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朱季美池館·其一原文
春光淑氣轉氤氳,步入橋西一訪君。
地迥有風偏響竹,岡寒無雨亦生雲。
閒情偏洽尊中賞,高調難將世上聞。
指點墨池誇勝事,晚煙籠處亂鵝群。
詩詞問答
問:過朱季美池館·其一的作者是誰?答:李孫宸
問:過朱季美池館·其一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過朱季美池館·其一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文韻
參考注釋
淑氣
(1).溫和之氣。 晉 陸機 《悲哉行》:“蕙草饒淑氣,時鳥多好音。” 唐 柳道倫 《賦得春風扇微和》:“青陽初入律,淑氣應春風。” 宋 朱淑真 《冬至》詩:“黃鐘應律好風吹,陰伏陽升淑氣回。”《白雪遺音·馬頭調·消魂二月》:“消魂二月春光明媚,淑氣陣陣催。”
(2).指天地間神靈之氣。《舊唐書·音樂志四》:“祥符淑氣,慶集柔明。” 明 鄭仲夔 《耳新·藹吉》:“勁骨幹霄,品業兼擅,非鍾川岳之淑氣者不能。”
氤氳
煙氣、煙雲瀰漫的樣子;氣或光混合動盪的樣子
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唐· 張九齡《湖口望廬山瀑布泉》
雲煙氤氳
步入
步步進入,進入
步入會場
中賞
(1).中等的賞賜。《戰國策·齊策一》:“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
(2).內心讚賞。 三國 魏 毌丘儉 《答杜摯》詩:“信心感諸中,中賞不在辭。”
高調
聲調或口吻太高。比喻說話不著邊際、脫離實際,吹牛皮
他這個就愛唱高調
上聞
(1).向朝廷呈報。《鶡冠子·王鈇》:“柱國不政,使下情不上聞,上情不下究。”《漢書·谷永傳》:“臣聞王天下有國家者,患在上有危亡之事,而危亡之言不得上聞。” 唐 韓愈 《與華州李尚書書》:“愚以為苟慮有所及,宜密以上聞,不宜以疎外自待。” 清 侯方域 《宦官論》:“今也,外臣不敢與聞內事,而中貴苛刻暴橫,民間私語,皆採以上聞。”
(2).古賜爵名。《呂氏春秋·下賢》:“﹝ 魏文侯 ﹞虜 齊侯 獻諸天子,天子賞 文侯 以上聞。”《呂氏春秋·上農》:“農不上聞,不敢私籍於庸。” 許維遹 集釋引 孫詒讓 曰:“上聞,賜爵也,亦謂通名於官也。”《漢書·樊噲傳》:“﹝ 噲 ﹞下 戶牖 ,破 李由 軍,斬首十六級。賜上聞爵。” 顏師古 注引 張晏 曰:“得徑上聞也。”
指點
指示;點明
舟人指點。——宋· 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
指點兩峰。——《徐霞客遊記·游黃山記》
墨池
(1).洗筆硯的池子。著名書法家 漢 張芝 、 晉 王羲之 等,均有“墨池”傳說著稱後世。 唐 裴說 《懷素台歌》:“ 永州 東郭有奇怪,筆家墨池遺跡在。” 宋 曾鞏 《墨池記》:“﹝ 臨川 ﹞ 新城 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曰 王羲之 之墨池。”
(2).指硯。 宋 范正敏 《遯齋閒覽·墨地皮棚》:“ 王僧彥 父名 師古 ,常自呼硯為墨池。”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四:“文房四寶都拈住,謾把松煙試,墨池點得兔毫濃,拂拭錦箋一紙。” 郁達夫 《采石磯》七:“他拿起筆來,往墨池裡掃了幾掃,就模模糊糊的寫了下去。”
(3).指習書寫字處。 唐 元稹 《酬樂天早春閒遊西湖》詩:“墨池憐嗜學,丹青羨登真。”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八:“白首何人?墨池誰子?後生是畏,前聖有言。”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玩具·高麗貢紙》:“其表文咨文俱鹵悍之甚,不足供墨池下陳矣。”
(4).制筆時,以羊青毛為最內層,以兔毫為次層,做成“墨池”(又稱“筆柱”、“承墨”),用以吸墨。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筆墨》:“以所整羊毛中截,用衣中心--名曰‘筆柱’,或曰‘墨池’、‘承墨’。復用毫青衣羊青毛外,如作柱法,使中心齊,亦使平均。”
勝事
(1).美好的事情。《南齊書·竟陵文宣王子良傳》:“ 子良 少有清尚,禮才好士……善立勝事,夏月客至,為設瓜飲及甘果,著之文教。” 唐 劉長卿 《送孫逸歸廬山》詩:“常愛此中多勝事,新詩他日佇開緘。” 清 吳偉業 《觀王石谷山水圖》詩:“世間勝事誰能識,兵戈老盡丹青客。” 茅盾 《子夜》十七:“這樣的心情尤以這一夥中的 吳蓀甫 感受得最為強烈。今晚上的行樂勝事是他發起的。”
(2).指寺、觀中法會、齋醮等。 宋 洪邁 《夷堅丙志·壽昌縣君》:“子 愉 夢母如存,且曰:‘……汝與汝父言,亟營勝事,使我得轉為男子。’” 明 邵璨 《香囊記·祈禱》:“見説僊觀修設勝事,特來赴會。”
鵝群
(1).成群的鵝。特指 晉 王羲之 書《道德經》所換之群鵝。典出《晉書·王羲之傳》:“又 山陰 有一道士,養好鵝, 羲之 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道士云:‘為寫《道德經》,當舉羣相贈耳。’ 羲之 欣然寫畢,籠鵝而歸,甚以為樂。” 唐 劉長卿 《過包尊師山院》詩:“《道經》終為寫,不慮惜鵝羣。” 唐 陸龜蒙 《又次前韻酬廣文》:“玄堪教鳳集,書好換鵝羣。”
(2).即鵝群帖。 明 虞堪 《贈倪雲鎮》詩:“尚想君家清閟閣,臨池誰見搨《鵝羣》。” 清 查慎行 《送陳子文出守石阡》詩之五:“碑版光傳照裔文,臨池妙手繼《鵝羣》。”參見“ 鵝羣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