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用吳淑姬韻

作者:王士祿 朝代:清代

祝英台近·用吳淑姬韻原文

日將暆,鶯漸懶,寂寞梧還據。

昧昧高天,轉掌幻雲雨。

從來季主端著,君平說易。

細思忖、都無是處。

愁城阻。

盡使費盡輸攻,墨守只如許。

黑漆屏風,深夜若能覷。

好趁五柳初榮,孤松尚在,效元亮、柴桑歸去。

詩詞問答

問:祝英台近·用吳淑姬韻的作者是誰?答:王士祿
問:祝英台近·用吳淑姬韻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四部

參考注釋

寂寞

(1) 冷清孤單;清靜

寂寞難耐

(2) 靜寂無聲

昧昧

(1).昏暗貌。《楚辭·九章·懷沙》:“進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將暮。”《晉書·皇甫謐傳》:“去顯顯之明路,入昧昧之埃塵。” 康有為 《<日本書目志>序》:“黑夜無火,昧昧然操舵於煙霧中。”

(2).昏亂;模糊不清。《楚辭·九辯》:“世雷同而炫曜兮,何毀譽之昧昧。”《新唐書·楊復光傳》:“北面臣賊,何恩義利害昧昧耶?” 清 納蘭性德 《石鼓記》:“ 蘇 、 李 、 虞 、 褚 、 歐陽 ,近在 唐 初,亦遽爾昧昧。”

(3).無聲無息。 唐 韓愈 《上宰相書》:“其影響昧昧,惟恐聞於人也。” 明 歸有光 《項脊軒志》:“方二人昧昧於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

(4).胡塗無知。常用作謙辭。《孔叢子·答問》:“寡人昧昧焉,願以人間近事喻之。” 唐 柳宗元 《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以中丞公之直清嚴重……且猶宗重其道,況若吾之昧昧者乎。” 康有為 《<法國革命史論>跋》:“妄人昧昧,不察本末。”

(5).沉思貌。《書·秦誓》:“我皇多有之,昧昧我思之。” 蔡沉 集傳:“昧昧而思者,深潛而靜思也。” 宋 王安石 《夜夢與和甫別因寄純甫》詩:“千里永相望,昧昧我思之。”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序:“吾既生亂世,目擊苦道,而思有以救之,昧昧我思,其惟行大同太平之道哉!”

(6).純厚渾樸貌。《淮南子·俶真訓》:“至 伏羲氏 ,其道昧昧芒芒然。” 高誘 註:“昧昧,純厚也。”《周書·蕭大圜傳》:“天道昧昧,安可問哉?” 唐 楊炯 《遂州長江縣孔子廟堂碑》:“昧昧神道,悠悠彼蒼。”

高天

(1).上天,上蒼。《韓非子·說疑》:“殺身以安主,以其主為高天 泰山 之尊,而以其身為壑谷鬴洧之卑。” 唐 杜甫 《題郪原郭三十二明府茅屋壁》詩:“頻驚適小國,一擬問高天。”

(2).高空。 唐 李白 《大獵賦》:“狀若乎高天雨獸,上墜於大荒。” 毛 * 《冬雲》詩:“高天滾滾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氣吹。”

(3).高朗的天空。 隋 薛道衡 《夏晚》詩:“高天澄遠色,秋氣入蟬聲。” 唐 杜甫 《送韋諷上閬州錄事參軍》詩:“揮淚臨大江,高天意悽惻。” 仇兆鰲 註:“高天,指秋時。《楚辭》:天高而氣清。”

雲雨

(1) 雲和雨

(2) 指男女合歡

從來

向來,一向——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前面,表示動作、行為或情況從過去到現在一直是那樣

從來如此

季主

(1). 漢 代卜筮者 司馬季主 。《史記·日者列傳》:“ 司馬季主 者, 楚 人也。卜於 長安 東市。”後用以指代卜筮者。 晉 張協 《雜詩》之四:“歲暮懷百憂,將從 季主 卜。” 唐 李白 《尋陽紫極宮感秋作》詩:“嬾從 唐生 決,羞訪 季主 卜。” 清 曹寅 《一日休沐歌》:“右鄰 季主 左 白墮 ,中有深巷無囂塵。巷深地僻秋苔緑,常時問飲不問卜。”

(2).季王。 唐 高適 《同觀陳十六史興碑》詩:“季主盡荒淫,前王徒貽厥。”參見“ 季王 ”。

君平

漢 高士 嚴遵 的字。隱居不仕,曾賣卜於 成都 。《漢書·王貢兩龔鮑傳序》:“ 君平 卜筮於 成都 市……裁日閲數人,得百錢足自養,則閉肆下簾而授《老子》。” 南朝 宋 鮑照 《詠史》詩:“ 君平 獨寂寞,身世兩相棄。” 唐 李白 《送友人入蜀》詩:“升沉應已定,不必問 君平 。” 宋 沉遼 《初創二山》詩:“得此化餘年,不問 君平 卜。” 宋 辛棄疾 《江神子》詞:“試把靈槎、歸路問 君平 。” 李光 《感事寄秋葉用原韻》:“侘傺君猶憐 正則 ,升沉我不問 君平 。”

思忖

思量;考慮

空空道人聽如此說,思忖半晌。——《紅樓夢》

我正這么思忖,忽然發現二蘭不住地用眼睛瞅我。——《結婚現場會》

無是處

(1).沒有這個所在。 宋 蘇軾 《和陶詩·神釋》:“莫從 老君 言,亦莫用佛語。仙山與佛國,終恐無是處。”

(2).沒法子,不知如何是好。 元 王仲文 《救孝子》第三折:“怕不要倩外人,那裡取工夫,正農忙百般無是處。” 明 賈仲名 《金安壽》第三折:“陡澗高山,嶮峻崎嶇,教我手腳慌亂無是處。”

(3).不得了,沒完沒了。 元 關漢卿 《救風塵》第四折:“你一心淫濫無是處,要將人,白賴取。” 元 劉君錫 《來生債》第二折:“你為甚么唧唧噥噥的無是處。”

愁城

喻愁苦難消的心境。 北周 庾信 《愁賦》:“攻許愁城終不破,盪許愁門終不開。” 宋 周邦彥 《滿路花·思情》詞:“簾烘淚雨乾,酒壓愁城破。” 明 王錂 《春蕪記·秋閨》:“他那裡宦海沉淪,我這裡愁城遙遠。” 魯迅 《花邊文學·零食》:“人而有心,真要‘日坐愁城’了。”

使費

(1).花費,開支。泛指使用錢。《古今小說·吳保全棄家贖友》:“﹝ 吳保全 ﹞尋個熟蠻,往蠻中通話,將所餘百匹絹,盡數托他使費。”

(2).指開支的費用。 吳組緗 《山洪》二六:“一是攤派公家舊的和新的使費,包括大軍過境的招待費、難民救濟費……抗戰軍人家屬優待費。”

(3).指用於打點、賄賂的費用。《英烈傳》第三一回:“沒有財物侍養的,或有官司橫事沒有使費的,都走到我身邊來,揭金箔取些用用也使得。”《紅樓夢》第八六回:“帶去銀兩做了衙門上下使費。”

(4).指用錢財打點、賄賂。《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吃官司全得財來使費。”

墨守

(1). 戰國 時, 墨翟 善於守城。後因稱善於防守為 墨翟 之守,簡稱“墨守”。《戰國策·齊策六》:“今公又以弊 聊 之民,距全 齊 之兵,朞年不解,是 墨翟 之守也。” 宋 蘇軾 《次韻張甥棠美述志》:“雲梯雨矢集無方,我已中灰同墨守。” 羅惇曧 《文學源流·周秦諸子總論》:“ 公輸 善攻, 墨翟 善守,故謂善守者為‘墨守’。”

(2).謂固執保守,不思進取。 清 黃宗羲 《錢退山詩文序》:“如 鍾嶸 之《詩品》,辨體明宗,固未嘗墨守一家以為準的也。” 清 朱燾 《北窗囈語》:“然 戈氏 墨守韻學,未免為法所拘。” 魯迅 《二心集·關於<唐三藏取經詩話>的版本》:“我以為考證固不可荒唐,而亦不宜墨守,世間許多事,只消常識,便得瞭然。”參見“ 墨守成規 ”。

只如

就象。 五代 王仁裕 《開元天寶遺事·盆池魚》:“宰相之職,四海具瞻,若任人不當,則國受其殃,只如 林甫 為相……臣恐他日之後,禍延宗社。” 宋 范成大 《贈舉書記歸雲丘》詩:“白髮蒼顏心故在,只如當日看山時。” 明 劉基 《過閩關》詩之五:“飲淅香瓊酒瀲霞,驛亭到處只如家。”

黑漆

(1).黑色油漆。《後漢書·禮儀志下》:“公、特進,樟棺黑漆。中二千石以下,坎侯漆。”《周禮·春官·鬯人》“凡祼事用概” 唐 賈公彥 疏:“既是黑漆為尊,以朱帶落腹,故名概。” 劉波泳 《秦川兒女》第十章:“他用手指輕輕摸了摸壽材,黑漆十分光滑。”

(2).漆成黑色。《太平御覽》卷四九三引《韓子》:“ 禹 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畫其內。”

屏風

(1).室內陳設。用以擋風或遮蔽的器具,上面常有字畫。《史記·孟嘗君列傳》:“ 孟嘗君 待客坐語,而屏風后常有侍史,主記君所與客語,問親戚居處。” 唐 劉餗 《隋唐嘉話》卷中:“ 太宗 令 虞監 寫《烈女傳》以裝屏風,未及求本,乃暗書之,一字無失。” 清 李漁 《玉搔頭·抗節》:“只好算個畫裡鴛鴦,便做他屏風上的侍妾。” 茅盾 《手的故事》:“ 陸紫翁 和 周老九 挑中了右面那架屏風背後的好地方,悄悄說著話。”

(2).即荇菜。又名鳧葵,莖呈紫色。《楚辭·招魂》:“紫莖屏風,文緣波些。” 王逸 註:“屏風,水葵也。” 洪興祖 補註引《本草》:“鳧葵,即莕菜,生水中,俗名水葵。”

(3).中草藥防風的別名。

深夜

指半夜以後

工作到深夜

五柳

見“ 五柳先生 ”。

初榮

指初開之花。 晉 陶潛 《停雲》詩序:“罇湛新醪,園列初榮。”

孤松

單獨生長的松樹。 晉 陶潛 《歸去來兮辭》:“景繄繄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唐 張說 《遙同蔡起居偃松篇》詩:“清都眾木總榮芬,傳道孤松最出羣。”

元亮

晉 詩人 陶潛 字 元亮 ,曾任 彭澤 令,因不願為五斗米折腰而歸隱。後常用為隱居不仕的典實。 宋 范成大 《次韻徐廷獻機宜送自釀石室酒》之一:“ 元亮 折腰嘻已久,故山應有欲蕪田。” 明 陳所聞 《駐馬聽·宿棲霞寺翠微庵》曲:“無緣捉塵對 支郎 ,空勞載酒來 元亮 。”

柴桑

(1).古縣名。 西漢 置,因縣西南有 柴桑山 得名,治所在今 江西省 九江市 西南。 東漢 末, 諸葛亮 見 孫權 於此,共圖抗 曹 。 晉 以後歷為 潯陽郡 和 江州 治所。 隋 廢。 晉 郭璞 《江賦》:“鼓洪濤於 赤岸 ,淪餘波乎 柴桑 。”

(2).借指 晉 陶潛 。因其故里在 柴桑 ,故稱。 清 錢謙益 《吳封君七十序》:“指 婁水 為 潯陽 ,即家園為 廬 阜,飲 柴桑 之酒,一觴獨進;鼓 少文 之琴,眾山皆響。” 陳三立 《次韻黃知縣苦雨》:“陸沉共有神州痛,休問 柴桑 漉酒巾。”

(3).據《宋書·隱逸傳·陶潛》載, 潛 晚年隱居故里 柴桑 ,有腳疾,外出輒命二兒以籃輿舁之。後因以“柴桑”代指故里。 清 趙翼 《哭亡兒耆瑞》詩之五:“葬留 嬴 博 空題墓,歸到 柴桑 孰舁輿?”

歸去

回去

離家已久,今當歸去

詩詞推薦

祝英台近·用吳淑姬韻原文_祝英台近·用吳淑姬韻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