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雪·其一

作者:李正民 朝代:宋代

賦雪·其一原文

六花撩亂似飛蓬,落處寧分室與宮。

墨突不黔非減爨,秦烏變白罷盤風。

華顛欺我三千丈,勁氣輸他十八公。

待得燭龍銜耀至,冰消雲卷靜歸空。

詩詞問答

問:賦雪·其一的作者是誰?答:李正民
問:賦雪·其一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賦雪·其一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東韻

參考注釋

六花

(1).雪花。雪花結晶六瓣,故名。 唐 賈島 《寄令狐綯相公》詩:“自著衣偏暖,誰憂雪六花。” 宋 樓鑰 《謝林景思和韻》:“黃昏門外六花飛,困倚胡牀醉不知。” 元 無名氏 《漁樵記》第二折:“我則見舞飄飄的六花飛,更那堪這昏慘慘的兀那彤雲靄。” 清 納蘭性德 《清平樂》:“六花斜撲疎簾,地衣紅錦輕霑。”

(2).陣名。 宋 高似孫 《子略·風后握奇經·兵體》:“諸儒多稱 諸葛武侯 八陣, 唐 李衞公 六花,皆出乎此。”參見“ 六花陣 ”。

撩亂

(1).紛亂;雜亂。 唐 韋應物 《答重陽》詩:“坐使驚霜鬢,撩亂已如蓬。”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一:“仔細把 鶯鶯 偷看,早教措大心撩亂。”《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回:“公子聽了,只樂得眼花兒撩亂,心花兒怒發。”

(2).繽紛。 宋 王安石 《漁家傲》詞之一:“燈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亂。”

(3).攪亂,擾亂。 冰心 《寄小讀者》六:“我今日心厭淒戀的言詞,再不說什麼話來撩亂你們簡單的意緒。” 葉紫 《電網外》四:“親熱的呼聲,撩亂了 王伯伯 的視聽。”

飛蓬

(1).指枯後根斷遇風飛旋的蓬草。《詩·衛風·伯兮》:“自伯之東,首如飛蓬。”《商君書·禁使》:“飛蓬遇飄風而行千里,乘風之勢也。” 南朝 梁 鍾嶸 《詩品·總論》:“或骨橫朔野,或魂逐飛蓬。” 明 劉基 《旅興》詩之三五:“遊子如飛蓬,佳人曠千里。”

(2).比喻輕微的事物。《管子·形勢》:“飛蓬之問,不在所賓。” 許維遹 案:“飛蓬,言其輕微也。‘問’應作‘間’,‘間’與‘諫’通。諫而不聽者謂之輕微之諫。”

(3).比喻蓬亂的頭髮。 晉 左思 《白髮賦》:“髮乃辭盡,誓以固窮。昔臨玉顏,今從飛蓬。” 明 陸采 《明珠記·會內》:“孤身何幸脫樊籠,兩鬢飛蓬,半世漂蓬。” 清 唐孫華 《夏重談金陵舊事》詩:“復有故宮妃,飛蓬亂雙髲。”

(4).比喻行蹤飄泊不定。《北齊書·文苑傳·顏之推》:“嗟飛蓬之日永,恨流梗之無還。” 唐 李白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詩:“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墨突不黔

見“ 墨突 ”。

秦烏

戰國 末年 燕太子 丹 ,留質於 秦 。 丹 求歸, 秦王 曰:“烏頭白,馬生角,乃許耳。” 丹 乃仰天嘆,烏頭即白,馬亦生角。事見《燕丹子》。後因稱烏鴉為“秦烏”。 明 梅鼎祚 《玉合記·詗約》:“嘆西歸難把 秦 烏守,向南棲空教 越 鳥留。”

華顛

白頭。指年老。《後漢書·崔駰傳》:“ 唐且 華顛以悟 秦 , 甘羅 童牙而報 趙 。” 唐 盧肇 《被謫連州》詩:“黃絹外孫翻得罪,華顛故老莫相嗤。” 清 趙翼 《接張廉船書寄答》詩:“欲作報章無別語,相期健飯到華顛。” 魯迅 《集外集拾遺·<哀范君三章>之一》:“華顛萎寥落,白眼看雞蟲。”

千丈

極言其長、高、深。《史記·貨殖列傳》:“薪稾千車,船長千丈。” 北周 庾信 《終南山義谷銘》:“壁立千丈,峯橫萬仞。” 唐 白居易 《續古詩》之七:“盈盈一尺水,浩浩千丈河。”

勁氣

(1).凜烈的寒氣。 晉 陶潛 《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詩:“勁氣侵襟袖,簞瓠謝屢設。” 唐 王勃 《九成宮頌》:“凜勁氣於叢楹,起淒風於洞穴。” 宋 蘇轍 《王君貺生日》詩:“純陰十月晚,勁氣肅群驕。”

(2).謂剛強正直的氣概。 唐 韓愈 《上襄陽於相公書》:“正聲諧《韶》《濩》,勁氣沮金石。”《明史·楊俊民傳》:“ 廷 守 蘇州 時,人比之 趙清獻 。直節勁氣,始終無改。” 清 管同 《與友人論文書》:“垂示古文三篇,比前稍進,然終孱弱無勁氣,未得為佳。”

方言。勁頭,勇氣。 柳青 《銅牆鐵壁》第一章:“他們認為 胡宗南 在南路吃了三回敗仗,就是還有些勁氣,也不準再敢冒失進攻上來。”

十八公

指松。松字拆開則為十、八、公三字,故稱。《藝文類聚》卷八八引 晉 張勃 《吳錄》:“ 丁固 夢松樹生其腹上。人謂曰:‘松字,十八公也。後十八年,其為公乎!’” 宋 蘇軾 《夜燒松明火》詩:“坐看十八公,俯仰灰燼殘。” 元 方回 《七月三日朱用和羅弘道同訪南山無竭師》詩:“臨軒十八公,老壽藤蘿纏。”

待得

等到。 宋 孫光憲 《生查子》詞:“待得沒人時,偎倚論私語。” 宋 范成大 《元日馬上二絕》之二:“待得江風欺老病,何如閒健一蓑歸。” 宋 辛棄疾 《江神子·和陳仁和韻》詞:“待得來時春盡也,梅著子,筍成竿。”

燭龍

(1).古代神話中的神名。傳說其張目(亦有謂其駕日、銜燭或珠)能照耀天下。《山海經·大荒北經》:“西北海之外, 赤水 之北,有 章尾山 。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 燭龍 。”《楚辭·天問》:“日安不到, 燭龍 何照?” 王逸 註:“言天之西北有幽冥無日之國,有龍銜燭而照之也。”《文選·謝惠連<雪賦>》:“若乃積素未虧,白日朝鮮,爛兮若 爥龍 銜燿照 崑山 。” 李周翰 註:“ 爥龍 , 崑山 神也,常銜爥以照。” 唐 吳筠 《遊仙》詩之十九:“ 燭龍 發神曜,陰野彌煥炳。” 元 張憲 《燭龍行》:“ 燭龍 , 燭龍 ,女(汝)居 陰山 之陰,大漠之野……虵身人面髮如赭,銜珠吐光照天下。” 黃宗英 《橘》:“ 燭龍 啊, 燭龍 ,你口裡含著明燭。相傳北極日月照不到,你會含燭騰空去照耀。”參閱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燭龍》。

(2).借指太陽。 唐 李邕 《日賦》:“燭龍照灼以首事,踆烏奮迅而演成。” 明 謝讜 《四喜記·喜逢甘雨》:“望長空燭龍燄消,長驅旱魃師碧濤。”

銜耀

亦作“ 銜曜 ”。猶銜燭。亦指銜燭照耀。傳說西北幽冥之處,日光不到,有神龍銜燭照耀之。事見《楚辭·天問》、《山海經·大荒北經》、《淮南子·墬形訓》。 南朝 宋 謝惠連 《雪賦》:“若乃積素未虧,白日朝鮮,爛兮若燭龍銜曜照 崑山 。”

冰消

亦作“ 冰銷 ”。1.冰凍消融。 唐 董思恭 《守歲》詩之二:“冰銷出鏡水,梅散入風香。” 唐 元稹 《寄樂天》詩:“冰銷田地蘆錐短,春入枝條柳眼低。” 宋 王安石 《作翰林時》詩:“習習春風拂柳條,御溝春水已冰消。”

(2).比喻事物消釋渙解。 宋 范仲淹 《鑄劍戟為農器賦》:“鏌耶之鋒,冰銷於倏忽;轅門之器,金鑠於斯須。”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獻二·高忠憲》:“忽推窗,見桃花爛然,遂有悟,並氣節之想亦冰消矣。” 郭沫若 《論儒家的發生》:“‘ 武王 靡不勝’以下又是另外的一節。這樣圈點不僅詩調暢達,而韻腳也合,一切的問題都冰消了。”

詩詞推薦

賦雪·其一原文_賦雪·其一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