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創得齋原文
宇晴無片雲,夏山有新爽。
輕輿迤邐游,觸目成清賞。
樹陰數息武,眾弗乏力強。
岩齋棲碧嶒,石磴夤緣上。
今歲乃初到,創得名非枉。
自咎構築多,閒置何勞曩。
詩詞問答
問:題創得齋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題創得齋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養韻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六十七
參考注釋
片雲
極少的雲。 南朝 梁簡文帝 《浮雲詩》:“可憐片雲生,暫重復還輕。” 唐 杜甫 《野老》詩:“長路關心悲 劍閣 ,片云何事傍琴臺。” 清 王夫之 《詠懷次韻》之二:“雷聲偶逐片雲起,輕碧無勞過雨凝。”
輕輿
輕車。 晉 左思 《吳都賦》:“輕輿按轡以經隧,樓船舉颿而過肆。” 宋 曾鞏 《游 * 山》詩:“我馳輕輿豈知倦,倏忽遂覺窮嶔崟。”
迤邐
亦作“ 迤里 ”。亦作“迆邐”。1.曲折連綿貌。 南朝 齊 謝朓 《治宅》詩:“迢遰南川陽,迤邐西山足。” 宋 柳永 《鳳棲梧》詞之三:“玉樹瓊枝,迆邐相偎傍。” 丁玲 《小火輪上》:“她把眼從窗戶望出去,是迤邐不斷的青山。”
(2).指唱歌聲和鳥鳴聲的悠揚圓轉。 元 朱庭玉 《夜行船·春曉》套曲:“迤邐鶯啼共燕語,偏向閒庭戶。”
(3).斜延貌;延伸貌。 宋 蘇軾 《錄進單鍔吳中水利書》:“蓋本處地勢,自 銀林堰 以西,地形從東迤邐西下。” 鄭觀應 《盛世危言·邊防上》:“在東北、西北,由 東三省 、內外 蒙古 迤邐而至 新疆 ,又在在與 俄 接壤。”
(4).緩行貌。《古今小說·眾名姬春風吊柳七》:“ 柳七 官人別了眾名姬,擕著琴劍書箱,扮作遊學秀士,迤邐上路。” 蘇曼殊 《斷鴻零雁記》第二七章:“余頽僵如屍,幸賴 法忍 扶餘,迤邐而行。” 汪曾祺 《故里三陳》:“和這個胖女人較了半天勁,累得他筋疲力盡,他迤里歪斜走出來。”
(5).漸次;逐漸。 宋 蘇軾 《與楊元素書》之八:“厥直六百千,先只要二百來千,餘可迤邐還。” 宋 賀鑄 《更漏子》詞:“迆邐黃昏,景陽鐘動,臨風隱隱猶聞。”《古今小說·閒雲庵阮三償冤債》:“﹝ 阮三 ﹞每夜如此,迤邐至二十日。”
觸目
(1) 容易被看到
大平原最為觸目的特點是沒有樹
(2) 目光接觸到
觸目驚心
清賞
清玩
樹陰
由樹葉提供的遮蔽陽光的地面
數息
靜修方法之一。數鼻息的出入,使心恬靜專一。 晉 葛洪 《抱朴子·論仙》:“安得掩翳聰明,歷藏數息,長齋久潔,躬親爐火,夙興夜寐,以飛八石哉?”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景林寺》:“浄行之僧,繩坐其內,飱風服道,結跏數息。” 隋 江總 《攝山棲霞寺山房夜坐》詩:“梵宇調心易,禪庭數息難。”
力強
亦作“ 力彊 ”。勉強。 三國 魏 曹丕 《典論·論文》:“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三國志·蜀志·孟光傳》:“今天下未定,智意為先,智意雖有自然,然亦可力彊致也。”
石磴
石級;石台階。 南朝 梁 蕭統 《開善寺法會》詩:“牽蘿下石磴,攀桂陟松梁。”《初刻拍案驚奇》卷四:“約有十數里,方得石磴,磴有百來級,級盡方是平地。” 清 錢謙益 《香山寺》詩:“雲從石磴中間出,月向香臺下界生。”《收穫》1984年第3期:“有的地方石磴足有二尺高,可磴面兒只有二寸來寬,大腿高高地提上去,腳板貼緊石磴橫過來,咬著牙關彆足氣,才能升上一磴。”
夤緣
本指攀附上升,後喻攀附權貴,向上巴結
喬松孤立,蘿蔦夤緣,柔附凌雲,豈曰能賢。——《舊唐書·令孤楚牛僧孺傳贊》
夤緣得官
今歲
指今年
今歲是個豐收年
得名
(1) 獲得稱號或名號
趙雲因常打勝仗而得名“常勝將軍”
(2) 出名;著名
以擅長油畫而得名
自咎
自己責備自己
構築
(1) 構造建築
在外圍構築了一道胸牆
(2) 修築(工事)
當年敵軍構築的防禦工事早已被山水沖平。——《普通勞動者》
何勞
猶言何須煩勞,用不著。《三國演義》第九六回:“ 趙雲 慌忙下馬伏地曰:‘敗軍之將,何勞丞相遠接?’” 清 李漁 《奈何天·鬧封》:“收拾殘經別法王,袈裟脫去換霓裳。初來不為求超脫,臨去何勞懺罪殃。”
承受煩勞。《敦煌變文集·長興四年中興殿應聖節講經文》:“可憎猧子色茸茸,抬舉何勞餧飼濃。” 蔣禮鴻 通釋:“何勞,同‘荷勞’,承荷煩勞的意思。”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題創得齋原文_題創得齋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