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君子貞不諒,宣尼有名言。
事在可否間,我心若持權。
理正義所在,趨如鯨赴川。
堂堂大道中,由之自安然。
蹇余有餘力,愈遠志愈堅。
匪因窮達異,不以禍福遷。
君子云何學,所貴希聖賢。
君家近東魯,或此得真傳。
詩詞問答
問:《貞庵時寓南京,表兄唐世用索吟,未審其人》的作者是誰?答:王佐(汝學)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王佐(汝學)的名句有哪些?答:王佐(汝學)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七部
參考注釋
君子
(1) 對統治者和貴族男子的通稱
彼君子兮。——《詩·魏風·伐檀》
君子不齒。——唐· 韓愈《師說》
君子寡慾。——司馬光《訓儉示康》
君子多欲。
(2) 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後來指人格高尚的人
不亦君子乎。——《論語》
君子有不戰。——《孟子·公孫丑下》
君子博學。——《荀子·勸學》
花之君子。——清· 周容《芋老人傳》
(3) 對別人的尊稱
君子書敘。——唐· 李朝威《柳毅傳》
君子登山。——明· 顧炎武《復庵記》
同社諸君子。——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君子之後。——清· 梁啓超《譚嗣同傳》
不諒
(1).不相信。《詩·鄘風·柏舟》:“汎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毛 傳:“諒,信也。”《楚辭·離騷》:“惟此黨人之不諒兮,恐嫉妬而折之。” 汪瑗 集解:“不諒謂不信己瓊佩之美也。”
(2).不信實,不誠實。 漢 張衡 《東京賦》:“守位以仁,不恃隘害,苟民志之不諒兮,何雲巖險與襟帶。”
(3).謂不拘於小信。《論語·衛靈公》:“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國 曰:“君子之人正其道耳,言不必小信。” 晉 袁宏 《三國名臣序贊》:“貞而不諒,通而能固。”
(4).不體諒。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於去惡》:“兄誠不諒我之深矣。欲不言,則此心無以自剖,驟言之,又恐驚為怪異。奈何?”
宣尼
漢平帝 元始 元年追謚 孔子 為 褒成宣尼公 ,後因稱 孔子 為 宣尼 。見《漢書·平帝紀》。 晉 左思 《詠史》詩之四:“言論準 宣尼 ,辭賦擬 相如 。”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師友》:“ 互鄉 童子,當願接於 宣尼 ; 蘇門 先生,竟未言於 阮籍 。” 元 劉壎 《隱居通議·文章五》:“續 杏壇 之音,鼓 宣尼 之操,吾徒之修養也。” 清 惲敬 《前光祿寺卿伊公祠堂碑銘》:“入聖之要,下學上達, 宣尼 所傳,存之存之。”
有名
出名;名字為大家所知
有名的科學家
可否
可以不可以;能不能。《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與 裨諶 乘以適野,使謀可否。” 宋 歐陽修 《為君難論上》:“是不審事之可否,不計功之成敗也。”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上·音律》:“無論是非可否,悉宜聽之。” 陶鈍 《第三件棉襖》七:“妹妹雖然沒對 王成義 表示可否,可是肯定了要離婚。”
心若
猶心順。《漢書·禮樂志》:“吾知所樂,獨樂六龍,六龍之調,使我心若。”
持權
掌權。《漢書·鄭宣傳》:“外親持權,人人牽引所私以充塞朝庭。” 唐 韓愈 《上考功崔虞部書》:“得一名,獲一位,則棄其業而役役於持權者之門。”
理正
(1).按法定罪。《漢書·武帝紀》:“將軍已下廷尉,使理正之。” 顏師古 註:“理,法也,言以法律處正其罪。”
(2).道理正當。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切磋》:“使文奇而理正,是尤難也。”《文獻通考·經籍五》:“以經傳所引逸詩考之,則其辭明而理正。”
所在
(1)
(2) 處所;地方
在背山面水這樣一個所在,靜穆的自然和彌滿著生命力的人,就織成了美的圖畫。——《風景談》
(3) 指存在的地方,強調不在別處
太行、碣石之間,宮闕山陵之所在。——明· 顧炎武《復庵記》
(4) 到處;處處
所在多有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宋· 蘇軾《石鐘山記》
堂堂
(1) 形容盛大
人獅驚嶽嶽,王廟憶堂堂。——郭沫若《訪埃雜吟》
曰:“寡人將去此堂堂國者而死乎!”——《晏子春秋》
(2) 形容容貌莊嚴大方
儀表堂堂
(3) 形容志氣宏大
我們是新一代的堂堂青年,還怕這一點困難嗎?
(4) 陣式或氣勢很大
堂堂的軍樂隊走過去了
大道
(1) 寬闊的道路
(2) 正確的道理
合於大道
自安
(1).自安其心;自以為安定。《荀子·王霸》:“故人主天下之利埶也,然而不能自安也,安之者,必將道也。”《漢書·張禹傳》:“ 禹 與 鳳 並領尚書,內不自安,數病,上書乞骸骨,欲退避 鳳 。” 唐 陳鴻 《長恨歌傳》:“太上皇亦不久人間,幸惟自安,無自苦耳。”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三:“自古夷狄盜賊之禍,所以蔓延滋大,日深一日,其終或至於亡國者,皆將帥之臣玩寇以自安,養寇以自固,譽寇以自重也。”
(2).自己甘心情願。 鄭觀應 《盛世危言·技藝》:“若輩亦自等庸奴,自安愚拙,無一聰明秀穎之士肯降心而相從者。”
(3).自謀安樂。《國語·魯語下》:“吾冀而朝夕修我曰‘必無廢先人’,爾今曰‘胡不自安’,以是承君之官,余懼 穆伯 之絶嗣也。” 隋 李巨仁 《釣竿》詩:“寄言朝市客,滄浪徒自安。”
遠志
(1) 一種遠志屬植物
(2) 遠志屬植物的泛稱
西伯利亞遠志
小花遠志
(3) 用作中藥的遠志或西伯利亞遠志的根,用於安神、祛痰、開竅
窮達
困頓與顯達。《墨子·非儒下》:“窮達、賞罰、幸否,有極,人之知力,不能為焉。” 漢 王粲 《登樓賦》:“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 宋 王禹偁 《寄主客安員外》詩:“窮達君雖了,沉淪我亦傷。”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 長素 固云:窮達一節,不變塞焉。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不以
(1).不為,不因。《禮記·表記》:“故君子不以小言受大祿,不以大言受小祿。”《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2).不用;不靠。《孟子·離婁上》:“ 離婁 之明, 公輸子 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宋 曾鞏 《上歐蔡書》:“故其言無不信聽,卒能成 貞觀 太平,刑置不以,居 成 康 上。” 洪深 《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下篇:“合作完成演出,而不以自身取勝,不獨立吸引注意。”
(3).無論;不管。《資治通鑑·後唐潞王清泰二年》:“或事應嚴密,不以其日;或異日聽於閤門奏牓子,當盡屏侍臣,於便殿相待。”《元史·刑法志一》:“雖有牙符而無織成聖旨者,不以何人,並勿啟,違者處死。”
禍福
(1).災殃與幸福。《左傳·襄公二十三年》:“禍福無門,唯人所召。” 晉 葛洪 《抱朴子·任命》:“禍福交錯乎倚伏之間,興亡 * 乎盈虛之會。” 清 林則徐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2).指災禍。 晉 歐陽建 《臨終詩》:“潛圖密已構,成此禍福端。”
云何
(1).為何,為什麼。《詩·唐風·揚之水》:“既見君子,云何不樂?”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先公勳業如是,君作《東征賦》,云何相忽略?” 宋 范成大 《嘲峽石》詩:“云何清淑氣,孕此詭譎跡?”
(2).如何;怎么辦;怎么樣。《史記·司馬穰苴列傳》:“召軍正問曰:‘軍法期而後至者云何?’對曰:‘當斬。’”《後漢書·班勇傳》:“今立副校尉,何以為便?又置長吏屯 樓蘭 ,利害云何?” 宋 蘇軾 《次韻王定國南遷回見寄》:“心通豈復問云何,印可聊須答如是。” 魯迅 《朝花夕拾·後記》:“上面並無題字,不知宣傳者於意云何。”
聖賢
聖人與賢人的合稱;亦指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君家
(1).敬詞。猶貴府,您家。《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南史·顏延之傳》:“﹝ 顏延之 ﹞答曰:‘身非三公之公,又非田舍之公,又非君家阿公,何以見呼為公?’” 唐 韓愈 《醉贈張秘書》詩:“今日到君家,呼酒持勸君。”
(2).敬稱對方。猶您。《續資治通鑑·宋寧宗嘉泰三年》:“我與君家是白翎雀,他人鴻雁耳!” 明 高明 《琵琶記·官媒議婚》:“秦樓此日招鳳侶,遣妾每特來執伐,望君家殷勤肯首,早諧結髮。” 清 吳騫 《扶風傳信錄》:“都道君家一可人,亦隨儕侶問來因。”
近東
歐洲人指亞洲西南部和非洲東北部地區,但伊朗、阿富汗除外
真傳
猶嫡傳。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獻一·方伯公遺事》:“先祖 方伯公 年九十餘……常揭一聯於廳事云:‘紹祖宗一脈真傳,克勤克儉;教子孫兩行正路,惟讀惟耕。’” 魯迅 《華蓋集·導師》:“說佛法的和尚,賣仙藥的道士,將來都與白骨是‘一丘之貉’,人們現在卻向他聽生西的 * ,求上升的真傳,豈不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