賜尚書史貽直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賜尚書史貽直原文

中樞掌九伐,峻望近三台。

經畫資心膂,吁謨佐鼎梅。

常存葵藿志,不愧棟樑材。

書思恆繩糾,嘉猷佇獻來。

詩詞問答

問:賜尚書史貽直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賜尚書史貽直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賜尚書史貽直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灰韻 出處:御製詩初集卷四

參考注釋

中樞

(1) 事物系統中起中心主導作用的部分

鐵路中樞

(2) 指以君主為首的中央統治機構;朝廷

(3) 經穴名。屬督脈,位於第十、十一胸椎棘突之間

九伐

(1).古代指對九種罪惡的討伐。《周禮·夏官·大司馬》:“以九伐之灋正邦國:馮弱犯寡則眚之;賊賢害民則伐之;暴內陵外則壇之;野荒民散則削之;負固不服則侵之;賊殺其親則正之;放弒其君則殘之;犯令陵政則杜之;外內亂、鳥獸行則滅之。”《大戴禮記·朝事》:“明九伐之法,以震威之。”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檄移》:“三驅弛剛,九伐先話。”

(2).泛指征伐。《舊唐書·代宗紀》:“九伐之師,尚勤王略;千金之費,重困吾人。” 明 沉鯨 《雙珠記·赴婚遇兄》:“折衝千里,張國家九伐之威。”

峻望

崇高的聲望。 唐 司空圖 《紀恩門王公宣城遺事》:“噫!公始以傑德峻望,為時聳服,而夐特恢濟之心,人莫能見。”

三台

(1).古代天子有靈台、時台、囿台,合稱三台。《初學記》卷二四引 漢 許慎 《五經異義》:“天子有三臺,靈臺以觀天文,時臺以觀四時施化,囿臺以觀鳥獸魚鱉。”

(2). 漢 因 秦 制,以尚書為中台,御史為憲台,謁者為外台,合稱三台。《後漢書·袁紹傳》:“坐召三臺,專制朝政。” 李賢 注引《晉書》:“ 漢 官,尚書為中臺,御史為憲臺,謁者為外臺,是謂三臺。” 宋 司馬光 《贈太子太傅康靖李公輓詞》:“十郡餘恩在,三臺故吏多。”

(3).指 三國 魏 曹操 所建 銅雀台 、 金虎台 、 冰井台 。故址在今 河北 臨漳縣 三台村 。《文選·左思<魏都賦>》:“飛陛方輦而徑西,三臺列峙以崢嶸。” 張載 註:“ 銅爵園 西有三臺,中央有 銅爵臺 ,南則 金虎臺 ,北則 冰井臺 。”後 北齊 文帝 在舊基上加以擴建,改 銅爵 曰 金鳳 , 金虎 曰 聖應 , 冰井 曰 崇光 。見《北史·齊紀中》。 唐 孟雲卿 《鄴城懷古》詩:“三臺竟寂寞,萬事良難固。”

(4).曲調名。《樂府詩集·雜曲歌辭十五·三台詞序》:“ 劉禹錫 《嘉話録》曰:‘三臺送酒,蓋因 北齊 高洋 毀 銅雀臺 ,築三個臺,宮人拍手呼上臺送酒,因名其曲為《三臺》。’” 唐 王建 《江南三台詞》:“朝愁暮愁郎老,百年幾度《三臺》。”

(1).星名。《晉書·天文志上》:“三台六星,兩兩而居……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台,主開德宣符也。西近文昌二星曰上台,為司命,主壽。次二星曰中台,為司中,主宗室。東二星曰下台,為司祿,主兵,所以昭德塞違也。” 元 李好古 《張生煮海》第二折:“望 黃河 一股兒渾流派,高衝九曜,遠映三台。”

(2).喻三公。《後漢書·楊震傳》:“蛇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數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 唐 高適 《奉酬睢陽李太守》詩:“三台冀入夢,四岳尚分憂。” 元 無名氏 《漁樵記》第二折:“但有日官居八座,位列三台,日轉千堦,頭直上打一輪皁蓋,那其間誰敢道我負薪來。” 清 陳夢雷 《西洋貢獅子賦》:“葉夢兆三台之尊,入朝肅五坊之樂。”參見“ 三公 ”。

經畫

經營籌劃。 宋 蘇軾 《答秦太虛書》:“度囊中尚可支一歲有餘,至時別作經畫,水到渠成,不須預慮,以此胸中都無一事。” 明 沉德符 《野獲編·戶部·救荒》:“大抵救荒無他法,惟上官悉心經畫。”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幽怪一·魁星為學徒換心》:“設廠施粥,繼以勸募,躬自經畫,劬勞萬狀,全活頗多。”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五章第二節:“都水監官 王汝嘉 ,對自己的職責‘殊不加意’,眼看水勢趨南,不預先經畫,留守司屢次報告 河 水險情,他仍一再拖延,終於釀成了這次縱 黃 奪 淮 的大水災。”

心膂

(1).心與脊骨。 晉 陸機 《五等論》:“四體辭難,而心膂獲乂。” 宋 文天祥 《出真州》詩序:“予心自念,豈予死於是乎?為之踟躕,心膂如割。” 明 皇甫濂 《悼子乘》詩:“奚但腸九迴,心膂成頽崩。”

(2).喻主要的輔佐人員。亦以喻親信得力之人。《書·君牙》:“今命爾予翼,作股肱心膂。”《三國志·吳志·周瑜傳》:“入作心膂,出為爪牙。” 唐 司空圖 《太尉琅琊王公中生祠碑》:“心膂連營,蓄雷霆於北落;股肱重鎮,寄柱石於東門。” 明 夏完淳 《三國論》:“原夫 豐 配 去而 青 冀 衰, 葛 陸 盡而 吳 蜀 斃。興替之兆,實由心膂。”

(3).喻重要的部門或職任。 晉 庾亮 《讓中書監表》:“今以臣之才,兼如此之嫌,而使內處心膂,外總兵權,以此求治,未之聞也。” 元 白樸 《梧桐雨》楔子:“幼讀儒書,兼通韜略,為藩鎮之名臣,受心膂之重寄。”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清方檔案》:“臣愚以為朝廷於 袁世凱 等既寄以心膂,似宜盡去其牽掣。”

(4).心思與精力。 晉 張華 《勞還師歌》:“將士齊心膂,感義忘其私。”《舊唐書·太宗紀下》:“所以 屈突 、 尉遲 ,由仇敵而願傾心膂。” 宋 范仲淹 《謝傳宣表》:“如朝廷未議解兵,臣願奔走塞下,再竭心膂,少贖過尤。”

(5).猶心懷。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六:“不過豪俠使氣,狂醉於花月之間耳,社稷蒼生,曾不繫其心膂。”

吁謨

遠大宏偉的謀劃。《詩·大雅·抑》:“訏謨定命,遠猶辰告。” 毛 傳:“訏,大;謨,謀。” 鄭玄 箋:“大謀定命,謂正月始和,布政於邦國都鄙也。” 唐 薛逢 《題籌筆驛》詩:“天地三分 魏 蜀 吳 , 武侯 倔起贊訏謨。” 章炳麟 《錢塘吊龔魏二生賦》:“嗟訏謨其足立兮,胡忘 由基 之善息?”

常存

永久存在,長期存在。 漢 班固 《 * 通·社稷》:“禮不常存。”《宋書·范曄傳》:“且大梗常存,將重階亂,骨肉之際,人所難言。”《隋書·經籍志四》:“以為 天尊 之體,常存不滅。”

葵藿

(1).指葵與藿,圴為菜名。 南朝 宋 鮑照 《東武吟》:“腰鐮刈葵藿,倚杖牧雞豚。” 宋 梅堯臣 《答持國遺魦魚皮膾》詩:“終當飯葵藿,此味不為欠。” 清 方文 《贈趙止安先生》詩:“葵藿常弗飽,焉能免憔悴。”

(2).單指葵。葵性向日。古人多用以比喻下對上赤心趨向。語出《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若葵藿之傾葉,太陽雖不為之回光,然向之者誠也。竊自比於葵藿,若降天地之施,垂三光之明者,實在陛下。” 唐 柳宗元 《為崔中丞請朝覲表》:“葵藿之誠彌初,犬馬之戀逾深。” 宋 蘇軾 《乞常州居住表》:“願回日月之照,一明葵藿之心。” 明 陸采 《懷香記·承明雪宴》:“誓傾葵藿陳廊廟,祈萬壽,比嵩喬。”

不愧

無愧於;名副其實

不愧為藝術大師

棟樑材

能做房屋大梁的木料。比喻堪當大任的人材。 唐 杜甫 《雙楓浦》詩:“自驚衰謝力,不道棟樑材。浪足浮紗帽,皮須截錦苔。”《三國演義》第十九回:“生死無二志,丈夫何壯哉!不從金石論,空負棟樑材。”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一:“ 江西 某太守將伐古樹,有客題詩於樹云:‘遙知此去棟樑材,無復清蔭覆緑苔。’” 郭沫若 《洪波曲》第九章二:“我們對於青年應該讓他們自由發展,就像培植樹木一樣,只要充分給予以陽光和養分,免受風害蟲災,它自會成為棟樑之材。”

繩糾

糾正過失。《魏書·高恭之傳》:“ 道穆 繩糾,悉毀去之,並發其贓貨,具以表聞。” 宋 司馬光 《言高居簡札子》:“臣職在繩糾,不敢不言。” 明 高明 《琵琶記·丹陛陳情》:“是用擢居議論之司,以求繩糾之益。” 明 陶宗儀 《輟耕錄·宣文閣》:“於是宰輔有所奏請,宥密有所圖回,爭臣有所繩糾,侍從有所獻替,以次入對。”

嘉猷

治國的好規劃。《書·君陳》:“爾有嘉謀嘉猷,則入告爾後於內,爾乃順之於外。” 孔 傳:“汝有善謀善道則入告汝君於內。” 蔡沉 集傳:“言切於事謂之謀,言合於道謂之猷。”《文選·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一》:“寤寐嘉猷,延佇忠實。” 李周翰 註:“嘉,善;猷,道也。” 宋 曾鞏 《使相制》:“配於前哲,屬在老成。其代天工,矧久聞於大政;廼心王室,尚思告於嘉猷。”《清史稿·穎毅親王薩哈璘傳》:“伏思皇上不受尊號,咎在諸貝勒不能殫竭忠信,展布嘉猷,為久之大計。”

詩詞推薦

賜尚書史貽直原文_賜尚書史貽直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