 聞鶴鳴三首·其三

    乾隆清代〕原是山莊原有鶴,剪翎何必檻中留。遂生性復芻糧省,一舉端知兩得收。
  • 題鮑行軍小閣

    嚴維唐代〕宇下無留事,經營意獨新。文房已得地,相閣是推輪。]席上招賢急,山陰對雪頻。虛明先旦暮,啟閉異冬春。談
    香岩室原文_香岩室的賞析_古詩文
  • 呂梁題養素軒

    王立道明代〕大朴元無事,幽居堪自怡。雲依書幌靜,石共藥欄欹。白賁存吾道,玄文任俗疑。風塵千古意,誰識染絲悲。
  • 海上

    顧炎武清代〕日入空山海氣侵,秋光千里自登臨。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蒼生吊哭深。水涌神山來白鳥,雲浮仙闕見黃金。此中
    香岩室原文_香岩室的賞析_古詩文
  • 鐵瓶草堂二首·其二

    王立道明代〕喬木不知年,茅堂鎖晝煙。人疑揚子宅,門有米家船。隱跡山南霧,將雛冀北天。晚成良有會,莫自惜華顛。
  • 襄陽

    賈黯宋代〕帶水依山一萬家,襄陽自古富豪奢。北軒二月回頭望,紅日連城儘是花。
    香岩室原文_香岩室的賞析_古詩文
  • 寄越友

    胡仲弓宋代〕偶向津頭買釣蓑,懷人只隔一煙波。扁舟欲渡長江去,奈此西湖明月何。
    香岩室原文_香岩室的賞析_古詩文
香岩室原文_香岩室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