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董邦達山水畫原文
山盤蘊藉谷含虛,宜有幽人賦遂初。
林戶霏煙真入畫,水亭消夏合觀書。
底須叢桂方稱隱,取適扁舟豈為漁。
我是先憂不同道,每因心賞契潛居。
詩詞問答
問:題董邦達山水畫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題董邦達山水畫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題董邦達山水畫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魚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十八
參考注釋
蘊藉
含而不露
榮被吸儒衣,溫恭有蘊藉。——《後漢書·恆榮傳》
廣德為人,溫雅有醞藉。——《漢書·薛廣德傳》
末句“情長情短”,大有蘊藉。——《平山冷燕》
含虛
謂虛若無物。形容透明。 唐 高適 《同朱五題盧使君義井》詩:“體清能鑒物,色洞每含虛。”
幽人
(1).幽隱之人;隱士。《易·履》:“履道坦坦,幽人貞吉。” 孔穎達 疏:“幽人貞吉者,既無險難,故在幽隱之人守正得吉。”《後漢書·逸民傳序》:“ 光武 側席幽人,求之若不及。” 清 顧炎武 《與胡處士庭訪北齊碑》詩:“策杖向郊坰,幽人在巖戶。”
(2).指幽居之士。 宋 蘇軾 《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詩:“幽人無事不出門,偶逐東風轉良夜。”
賦遂初
晉 代 孫綽 作《遂初賦》,反映作者樂於隱居生活,後因以“賦《遂初》”借指辭官隱居。《儒林外史》第八回:“家君常説:‘宦海風波,實難久戀。’……所以在風塵勞攘的時候,每懷長林豐草之思,而今卻可賦《遂初》了。”
霏煙
飄飛的雲霧。 宋 蘇軾 《鳴泉思》詩:“鳴泉鳴泉,經雲而潺湲。拔為毛骨者修竹,蒸為雲氣者霏煙。”
入畫
納入畫中,形容景色的美麗
小山村的一草一木都可入畫
水亭
臨水的亭子。 唐 杜審言 《夏日過鄭七山齋》詩:“薜蘿山逕入,荷芰水亭開。” 宋 歐陽修 《花賦》:“晚浦煙霞,水亭風日。” 清 高宗 《戊辰大明湖題》詩:“應接無暇有餘樂,水亭清雅陳筆硯。” 郭沫若 《瓶》詩之四:“我是憑倚在 孤山 的水亭,她是佇立在亭外的水濱。”
消夏
避暑;用消遣方式度過夏季
底須
何須;何必。 元 許有壬 《摸魚子·和明初韻》詞:“傾緑醑,底須按樂天池上《霓裳》譜!”《儒林外史》第五五回:“共百年易過,底須愁悶。” 清 孫致彌 《同介修孟游集元夫園居即事抒懷》詩:“遮莫文章供齒頰,底須愁病減腰圍。”
取適
尋求適意。 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夏涼寒燠,隨時取適。” 唐 岑參 《漁父》詩:“竿頭釣絲長丈餘,鼓栧乘流無定居。世人那得識深意,此翁取適非取魚。” 唐 杜甫 《苦雨奉寄隴西公兼呈王徵士》詩:“式瞻北鄰居,取適南巷翁。”
扁舟
小船
一葉扁舟
扁舟尋釣翁。——唐· 李白《還山留別金門知己》
不同
(1).不相同;不一樣。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定勢》:“所習不同,所務各異,言勢殊也。” 前蜀 韋莊 《關河道中作》詩:“往來千里路長在,聚散十年人不同。” 毛 * 《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二:“他們想問題做事情的方法,他們的歷史習慣,跟我們不同。”
(2).不同意。《宋書·張邵傳》:“太尉長史 何勗 不同,欲席捲奔 鬱洲 ,自海道還都。”《南齊書·鄱陽王鏘傳》:“殿下但乘油壁車入宮,出天子置朝堂,二王夾輔號令, 粲 等閉城門上仗,誰敢不同?”
(3).不和。《後漢書·孔融傳》:“﹝ 融 ﹞與中丞 趙舍 不同,託病歸家。”
因心
謂親善仁愛之心。《詩·大雅·皇矣》:“維此 王季 ,因心則友。” 毛 傳:“因,親也。” 陳奐 傳疏:“因訓親,親心即仁心。”《舊唐書·孝友傳序》:“善於兄弟,必能因心廣濟。” 宋 岳珂 《桯史·南陵疏文》:“因心薦嚴,雖前無此比,亦不失臣子盡誠之誼。”
賞契
賞識投合;傾慕知心。 南朝 宋 謝靈運 《相逢行》:“賞契少能諧,斷金斷可寶。” 唐 王勃 《益州德陽縣善寂寺碑》:“敘徽猷於禮樂,則俎豆縱橫;談賞契於林泉,則煙霞咫尺。”
潛居
亦作“潛居”。1.隱居。 漢 黃石公 《素書·原始》:“潛居抱道,以待其時。”《後漢書·李恂傳》:“﹝ 李恂 ﹞步歸鄉里,潛居山澤。” 晉 葛洪 《抱朴子·正郭》:“蓋盤桓潛居之時,非在天利見之會也。” 楊玉如 《辛亥革命先著記》第三章第四節:“ 劉堯澂 ……請假脫離營伍,潛居 閱馬廠 文昌閣 。”
(2).躲藏。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史料一·科爾沁郡王擒獲林鳳翔李開方》:“又挖地窟,賊皆潛居,並有地道,直通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