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漢玉龍尾觥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詠漢玉龍尾觥原文

龍首銜觥當,龍尾貼觥身。

三螭相蜿蜒,猶未具角鱗。

追琢具古法,代古泯琢痕。

而何出入土,乃復遭陸渾。

因悟物太美,往往多遭迍。

剝而弗失貞,是謂全以神。

詩詞問答

問:詠漢玉龍尾觥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詠漢玉龍尾觥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六部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八十一

2. 是觥蓋遭回祿者

參考注釋

龍首

(1).龍的頭。《儀禮·鄉射禮》:“楅長如笴,博三寸,厚寸有半。龍首,其中虵交。” 鄭玄 註:“兩端為龍首,中央為蛇身相交也。”《淮南子·要略》:“今畫龍首,觀者不知其何獸也,具其形則不疑矣。”《後漢書·禮儀志下》:“載飾以蓋,龍首魚尾,華布牆,纁上周,交絡前後,雲氣畫帷裳。”

(2).科舉時代稱狀元為龍首或龍頭。 唐 馮贄 《雲仙雜記·蟣肝龍首》:“蟣肝之奉何堪,龍首之攀可望。” 宋 龔鼎臣 《東原錄》:“ 葉道卿 嘗帶貼職知 秀州 ,時狀元 宋公序 ,及同榜 鄭天休 ,已修起居注。 道卿 有詩寄二公曰:‘相先一龍首,對立兩螭頭。’世稱為警句。” 宋 文天祥 《為或人賦》:“龍首黃扉真一夢,夢回何面見 江 東。”

(3).投壺術語。箭入壺中而倚竿,箭首正向自己者稱龍首。見 宋 司馬光 《投壺新格·龍首》。

(4).山名。在 陝西省 長安縣 北。一名 龍首原 。 蕭何 營 未央宮 於此。 漢 張衡 《西京賦》:“疏 龍首 以抗殿,狀巍峩以岌嶪。”《後漢書·文苑傳上·杜篤》:“規 龍首 ,撫 未央 。” 李賢 註:“ 龍首 ,山名, 蕭何 於其上作 未央宮 。” 唐 沉佺期 《人日重宴大明宮賜綵縷人勝應制》詩:“拂旦雞鳴仙衞陳,憑高 龍首 帝城春。”

龍尾

(1).星宿名。即箕宿,二十八宿之一。居東方蒼龍七宿之末,故稱。《左傳·僖公五年》:“童謡云:‘丙之晨,龍尾伏辰,均服振振,取 虢 之旂。’” 杜預 註:“龍尾,尾星也。” 漢 張衡 《天象賦》:“歷龍尾以及箕,跨北 燕 而在茲。”

(2).謙稱自己乃附托於名人而成立者。典出《三國志·魏志·華歆傳》“ 華歆 字 子魚 , 平原 高唐 人也”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 歆 與 北海 邴原 、 管寧 俱遊學,三人相善,時人號三人為‘一龍’, 歆 為龍頭, 原 為龍腹, 寧 為龍尾。”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九引《朱草衣詩》:“自慚龍尾非名士,肯把豬肝累使君?” 王國維 《送日本狩野博士游歐洲》詩:“倖免 仲叔 累豬肝,頗覺 幼安 慚龍尾。”

(3).草名。烏蘞莓的別名。《爾雅·釋草》“拔蘢葛” 晉 郭璞 註:“似葛,蔓生,有節, 江 東呼為龍尾。”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七·烏蘞莓》:“俗名五爪龍, 江 東呼龍尾。”

(4).硯名。亦泛指硯。 宋 蘇軾 《龍尾硯歌》:“君看龍尾豈石材,玉德金聲寓於石。” 清 錢謙益 《贈硯》詩:“紫純端硯鎮書樓,牛後真令龍尾羞。” 清 蔣士銓 《一片石·宴閣》:“取麟毫麝煤龍尾鳳箋來。”

(5).河堤防洪之物。伐大樹連梢,置之堤旁。 元 歐陽玄 《河防記》:“隄前置龍尾大埽,龍尾者,伐大樹連梢繫之隄旁,隨水上下,以破嚙岸浪者。”

(6).古國名。 南詔 的別稱。《新唐書·南蠻傳上·南詔上》:“ 南詔 ,或曰 鶴拓 、曰 龍尾 ……本 哀牢夷 ,後烏蠻別種也。”參見“ 南詔 ”。

(7).盤旋而上的甬道。自上望下,宛如龍尾下垂,故稱。 漢 袁康 《越絕書·外傳記吳地傳》:“ 無錫 西龍尾陵道者, 春申君 初封 吳 所造也。”《隋書·酷吏傳·崔弘度》:“ 弘度 妹先適 迥 子為妻,及破 鄴城 , 迥 窘迫升樓, 弘度 直上龍尾追之。”《資治通鑑·陳宣帝太建十二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築道陂陀以上城,其道下附於地,若龍垂尾然,故曰龍尾。”

(8).指宮殿前呈斜坡狀的甬道。 唐 白居易 《醉後走筆酬劉五主簿長句》:“步登龍尾上虛空,立去天顏無咫尺。” 清 錢謙益 《天啟乙丑五月奉詔削籍南歸》詩:“趁朝龍尾還如夢,穩臥牛衣得此生。” 錢曾 箋註:“ 宋敏求 《長安志》:鐘樓鼓樓殿左右,有砌道盤上,謂之龍尾道。 李上交 《近事會元》: 含元殿 側有龍尾道,自平階至地,凡詰曲七轉,由 丹鳳門 北望,宛如龍尾下垂於地焉。”

蜿蜒

(1) 蛇類曲折爬行的樣子

橫過天花板蜿蜒著一條長的裂縫

(2) 曲折延伸

山路蜿蜒向下

角鱗

泛指角獸和魚龍之類。 明 湯顯祖 《畫牆為風雨所晦作》詩:“巽牆初立彩雲新,風雨從天洗角鱗。”

追琢

雕琢,雕刻。追,通“ 雕 ”。《詩·大雅·棫樸》:“追琢其章,金玉其相。” 毛 傳:“追,彫也。金曰彫,玉曰琢。” 唐 劉禹錫 《上僕射李相公啟》:“夫溝中之木與犧象同體,追琢不至,坐成枯薪。” 清 黃鷟來 《述別敘懷》詩:“殷勤望後輩,追琢離雕蟲。” 況周頤 《蕙風詞話》卷五:“自性靈中出佳,從追琢中來亦佳。”

古法

(1).舊法;古代刑法律令。《史記·吳王濞列傳》:“今 吳王 前有太子之郄,詐稱病不朝,於古法當誅。”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八:“ 邦昌 在古法當誅,今貸與之生足矣。”

(2).古代法度規範。《漢書·諸侯王表》:“姍笑三代,盪滅古法。” 晉 陶潛 《桃花源》詩:“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製。” 唐 戴叔倫 《懷素上人草書歌》:“ 楚 僧 懷素 工草書,古法盡能新有餘。” 宋 曾鞏 《宜黃縣縣學記》:“及三代衰,聖人之製作盡壞,千餘年之間學有存者,亦非古法。”

(3).傳統的法術或方法。 宋 陳師道 《五言賀雨》詩:“引咎青章設,為壇古法修。” 魯迅 《朝花夕拾·<狗、貓、鼠>》:“ 中國 古時候雖然曾有‘貓鬼’,近來卻很少聽到貓的興妖作怪,似乎古法已經失傳,老實起來了。”如:中藥材應依古法炮製。

而何

(1).猶如何。怎樣。《左傳·昭公四年》:“ 牛 謂 叔孫 :‘見 仲 而何?’” 杜預 註:“而何,如何。”

(2).猶如何。怎么。《左傳·襄公二十二年》:“謂我敝邑,邇在 晉國 ,譬諸草木,吾臭味也,而何敢差池?”《孟子·盡心下》:“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漢 王充 《論衡·順鼓》:“久雨湛水溢,誰致之者……擊鼓攻社,而何救止?”

出入

不符之處,差距

有出入

陸渾

古地名。也稱 瓜州 ,原指今 甘肅 敦煌 一帶。 春秋 時 秦 晉 二國使居於其地之“ 允 姓之 戎 ”遷居 伊川 ,以 陸渾 名之。 漢 置縣。 五代 廢。故城在今 河南省 嵩縣 東北。《史記·匈奴列傳》:“於是戎狄或居於 陸渾 ,東至於 衛 ,侵盜暴虐中國。” 裴駰 集解引 徐廣 曰:“一為‘陸邑’。” 司馬貞 索隱:“《春秋左氏》:‘ 秦 晉 遷 陸渾 之 戎 於 伊川 。’ 杜預 以為‘ 允 姓之 戎 居 陸渾 ,在 秦 晉 之間,二國誘而徙之 伊川 ,遂從 戎 號,今 陸渾縣 ’是也。” 唐 韓愈 《送侯參謀赴河中幕》詩:“ 陸渾 桃花間,有湯沸如烝。”

悟物

了悟物理。 晉 孫綽 《喻道論》:“佛者梵語, 晉 訓覺也。覺之為義,悟物之謂,猶 孟軻 以聖人為先覺,其旨一也。” 晉 何劭 《遊仙詩》:“吉士懷貞心,悟物思遠託。”

往往

(1) 每每;時常

往往而死者相藉。——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老李往往工作到深夜才睡

(2) 處處;到處

往往山出棋置。——《史記·貨殖列傳》

卒中往往語。——《史記·陳涉世家》

往往有得。——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3) 紛紛

吳王之棄其軍亡也,軍遂潰,往往稍降太尉、梁軍。——《史記·吳王濞列傳》

則文學彬彬稍進,詩書往往間出。——《漢書·司馬遷傳》

遭迍

亦作“ 遭屯 ”。遭受困頓。《敦煌變文集·捉季布傳文》:“誅斬 解 ( 朱解 )身甘受死,一門骨肉盡遭迍。” 宋 曉瑩 《羅湖野錄》卷三:“無端被譖枉遭迍,半載有餘作俗人。” 明 王錂 《春蕪記·忤奸》:“我又不曾鹹腓胡行,為甚的滅趾遭屯。”《封神演義》第四七回:“堪憐那一位穿紅的道人遭迍,吾心不忍。”

詩詞推薦

詠漢玉龍尾觥原文_詠漢玉龍尾觥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