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沈德潛題黃公望山居圖引言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原文

畫家貴正不貴奇,大痴此卷三昧知。

天地造物匪物造,元氣裹合神淋漓。

六法上乘我所喜,言之不足長言之。

石渠寶笈惜未載,行幐書笥常相隨。

田盤小憩天成閣,展覺峰巒近列眉。

香山岫雲足佳趣,以境質畫非然疑。

乃知逢源任左右,是謂罔象合天倪。

如入畫禪晤思白,摩詰雪江有所思。

我欲壽之以佳作,德潛手筆猶能為。

富春大嶺汝有記,弔古寤嘆興嗟咨。

試評此畫得所否,更須紙尾揮顏碑。

詩詞問答

問:《命沈德潛題黃公望山居圖引言》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三部 出處:御製詩初集卷三十一

2. 德潛頗工書法近始知之

參考注釋

畫家

專精繪畫(如圖畫、圖案)的人

中國畫家。——蔡元培《圖畫》

西洋畫家。

貴正

謂自貴重而操守貞正。《世說新語·賞譽》“ 卞望之 之峯距” 劉孝標 注引《卞壼別傳》:“ 壼 少以貴正見稱,累遷御史中丞,權門屏跡。”

三昧

佛教用語,梵文 Samādhi 的音律,意思是止息雜念,使心神平靜,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領,真諦

正令筆扛鼎,亦未造三昧。——陸游《示子過》

深得其中三昧

天地

(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會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天地之聞。——清· 黃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動天地。——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2) 比喻人們活動的範圍

(3) 指天地之間,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呂氏春秋·慎行論》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調劑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養人也。

造物

(1) 創造萬物,也指創造萬物的神力

(2) 指運氣;造化

元氣

(1) 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氣

(2) 精神;精氣

(3) 指國家或社會團體得以生存發展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

元氣大傷

裹合

裹脅糾合。《水滸傳》第五一回:“﹝ 雷橫 道:﹞不是小弟裹合上山,端的 晁 宋 二公仰望哥哥久矣,休得遲延自誤。”

淋漓

(1) 液體濕濕地淌下,即流滴的樣子

淋漓不淨

(2) 形容痛快

淋漓肺腑之言

六法

(1).謂規、矩、權、衡、準、繩。 北齊 劉晝 《新論·適才》:“規、矩、權、衡、準、繩,六法殊形,而各有任。”

(2). 南朝 齊 謝赫 《古畫品錄》謂繪畫有六法:一氣韻生動,二骨法用筆,三應物象形,四隨類賦彩,五經營位置,六傳移模寫。見 唐 張彥遠 《歷代名畫記·論畫六法》。後以為 中國 繪畫的總法則和代稱。 清 姚鼐 《題句容學博馮墨香小照》詩:“君實精六法,自摹山水樂。” 林紓 《跋戴文節遺墨》:“ 文節 之精於六法,未必不有所授。” 郁達夫 《為靄民先生題經公頤淵畫松》詩之二:“六法通靈力有餘,暮年點筆勢凌虛。”

(3).佛教謂六法戒。其說不一,撮其要者有:(1)謂染心相觸,盜人四錢,斷畜生命,小妄語,非時食,飲酒;(2)謂不淫,不盜,不殺,不虛誑語,不飲酒,不非時食;(3)謂不尊敬佛,為尊敬法,不尊敬僧,不尊敬戒,不尊敬定,不尊敬諸善知識。

(4).佛教稱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等六念為“六法”。 宋 沉遘 《章獻皇太后忌日齋文》:“伏願往憑六法,超脫五門。”

上乘

(1) 上品;上等

上乘佳作

(2) 佛教用語,即大乘,一般借指高妙的境界或上品

諸父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彼乘名為大乘,名為上乘。——《寶積經》

我所

佛教語。謂與“我”相對之外物。《智度論》卷三一:“我是一切諸煩惱根本,先著五素為我,然後著外物為我所。” 南朝 宋 謝靈運 《浮雲》詩:“諸法既無我,何由有我所。” 章炳麟 《人無我論》:“自八識六根以至一毛一孔屬於內界者,假説為我;自眷屬衣食金錢田園以至一切可以攝取受用之物屬於外界者,説為我所,而我與我所又非一成不變也。”

不足

(1)

 

不充足,不夠,滿足不了需要

二十尚不足。——《樂府詩集·陌上桑》

最愛湖東行不足。——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2)

 

缺少或沒有

信心不足

(3)

 

少於,不到

不足一千

(4)

 

不能;不可以

此中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5)

 

不值得,不必

長言

(1).引長聲音吟唱。語出《禮記·樂記》:“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 鄭玄 註:“長言之,引其聲也。” 唐 元稹 《善歌如貫珠賦》:“長言邐迤,度曲 * 。” 朱自清 《中國歌謠》:“歌者,詠言之謂,詠言即永言,永言即長言也……長言生於詠嘆,故曲折而紆徐。”

(2). 漢 代注家譬況字音用語。與“短言”相對。《公羊傳·莊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者為客” 漢 何休 註:“伐人者為客,讀伐長言之, 齊 人語也。” 清 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錄·伐》:“長言,若今讀平聲;短言,若今讀入聲。”

石渠

(1).石築的水渠。 漢 劉楨 《公宴》詩:“清川過石渠,流波為魚防。” 唐 孟浩然 《病癒過龍泉寺精舍呈易業二公》詩:“石渠流雪水,金子耀霜橘。”

(2).見“ 石渠閣 ”。

寶笈

見“ 寶籍 ”。

行幐

(1).即行縢。 清 顧炎武 《日知錄·行幐》:“﹝邪幅﹞今謂之行幐。言以裹腳,可以跳騰輕便也。”

(2).行囊。幐,盛物的布袋。《林則徐日記·道光十九年七月初六》:“是日整理行幐,定於明日與制軍同往 香山 ,先赴各處辭行。”

書笥

書箱。 唐 柳宗元 《為韋京兆祭太常崔少卿文》:“我有書笥,盈君尺牘,寤言在耳,今古何速!”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三》:“ 皮日休 ……春闈內宴於 曲江 ,醉寢別榻,衣囊書笥,羅列旁側,率皆新飾。” 宋 陸游 《晚晴》詩:“潤侵書笥深防蠹,暖徹衣篝剩得香。”

相隨

(1).亦作“ 相隋 ”。謂互相依存。《老子》:“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之相隨。” 馬王堆 漢 墓帛書《老子·道經》作“相隋”。

(2).伴隨;跟隨。《史記·蘇秦列傳》:“是何慶弔相隨之速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論說》:“夫説貴撫會,弛張相隨。” 馬烽 《飼養員趙大叔》:“說完,匆匆忙忙相隨那女人走了。”

小憩

亦作“ 小憇 ”。短暫休息。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權智》:“遠行之人,若小憩,則足痹不能立,人氣亦闌。” 清 王士禛 《娑羅坪》詩:“小憩 娑羅坪 ,手扶娑羅樹。” 清 李靜山 《增補都門雜詠·十剎海》:“柳塘蓮浦路迢迢,小憩渾然溽暑消。”《花城》1981年第5期:“我想靠著馬背小憇一會,我實在太疲勞了。”

天成

(1).謂合於自然。《莊子·寓言》:“ 顏成子游 謂 東郭子綦 曰:‘自吾聞子之言,一年而野,二年而從……七年而天成。’” 郭象 註:“無所復為。” 成玄英 疏:“合自然成。”

(2).不假人工,自然而成。《宋書·謝靈運傳論》:“至於高言妙句,音韻天成,皆暗與理合,匪由思至。” 唐 韓愈 《上襄陽於相公書》:“閣下負超卓之奇材,蓄雄剛之俊德,渾然天成,無有畔岸。” 宋 曾鞏 《墨池記》:“ 羲之 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沉宗畸 《題居庸秋望圖》詩:“天成隘阻設雄關,九塞古稱茲獨壯。”

峰巒

連綿的山峰

峰巒起伏

峰巒重疊

近列

近臣的行列。 宋 司馬光 《上皇帝謝轉正議大夫表》:“伏念臣學不適時,才非經世,謬塵近列。” 宋 陸游 《乞致仕札子》:“曾未幾時,亟躋近列。”

香山

(1).山名。(1)在今 河南省 洛陽市 龍門山 之東。 唐 白居易 曾在此築石樓,自號 香山居士 。(2)在 江蘇省 吳縣 西南。相傳 吳王 種香處。下有采香徑。(3) 北京市 西郊 西山 山嶺之一。主峰 鬼見愁 ,形勢峻拔。名勝古蹟有 碧雲寺 、 靜宜園 、 雙清別墅 、 香山寺 、 朝陽洞 等。園林清幽,景色宜人。為京郊遊覽勝地。

(2). 洛陽 龍門山 上 香山寺 的省稱。 唐 白居易 《修香山寺記》:“ 洛 都四郊,山水之勝, 龍門 首焉; 龍門 十寺,觀游之勝, 香山 首焉。”參見“ 香山寺 ”。

佳趣

美妙的情趣

山谷幽邃,別有佳趣

然疑

謂半信半疑,猶豫不決。《楚辭·九歌·山鬼》:“君思我兮然疑作。” 洪興祖 補註:“然,不疑也;疑,未然也。君雖思我,而為讒者所惑,是非交作,莫知所決也。” 清 錢泳 《履園叢話·景賢·書周孝子事》:“正然疑間,忽見十餘步外,片石半沒土中,亟掊土視之。” 鄭澤 《雜詩答鈍庵》:“終傷然疑作,翩來阻行潦。”

逢源

形容辦事順利。語本《孟子·離婁下》:“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 魯迅 《<準風月談>後紀》引 楊邨人 《聰明之道》:“他們也實在到處逢源,名利雙收。”

左右

(1) ∶左和右兩方面

主席台左右,紅旗迎風飄揚

(2) 附近;兩旁

余立侍左右。——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3) 身邊

在帝左右

(4) 近臣;隨從

太后明謂左右。——《戰國策·趙策》

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帥左右登牙城拒戰。——《資治通鑑·唐紀》

左右擁至尹前。——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

(5) 對人不直稱其名,只稱左右,以表示尊敬;信札亦常用以稱呼對方

是故不敢匿意隱情,先以聞於左右。——《史記》

(6) 反正

我左右閒著沒事,就陪你走一趟吧

(7) 用在數量詞後面表示概數

在六點或六點左右到的家

斷斷續續在上海住了三十年左右

(8) 支配;控制

他的行動為她所左右

(9) 身邊辦事的人,侍從

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罔象

(1).亦作“ 罔像 ”。古代傳說中的水怪。或謂木石之怪。《國語·魯語下》:“水之怪曰龍、罔象。” 韋昭 註:“或曰罔象食人,一名沐腫。”《莊子·達生》:“水有罔象。” 陸德明 釋文:“ 司馬 本作‘無傷’。云:狀如小兒,赤黑色,赤爪,大耳,長臂。一云:水神名。”《文選·張衡<東京賦>》:“殘夔魖與罔像,殪野仲而殲游光。” 薛綜 註:“罔象,木石之怪。” 宋 梅堯臣 《送聖民學士知登州》詩:“ 始皇 安得長,陰怪役罔象。”

(2).水盛貌。《楚辭·遠遊》:“覽方外之荒忽兮,沛罔象而自浮。” 朱熹 集註:“罔象,水盛貌。”

(3).虛無。《文選·王褒<洞簫賦>》:“薄索合沓,罔象相求。” 李善 註:“罔象,虛無罔象然也。”

(4).同“ 象罔 ”。《莊子》寓言中的人物。見《莊子·天地》。 南朝 齊 張融 《答周顒書》:“但敷生靈以竦志,庶足下 罔象 以捫珠。”

天倪

(1).自然的分際。《莊子·齊物論》:“何謂和之以天倪?” 郭象 註:“天倪者,自然之分也。” 南朝 梁 江淹 《翡翠賦》:“遠人跡而獨立,擥天倪而為儔。” 唐 王維 《座上走筆贈薛璩慕容損》詩:“君徒視人文,吾固和天倪。” 宋 王安石 《出城訪無黨因宿齋館》詩:“關外尋君信馬蹄,謾成詩句任天倪。” 況周頤 《蕙風詞話》卷二:“有時意筆俱化,純任天倪,竟能略似 坡公 。”

(2).猶天邊。 唐 高適 《宋中遇林慮楊十七山人因而有別》詩:“遙見 林慮山 ,蒼蒼戛天倪。” 唐 岑參 《宿鐵關西館》詩:“雪中行地角,火處宿天倪。”

入畫

納入畫中,形容景色的美麗

小山村的一草一木都可入畫

摩詰

(1). 維摩詰 (梵語vimalakīrti)的省稱。意譯為“淨名”或“無垢稱”。《維摩經》中說 維摩詰 是 毘耶離城 中一位大乘居士,和 釋迦牟尼 同時,善於應機化導。曾經以稱病為由,向 釋迦佛 遣來問訊的 舍利弗 及 文殊師利 等宣揚大乘深義,為佛典中現身說法,辯才無礙的代表人物。 宋 蘇轍 《謝人惠千葉牡丹》詩:“天女要知 摩詰 病,銀瓶滿送 洛陽 春。” 宋 陸游 《病中作》詩:“ 摩詰 病説法, 虞卿 窮著書。”

(2).指 唐 王維 。 維 字 摩詰 。 清 侯方域 《倪雲林<十萬圖記>》:“按畫家分南北二宗, 摩詰 為南宗創始。”

所思

(1).所思慕的人;所思慮的事。《楚辭·九歌·山鬼》:“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 唐 孟郊 《同年春宴》詩:“幽蘅發空曲,芳杜綿所思。” 明 劉基 《雜詩》:“欲采寄所思,不憚道路遠。”

(2).泛指思考。 洪深 《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下篇四:“音樂者在有所思有所感的時候,他便連綴若干聲音把他的所思所感表達出來!”

佳作

出眾的文藝作品

孝文頻登北芒寺,親讀碑文,稱為佳作。——《北史·馮熙傳》

近來影視佳作不斷出現

手筆

(1) 親筆寫或畫的東西

樓上下大小三間屋,共六十二幅畫,是丁陶萊陀的手筆。——《威尼斯》

(2) 文字或書畫的造詣

大家手筆

(3) 指辦事、用錢的氣派;排場

這是二舍妹,他自小手筆就闊,氣派也不同。——李伯元《官場現形記》

能為

(1).語出《左傳·隱公四年》:“老夫耄矣,無能為也。”後用作能有所為或有所作為之意。《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則是王失之於 齊 而取償於 秦 也,而 齊 趙 之深讎可以報矣,而示天下有能為也。” 唐 韓愈 《鄭群贈簟》詩:“法曹貧賤眾所易,腰腹空大何能為?”

(2).本領;能耐。《紅樓夢》第四八回:“為這點子小事弄的人家傾家敗產,也不算什麼能為。” 管樺 《清風店》二:“我不戴見這種人。他有多大能為,我不戴見他。”

富春

(1).指 富春山 或 富春江 。泛指古 富春 地區。 唐 韓翃 《送王少府歸杭州》詩:“歸舟一路轉青苹,更欲隨潮向 富春 。” 唐 王維 《送李判官赴江東》詩:“樹色分 揚子 ,潮聲滿 富春 。” 元 張憲 《投贈周元帥十韻》:“ 恩波 城外柳,長拂 富春 潮。”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餘韻》:“年年垂釣鬢如銀,愛此江山勝 富春 ;歌舞叢中征戰裡,漁翁都是過來人。”參見“ 富春江 ”。

(2).古縣名。 秦 置, 漢 因之,治所在今 浙江 富陽 。 晉 太元 中避 鄭太后 諱,改名 富陽 。 五代 吳越 時復名 富春 , 宋 太平興國 三年(公元978年)又改 富陽 。 三國 吳 曾為 安東郡 治所。 晉 陸機 《吳趨行》詩:“ 大皇 自 富春 ,矯首頓世羅。” 南朝 宋 謝靈運 《富春渚》詩:“宵濟 漁浦 潭,旦及 富春 郭。” 郁達夫 《西歸雜詠》之八:“風月三年別 富春 ,東南車馬苦沙塵。”

弔古

憑弔古蹟

寤嘆

睡不著而嘆息。《詩·小雅·大東》:“契契寤嘆,哀我憚人。” 晉 陶潛 《贈長沙》詩:“慨然寤嘆,念茲厥初。” 唐 張九齡 《在郡秋懷》詩之一:“寂寞遊子思,寤嘆何人知?”

嗟咨

慨嘆。《新唐書·裴矩傳》:“蠻夷嗟咨,謂中國為‘仙晨帝所’。” 元 楊果 《翠裙腰·綠窗愁》套曲:“有客持書至,還喜卻嗟咨。” 明 沉鯨 《雙珠記·珠傳女信》:“今日裡骨肉驩虞,相慶幸,免嗟咨。” 張際亮 《石亭》詩:“誰能罪真宰,蒿目空嗟咨。”

得所

(1).謂得到安居之地或合適的位置。語出《詩·魏風·碩鼠》:“樂土樂土,爰得我所。”《漢書·王莽傳上》:“四海輻湊,靡不得所。” 三國 蜀 諸葛亮 《前出師表》:“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唐 杜甫 《敬贈鄭諫議十韻》:“野人寧得所,天意薄浮生。” 明 李贄 《答耿中丞書》:“夫天下之人得所也久矣,所以不得所者,貪暴者擾之,而‘仁者’害之也。”

(2).適當;適宜。 北魏 高湛 《養生論》:“尋常飲食,每令得所,多湌令人彭亨短氣,或致暴疾。” 金 王若虛 《寧晉縣令吳君遺愛碑》:“蓋其剛柔適中,緩急得所,勤故不廢事,簡故不擾民,明無不察,毫髮莫欺。”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三》:“ 錢敦堂 編修歿,其門生為經紀棺衾,贍恤妻子,事事得所。”

紙尾

書面文字結尾處。常署名或寫年月日等。《宋書·蔡廓傳》:“ 廓 曰:‘我不能為 徐幹木 署紙尾也。’” 唐 杜牧 《送沉處士赴蘇州李中丞招》詩:“因書問故人,能忘批紙尾?”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辯證一》:“紙尾書‘正月十九日’。”《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九回:“我接過來,在紙尾上籤了名字。”

詩詞推薦

命沈德潛題黃公望山居圖引言原文_命沈德潛題黃公望山居圖引言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