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碧亭原文
池上疊假山,山巔小亭亘。
崥嵽非甚高,遂與尋曲徑。
總之圍一池,俯臨又殊勝。
池乃不改常,一例澄碧映。
西轉北而東,南堂即澄性。
行漏未逾時,壺中之事竟。
詩詞問答
問:湛碧亭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湛碧亭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十一部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九十九
參考注釋
假山
園林中用石頭堆砌而成以供欣賞的小山
山巔
亦作“ 山顛 ”。山頂。 戰國 楚 宋玉 《高唐賦》:“仰視山顛,肅何千千。”《詩·小雅·漸漸之石》“維其卒矣” 漢 鄭玄 箋:“卒者崔巍也。謂山巔之末也。” 唐 杜甫 《夔州歌十絕句》之四:“ 赤甲 白鹽 俱刺天,閭閻繚繞接山巔。” 魯迅 《集外集拾遺·懷舊》:“山顛喬木雖略負日腳,而山趺之田禾已受夜氣。” 蕭乾 《初冬過三峽》:“過 瞿塘峽 ,山巔積雪跟雲絮幾乎羼在一起。”
非甚
非常,很。《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太子聞語,非甚驚惶。”《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 須達 既奉勑旨,心中非甚憂惶。” 蔣禮鴻 通釋:“非甚,猶如説‘非常’。”
曲徑
曲折迂迴的小路
沿著山間曲徑,終於找到了那個獵戶
總之
總而言之。表示下面說的是總括性的話
總之,我們要主動,不要被動
俯臨
(1).居高臨下。 唐 李中 《廬山》詩:“ 靖節 門遙對, 庾公 樓俯臨。”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琅邪秦碑》:“ 諸城 琅邪臺 秦 碑,石壁俯臨海岸,高數十丈。”
(2).屈尊下臨。 宋 王安石 《答交代張廷評啟》:“更書始下,已傾自附之誠;賜問俯臨,重荷相存之意。”
(3).下至。 宋 王明清 《揮麈三錄》卷一:“帝渥俯臨,輿情共慶。”
殊勝
(1).稍勝;略勝。《宋書·范曄傳》:“號泣何關人,向見道邊親故相瞻望,亦殊勝不見。”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三·魏晉宋詩》:“ 晉 人 張 陸 輩,惟 景陽 殊勝,在 太沖 之下,諸家之上。”
(2).特別優美。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二:“ 舒州 皖公山 洞,留題甚眾……予嘗親到名公題刻已遍,山水殊勝。”
(3).指特別的勝境。 唐 柳宗元 《永州崔中丞萬石亭記》:“見怪石特出,度其下必有殊勝。” 宋 朱熹 《念奴嬌》詞:“絶艷誰憐,真心自保,邈與塵緣隔。天然殊勝,不關風露冰雪。”
改常
猶反常。改變常態。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十:“ 唐 左軍容使 嚴遵美 ……一旦發狂,手足舞蹈,家人鹹訝。傍有一貓一犬,貓謂犬曰:‘軍容改常也,顛發也。’” 元 無名氏 《漁樵記》第三折:“這廝原來是個忘人大恩、記人小恨、改常早死的歹弟子孩兒。”《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回:“我看見他面色改常,突然説出這么一句話,連一些頭路也摸不著。” 茅盾 《子夜》二:“ 吳蓀甫 也好像有點改常,夾七夾八說了一大段,這才落到主要目的。”
一例
一律;同樣
澄碧
清澈而碧綠
海水澄碧
行漏
(1).古代計時的漏壺。因水隨時移而持續滴注,故稱。指時間。 唐 沉佺期 《奉和聖制幸禮部尚書竇希玠宅》詩:“不知行漏晚,清蹕尚裴徊。”
(2).指漏壺滴水聲。 唐 盧綸 《皇帝感詞》詩:“高旍花外轉,行漏樂前聞。”
逾時
亦作“踰時”。1.超過規定的時間。《禮記·三年問》:“今是大鳥獸,則失喪其羣匹,越月踰時焉,則必反巡,過其故鄉,翔回焉,鳴號焉。”《漢書·谷永傳》:“使天下黎元鹹安家樂業,不苦踰時之役,不患苛暴之政,不疾酷烈之吏。” 晉 常璩 《華陽國志·巴志》:“惟逾時之役,懷怨曠之思。” 唐 穀神子 《博異志·敬元穎》:“有鄰家取水女子,可十數歲,怪每日來於井上,則逾時不去,忽墮井中而溺死。”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章四:“政治工作大隊第二隊本邀余於午後四時前往談話,歸已逾時,住處被移至 崇德祠 。”
(2).一會兒;片刻。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酒狂》:“ 繆 噪逾時,其子方知,扶持歸家。” 潘漠華 《晚上》:“店堂里坐的人們漸漸稀少下去,只剩著幾個無家可歸的潦鬼,還在那兒默然各自痴坐,但逾時又互相在那裡顧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