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地頌·其三原文
我慢痴山高屹屹,無明慾海杳溟溟。
每逐旃陁憍誑友,常隨猛獸作悲鳴。
自性轉識翻為幻,自心幻境自心驚。
了此幻性同陽焰,空花識浪復圓成。
太虛忽覺浮雲散,始覺虛空本自清。
今古湛然常皎瑩,不得古今凡聖名。
詩詞問答
問:覺地頌·其三的作者是誰?答:惟勁
問:覺地頌·其三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十一部 出處:全唐詩續補遺
2. 見《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九。
參考注釋
我慢
佛教語。謂執我見而倨傲。《成唯識論》卷四:“我慢者,謂踞傲,恃所執我,令心高舉,故名我慢。”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明律論》:“此則自讚毀他,功不贖過,我慢矜高,蓋斯謂也。”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續集·寺塔記上》:“今有 梵 僧 憍陳如難陀 ,以粉畫壇,性狷急我慢,未甚通 中華 經。” 章炳麟 《駁神我 * 論》:“太次生我慢,我慢者,或名五大初,或名轉異,或名燄熾。”
屹屹
(1).高大挺立貌。《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屹山峙以紆鬱” 晉 張載 註:“《詩》云:‘臨衝弗弗,崇墉屹屹。’” 唐 歐陽詹 《吊九江驛碑材文》:“屹屹子碑,如神如祇。” 明 劉基 《通天台賦》:“屹屹兮似 不周 之天柱,挺挺兮若 閬風 之瑤圃。”
(2).形容性氣豪放。 明 歸有光 《陸子誠墓志銘》:“至述其從母,為人慷慨好施予,平生屹屹無女子態。”《明史·岳正傳》:“ 正 博學能文章,高自期許,氣屹屹不能下人。”
(3).猶矻矻。勤奮不懈貌。 明 高明 《琵琶記·才俊登程》:“小子坐則讀,行則吟,窮年屹屹苦搜尋。” 清 唐甄 《潛書·宗孟》:“寂寂焉主靜不動,屹屹焉屏慾如賊。”
無明
(1).目不見。《楚辭·九章·懷沙》:“ 離婁 微睇兮,瞽以為無明。”
(2).梵語的意譯。謂痴愚無智慧。 晉 王該 《日燭》:“拱己內治,總持法忍。三世都寂,一心豁盡。寄耳無明,寓目莫準。” 明 葉憲祖 《北邙說法》:“幾番塵世,識神一點不差移,只為那無明起妄,宿業成迷。”
(3).指無明火。《醒世恆言·勘皮靴單證二郎神》:“睡至半夜,便覺頭痛眼熱,四肢無力,遍身不疼不癢,無明頓發熬煎,依然病倒。”《紅樓夢》第二八回:“正在一腔無明,未曾發泄,又勾起傷春愁思。”參見“ 無明火 ”。
慾海
佛教語。謂 * 令人迷失本性,沉淪於生死大海。亦泛指貪慾。《金石萃編·北齊邑義主一百人等造靈塔記》:“三塗無樂,慾海多難。” 唐 李儼 《<法苑珠林>序》:“導迷生於慾海,情塵共心垢同消;引窮子於慈室,衣寳與髻珠雙至。” 明 陳汝元 《金蓮記·賦鶴》:“端只為愛河慾海起波濤,名韁利鎖不能逃。” 清 吳下阿蒙 《斷袖篇·木工子》:“此道士於慾海橫流,勢不能遏,竟毅然一決,以楚毒斷絶愛根,可謂地獄劫中證天堂果矣。”
佛教語。比喻貪慾、 * 如深廣之海。 南朝 梁武帝 《舍道歸佛文》:“度羣迷於慾海,引含識於涅槃。” 北魏 溫子昇 《定國寺碑》:“緣障未開,業塵猶擁,漂淪慾海,顛墜邪山。”
杳溟
渺茫極遠之處。《文選·郭璞<江賦>》:“凌波縱柂,電往杳溟。” 劉良 註:“杳溟,絶遠之處。”
常隨
長隨。官吏的隨從人員。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劉大賓》:“ 劉大賓 者, 河州 副總戎 周公 之常隨也。”
猛獸
指體大而兇猛的獸類
悲鳴
悲傷地叫
絕望的悲鳴
自性
(1).佛教語。指諸法各自具有的不變不滅之性。 南朝 梁武帝 《淨業賦》:“既除客塵,又還自性。” 唐 寒山 《詩》之二三八:“寄語諸仁者,復以何為懷。達道見自性,自性即如來。” 宋 楊圭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序》:“切以諸佛説法,不離自性,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一六一:“若有自性互不成,互不成者誰佛剎?”
(2).個性;本性。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人必發揮自性,而脫觀念世界之執持。” 魯迅 《書信集·致宮竹心》:“寄《婦女雜誌》的文章由我轉去也可以,但我恐怕不能改竄,因為若一改竄,便失了原作者的自性,很不相宜。”
幻境
(1) 虛幻神異的境況
在此,我們並不逃避現實而進入愉快的幻境
(2) 僅僅在幻想中或夢境中出現的理想地方
充滿了美女和瓊漿玉液的一個令人陶醉的幻境
陽焰
亦作“ 陽燄 ”。亦作“ 陽焱 ”。1.指浮塵為日光所照時呈現的一種遠望似水如霧的自然景象。佛經中常用以比喻事物之虛幻不實者。語本《楞伽經》卷二上:“譬如群鹿為渴所逼,見春時燄而作水想,迷亂馳趣不知非水。” 隋 智顗 《摩訶止觀》卷一下:“集既即空,不應如彼渴鹿馳逐陽燄。” 唐 元稹 《遣春》詩之四:“陽焰波春空,平湖漫凝溢。” 唐 白居易 《和夢遊春詩一百韻》:“膏明誘闇蛾,陽焱奔痴鹿。” 許地山 《綴網勞蛛·無法投遞之郵件》:“這又是一種渴鹿趨陽焰的事,即令它有千萬蹄,每蹄各具千萬翅膀,飛跑到曠野盡處,也不能得點滴的水。”
(2).指熾熱的陽光。 五代 齊己 《移居西湖作》詩之一:“火雲陽焰欲燒空,小檻幽窗想舊峯。”
見“ 陽焰 ”。
空花
見“ 空華 ”。
圓成
成全
叫我圓成了,認我做親娘。——《警世通言》
太虛
(1) 天,天空
(2) 古代哲學概念,指宇宙的原始的實體氣
浮雲
(1)
(2) 飄浮在天空中的雲彩
浮云為我陰,悲風為我旋。——元· 關漢卿《竇娥冤》
(3) 比喻飄忽不定,未有定處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唐· 李白《送友人》
虛空
心中無著落
本自
本來就,一向是。《樂府詩集·雜曲歌辭十三·焦仲卿妻》:“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里。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 王 本自有一往雋氣,殊自輕之。” 唐 高適 《燕歌行》:“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唐 孟郊 《嬋娟篇》:“夜半 姮娥 朝太一,人間本自無靈匹。”
今古
(1).現時與往昔。 唐 韓愈 《柳子厚墓志銘》:“議論證據今古,出入經史百子。” 宋 蘇軾 《夜直秘閣呈王敏甫》詩:“共誰交臂論今古,只有閒心對此君。”
(2).謂古往今來,從古到今。
(3).過去、往昔。亦借指消逝的人事、時間。《北史·薛辯傳》:“汝既未來,便成今古,緬然永別,為恨何言!” 唐 王昌齡 《同從弟銷南齋玩月》詩:“冉冉幾盈虛,澄澄變今古。” 元 趙孟頫 《聞搗衣》詩:“人間俯仰成今古,何待他時始惘然。” 清 納蘭性德 《蝶戀花》詞:“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風,吹夢成今古。”
湛然
(1).清澈貌。 晉 乾寶 《搜神記》卷二十:“不數日,果大雨。見大石中裂開一井,其水湛然。”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清水》:“寺左右雜樹疎頒,有一石泉,方丈餘,清水湛然。”《剪燈新話·鑑湖夜泛記》:“顏貌紅澤,雙瞳湛然。” 明 謝讜 《四喜記·久旱祈神》:“白檀焚獻,怪舉首青天湛然。”
(2).安然貌。《大戴禮記·四代》:“僉然湛然。”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雅量》:“ 王戎 七歲,亦往看,虎承間攀欄而吼,其聲震地,觀者無不辟易顛仆, 戎 湛然不動,了無恐色。”《雲笈七籤》卷六二:“譬如嬰兒居胎中,湛然不動。”
(3).淡泊。 南朝 宋 謝靈運 《佛影銘》序:“容儀端莊,相好具足,莫知始終,常自湛然。” 唐 韓偓 《地爐》詩:“禪客釣翁徒自好,那知此際湛然心。”亦指清靜。 隋 王通 《中說·周公》:“其上湛然,其下恬然。” 阮逸 註:“湛、恬皆靜。” 宋 蘇軾 《觀妙堂記》:“我所居室,汝知之乎?沉寂湛然,無有喧爭。”
(4).清醒貌。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飲量》:“ 臨溪 一一指揮僮僕扶掖登榻,然後從容登輿去。神志湛然,如未飲者。” 清 王韜 《<淞濱瑣話>自序》:“然昏厥睯眩中,此心湛然,尚覺可用。” 郭沫若 《李白與杜甫·李白的道教迷信及其覺醒》:“但現在的自己卻是湛然清醒,明白了自己所處的地位。”
不得
用在動詞後面,表示不可以或不能夠
吾不得而見之矣。——清·袁枚《黃生借書說》
古今
古代和現代
古今差異
凡聖
佛教語。謂凡夫與聖者。佛家小乘初果以上,大乘初地以上,皆為聖者;自此而下,未斷惑證理之人,皆是凡夫。 南朝 梁 沉約 《神不滅論》:“自凡及聖,含靈義等。但事有精麤,故人有凡聖。”《法苑珠林》卷二六:“無何,坐終,其髑髏全成無縫,故知凡聖同居,事不可別。” 元 梵琦 《漁家傲·西方樂》詞:“佛理在躬如玉璞,須凴巧匠勤雕琢,凡聖皆由心所作。難描邈,華臺寶座珠瓔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