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陵季子廟原文
戰國干戈禮義隳,延陵高節救周衰。
當時若嗣諸侯統,後世誰傳十字碑。
生死不欺留劍約,興亡都在審音知。
名儒如欲修前史,列傳應須次伯夷。
詩詞問答
問:延陵季子廟的作者是誰?答:楊傑
問:延陵季子廟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延陵季子廟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楊傑的名句有哪些?答:楊傑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支韻
參考注釋
戰國
公元前403—221年中國中原地區各諸侯國連年爭戰的時代
干戈
乾與戈,古代常用兵器。比喻戰爭
能執干戈以衛社稷。——《禮記·檀弓》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宋· 文天祥《過零丁洋》
化干戈為玉帛。
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 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禮義
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以及與此相適應的一套禮節儀式即為禮,合於這些的做法即為義
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孟子·告子上》
延陵
(1).古邑名。 春秋 吳 邑,公子 季札 因讓國避居(一說受封)於此。故址在今 江蘇 常州市 。《公羊傳·襄公二十九年》:“﹝ 季札 ﹞去之 延陵 ,終身不入 吳 國。” 何休 註:“ 延陵 , 吳 下邑。”《史記·吳太伯世家》:“ 季札 封於 延陵 。”
(2).借指 季札 。 漢 王粲 《贈文叔良》詩:“ 延陵 有作, 僑 肸 是與。” 宋 范仲淹 《吳岩寺》詩:“唯有 延陵 逃遁去,清名高節老乾坤。” 清 李漁 《憐香伴·狂喜》:“你雖是 王莽 虛謙,我當做 延陵 真讓。”參見“ 延陵季子 ”。
(3). 漢成帝 陵。《漢書·成帝紀》:“﹝ 綏和 二年﹞四月己卯,葬 延陵 。”
(4).指 漢成帝 。《漢書·元後傳》:“行道之人為之隕涕,況於陛下,時登高遠望,獨不慙於 延陵 乎!”
(5).複姓。 南朝 宋 有 延陵蓋 。見《宋書·謝晦傳》。
高節
(1).高其節操,堅守高尚的節操。《莊子·讓王》:“若 伯夷 、 叔齊 者,其於富貴也,苟可得已,則必不賴,高節戾行,獨樂其志,不事於世,此二士之節也。”《呂氏春秋·離俗》:“高節厲行,獨樂其意,而物莫之害。”《宋書·宗愨傳》:“時天下無事,士人並以文義為業, 炳 ( 宗炳 )素高節,諸子羣從皆好學。”
(2).高尚的節操。《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 魯仲連 者, 齊 人也。好奇偉俶儻之畫策,而不肯仕宦任職,好持高節。” 唐 顧況 《哭從兄萇》詩:“立身有高節,滿卷多好詩。” 清 周亮工 《寄濰縣楊再蘧蔡漫夫於鳴岐》詩之二:“ 箕山 高節推 徐幹 , 北海 雄姿重 孔融 。”
(3).高聳的竹竿。竹有節,故稱。 唐 方乾 《方著作畫竹》詩:“疊葉與高節,俱從毫末生。”
(4).指使臣所持的旄節。其長八尺,故稱。 唐 賈島 《頌德上賈長侍》詩:“高節羽書期獨傳,分符 絳郡 滯長材。”
當時
就在那個時刻;馬上
當時就簽約雇用你
諸侯
古時帝王所轄各小國的王侯
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宋· 蘇洵《六國論》
後世
(1) 所有相繼的世代
後世之謬其傳。——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後世之君。——清· 黃宗羲《原君》
(2) 又
曠後世而不聞。
後世且行之。——清· 劉開《問說》
為了後世的利益
(3) 後代
後世子孫
十字
(1).指物呈“十”字形。《晉書·何曾傳》:“﹝ 曾 ﹞務在華侈……蒸餅上不坼作十字不食。” 南朝 梁 吳均 《行路難》詩之三:“君不見西陵田,縱橫十字成陌阡。” 唐 劉禹錫 《酬令狐相公寄賀遷拜之什》詩:“三花秀色通書幌,十字春波繞宅牆。”《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問到 陳乾娘 門首時,十字兒竹竿封著門。”
(2).十個字。參見“ 十字格 ”。
生死
(1) 生存和死亡
生死攸關的問題
(2) 預言命運的
他認為什麼時候死是在生死簿上早就注定的
興亡
興盛與衰亡
審音
(1).辨別音調。《禮記·樂記》:“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 清 吳偉業 《八風詩·南風》:“ 師曠 審音吹不競, 鍾儀 懷土操誰傳。”
(2).通曉詩的音韻。 明 謝榛 《四溟詩話》卷二:“六朝以來,黃鐘瓦缶,審音者自能辨之。”
(3).審定字的讀音。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下·賓白》:“古人造字審音,使居平仄之介。”
(4).謂識別清議之聲、輿論之聲。 金松岑 《心聲》:“斯音也。號召眾籟之喑噎,披豁群竅之聾瞶……有善審音者,入吾國,遘我士,可以悚然而退,不得曰國無人國無人矣。”
前史
(1).指《史記》。《後漢書·班彪傳》:“ 彪 乃繼採前史遺事,傍貫異聞,作後傳數十篇,因斟酌前史而譏正得失。”
(2).從前的史籍。 三國 魏 嵇康 《養生論》:“夫神仙雖不目見,然記籍所載,前史所傳,較而論之,其有必矣。” 唐玄宗 《送忠州太守康昭遠等》詩:“時雨侔昔賢,芳猷貫前史。”
列傳
紀傳體史書中一般人物的傳記
應須
(1).應當;應該。 唐 杜甫 《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里。” 宋 張孝祥 《念奴嬌》詞:“人物應須天上去,一日君恩三接。”《老殘遊記》第十回:“你既明白這個道理,應須知道好即是壞,壞即是好,同那月球的明暗,是一個道理。”
(2).一應所需。《資治通鑑·唐肅宗至德元載》:“以御史中丞 裴冕 兼左庶子, 隴西郡 司馬 劉秩 試守右庶子……應須士馬、甲仗、糧賜等,並於當路自供。”
伯夷
商朝末年孤竹國君的兒子。他和弟弟叔齊,在周武王滅商以後,不願吃周朝的糧食,一同餓死在首陽山(現山西省永濟縣南)。後人稱頌他們能忠於故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