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八韻原文
園門曰出入賢良,理事恆茲引對揚。
多士惟殷斯吁俊,遠夷兼值彼來王。
綠簽器使掄庶位,騂角親彎試廣場。
志正體平力奚主,執專藝熟中還常。
示之所尚傾心服,命以同為到手忙。
詎止朝儀浹宴樂,要令廟略讋張皇。
恬文嬉武夙為戒,祖制天庥敢不蘉。
珥筆儒臣從紀盛,自予家法奉無疆。
詩詞問答
問:射八韻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射八韻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射八韻是什麼體裁?答:七排
注釋
1. 七言排律 押陽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八十四
2. 正大光明殿前正門名皇考御額也
參考注釋
出入
不符之處,差距
有出入
賢良
有德行的人;才德兼備的人
理事
(1) 理事會的成員
(2) 代表團體行使職權並處理事務的人員
對揚
亦作“ 對敭 ”。 1.古代常語,屢見於金文。凡臣受君賜時多用之,兼有答謝、頌揚之意。《書·說命下》:“敢對揚天子之休命。” 孔 傳:“對,答也。答受美命而稱揚之。”《詩·大雅·江漢》:“ 虎 拜稽首,對揚王休,作 召公 考,天子萬壽。” 朱熹 集傳:“言 穆公 既受賜,遂答稱天子之美命,作 康公 之廟器,而勒策王命之辭以考其成,且祝天子以萬壽也。”
(2).轉為偏義,謂答謝,報答。 漢 蔡邕 《司空文烈侯楊公碑》:“虔恭夙夜,不敢荒寧,用對揚天子丕顯休命。”《舊唐書·忠義傳上·王義方》:“不能盡忠竭節,對敭王休,策蹇勱駑,祇奉皇眷。”
(3). 唐 宋 以來為官吏除授後謝恩的一種儀式。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中:“吏部流內銓,每除官,皆雲權判。正衙謝,復正謝前殿,引選人謝辭。繇 唐 以來,謂之對揚。”
(4).猶比美。 南朝 梁 鍾嶸 《詩品》卷中:“﹝ 魏文帝 ﹞所計百許篇,率皆鄙質如偶語。惟‘西北有高樓’十餘首,殊美贍可玩,始見其工矣。不然,何以銓衡群彥,對揚厥弟者耶?”
(5).面君奏對。《魏書·儒林傳序》:“州舉茂異,郡貢孝廉,對揚王庭,每年逾眾。” 唐 杜甫 《贈李十八秘書別三十韻》:“對敭撫士卒,乾沒費倉儲。” 仇兆鰲 注引 朱鶴齡 曰:“其奏對君前,當以師老財匱為言。”《資治通鑑·陳宣帝太建八年》:“平生言論,無所不道,今者對揚,何得乃爾反覆?” 胡三省 註:“對揚,本於 傅説 、 召虎 。對,答也;揚,稱也。後人遂以面對敷奏為對揚。”
(6).答問。《<孝經>序》 邢昺 疏引 劉炫 《述義》:“ 炫 謂 孔子 自作《孝經》……假 曾子 之言,以為對揚之體,非 曾子 實有問也。”
多士
古指眾多的賢士。也指百官。《書·多方》:“猷告爾有方多士,暨 殷 多士。”《詩·大雅·文王》:“濟濟多士, 文王 以寧。” 晉 盧諶 《答魏子悌》詩:“多士成大業,羣賢濟弘績。”《北齊書·慕容紹宗傳》:“公既身控神兵,心執忠義,忽欲殲夷多士,謂非長策,深願三思。” 唐 白行簡 《李娃傳》:“當礱淬利器,以求再捷,方可以連衡多士,爭霸羣英。” 清 黃遵憲 《陸軍官學校開校》詩:“廣廈千萬間,多士宅爾宅。”
吁俊
求賢。《書·立政》:“迪惟 有夏 ,乃有室大競,吁俊尊上帝。” 孔穎達 疏:“招呼賢俊之人,與共立於朝,尊事上天。” 蔡沉 集傳:“當王室大強之時,而求賢以為事天之實也。”
遠夷
指遠方的少數民族。《漢書·五行志下之上》:“象 陳 眊亂,不服事 周 ,而行貪暴,將致遠夷之禍。”《三國志·吳志·陸瑁傳》:“ 瑁 上疏諫曰:‘臣聞聖主之御遠夷,羈縻而已,不常保有。’” 宋 田錫 《論軍國機要朝廷大體》:“皇風日遠,遠夷自然入貢。” 明 焦竑 《玉堂叢語·籌策》:“遠夷為強國所侵,其來愬者,恃我能為之主也。”
來王
指古代諸侯定期朝覲天子。《書·大禹謨》:“無怠無荒,四夷來王。” 孔 傳:“言天子常戒慎無怠惰荒廢,則四夷歸往之。”《南齊書·蕭赤斧傳》:“ 世祖 嗣興,增光前業,雲雨之所沾被,日月之所出入,莫不舉踵來王,交臂納貢。” 何啟 胡禮垣 《新政論議》:“修文德以服遠人,來享來王著其效。”
器使
(1).量材使用。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離合根》:“為人臣常竭情悉力而見其短長,使主上得而器使之。”《續資治通鑑·宋理宗景定五年》:“ 秉忠 既受命,以天下為己任,知無不言。凡宴間顧問,輒推薦人物可備器使者;其所甄拔,後皆為名臣。” 嚴復 《救亡決論》:“雖學生年有出入,尚未聞培成何才,更不聞如何器使。”
(2).猶重用。 宋 秦觀 《朋黨下》:“ 琦 ( 韓琦 ) 弼 ( 富弼 ) 仲淹 ( 范仲淹 )等,旋被召擢,復蒙器使,遂得成其功名。” 宋 葉適 《與趙丞相書》:“遂躐他途以希進取,則不惟喪失名義,而他日之法令事功,踈拙曠廢,將有面牆之羞,以辜朝廷器使之意。”
庶位
眾官。《書·說命下》:“惟説式克欽承,旁招俊乂,列於庶位。” 孔 傳:“廣招俊乂,使列眾官。” 唐 劉禹錫 《賀赦表》:“求碩畫於庶位,慮遺材於放臣。” 明 郎瑛 《七修類稿·國事·石亨奸黨》:“樹之黨私,引兇邪以充庶位。”
騂角
語本《論語·雍也》:“子謂 仲弓 曰:‘犂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何晏 集解:“犂,雜文。騂,赤也。角者,角周正。中犧牲,雖欲以其所生犂而不用,寧肯舍之乎?言父雖不善,不害於子之美。”後因以“騂角”表示後裔俊拔遠勝前輩。 唐 劉知幾 《史通·序傳》:“近古人倫,喜稱閥閲。其蓽門寒族,百代無聞,而騂角挺生,一朝暴貴,無不追述本系,忘承先哲。” 宋 邵雍 《不可知吟》:“犂牛生騂角,老蚌產明珠。” 章炳麟 《信史上》:“ 仲弓 者, 冉氏 也。方以犂牛之子,多其騂角,此不為 冉閔 養於 石氏 發乎!”
廣場
(1) 面積很大的場地。又指大建築前的寬闊空地
天安門廣場
(2) 指人多的場合
求之廣場,未易多得
正體
(1) 正規的字型
(2) 正楷體書法
(3) 字母的印刷體
傾心
(1) 嚮往;仰慕
天下傾心
(2) 男女間鍾情愛慕
一見傾心
(3) 盡心;竭盡誠心
傾心交談
到手
拿到手
眼看就要到手的糧食,白白給洪水沖走了
朝儀
朝廷的禮儀。《周禮·夏官·司士》:“正朝儀之位,辨其貴賤之等。”《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臣願徵 魯 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宋書·恩倖傳·徐爰》:“ 爰 便僻善事人,能得人主微旨。頗涉書傳,尤悉朝儀。”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四:“予去國二十七年,復還,朝儀寖有不同。”
宴樂
飲宴作樂
廟略
朝廷的謀略。 晉 陸機 《晉平西將軍孝侯周處碑》:“式揚廟略,克清天步。”《舊唐書·李晟傳》:“寇賊竊據京邑,天子出居近甸,兵柄廟略,屬在明公。” 宋 司馬光 《相國潁莊敏龐公輓辭》之一:“儒衣臨絶塞,廟略運奇兵。”
張皇
(1) 驚慌;慌張
神色張皇
(2) 誇大;顯耀
描寫失之張皇
(3) 猖狂;輕狂
祖制
指帝王祖宗規定的制度。 明 朱國禎 《涌幢小品·宗禁》:“親王不許出城,祖制原無此禁,惟國初事體隆重,凡出入必奏請,並迎送先後,亦 太祖 自定。” 清 汪琬 《前明兵科右給事中吳公墓志銘》:“公意憤激,極言老臣淪棄可惜,因請申明祖制,以清議專歸言官。”《孽海花》第二六回:“皇帝自從大婚後,沒臨幸過皇后宮一次,倒是 金 寶 二妃非常寵幸。這是任性妄為,不合祖制的。” 魯迅 《華蓋集·我的“籍”和“系”》:“我記得 宋 朝是不許南人做宰相的,那是他們的‘祖制’,只可惜終於不能堅持。”
天庥
上天的庇祐。 明 汪廷訥 《種玉記·贈玉》:“從今後,管愁城打破,永荷天庥。” 清 魏源 《默觚上·學篇八》:“聖人之教,詳戒禍,略求福;及其求之也,惟修天爵,迓天庥,俟天命也。” 新廣東武生 《黃蕭養回頭》:“藥一到,春回自迓天庥。”
敢不
猶言說不定。 洪深 《走私》:“哼,懷裡敢不還揣著 * !”
珥筆
(1).古代史官、諫官上朝,常插筆冠側,以便記錄,謂之“珥筆”。《文選·曹植<求通親親表>》:“安宅京室,執鞭珥筆。出從華蓋,入侍輦轂。” 李善 註:“珥筆,戴筆也。” 元 耶律楚材 《愛子金柱索詩》:“他時輔翊英雄主,珥筆 承明 策萬言。” 嚴復 《救亡決論》:“出宰百里,入主曹司,珥筆登朝,公卿跬步。”
(2).指訴訟。 宋 黃庭堅 《江西道院賦》:“ 江西 之俗,士大夫多秀而文,其細民險而健,以終訟為能,由是玉石俱焚,名曰珥筆之民。” 金 元好問 《高平道中望陵川》詩之一:“來時珥筆夸健訟,去日攀車餘淚痕。”
儒臣
(1). 漢 稱博士官為儒臣。 漢 揚雄 《百官箴·博士箴》:“儒臣司典,敢告在賓。”
(2).泛指讀書人出身的或有學問的大臣。《新唐書·宗室宰相傳·李福》:“ 大中 時, 党項羌 震擾,議者以將臣貪牟產虜怨,議擇儒臣治邊。” 宋 陳亮 《及第謝恩和御賜詩韻》:“復讎自是平生志,勿謂儒臣鬢髮蒼。”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太宗讀金史》:“曾命儒臣翻譯《三國志》及 遼 、 金 、 元 史、性理諸書,以教國人。”
家法
(1) 家長統治本家或本族人的法度
聖賢家法。——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
(2) 家長責打家人或孩子的用具
無疆
沒有窮盡;無限
萬壽無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