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霞室題陳書畫軸原文
岩松壁畫各軒軒,霞舉答相謖籟翻。
女史古圖經屢詠,笑予於此未忘言。
詩詞問答
問:松霞室題陳書畫軸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松霞室題陳書畫軸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松霞室題陳書畫軸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絕句 押元韻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五十九
參考注釋
壁畫
繪在牆面上的畫
軒軒
(1).舞貌;飛動貌。《淮南子·道應訓》:“見一士焉,深目而玄鬢,淚注而鳶肩,豐上而殺下,軒軒然方迎風而舞。” 唐 韓愈 《陸渾山火一首和皇甫湜用其韻》:“山狂谷很相吐吞,風怒不休何軒軒。” 金 司馬朴 《無餘居士齋壁有沉傳師游道山嶽麓詩石刻穆仲等和之因亦次韻》:“卷藏篋笥已戢戢,風生襟袖何軒軒。” 清 曹寅 《射堂柳已成行命兒輩習射作三捷句寄子猷》詩之三:“畫鼓鼕鼕簇羽繁,《黃麞》命舞亦軒軒。”
(2).高揚貌;飛舉貌。 南朝 宋 謝惠連 《長安有狹斜行》:“帟帟雕輪馳,軒軒翠蓋舒。” 明 蔣一葵 《長安客話·香山寺》:“ 香山 流泉茂樹,一著屐即有軒軒白雪之氣,於 西山 中當據上座。”
(3).揚揚自得貌。 晉 傅玄 《傅子》:“ 王黎 為黃門郎,軒軒然得志,煦煦然自樂。” 宋 文天祥 《自嘆》詩:“豎子溷人漫不省,紅纓白馬意軒軒。” 明 宋濂 《寓言》之二:“ 晉景 朝出見飯牛者,且行且歌,意軒軒若自得。”
(4).儀態軒昂貌。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容止》:“諸公每朝,朝堂猶暗,唯 會稽王 ( 司馬昱 )來,軒軒如朝霞舉。” 宋 楊萬里 《古風送劉委游試藝南宮》:“此郎軒軒千里駒,槐花再登鄉老書。” 清 方文 《初度書懷》詩之四:“鳳鳥復來儀,軒軒自霞舉。”
(5).寬悅貌。《靈樞經·通天》:“太陽之人,其狀軒軒儲儲,反身折膕,此太陽之人也。”
(6).大鳥將停未停時的狀態。
霞舉
(1).高聳貌。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濁漳水》:“雙闕昂藏,石壁霞舉。” 元 馮獎翁 《金馬門賦》:“濟濟令儀,燦曙色之霞舉。”
(2).風度軒昂貌。 晉 支遁 《釋迦文佛像贊》:“人欽其哲,孰識其冥,望之霞舉,即亦云津。”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語資》:“ 李白 名播海內, 玄宗 於便殿召見,神氣高朗,軒軒然若霞舉。” 明 屠隆 《綵毫記·泛舟採石》:“老爺身著官錦袍,頭戴華陽巾,仙風道氣,軒軒霞舉。”
(3).喻高遠。 唐 道宣 《續高僧傳·譯經四·梵僧那提》:“詞出珠聯,理暢霞舉。”
(4).飄行;飛升。 南唐 劉崇遠 《金華子雜編》卷下:“既醺酣,即以手握衫袖霞舉掉臂而行。” 明 陳繼儒 《香案牘·白石生》:“ 生 煮白石為糧,問之何不霞舉。”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其(狐)飲食男女,生老病死,亦與人同。若夫飛升霞舉,又自一事。”
女史
(1).古代女官名。以知書婦女充任。掌管有關王后禮儀等事。或為世婦下屬,掌管書寫檔案等事。《周禮·天官·女史》:“女史掌王后之禮職,掌內治之貳,以詔後治內政。”《漢書·外戚傳下·班倢伃》:“陳女圖以鏡監兮,顧女史而問《詩》。” 唐 劉知幾 《史通·史官建置》:“ 隋 世 王劭 上疏,請依古法,復置女史之班,具録內儀,付於外省。”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宮闈·女秀才》:“凡諸宮女曾受內臣教習,讀書通文理者,先為女秀才。遞陞女史,陞宮官,以至六局掌印。”
(2).對知識婦女的美稱。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二:“ 蔣苕生 太史序 玉亭女史 之詩曰:‘離象文明,而備位乎中;女子之有文章,蓋自天定之。’” 清 趙翼 有《題女史駱佩香秋燈課女圖》詩。
(3).古星名。《晉書·天文志上》:“柱史北一星曰女史。”
圖經
附有圖畫、地圖的書籍或地理志。 唐 王建 《題酸棗縣蔡中郎碑》詩:“不向圖經中舊見,無人知是 蔡邕 碑。” 宋 周密 《齊東野語·徐漢玉》:“行至 來賓縣 ,得圖經,視之, 唐 嚴州 也。” 章炳麟 《國故論衡·原經中》:“辨疆域者有圖經, 摯虞 以作畿服經也。”
於此
(1).在此。 漢 司馬相如 《上林賦》:“順天道以殺伐,時休息於此。” 南朝 宋 顏延之 《陶徵士誄》:“依世尚同,詭時則異。有一於此,兩非默置。”
(2).如此。 漢 阮瑀 《為曹公作書與孫權》:“思計此變,無傷於孤。何必自遂於此,不復還之。”
(3).至此;至今。 宋 蘇軾 《潮州修韓文公廟碑》:“獨 韓文公 起布衣,談笑而麾之。天下靡然從公,復歸於正,蓋三百年於此矣。”
忘言
(1).謂心中領會其意,不須用言語來說明。語本《莊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三國 魏 曹植 《苦思行》:“中有耆年一隱士,鬚髮皆皓然,策杖從我游,教我要忘言。” 宋 陳師道 《次韻德麟植檜》:“蕭蕭孤竹君,忘言理相契。”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就逮》:“莫笑忘言真有道,自慚搜句百無功。”
(2).指不借語言為媒介而相知於心的友誼。《晉書·山濤傳》:“後遇 阮籍 ,便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 唐 韓愈 《祭薛中丞文》:“況某等忘言斯久,知我俱深。”
(3).忘其所言;不須言說。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言事·抗疏中輟》:“二公皆名士正人,所言必不妄,但權奸已敗,即往事果真,亦當忘言,此等追敘,似乎蛇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