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麑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育麑原文

河濱有麑欲渡水,其母避人遠去矣。

踉蹌弱羍甫上岸,無力逐母臥坡委。

命人遙立待其母,不見牝鹿來尋視。

因命抱回飼以乳,乃得喘息躍然起。

待其濯濯大長成,仍即放去山中耳。

因憶壬寅有斯事,牝鹿曾來領麑喜。

一為慈一為不慈,獸中亦有善和否。

雖然何必責獸哉,凱風豈無詠七子。

詩詞問答

問:育麑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育麑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紙韻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三十三

2. 上聲

參考注釋

河濱

〈方〉∶小河

避人

猶避世。 唐 吳融 《偶書》詩:“只此無心便無事,避人何必 武陵源 。”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一·阮懷寧》:“ 阮 避人於此山,每夕與狎客飲,以三鼓為節。”亦指避世之人。 清 方文 《乾明寺雜詠》:“野寺荒涼三五間,避人於此暫休閒。”

踉蹌

走路不穩,跌跌撞撞

君來好呼出,踉蹌越門限。——韓愈《贈張籍》

上岸

舍舟登入。比喻棄邪歸正

我們在海邊上岸

他現在洗手上岸了

無力

(1) 沒有力氣

四肢無力

(2) 沒有力量

無力解決

立待

猶立等。 宋 秦觀 《魯肅論》:“ 吳 若殺之,豪傑四面而至必矣, 孫氏 之亡可立待也。” 康有為 《大同書》癸部第二章:“知天演之自然,則天不尊,知無量眾魂之難立待於空虛。”

不見

(1)

不曾相見

老哥倆可有日子不見了

(2)

見不著;丟失

一輛新腳踏車轉身就不見了

喘息

(1) 呼吸深而快

喘息不止

(2) 暫停活動、舒緩一段時間

趁敵人喘息之機,我們調來了增援部隊

躍然

形容生動活現的樣子

濯濯

清新;明淨

春陽潛沮洳, 濯濯吐深秀。——韓愈《南山》

長成

(1).長大成人。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勉學》:“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 唐 白居易 《長恨歌》:“ 楊 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醒世恆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 月香 在 賈公 家,一住五年,看看長成。”

(2).成長。《警世通言·樂小舍拚生覓偶》:“此時 順娘 年十四歲,一髮長成得好了。” 毛 * 《新民主主義論》五:“這時, 中國 無產階級,由於自己的長成和 俄國 革命的影響,已經迅速地變成了一個覺悟了的獨立的政治力量了。”

放去

(1).拋棄,丟開。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 庾子嵩 讀《莊子》,開卷一尺許便放去,曰:‘了不異人意。’” 宋 歐陽修 《國學試策第三道》:“自 秦 歷 漢 ,積弊相沿,權宜適時,放去古法。”

(2).釋放使離開。《三國演義》第五十回:“正猶豫間, 張遼 縱馬而至。 雲長 見了,又動故舊之情,長嘆一聲,並皆放去。”《三國演義》第八七回:“寇入掌中還放去,人居化外未能降。”

中耳

高等脊椎動物的耳的中間部分。內含由三塊聽小骨形成的骨鏈,自鼓膜聯至前庭窗,並將振動傳遞至內耳

不慈

謂不愛其子。《禮記·曲禮上》:“不勝喪,乃比於不慈、不孝。”《楚辭·九章·哀郢》:“眾讒人之嫉妬兮,被以不慈之偽名。” 洪興祖 補註:“ 堯 、 舜 與賢而不與子,故有不慈之名。”

善和

(1). 唐 柳宗元 《寄許孟容書》:“家有賜書三千卷,尚在 善和里 舊宅。”後因以“善和”借指藏書。 宋 劉克莊 《轉調二郎神》詞:“幸有善和書堪讀,何必然藜芸省。”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一》:“余小子遭時多故,不善保藏,善和之書,一旦掃地。”

(2).善良;和善。《老殘遊記》第十三回:“其實,俺媽在這裡頭,算是頂善和的哩。”《老殘遊記續集遺稿》第六回:“至於你那兄弟更容易了,找個鄉下善和老兒,我分百把銀子替他置個二三十畝地。”

(3).方言。輕,不厲害。 清 蒲松齡 《磨難曲》第一回:“常時打的還善和些,這一嚮打的甚狠,想是他有了信了。”

雖然

(1) ——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卻”等與它呼應,表示承認前邊的為事,但後邊的並不因此而不成立

李大伯雖然年過六十,勞動勁頭卻比得上年輕的小伙子

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魯迅《故鄉》

(2) 雖然如此,雖是這樣;即使這樣

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必取宋。——《墨子·公輸》

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戰國策·魏策》

何必

反問的語氣表示不必

何必去那么早

凱風

(1).和暖的風,指南風。《詩·邶風·凱風》:“凱風自南,吹彼棘心。” 晉 陶潛 《和郭主簿》詩之二:“凱風因時來,回飇開我襟。” 唐 許敬宗 《奉和初春登樓即目應詔》詩:“歌里非煙颺,琴上凱風清。” 郁達夫 《寄王映霞》詩:“秋雨 茂陵 人獨宿,凱風棘野雉雙飛。”

(2).《詩經》篇名。該詩內容一說是讚美孝子,後常以指代感念母恩的孝心。《隸釋·漢敦煌長史武斑碑》:“孝深《凱風》,志絜《羔羊》。” 南朝 宋 謝莊 《宋孝武宣貴妃誄》:“純孝擗其俱毀,共氣摧其同欒。仰昊天之莫報,怨《凱風》之徒攀。”

七子

(1).指 春秋 鄭國 七大夫。《左傳·襄公二十七年》:“ 鄭伯 享 趙孟 於 垂隴 , 子展 、 伯有 、 子西 、 子產 、 子大叔 、二 子石 從。 趙孟 曰:‘七子從君以寵 武 也,請皆賦以卒君貺, 武 亦以觀七子之志。’”

(2).指 周褒姒 的七個親黨。《後漢書·左雄傳》:“及 幽 厲 昏亂,不自為政, 褒 艷 用權,七子党進,賢愚錯緒,深谷為陵。” 李賢 註:“七子皆 襃姒 之親黨,謂 皇甫 為卿士 仲允 為膳夫, 家伯 為宰, 番 為司徒, 蹶 為趣馬, 棸子 為內史。 楀 為師氏也。 厲 王淫於色,七子皆用,言妻黨盛也。”

(3).指 漢景帝 時同時起兵的 吳 楚 等七諸侯國之王。《文選·陸機<五等論>》:“是以諸侯阻其國家之富,憑其士民之力,勢足者反疾,土狹者逆遟,六臣犯其弱綱,七子衝其漏網。” 李善 註:“《漢書》曰:‘ 景帝 即位, 朝錯 説上,令削 吳 。及書至, 吳王 起兵誅 漢 吏二千石以下, 膠西 膠東 淄川 濟南 楚 趙 亦皆反也。’”

(4).指 漢 末 建安 時期作家 孔融 、 陳琳 、 王粲 、 徐幹 、 阮瑀 、 應瑒 、 劉楨 等七人,稱 建安 七子。見 三國 魏 曹丕 《典論·論文》。 唐 羅隱 《寄酬鄴王羅令公》之一:“書札二 王 爭巧拙,篇章七子避風流。” 胡蘊玉 《中國文學史序》:“其時三祖葉其高論,七子分其麗則,《翰林》總其菁華,《典論》詳其藻絢。”

(5). 明 代 弘治 、 正德 年間 李夢陽 、 何景明 、 徐禎卿 、 邊貢 、 康海 、 王九思 、 王廷相 等七人,並以文章名世,稱“前七子”。見《明史·李夢陽傳》。又 嘉靖 、 隆慶 時期 李攀龍 、 謝榛 、 梁有譽 、 宗臣 、 王世貞 、 徐中行 、 吳國倫 等七人,亦以文章名世,稱“後七子”。見《明史·李攀龍傳》。

(6). 漢 代宮中女官名。《漢書·外戚傳序》:“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之號焉……七子視八百石,比右庶長。”

詩詞推薦

育麑原文_育麑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