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㬋寺原文
佛子羅㬋羅,九歲家能舍。
十大弟子中,密行第一者。
試問與曼殊,是一抑二也。
庭松獨無言,謖謖清籟瀉。
詩詞問答
問:羅㬋寺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羅㬋寺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馬韻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七十二
2. 長阿含經佛說我今有子名羅?羅九歲出家為沙彌
參考注釋
佛子
(1).菩薩的通稱。《十住毗婆沙論·入初地品》:“諸佛子者,諸佛真實子諸菩薩是,是故菩薩名為佛子。” 南朝 齊 王琰 《冥祥記·石長和》:“道之兩邊棘刺,森然如鷹爪。見人甚眾,羣足棘中,身體傷裂,地皆流血。見 長和 獨行平道,俱嘆息曰:‘佛子獨行大道中。’” 元 吳昌齡 《東坡夢》第一折:“此山非比別山阿,青黛染成千塊玉,雲霞粧就萬堆螺。只除佛子神仙纔可到,怎許遊人容易得攀摩?”
(2).受佛戒者,佛門弟子。 唐 錢起 《歸義寺題震上人壁》詩:“仍聞七祖後,佛子繼調御。” 宋 王安石 《靈山寺》詩:“ 靈山 名誰自?波濤截孤峰。何年佛子住?四面憑危空。”《西遊記》第四四回:“眾僧滴淚道:‘我們這一國君王,偏心無道,只喜得是老爺等輩,惱的是我們佛子。’” 魯迅 《三閒集·在鐘樓上》:“但有如大乘佛教一般,待到居士也算佛子的時候,往往戒律蕩然。”
(3).佛教泛指一切眾生,以其悉具佛性,故稱。《法華文句》卷九下:“一切眾生,皆有三種性德佛性,即是佛子。” 唐 鄭棨 《開天傳信記》:“忽中夜 宣律 捫虱,將投於地,三藏半醉,連聲呼曰:‘律師撲死佛子!’” 宋 蘇軾 《東坡志林》(《稗海》本)卷六:“凡能動者,皆佛子也,竹蝨初如塗粉竹葉上爾,然久乃能動者,百千為曹,無非佛子者。”
(4).稱慈善的人。如 唐 末 徐守溫 以寬恕為治,人稱佛子。見 唐 張鷟 《耳目記》。又 宋 洪皓 為 秀州 司錄,以所掌發運司錢賑濟饑民,州人稱之為“洪佛子”。見 宋 趙善璙 《自警篇·救荒》。
十大弟子
釋迦牟尼佛 的十個高足弟子: 摩訶迦葉 (頭陀第一)、 阿難陀 (多聞第一)、 舍利弗 (智慧第一)、 目犍連 (神通第一)、 阿那律 (天眼第一)、 須菩提 (解空第一)、 富樓那 (說法第一)、 迦旃延 (論議第一)、 優婆離 (持律第一)、 羅睺羅 (密行第一)。見《翻譯名義集·十大弟子》。 呂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五講:“《維摩經·弟子品》中,敘說佛令他的十大弟子去看望 維摩詰 的病, 維摩 對 目連 向諸居士說法一事作了批評,認為他未能從實相上來說。”
行第
排行的次序。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一》:“ 景龍 初,有 韓令珪 起自細微,好以行第呼朝士。”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五:“ 元 制庶民無職者,不許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齒,合計為名。” 岑仲勉 《<唐人行第錄>自序》:“抗戰前攻 唐 史,見 唐 人詩文喜以行第相稱,苦於記憶,則取其常見者筆之別紙。”
一者
(1).同時稱舉幾個人或幾件事物,分別逐一敘述時用之。《公羊傳·文公十一年》:“兄弟三人,一者之 齊 ,一者之 魯 ,一者之 晉 。”《百喻經·灌甘蔗喻》:“昔有二人共種甘蔗而作誓言……一者念言:‘甘蔗極甜,若壓取汁,還灌甘蔗樹,甘美必甚。’”
(2).常與“二者”、“三者”等連用,列舉事物的原因、目的或條件。 元 鄭光祖 《倩女離魂》楔子:“母親!你孩兒此來,一者拜候岳母,二者上朝進取去。”《水滸傳》第六一回:“我一者,去那裡燒炷香,消災滅罪;二者,躲過這場災晦;三者,做些買賣,觀看外方景致。” 魯迅 《二心集·黑暗中國的文藝界的現狀》:“所可惜的,是左翼作家之中,還沒有農工出身的作家。一者,因為農工歷來只被壓迫,榨取,沒有略受教育的機會;二者,因為 中國 的象形--現在是早已變得連形也不象了--的方塊字,使農工雖是讀書十年,也還不能任意寫出自己的意見。”
試問
(1).試著提出問題。試探性地問。《晉書·孫綽傳》:“沙門 支遁 試問 綽 :‘君何如許?’” 唐 牛僧孺 《玄怪錄·張左》:“ 左 甚異之,試問所從來,叟但笑而不答。” 清 王夫之 《上蔡威函先生》詩:“白苹秋色里,試問採蓮津。”
(2).試著提出問題。用於質問對方或者表示不同意對方的意見。 宋 蘇軾 《又和劉景文韻》:“試問壁間題字客,幾人不為看花來?”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上·結構》:“試問當年作者,有一不肖之人、輕薄之子厠於其間乎?” 許地山 《危巢墜簡》:“試問亘古以來這第一流人物究竟有多少?”
(3).考問。《新唐書·文藝傳中·李邕》:“未幾辭去, 嶠 驚,試問奧篇隱帙,了辯如響, 嶠 嘆曰:‘子且名家!’”《宋史·選舉志三》:“諸正名學生有試問《景祐新書》者,諸判局闕而合差,諸秤漏官五年而轉資者,無不屬於祕書。”《元史·選舉志一》:“以《通鑑節要》用 蒙古 語言譯寫教之,俟生員習學成效,出題試問,觀其所對精通者,量授官職。”
曼殊
(1).佛教菩薩名。即 曼殊室利 。
(2). 滿洲 別稱。也寫作“滿珠”、“曼珠”。 清 黃遵憲 《八用前韻》:“三月麛裘思德化,諸天龍節護 曼殊 。” 錢仲聯 箋注引《清朝通志》:“ 滿洲 ,係 滿珠 之轉音,亦稱 曼珠 。”參閱《清通志·氏族一》。
獨無
猶言難道沒有。《漢書·王莽傳中》:“是時爭為符命封侯,其不為者相戲曰:‘獨無天帝除書乎?’” 清 趙青藜 《讀左管窺·晏嬰論》:“況 嬰 系本公族,世為列卿,獨無社稷責哉?”
謖謖
(1) 形容挺勁有力;挺拔
謖謖長松
(2) 象聲詞。形容風聲呼呼作響
謖謖風來
清籟
猶清響。 唐 戴叔倫 《聽霜鍾》詩:“虛警和清籟,雄鳴隔亂峯。” 宋 柳永 《女冠子》詞:“動清籟,蕭蕭庭樹。” 明 屠隆 《曇花記·尼僧說法》:“瓶水初澄,爐香正裊,簷角風篁清籟。” 聞一多 《春光》:“忽地深巷裡迸出了一聲清籟:‘可憐可憐我這瞎子,老爺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