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暉山館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含暉山館原文

山館重來憩,忘言卻似歸。

偶參禪偈靜,不異道心微。

庭有松陰羃,床無花雨霏。

最繁簫管處,岩閣祗含輝。

詩詞問答

問:含暉山館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含暉山館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含暉山館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微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六十九

參考注釋

山館

(1).山中館驛。 唐 李郢 《送劉谷》詩:“郵亭已送徵車發,山館誰將候火迎。” 宋 柳永 《臨江仙引》詞:“況繡幃人靜,更山館春寒。今宵怎向漏永,頓成兩處孤眠。”

(2).山中的宅舍。 清 顧炎武 《攝山》詩:“徵君舊宅此山中,山館孱顏往蹟空。” 清 吳敏樹 《寬樂廬記》:“﹝老友 郭建林 ﹞亦數數來余家山館共朝夕,言笑不倦。”

重來

(1).再來;復來。 晉 陶潛 《雜詩》之一:“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宋 秦觀 《望海潮·洛陽懷古》詞:“蘭苑未空,行人漸老,重來事事堪嗟。” 劉大白 《丁寧·春雪》:“讓寒飆卷將凍雨,重來稱霸。”

(2). 漢 樂曲名。《宋書·樂志一》:“ 章帝 元和 二年,宗廟樂……加宗廟食舉《重來》、《上陵》二曲,合八典為上陵食舉。”《宋書·樂志一》:“ 漢 太樂食舉十三曲:一曰《鹿鳴》,二曰《重來》。”

忘言

(1).謂心中領會其意,不須用言語來說明。語本《莊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三國 魏 曹植 《苦思行》:“中有耆年一隱士,鬚髮皆皓然,策杖從我游,教我要忘言。” 宋 陳師道 《次韻德麟植檜》:“蕭蕭孤竹君,忘言理相契。”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就逮》:“莫笑忘言真有道,自慚搜句百無功。”

(2).指不借語言為媒介而相知於心的友誼。《晉書·山濤傳》:“後遇 阮籍 ,便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 唐 韓愈 《祭薛中丞文》:“況某等忘言斯久,知我俱深。”

(3).忘其所言;不須言說。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言事·抗疏中輟》:“二公皆名士正人,所言必不妄,但權奸已敗,即往事果真,亦當忘言,此等追敘,似乎蛇足。”

參禪

佛教指靜坐冥想,領悟佛理

參禪悟道

不異

沒有差別;等同。 晉 羊祜 《讓開府表》:“雖歷內外之寵,不異寒賤之家。” 唐 杜甫 《兵車行》:“況復 秦 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宋 朱熹 《劉十九府君墓志銘》:“蓋與先生不異,而溫厚謹良則又過之。”

道心

(1).指天理,義理。《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蔡沉 集傳:“心者,人之知覺,主於中而應於外者也。指其發於形氣者而言,則謂之人心,指其發於義理者而言,則謂之道心。” 宋 葉夢得 《避暑錄話》卷上:“道心者,喜怒哀樂之未發者也。” 清 王夫之 《張子正蒙注·大心》:“其直指人心見性,妄意天性,不知道心,而以惟危之人心為性也。” 馮友蘭 等註:“ 宋 儒認為道心就是天理,人心就是人慾。天理是精微的,人慾是危險的。”

(2).客觀事物最基本的精神。 漢 王充 《論衡·薄葬》:“事莫明於有效,論莫定於有證,空言虛語,難得道心,人猶不信。”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原道》:“爰自 風 姓,暨於 孔氏 ,玄聖創典,素王述訓,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設教。” 陸侃如 註:“道是自然之道,那么道的心應該指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

(3).佛教語。菩提心;悟道之心。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義解四·釋道溫》:“義解足以析微,道心未易可測。”《壇經·般若品》:“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西遊記》第一回:“只見那班部中忽跳出一個通臂猿猴,厲聲高叫道:‘大王若是這般遠慮,真所謂道心開發也。’”

松陰

亦作“ 松蔭 ”。松樹之陰。多指幽靜之地。 唐 李山甫 《方乾隱居》詩:“咬咬嘎嘎水禽聲,露洗松陰滿院清。” 宋 蘇軾 《病中游祖塔院》詩:“閉門野寺松陰轉,攲枕風軒客夢長。” 明 唐順之 《松關》詩:“月出照 松關 ,松蔭正滿地。”

花雨

(1).花季所降的雨。 前蜀 貫休 《春山行》詩:“重疊太古色,濛濛花雨時。” 宋 向子諲 《水龍吟·紹興甲子上元有懷京師》詞:“更冥冥,一簾花雨。” 元 張雨 《次孫大方仙興詩韻》:“花雨掃塵鸞帚溼,島雲承韈蜃樓昬。”

(2).佛教語。諸天為讚嘆佛說法之功德而散花如雨。《仁王經·序品》:“時無 * 雨諸香華,香如須彌,華如車輪。”後用為讚頌高僧頌揚佛法之詞。 唐 李華 《潤州鶴林寺故徑山大師碑銘》:“十里花雨,四天香雲,幢幡葢網,光蔽日月。” 唐 李白 《尋山僧不遇作》詩:“香雲徧山起,花雨從天來。” 趙光榮 《里湖紀游》詩:“花雨散諸天,慈雲廣蔭庇。”

(3).落花如雨。形容彩花紛飛。 郭沫若 《雙倍的春天》詩序:“ 北京 市民夾道歡迎,花雨滿天,歡雷震地,人人臉上都煥發出無上的喜意。”

簫管

排簫和大管。泛指管樂器。 南朝 宋 鮑照 《代昇天行》:“ 鳳臺 無還駕,簫管有遺聲。” 唐 羅鄴 《春風》詩:“暗添芳草池塘色,遠遞高樓簫管聲。” 郁達夫 《與江郎對飯座上口占》:“南樓簫管沉沉夜,絶似 秦淮 五月天。”

詩詞推薦

含暉山館原文_含暉山館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