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費密詩原文
成都跛道士,萬里下峨岷。
虎口身曾拔,蠶叢句有神。
大江流漢水,孤艇接殘春。
十字須千古,何為失此人。
詩詞問答
問:讀費密詩的作者是誰?答:王士禎
問:讀費密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讀費密詩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問:王士禎的名句有哪些?答:王士禎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真韻 出處:漁洋山人精華錄卷六
2. 二句密詩
參考注釋
成都
中國四川省省會和西南地區經濟、文化、交通中心之一。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成都平原中心。面積3861平方公里。人口401萬(1982)
道士
(1) 指崇奉道教而又從事教務的人
那道士又執令牌,燒了符檄。——《西遊記》
(2) 修佛道之士的略稱。魏晉時指和尚
佛教初傳此方,呼僧為道士。——《盂蘭盆經疏下》
萬里
萬里(1916- ) :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山東東平人。1936年加入中國 * 。曾任冀魯豫地委書記、南京市軍管會經濟部部長。建國後,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城市建設部部長、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兼北京市副市長、鐵道部部長、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峨岷
峨眉山 與 岷山 的並稱。 唐 韓愈 《送惠師》詩:“迴臨 浙江 濤,屹起高 峨 岷 。” 宋 楊萬里 《誠齋詩話》:“‘西望 太白 橫 峨 岷 ,眼高四海空無人……’此 東坡 詩體也。” 陳毅 《詠三峽》詩:“ 峨 岷 高萬丈, 夔 巫 鎖西風。”
虎口
(1) 比喻十分危險的處所
才出狼窩,又入虎口
(2) 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的聯結部分
蠶叢
(1).相傳為 蜀 王的先祖,教人蠶桑。《藝文類聚》卷六引 漢 揚雄 《蜀本紀》:“ 蜀 始王曰 蠶叢 ,次曰 伯雍 ,次曰 魚鳧 。” 唐 李白 《蜀道難》詩:“ 蠶叢 及 魚鳧 ,開國何茫然。”
(2).借指 蜀 地。 宋 司馬光 《仲庶同年兄自成都移長安以詩寄賀》:“蠶叢龜印解,鶉野隼旟新。”參見“ 蠶叢路 ”。
(3).見“ 蠶叢路 ”。
有神
(1).神靈。有,助詞。《書·武成》:“惟爾有神,尚克相予。” 孔 傳:“神庶幾助我。”《大戴禮記·少間》:“故天子昭有神於天地之間,以示威於天下也。”
(2).有神助。喻指奇妙生動,有神韻。 唐 杜甫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李玲修 《籠鷹志》:“他畫著,漸漸藝術感覺喚醒了,手平穩了,下筆有神了。”
(3).有精神。 王西彥 《人的世界·第三家鄰居》:“這雙大眼睛,瞳人深而有神。仿佛即使是在黑暗之中,它們也能發光。”
大江
(1) 大的江
(2) 中國的長江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念奴嬌赤壁懷古》
龜蛇鎖大江。——毛 * 《菩薩蠻·黃鶴樓》
漢水
中國中部的一條河,長江最長支流,發源於陝西南部米倉山,流經陝西南部及湖北,在武漢入長江,全長1532公里
孤艇
孤單的小船。 唐 劉長卿 《送方外上人之常州依蕭使君》詩:“夕陽孤艇去,秋水兩溪分。” 唐 陸龜蒙 《丹陽道中寄友生》詩:“煙樹緑微微,春流浸竹扉。短蓑擕稚去,孤艇載漁歸。” 于右任 《略陽》詩:“荒城添戰壘,孤艇載詩僧。”
殘春
指春天將盡的時節。 唐 賈島 《寄胡遇》詩:“一自殘春別,經炎復到涼。” 宋 李清照 《慶清朝慢》詞:“禁幄低張,彤闌巧護,就中獨占殘春。” 清 姚燮 《春江曲》:“飛花流水近殘春,誰傍濃蔭聽杜宇?”
十字
(1).指物呈“十”字形。《晉書·何曾傳》:“﹝ 曾 ﹞務在華侈……蒸餅上不坼作十字不食。” 南朝 梁 吳均 《行路難》詩之三:“君不見西陵田,縱橫十字成陌阡。” 唐 劉禹錫 《酬令狐相公寄賀遷拜之什》詩:“三花秀色通書幌,十字春波繞宅牆。”《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問到 陳乾娘 門首時,十字兒竹竿封著門。”
(2).十個字。參見“ 十字格 ”。
千古
(1) 指久遠的年代
千古風流人物。——宋·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千古江山。——宋·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詞
縱有千古。——清· 梁啓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成為千古罪人
(2) 永遠地
千古奇冤,江南一葉—— *
千古奇聞
(3) 婉辭,哀悼死者,表示永別或永垂不朽。多用於輓聯、花圈等的上款
何為
為什麼,何故。《國語·魯語下》:“今王死,其名未改,其眾未敗,何為還?”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歸心》:“江河百穀,從何處生?東流到海,何為不溢?” 唐 韓愈 《琴操·履霜操》:“兒罪當笞,逐兒何為?” 清 侯方域 《壯悔堂記》:“余向為堂,讀書其中,名之曰‘雜庸’。或曰:‘昔 司馬相如 賣酒 成都 市,身自滌器,與庸保雜作。子何為其然?’”
(1).乾什麼,做什麼。用於詢問。《後漢書·齊武王縯傳》:“﹝ 劉稷 ﹞聞 更始 立,怒曰:‘本起兵圖大事者, 伯升 兄弟也,今 更始 何為者邪?’” 唐 韓愈 《汴泗交流贈張僕射》詩:“新秋朝涼未見日,公早結束來何為?” 明 馮夢龍 《智囊補·上智·子產》:“ 子產 立 公孫洩 及 辰止 …… 太叔 曰:‘ 公孫 何為?’ 子產 曰:‘説也。’”
(2).是什麼。《後漢書·何進傳》:“大將軍稱疾不臨喪,不送葬,今欻入省,此意何為?” 唐 徐夤 《人事》詩:“平生生計何為者?三逕蒼苔十畝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