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山腴移居東鄰有詩誌喜和而賀之二首·其二
作者:方鶴齋 朝代:清代原文
君似黃鶯求舊友,我為白鶴賀新居。
宛如合璧今連屋,豈願高軒頻顧廬。
聚德盡多三益侶,移春況有五車書。
待看三展重陽日,蓬矢桑弧照比閭。
詩詞問答
問:《林山腴移居東鄰有詩誌喜和而賀之二首·其二》的作者是誰?答:方鶴齋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魚韻
參考注釋
黃鶯
亦作“黃鸎”。黃鸝。 三國 吳 陸璣 《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黃鳥于飛》:“黃鳥,黃鸝留也,或謂之黃栗留, 幽州 人謂之黃鸎。” 唐 王維 《左掖梨花》詩:“黃鶯弄不足,銜入 未央宮 。” 宋 邵雍 《春盡後園閒步》詩:“緑樹成陰日,黃鸎對語時。” 王亞凡 《短歌·紡車歌》:“不是秋夜茅舍的幽怨,而像黎明時的黃鶯。”
求舊
謂用人務求故老舊臣。《書·盤庚上》:“人惟求舊,器非求舊,惟新。” 唐 蘇頲 《授張仁願兵部尚書制》:“名遂身退,則聞告老;優賢尚齒,不忘求舊。” 宋 蘇軾 《次天字韻答岑岩起》:“莫嘆郎潛生白髮,聖朝求舊鄙鳶肩。”
白鶴
一種鶴,俗稱仙鶴
新居
(1) 剛建好或剛搬去住的房子
(2) 新的住所,新家,新的住宅
宛如
(1) 好像;仿佛
絢爛的晚霞,宛如一幅錦繡
(2) 委曲順從的樣子
合璧
古稱日月同升為日月合璧。是祥瑞的徵兆。後世稱會合雙方的長處,吸取兩者的精華
中西合璧
連屋
(1).連及屋頂;滿屋。極言眾多。 唐 杜甫 《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詩之九:“牀上書連屋,階前樹拂雲。” 宋 趙蕃 《贈墨》詩之一:“歲計一丸足,痴人連屋懸。” 元 王逢 《客金陵寄丁仲容婁行所二先輩》詩:“十年螢案書連屋,八月 龍灣 浪拍天。”
(2).成片的房屋。 唐 韓愈 《汴州亂》詩之一:“健兒爭夸殺留後,連屋累棟燒成灰。” 明 歸有光 《白庵程翁八十壽序》:“天下都會所在,連屋列肆,乘堅策肥。” 明 陸楫 《蒹葭堂雜著摘抄》:“囊帛櫃金,居則連屋。”
(3).指鄰居。 宋 黃庭堅 《上蘇子瞻書》之一:“蓋心親則千里晤對,情異則連屋不相往來,是理之必然者也。”
高軒
(1).堂左右有窗的高敞的長廊。《西京雜記》卷三:“﹝ 思賢苑 ﹞中有堂隍六所,客館皆廣廡高軒。”《文選·左思<蜀都賦>》:“開高軒以臨山,列綺窗而瞰江。” 李善 註:“高軒,堂左右長廊之有牎者。” 唐太宗 《元日》詩:“高軒曖春色,邃閣媚朝光。” 清 黃鷟來 《贈陳省齋》詩之六:“眾賓集高軒,玉珮紛成行。”
(2).高車。貴顯者所乘。亦借指貴顯者。 南朝 陳 徐陵 《與楊僕射書》:“高軒繼路,飛蓋相隨。” 金 劉迎 《上施內翰》詩:“正以高軒肯相過,免教書客感秋蓬。” 明 李東陽 《得文敬雙塔寺和章招之不至四迭韻奉答》:“淖險真停疋馬迎,情深屢枉高軒顧。” 清 李漁 《玉搔頭·締盟》:“風塵賤地,何緣忽駐高軒。”參見“ 高車 ”。
顧廬
三國 蜀 劉備 三顧 諸葛亮 於草廬之中,咨以當世之事。見《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後因以“顧廬”為訪賢之典故。 宋 王闢之 《澠水燕談錄·高逸》:“負鼎叩角,顧廬築巖,各由其時。不失其道,在我而已,何常之有。”參見“ 三顧草廬 ”。
盡多
全都,盡皆。《二刻拍案驚奇》卷十:“那五個為頭的……歃血為盟,結為兄弟。盡多改姓了 趙 ,總叫做‘ 趙 家五虎’。”《二刻拍案驚奇》卷十:“ 滿生 同那哥哥回到家裡,果然這番宗族鄰里比前不同,盡多是呵脬捧屁的。”
很多。《警世通言·老門生三世報恩》:“論起世上同名姓的儘多,只是 桂林府 興安縣 卻沒有兩個 鮮于同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舍下空房儘多,閒時還要招客,何況兄長通家?”《儒林外史》第十二回:“ 張鐵臂 道:‘晚生的武藝儘多,馬上十八,馬下十八。’”
三益
(1).謂直、諒、多聞。語本《論語·季氏》:“ 孔子 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後漢書·馮衍傳下》:“臣自惟無三益之才,不敢處三損之地。” 晉 慧遠 《廬山東林雜詩》:“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宋 蘇軾 《除呂公著守司空同平章軍國事制》:“朕重失此三益之友,而閔勞以萬幾之煩。”
(2).借指良友。 晉 摯虞 《答杜育》詩:“賴茲三益,如琢如切。” 南朝 梁 江淹 《雜體詩》之二二:“素心正如此,開徑望三益。” 宋 梅堯臣 《觀王介夫蒙亭記因記題蒙亭》詩:“風物稍佳時,把酒會三益。”
(3).指梅、竹、石。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五:“ 東坡 贊 文與可 梅竹石云:‘梅寒而秀,竹瘦而壽,石醜而文,是為三益之友。’”
五車書
《莊子·天下》:“ 惠施 多方,其書五車。”後用以形容讀書多,學問淵博。 宋 辛棄疾 《滿江紅·呈茂中》詞:“算胸中,除卻五車書,都無物。” 明 沉鯨 《雙珠記·假恩圖色》:“人讀五車書,偏我無一句。” 清 高昌寒食生 《乘龍佳話·下第》:“問世休矜三尺劍,驕人還是五車書。”亦省作“ 五車 ”。 南朝 宋 鮑照 《擬古》詩之二:“兩説窮舌端,五車摧筆鋒。” 唐 知玄 《答僧澈》詩:“五車外典知誰敵,九趣多才恐不如。” 清 孫枝蔚 《溽暑過汪舟次園中留飲分得鴉字蘿字》詩:“有客尋三徑,因君破五車。”
重陽
我國傳統節日,農曆九月初九日。舊時在這一天有登高的風俗。現又定為老人節。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毛 * 《採桑子·重陽》
蓬矢
蓬梗製成的箭。古代男子出生,以桑木作弓,蓬梗為矢,射天地四方,象徵男兒應有志於四方。後用作勉勵人應有大志之辭。 宋 蘇軾 《謝生日詩啟》:“蓬矢之祥,雖世俗之所尚,蓼莪之感,迨衰老而不忘。” 清 唐孫華 《杜門》詩:“蓬矢前期羞白首,芒鞵晚興負青山。”參見“ 桑弧蓬矢 ”。
桑弧
(1).“桑弧蓬矢”的略語。 唐 白居易 《崔侍御以孩子三日示其所生詩見示因以二絕句和之》之一:“洞房門上掛桑弧,香水盆中浴鳳鶵。” 宋 范成大 《東宮壽詩》:“銅律諧初度,桑弧絶舊傳。” 明 朱鼎 《玉鏡台記·慶賞》:“休長恁林壑投閒,須早把桑弧射遠。” 清 姚鼐 《王禹卿七十壽序》:“桑弧之日,不可以酒醴稱觴。”參見“ 桑弧蓬矢 ”。
(2).以桑木作的弓。亦泛指堅弓利箭。 宋 范成大 《園林》詩:“鐵硯磨成雙鬢雪,桑弧射得一繩麻。” 元 張憲 《戲贈乍浦稅使歌》:“故人本是西河夫,殺賊得官心氣麤,如何臨難乃無勇,不敢東向鳴桑弧。”
比閭
木名。即棕櫚。《逸周書·王會》:“ 白州 比閭,比閭者華若羽。伐其本為車,終行不敗。” 孔晁 註:“ 白州 東南,蠻與 白 民接也,水中可居曰州,州中出此珍木。” 朱右曾 校釋:“愚謂比閭即‘並閭’也。《本草拾遺》云:櫚木出 安南 ,性堅,紫黑色。有花紋者名曰‘花閭’。”
《周禮·地官·大司徒》:“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五比為閭,使之相受。”比、閭為古代戶籍編制基本單位。後因以“比閭”泛稱鄉里。 宋 蘇洵 《議法》:“比閭小吏奉之以公,則老姦大猾束手請死。” 清 劉大櫆 《慎始》:“天下之事,惟其未有以倡之,有一人倡之於前,以至比閭族黨之間,相效而成俗。”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湖天風緊,白鷗欲下還起黎廷瑞《酹江月(題永平監前劉氏小樓)》
- 得閒誰更傍人門,且喜深居少送迎晁公溯《官舍》
- 眷戀青春色,含毫俯碧灣歐陽玭《幽軒》
- 笳鼓深秋動,田園舊夢無袁瑨《卜居》
- 看君愛主意,與渠蓋加璧
- 又如荊山玉,不問與多少,傳流落人間,皆作希世寶鄭剛中《讀坡詩》
- 殘年謝軒冕
- 幽居雖可羨,無那子牟心李嘉祐《登楚州城望驛路,十餘里山村竹林相次交映》
- 地靈多產樂,村遠不聞雞釋文珦《山寺》
- 狂波忽然死,浩氣清且浮皮日休《太湖詩石板(在石公山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