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夕即景原文
載月新秋夜漾船,那如今夜最初圓。
碧霄無際雲輕斂,太液有波星倒懸。
露掌三危貯天酒,湖心萬朵撒金蓮。
無邊風物供吟眺,誰解閒參法喜筵。
詩詞問答
問:中元夕即景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中元夕即景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中元夕即景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先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四十三
參考注釋
新秋
(1).初秋。《初學記》卷三引 南朝 陳 張正見 《和衡陽王秋夜詩》:“高軒揚麗藻,即是賦新秋。” 唐 錢起 《和萬年成少府寓直》:“赤縣新秋近,文人藻思催。” 清 陳夢雷 《月夜感懷》詩:“新秋澄爽氣,何事障微陰。” 魯迅 《書信集·致章廷謙》:“ 杭州 天氣已如新秋,可羨。”
(2).指今秋。 北周 庾信 《擬詠懷》之十八:“殘月如初月,新秋似舊秋。”
如今
在這些日子裡;現在,當今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史記·項羽本紀》
如今咱們山村也有了自己的大學生
最初
剛開始的時候或時期
最初階段
最初印象
碧霄
藍天
無際
無邊
無邊無際的大草原
太液
(1).古池名。 漢 太液池 ,在 陝西省 長安縣 西。 武帝 元封 元年(公元前110年)開鑿,周回十頃。池中築 漸台 ,高二十餘丈;又起三山,以象 瀛洲 、 蓬萊 、 方丈 三神山,刻金石為魚龍奇禽異獸之屬。 漢 班固 《西都賦》:“前唐中而後 太液 。”參閱《三輔黃圖》卷四。
(2).古池名。 唐 太液池 ,在 大明宮 中 含涼殿 後,中有 太液亭 。 唐 李白 《宮中行樂詞》之八:“鶯歌聞 太液 ,鳳吹遶 瀛洲 。”參閱 清 《嘉慶一統志·西安府二·大明宮》。
(3).古池名。 元 、 明 、 清 太液池 即今 北京 故宮 西華門 外的 北海 、 中海 、 南海 三海。 元 時名 西華潭 。 清 稱 太液池 。南北四里,東西二百餘步,池上跨長橋,舊有石牌坊,東西對峙,東曰玉蝀,西曰金鼇。橋北稱 北海 ,橋南稱 中海 ,其中 瀛台 以南稱 南海 。上源自 玉泉山 合西北諸水,由 地安門 水門流入。
倒懸
(1) 頭向下腳向上地懸掛著
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孟子·公孫丑上》
(2) 比喻處境非常困苦危急
解民倒懸
露掌
即承露盤。語本《史記·孝武本紀》:“其後則又作 栢梁 、銅柱、承露僊人掌之屬矣。” 裴駰 集解引 蘇林 曰:“仙人以手掌擎盤承甘露也。” 南朝 梁 王訓 《奉和同泰寺浮圖》:“懸盤同露掌,垂鳳似飛禽。” 唐 耿湋 《朝下寄韓舍人》詩:“花間焰焰雲旗合,鳥外亭亭露掌高。” 宋 范仲淹 《依韻酬吳春卿·鶴》:“露掌思高還警夜,芝田音斷欲傷春。”參見“ 承露盤 ”。
三危
(1).三件可危之事。《淮南子·人間訓》:“天下有三危:少德多寵,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無大功而受厚祿,三危也。”
(2).古代西部邊疆山名。《書·禹貢》:“ 三危 既宅。” 孔 傳:“ 三危 為西裔之山也。”《孟子·萬章上》:“ 舜 流 共工 於 幽州 ,放 驩兜 於 崇山 ,殺 三苗 於 三危 ,殛 鯀 於 羽山 ,四罪而天下鹹服,誅不仁也。”按:關於 三危 的位置,說法不一。一說今 甘肅 敦煌 三危山 即古 三危 。一說在 甘肅 岷山 之西南。一說在 雲南 。參見“ 三危山 ”。
天酒
甘露。古人附會為仙酒。 漢 東方朔 《神異經》:“西北海外有人……但日飲天酒五斗。” 張華 註:“天酒,甘露也。” 唐 岑參 《嚴相公京兆府中棠樹降甘露》詩:“為君下天酒,麴櫱將用時。”《雲笈七籤》卷一一二:“ 君山 有天酒,飲之昇天。”
湖心
湖水的中間。 唐 劉禹錫 《洞庭秋月行》詩:“ 洞庭 秋月生湖心,層波萬頃如鎔金。” 清 魏源 《崑山別龔自珍》詩:“明宵夢我舟,湖心浪如堵。”
金蓮
舊指纏足婦女的小腳
三寸金蓮
無邊
沒有邊際
無邊界框
風物
風景和物品。喻指大氣候
風物長宜放眼量
喜筵
喜慶時的宴席。多指婚娶時的宴席。《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五:“喜筵前枉喚新郎,洞房中依然獨覺。” 清 孔尚任 《桃花扇·眠香》:“一應喜筵安排齊備了么?” 許地山 《女兒心》三:“果然外頭底兄弟們一個個下山去預備喜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