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王之常先生原文
生平英邁薄秋雲,野鶴飄搖迥不群。
早歲常懷千里志,莫年空臥五湖濆。
嗟無嗣子題新主,幸有諸孫輯舊文。
不識滸山先壟下,誰書徵士表清芬。
詩詞問答
問:挽王之常先生的作者是誰?答:王汝玉
問:挽王之常先生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挽王之常先生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王汝玉的名句有哪些?答:王汝玉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文韻
參考注釋
生平
(1) 人的整個生活過程,一生
作者生平事跡
汝之生平,吾已作傳。——清· 袁枚《祭妹文》
(2) 有生以來
生平最大的安慰是得到人們的信任
因念黃山當生平奇覽。——明· 徐宏祖《游黃山記》
英邁
才智超群。 南朝 梁簡文帝 《侍講》詩:“英邁八解心,高超七花意。” 元 劉祁 《歸潛志》卷一:“ 飛卿 為人剛直,英邁不群。” 清 李漁 《風箏誤·遣試》:“下官替 韓盟兄 撫養孤子成人,且喜得天姿英邁,品格離奇,定不是箇池中之物。”
野鶴
鶴居林野,性孤高,常喻隱士。 唐 劉長卿 《送方外上人》詩:“孤雲將野鶴,豈向人間住。” 唐 韋應物 《贈王侍御》詩:“心同野鶴與塵遠,詩似冰壺見底清。”
飄搖
以不穩或不受控制的方式移動;在空中隨風搖動
有風既作飄搖之態,無風亦呈裊娜之姿。——明· 李漁《閒情偶寄·種植部》
不群
(1).不平凡,高出於同輩。《楚辭·九章·惜誦》:“行不羣以顛越兮,又眾兆之所咍也。” 晉 左思 《詠史》詩之三:“功成不受賞,高節卓不羣。” 唐 杜甫 《春日憶李白》詩:“ 白 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羣。”《花月痕》第七回:“不想也還有這瀟灑不羣的人,轉教我自恨,見聞不廣,輕量天下士了。”
(2).不合群。《楚辭·離騷》:“鷙鳥之不羣兮,自前世而固然。”《後漢書·崔駰傳》:“獨師友道德,合符曩真,抱景特立,與士不羣。”《南史·齊蕭子云傳》:“ 子云 性沉靜,不樂仕進,風神閒曠,任性不羣。”
早歲
早年
常懷
固定不變的歸向。《書·太甲》:“民罔常懷,懷於有仁。” 孔 傳:“民所歸無常,以仁政為常。”《新唐書·張文瓘傳》:“夫制治於未亂,保邦於未危。人罔常懷,懷於有仁。”
千里
指千里馬
先王之千里。——《呂氏春秋·察今》
五湖
(1).古代 吳 越 地區湖泊。其說不一:(1) 吳縣 南部的湖澤。《周禮·夏官·職方氏》:“東南曰 揚州 ……其澤藪曰 具區 ,其川三江,其浸五湖。” 鄭玄 註:“ 具區 、五湖在 吳 南。浸,可以為陂灌溉者。” 具區 ,即 太湖 。(2)即 太湖 。《國語·越語下》:“果興師而伐 吳 ,戰於 五湖 。” 韋昭 註:“ 五湖 ,今 太湖 。”《文選·郭璞〈江賦〉》:“注 五湖 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 李善 注引 張勃 《吳錄》:“ 五湖 者, 太湖 之別名也。”(3) 太湖 及附近四湖。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夫差內傳》:“入五湖之中。” 徐天祐 注引 韋昭 曰:“ 胥湖 、 蠡湖 、 洮湖 、 滆湖 ,就 太湖 而五。”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沔水二》:“南江東注於 具區 ,謂之五湖口。五湖謂 長盪湖 、 太湖 、 射湖 、 貴湖 、 滆湖 也。”(4) 太湖 附近的五個湖。《史記·夏本紀》“ 震澤 致定” 唐 張守節 正義:“五湖者, 菱湖 、 游湖 、 莫湖 、 貢湖 、 胥湖 ,皆 太湖 東岸五灣為五湖,蓋古時應別,今並相連。”
(2). 江 南五大湖的總稱。《史記·三王世家》:“ 大江 之南,五湖之間,其人輕心。” 司馬貞 索隱:“五湖者, 具區 、 洮滆 、 彭蠡 、 青草 、 洞庭 是也。” 明 楊慎 《丹鉛總錄·地理》:“ 王勃 文‘襟三江而帶五湖’,則總言南方之湖。 洞庭 一也, 青草 二也, 鄱陽 三也, 彭蠡 四也, 太湖 五也。” 洮滆 ,今 江蘇 長盪湖 、 西滆湖 。 彭蠡 ,今 鄱陽湖 。 青草 ,今 洞庭湖 東南部。
(3).指 洞庭湖 。 唐 杜甫 《歸雁》詩:“年年霜露隔,不過 五湖 秋。” 朱鶴齡 註:“雁至 衡陽 則回。此五湖當指 洞庭湖 言。”
(4).近代稱 華中 、 華東 五大著名湖泊。即 洞庭湖 、 鄱陽湖 、 巢湖 、 洪澤湖 和 太湖 。
(5). 春秋 末 越國 大夫 范蠡 ,輔佐 越王 勾踐 ,滅亡 吳國 ,功成身退,乘輕舟以隱於五湖。見《國語·越語下》。後因以“五湖”指隱遁之所。 晉 葛洪 《抱朴子·正郭》:“法當仰隮 商 洛 ,俯泛五湖,追 巢父 於峻岭,尋漁父於滄浪。” 唐 李白 《書情贈蔡舍人雄》詩:“我縱五湖棹,煙濤恣崩奔。” 清 李漁 《巧團圓·聞詔》:“從今後呵,纔知道隱 三湘 泛五湖,這仙緣沒福難圖。”
嗣子
(1).帝王或諸侯的承嗣子(多為嫡長子)。《左傳·哀公二十年》:“ 趙孟 曰:‘ 黃池 之役,先主與 吳王 有質,曰:“好惡同之。”今 越 圍 吳 ,嗣子不廢舊業而敵之。’” 杜預 註:“嗣子, 襄子 自謂。”《史記·五帝本紀》:“ 堯 曰:‘誰可順此事?’ 放齊 曰:‘嗣子 丹朱 開明。’ 堯 曰:‘吁!頑凶,不用。’”《漢書·高后紀》:“今欲差次列侯功以定朝位,臧於高廟,世世勿絶,嗣子各襲其功位。” 清 侯方域 《雲起樓記》:“ 昭烈 謂 諸葛亮 曰:‘嗣子如不可輔,君自取之。’”
(2).舊時稱嫡長子。 唐 韓愈 《唐故檢校尚書左僕射右龍武軍統軍劉公墓志銘》:“子四人:嗣子光祿主簿 縱 ,學於 樊宗師 ,士大夫多稱之;長子 元一 ……次子 景陽 、 景長 ,皆舉進士。” 清 王應奎 《柳南隨筆·嗣子》:“又﹝ 昌黎 ﹞《節度使李公墓誌銘》云:公有四子,長曰 元孫 ,次曰 元質 ,曰 元立 ,曰 元本 。 元立 、 元本 皆 崔氏 出。‘葬得日,嗣子 元立 與其昆弟四人請銘於 韓氏 。’ 昌黎 所謂嗣子,與《漢書》正同,皆所謂嫡長子也。蓋庶出之子,雖年長於嫡出,而不得為嗣子。”
(3).舊時無子者以近支兄弟或他人之子為後嗣,亦稱“ 嗣子 ”。參閱《清會典事例·戶口·旗人撫養嗣子》。
幸有
本有;正有。 唐 杜甫 《曲江》詩之三:“ 杜曲 幸有桑麻田,故將移住南山邊。” 宋 賀鑄 《望湘人》詞:“不解寄一字相思,幸有歸來雙燕。”
諸孫
本家孫輩。 宋 梅堯臣 《<林和靖先生詩集>序》:“先生少時多病,不娶,無子。諸孫 大年 能掇拾所為詩,請予為序。”《續資治通鑑·宋仁宗慶曆五年》:“諸子、諸孫須年十五已上,弟姪等並須年二十已上,方得奏薦。”
舊文
(1).指古代禮制所規定的車服器用等物的彩繪文飾。《荀子·王制》:“聲則凡非雅聲者舉廢,色則凡非舊文者舉息。” 楊倞 註:“謂染綵、畫繢之事也。”
(2).前代的典籍。 漢 王逸 《楚辭章句·劉向<九嘆>序》:“典校經書,辯章舊文。” 章炳麟 《論承用“維新”二字之荒謬》:“《偽古文尚書》雖出自 東晉 人,而采輯舊文,皆有來歷。”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七篇:“然《世説》文字,間或與 裴 郭 二家書所記相同,殆亦猶《幽明録》、《宣驗記》然,乃纂緝舊文,非由自造。”
(3).過去寫的文章。如 錢鍾書 著有《舊文四篇》。
不識
(1).不知道,不認識。《詩·大雅·皇矣》:“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鄭玄 箋:“其為人不識古,不知今,順天之法而行之者。” 唐 韓愈 《閔己賦》:“行舟檝而不識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 魯迅 《<集外集>序言》:“連我自己也詫異那時的我的幼稚,而且近乎不識羞。”
(2). 西周 刑法中三種可寬恕的條件之一。指誤殺。《周禮·秋官·司刺》:“壹宥曰不識。” 鄭玄 註:“識,審也。不審,若今仇讎當報甲,見乙,誠以為甲而殺之者。”
先壟
亦作“ 先隴 ”。祖先的墳墓。 唐 牟融 《翁母些》詩:“先壠每懷風木夜,畫堂無復綵衣時。” 宋 蘇轍 《送韓康公歸許州》詩:“茲行迫寒食,歸及埽先壟。” 宋 馬永卿 《嬾真子》卷一:“ 溫公 先隴在 鳴條山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三:“ 劉監稅 的兒子……取 鄭司業 明仲 的女兒為妻,後來死了三個月,將去葬於 鄭 家先隴之傍。”《剪燈新話·翠翠傳》:“今汝已矣,將取汝骨遷於先壠。”
徵士
(1).指不接受朝廷徵聘的隱士。 漢 蔡邕 《陳太丘碑文》:“徵士 陳君 ,稟岳瀆之精,苞靈曜之純。”《文選·顏延之<陶徵士誄>》:“有 晉 徵士, 尋陽 陶淵明 ,南嶽之幽居者也。” 張銑 題註:“ 陶潛 隱居,有詔禮徵為著作郎,不就,故謂徵士。” 唐 皮日休 《奉獻致政裴秘監》詩:“ 何胤 本徵士,高情動天地。” 宋 錢惟演 《寄靈仙觀舒職方學士》詩:“徵士高懷雲在嶺,騷人秋思水周堂。” 清 趙翼 《陔餘叢考·征君徵士》:“有學行之士,經詔書徵召而不仕者,曰徵士,尊稱之則曰徵君。” 魯迅 《華蓋集·“碰壁”之後》:“高吟‘飢來驅我去……’的 陶徵士 ,其時或者偏已很有些酒意了。”
(2).徵求人才。 唐 李頎 《贈別穆元林》詩:“明主日徵士,吏曹何忽賢?”
清芬
(1).清香。 宋 韓琦 《夜合詩》:“所愛夜合者,清芬踰眾芳。” 明 蔣一葵 《長安客話·畿輔雜記·盤山》:“又 武林 黃汝亨 《盤泉詩》:‘ 李願 歸 盤谷 ,泉甘自昔聞。偶來諧勝賞,獨坐挹清芬。’” 清 陳維崧 《月華清·為蔣元膚催妝》詞:“寄語酒徒 蔣濟 ,總北釀清芬,休教酩酊。” 梅阡 《春夜》:“五月的夜風,飄著道邊槐花的清芬。”
(2).喻高潔的德行。 晉 陸機 《文賦》:“詠世德之駿烈,誦先人之清芬。” 唐 黃滔 《書懷寄友人》詩:“常思 揚子云 ,五藏曾離身,寂寞一生中,千載空清芬。” 宋 梅堯臣 《讀范桐廬述嚴先生祠堂碑》詩:“至今存清芬,烜赫耀圖史。” 元 周德清 《滿庭芳·韓世忠》曲:“閒評論,中興宰臣,萬古揖清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