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十行寬大詎虛談,實政應教惠澤覃。
東廑低田沴齊魯,西憂瘠土旱涼甘。
貧分極次為賙賑,令飭撫藩慎再三。
恩戒侵漁須遍逮,春來胥俾力農蠶。
詩詞問答
問:《降旨加賑山東甘肅去歲偏災州縣》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覃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三十五
參考注釋
十行
《後漢書·循吏傳序》:“其( 光武帝 )以手跡賜方國者,皆一札十行,細書成文。”後因以“十行”代指皇帝的手札或詔書。 明 張居正 《擬唐回鶻率眾內附賀表》:“伏以聖主中興,九譯戴同文之治;名王內附,十行承賜札之恩。”
寬大
引申指對犯錯誤者或犯罪者從寬處理
寬大你一回兩回就不錯了,未必能寬大你三回五回
虛談
空談
虛談廢務,浮文妨要。——《晉書》
應教
魏 晉 以來稱應諸王之命而和的詩文。 南朝 宋 湛茂之 有《歷山草堂應教》詩。 唐 王維 有《從岐王過楊氏別業應教》詩。 趙殿成 箋註:“ 魏 晉 以來,人臣放文字間,有屬和於天子,曰應詔;於太子,曰應令;於諸王,曰應教。”
惠澤
惠愛與恩澤
瘠土
不肥沃的土地。《國語·魯語下》:“昔聖王之處民也,擇瘠土而處之,勞其民而用之,故長王天下。” 韋昭 註:“磽確為瘠。” 漢 張衡 《西京賦》:“處沃土則逸,處瘠土則勞,此繫乎地者也。” 明 歸有光 《論三區賦役水利書》:“夫高阜之地遠不如低洼之鄉……低鄉水退,次年以膏沃倍收,瘠土之民艱難百倍也。” 孫中山 《農功》:“反磽確為沃壤,化瘠土為良田,地利之關乎人力,概可知矣。”
賙賑
賑濟。《舊唐書·辛替否傳》:“下人咨嗟,未知賙賑;而營寺造觀,日繼於時。”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辛酉工賑》:“命步軍統領 明安 廣為賙賑,粥廠有所不及, 明 親乘木筏,施散餅餌。”
令飭
命令,上級命令下級。 茅盾 《子夜》十八:“他們打算一面請財政部令飭中央、中、交各行,以及其他特許發行鈔票的銀行對於各項債券的抵押和貼現,一律照辦,不得推諉拒絕。”
再三
一次又一次;多次
再三強調
侵漁
侵奪,從中侵吞牟利。《韓非子·孤憤》:“大臣挾愚污之人,上與之欺主,下與之收利侵漁,朋黨比周,相與一口。”《漢書·宣帝紀》:“今小吏皆勤事,而奉祿薄,欲其毋侵漁百姓,難矣。”《新唐書·高季輔傳》:“為政之道,期於易從,不恤其匱,而須其廉,正恐巡察歲出,輶軒繼軌,而侵漁不息也。” 清 魏源 《湖北崇陽縣知縣師君墓志銘》:“於是把持之生監與侵漁之書役,交相為難,各執一詞,弱肉強食,如圜無端。” 吳晗 《朱元璋傳》第五章:“ 元璋 把征糧和運糧的權力交給地主,以為‘這個辦法是以良民治良民,必無侵漁之患’。”
力農
致力於農事。《管子·重令》:“畜長樹藝,務時殖穀,力農墾草,禁止末事者,民之經產也。”《漢書·食貨志上》:“ 武帝 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為富民侯。下詔曰:‘方今之務,在於力農。’” 唐 杜甫 《往在》詩:“冗官各復業,土著還力農。” 清 曾國藩 《台州墓表》:“自國初徙 湘鄉 ,累世力農。”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降旨加賑山東甘肅去歲偏災州縣原文_降旨加賑山東甘肅去歲偏災州縣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