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原文
方伯適扈蹕,臬司留省城。
奏稱三寸雨,真慰一心縈。
迤北膏微遜,當春盼益誠。
明知土猶潤,業已黍新耕。
於澤寧辭足,繼沾始愜情。
豫郊乃亟待,卜度繾懷並。
詩詞問答
問:直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直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直是什麼體裁?答:五排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排律 押庚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二十
2. 昨在盤山初三晚雨僅濕地而京城之雨約有寸餘今臬司達爾吉善奏保定省城於初四日自寅至已得雨三寸蓋愈南則雨愈大也
參考注釋
方伯
殷 周 時代一方諸侯之長。後泛稱地方長官。 漢 以來之刺史, 唐 之採訪使、觀察使, 明 清 之布政使均稱“方伯”。《禮記·王制》:“天子百里之內以共官,千里之內以為御,千里之外設方伯。”《史記·周本紀》:“ 周 室衰微,諸侯彊並弱, 齊 、 楚 、 秦 、 晉 始大,政由方伯。” 裴駰 集解引 鄭司農 曰:“長諸侯為方伯。”《漢書·何武傳》:“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職在進善退惡。” 唐 韓愈 《送許使君刺郢州序》:“ 於公 身居方伯之尊,蓄不世之材,而能與卑鄙庸陋相應答如影響。” 清 王韜 《淞濱瑣話·金玉蟾》:“薦章交上,升任 黔 中廉訪使,旋升方伯,改授 雲南 巡撫。”
扈蹕
隨侍皇帝出行至某處。蹕,指帝王的車駕或行幸之處。 唐 韋嗣立 《上巳日祓禊渭濱應制》詩:“乘春祓禊逐風光,扈蹕陪鑾 渭 渚傍。”《舊五代史·世襲傳·李茂貞》:“ 朱玫 之亂, 唐僖宗 再幸 興元 , 文通 扈蹕 山南 ,論功第一。” 宋 陸游 《龍興寺吊少陵先生寓居》詩:“扈蹕老臣身萬里,天寒來此聽江聲。” 清 龔自珍 《滿江紅·代家大人題蘇刑部<塞山奉使卷子>》詞:“我亦高秋三扈蹕,穹廬落日鞭絲驟。”
臬司
元 代肅政廉訪使司、 明 清 提刑按察使司的別稱。主管一省司法。也借稱廉訪使或按察使。《元史·奕赫抵雅爾丁傳》:“逮至臬司,皆命官及有出身之吏,廉得其情,則將服罪,獄具無庸施也。” 鄭觀應 《盛世危言·郵政上》:“ 中國 郵政,內隸於兵部,外統於臬司。”
省城
省政府所在地,省會
去省城辦事
三寸
指舌。《藝文類聚》卷十七引 晉 張韓 《不用舌論》:“ 留侯 不得已而掉三寸,亦反初服而效神仙。” 南朝 梁簡文帝 《舌賦》:“夫三端所貴,三寸著名。故微言傳乎往記,妙説表乎丹青。” 明 陳汝元 《金蓮記·搆釁》:“他自負半世英豪,那見得一腔奇抱。爛斑三寸人前掉,電光閃爍皆傾倒。”
一心
(1) 全心全意地;專心;一心一意
一心為革命
(2) 齊心;同心
萬眾一心
明知
知道得很清楚
明知故問
業已
業經;已經
準備工作業已完成
愜情
(1).合乎情理。《梁書·止足傳·顧憲之》:“臨終為制敕其子曰:‘……常謂中都之制,允理愜情。衣周於身,示不違禮;棺周於衣,足以蔽臭。’”
(2).滿意,符合心意。 唐 張九齡 《使還湘水》詩:“於役已彌歲,言旋今愜情。”
卜度
推測;臆斷。 明 袁宏道 《嘉祥縣誌序》:“而舅氏極論縱談,不翅千言,似數家藏,無事卜度。” 清 龔自珍 《法性即佛性記》:“於無相中,而發互相,即立即破,無前無後,不容商量,不受脣吻,不墮卜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