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雜興

作者:何喬遠 朝代:明代

湘南雜興原文

桂林秋色滿清湘,天畔登台百粵長。

南入交州多薏苡,東來海國有扶桑。

雲浮衡岳窺三楚,風馭羅浮限五羊。

鴻雁稻粱無信息,不知何地望江鄉。

詩詞問答

問:湘南雜興的作者是誰?答:何喬遠
問:湘南雜興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湘南雜興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陽韻 出處:御選明詩卷八十六

參考注釋

桂林

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地級市。位於廣西東北部灕江西岸,面積1983平方公里,人口69萬。歷來為南嶺以南的交通要衝和軍事重鎮。同時也是著名的風景城市,以奇麗的喀斯特風光聞名於世,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稱

秋色

(1) 一種中常橄欖棕色,它比一般橄欖棕色稍暗,且稍稍綠些

(2) 秋天的景色

秋色宜人

滿清

清 王朝為 滿 人所建,故稱“滿清”。 文芷 《曼殊上人詩冊》:“﹝ 蘇曼殊 ﹞為我畫一《兒童撲滿圖》。爾時在 清 季,我輩正競談革命,撲滿者,隱為撲滅 滿清 之意。” 魯迅 《三閒集·“革命軍馬前卒”和“落伍者”》:“他在 滿清 時,做了一本《革命軍》,鼓吹排 滿 ,所以自署曰‘革命軍馬前卒 鄒容 ’。” 沉從文 《從文自傳·我的家庭》:“當時同伴數人,年在二十左右,同時得到 滿清 提督銜的共有四位,其中有一 沉洪富 ,便是我的祖父。”

天畔

猶天邊;天際。常用以形容很遠的地方。 唐 宋之問 《新年作》詩:“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 唐 杜甫 《即事》詩:“天畔羣山孤草亭,江中風浪雨冥冥。” 郭沫若 《水調歌頭·第一顆氫彈 * 》詞:“促進國民經濟,鼓舞第三世界,天畔彩霞鮮。”

登台

(1) 演員出現在觀眾面前

他去年第一次在百老匯登台(表演)

(2) 走上講台或舞台

他想登台表演一番

百粵

見“ 百越 ”。

薏苡

(1).植物名。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葉線狀披針形,穎果卵形,淡褐色。子粒(薏苡仁)含澱粉。供食用、釀酒,併入藥。莖葉可作造紙原料。《後漢書·馬援傳》:“初, 援 在 交阯 ,常餌薏苡實,用能輕身省慾,以勝瘴氣。”

(2).指薏苡之謗。 宋 蘇軾 《和王鞏並次韻》之五:“巧語屢曾遭薏苡,庾詞聊復託芎藭。”

海國

(1).近海地域。 唐 張籍 《送南遷客》詩:“海國戰騎象,蠻州市用銀。” 宋 蘇軾 《新年》詩之三:“海國空自煖,春山無限清。” 清 何紹基 《滬上雜書》詩:“愁風悶雨人無寐,海國平分鬼氣多。”

(2).臨海之國或海外之國。 明 何景明 《送宗魯使安南》詩:“日月天門逈,星辰海國遙。” 清 卓爾堪 《題劉松年海島圖》:“ 中華 百貨資百蠻,海國紛紛估客船。” 清 魏源 《寰海後》詩之九:“鶴盡羽書風盡檄,兒談海國婢談兵。”

扶桑

(1) 亦名朱槿,錦葵科植物。花冠大型,是著名觀賞植物

(2) 神話中的樹木名

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山海經·海外東經》。 郭璞注:“扶桑,木也。” 郝懿行箋疏:“扶當為榑。《說文》雲:“榑桑,神木,日所出也。”

(3) 後用來稱東方極遠處或太陽出來的地方

扶桑開朝暈,此高台端。——《文選·陸士衡·樂府·日出東南隅行》

行乎東極之外,經扶桑之中林。——左思《吳都賦》

(4) 傳說中的東方海域的古國名,我國相沿以為日本的代稱

扶又若薺。—— 王維《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序》

扶桑正是秋光好,楓葉如丹照嫩寒。—— 魯迅《送增田君歸國》

赤縣扶桑一衣帶水。—— 郭沫若《沁園春》

雲浮

(1).如雲之飄散。形容短暫易逝。 晉 劉琨 《重贈盧諶》詩:“時哉不我與,去乎若雲浮。” 宋 陸游 《夜坐》詩之二:“瓦裂人間事,雲浮身後名。”

(2).比喻盛多。《後漢書·崔駰傳》:“方斯之際,處士山積,學者川流,衣裳被宇,冠蓋雲浮。” 南朝 宋 王僧達 《釋奠詩》:“異人鱗萃,淑美雲浮。”

(3).喻仕進。 唐 王維 《秋夜獨坐懷內弟崔興宗》詩:“思子整羽翮,及時當雲浮。”

三楚

(1). 戰國 楚 地疆域廣闊, 秦 漢 時分為 西楚 、 東楚 、 南楚 ,合稱 三楚 。《史記·貨殖列傳》以 淮北 、 沛 、 陳 、 汝南 、 南郡 為 西楚 ; 彭城 以東, 東海 、 吳 、 廣陵 為 東楚 ; 衡山 、 九江 、 江南 、 豫章 、 長沙 為 南楚 。《漢書·高帝紀上》“ 羽 自立為 西楚 霸王 ” 顏師古 注引 孟康 《音義》,以 江陵 (即 南郡 )為 南楚 , 吳 為 東楚 , 彭城 為 西楚 。二說不同。後人詩文中多以泛指 長江 中游以南,今 湖南 湖北 一帶地區。 唐 李商隱 《過鄭廣文舊居》詩:“ 宋玉 平生恨有餘,遠循 三楚 吊 三閭 。” 宋 張世南 《遊宦紀聞》卷八:“ 劉郎 豪氣今何在,應是 九疑 三楚 。” 孫中山 《挽劉道一》詩:“半壁東南 三楚 雄, 劉郎 死去霸圖空。”按, 劉道一 , 湖南 湘潭 人。

(2). 五代 時, 馬殷 據 長沙 , 周行逢 據 武陵 , 高季興 據 江陵 ,都在古 楚 地,亦稱 三楚 。見 宋 周羽翀 《三楚新錄》。

風馭

指古代神話傳說中由風駕馭的神車。 唐 呂岩 《雨中花》詞:“風馭雲軿不散,碧桃紫柰常新。” 宋 蘇軾 《用前韻答西掖諸公見和》:“風馭賓天雲雨隔,孤臣忍淚肝腸痛。” 趙次公 註:“《列子》:‘御風而行。’又所謂風馬雲車也。”《宋史·樂志七》:“風馭雲旗,聿來歆止。”

羅浮

山名。在 廣東省 東江 北岸。風景優美,為 粵 中遊覽勝地。 晉 葛洪 曾在此山修道,道教稱為“第七洞天”。相傳 隋 趙師雄 在此夢遇梅花仙女,後多為詠梅典實。 南朝 陳 徐陵 《奉和山地》:“ 羅浮 無定所,鬱島屢遷移。” 唐 劉恂 《嶺表錄異》卷中:“ 南海 以竹為甑者,類見之矣,皆 羅浮 之竹也。” 元 張可久 《天淨沙·孤山雪夜》曲:“淡粧人在 羅浮 ,黃昏月上 西湖 ,翠袖翩翩起舞。” 清 屠宸楨 《疏影》詞:“酒醒黃昏,看足香痕,好夢 羅浮 重省。”參見“ 羅浮夢 ”。

五羊

見“ 五羊城 ”。

鴻雁

一種鳥( Anser cygnoides ),羽毛紫褐色,腹部白色,嘴扁平,腿短,趾間有蹼。吃植物的種子,也吃魚和蟲。群居在水邊,飛時一般排列成行,是一種冬候鳥。也叫“大雁”

稻粱

稻和粱,穀物的總稱。《詩·唐風·鴇羽》:“王事靡盬,不能蓺稻粱。”《史記·禮書》:“稻粱五味,所以養口也。” 南朝 宋 鮑照 《野鵝賦》:“空穢君之園池,徒慙君之稻粱。” 唐 杜甫 《重簡王明府》詩:“君聽鴻雁響,恐致稻粱難。” 宋 曾鞏 《鴻雁》詩:“長無矰繳意自閒,不飽稻粱心亦足。”

無信

(1).不要相信;不相信。《詩·小雅·青蠅》:“豈弟君子,無信讒言。”

(2).不守信用,沒有信用。《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竹林》:“伐喪無義,叛盟無信。” 周敬文 《武塘農業生產合作社是怎樣從中農占優勢轉變為貧農占優勢的》二:“先認為貧農說話無信,做事無能,因此就看不起他們。”

不知

是指對於某種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

地望

(1). 魏 晉 以下,行九品中正制,士族大姓壟斷地方選舉等權力,一姓與其所在郡縣相聯繫,稱為地望。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續集·支諾皋下》:“ 韋斌 雖生於貴門,而性頗厚質,然其地望素高,冠冕特盛。” 宋 陳亮 《又祭呂東萊文》:“惟兄天資之高,地望之最,學力之深,心事之偉,無一不具。” 清 趙翼 《題淑齋官署》詩:“粉署含香地望華,天教作吏亦清嘉。”

(2).指地理位置。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二:“ 聖祖 勒銘 狼胥之山 ,其山必距 昭莫多 不遠,則是以 汗山 或 肯特嶺 為 狼居胥山 。準其地望,皆與古書相合。” 王國維 《觀堂集林·漢郡考上》:“ 東高宛城 ,以今地望準之,當在 樂安 、 高宛 之間。” 郭沫若 《孔雀膽的故事》:“我沒有到過 昆明 和 大理 ,地望和土宜對於我是一片空白。”

江鄉

多江河的地方。多指 江 南水鄉。 唐 孟浩然 《晚春臥病寄張八》詩:“念我生平好,江鄉遠從政。” 宋 沉括 《夢溪筆談·雜誌一》:“展 海子 直抵西城 中山王 冢,悉為稻田,引 新河 水注之,清波瀰漫數里,頗類江鄉矣。”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聽稗》:“乍暖風煙滿江鄉,花裡行廚攜著玉缸。” 清 昭槤 《嘯亭續錄·端午龍舟》:“蘭橈鼓動,旌旗蕩漾,頗有江鄉競渡之意。”

詩詞推薦

湘南雜興原文_湘南雜興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