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訊同年楊士載太史·其一原文
憶同文酒醉詞林,意氣兼諧物外心。
一向都門分柳色,幾從天木望鸞音。
人間素業供貧病,海上丹砂自古今。
寂寞京華塵夢斷,十年湖海任浮沈。
詩詞問答
問:寄訊同年楊士載太史·其一的作者是誰?答:李孫宸
問:寄訊同年楊士載太史·其一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寄訊同年楊士載太史·其一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譯文和注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侵韻
參考注釋
同文
(1).同用一種文字。《禮記·中庸》:“書同文。”《漢書·藝文志》:“古制,書必同文,不知則闕。” 唐 駱賓王 《兵部奏姚州破賊設蒙儉等露布》:“四隩同文,五方異色。”
(2).猶言國人。因其所用文字同,故稱。《陳書·吳明徹傳》:“風威慴於異俗,功效著於同文。” 夏衍 《樂水》:“所以他們的作品也變成了只供‘同文’欣賞的‘技藝’,而失卻了領導民眾精神生活的作用。”
(3).通譯文字。 梁啓超 《變法通議·論科舉》:“今內之有同文、方言之館舍,外之有出洋學習之生徒,行之數十年,而國家不獲人才之用,蓋有由也。”參見“ 同文館 ”。
酒醉
(1).飲酒過量而神志不清,失態。《魏書·屈拔傳》:“ 拔 酒醉,不覺 盛 之逃去。”《魏書·高允傳》:“今之大會,內外相混,酒醉喧譊,罔有儀式。”
(2).謂以酒浸漬食物。如:酒醉螃蟹。
詞林
(1).指匯集在一處的文詞。 南朝 梁 蕭統 《答晉安王書》:“殽核墳史,漁獵詞林。”
(2).詞壇。 宋 范公偁 《過庭錄》:“ 許昌 郭挺 元傑 ,從 李方叔 學,久蒙訓導。 方叔 死, 挺 有輓詩云:‘憔悴詞林失俊英,已應精爽在 蓬瀛 。’”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一·公文介公詩》:“吾鄉 公文介 公 鼐 , 萬曆 中,為詞林宿望,詩文淹雅,絶句尤工。” 金婉 《為外錄<詞林正韻>畢書後》:“後此詞林增善本,四聲堪證 宋 名賢。”
(3).翰林或翰林院的別稱。 宋 王應麟 《玉海·聖文五·康定賜翰林飛白書》:“ 至和 元年九月, 王洙 為學士, 仁宗 嘗以塗金龍水牋為飛白‘詞林’二字賜之。” 元 盧亘 《送侍講學士鄧善之辭官歸錢塘》詩之二:“昭昭日月揭,胡為厭詞林?” 嚴復 《救亡決論》:“至於成貢士,入詞林,則其號愈榮,而自視也亦愈大。”
意氣
(1) 志向與氣概
意氣風發
意氣揚揚。——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2) 精神;神色
意氣自若。——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意氣之盛。——宋· 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
(3) 志趣
意氣投合
(4) 偏激、任性的情緒
意氣用事
物外
世外;世俗之外
飄然物外
一向
(1) 向來;從來
(2) 表示行為、情況從上次到現在的一段時間
老陳一向好哇!
(3) 過去的某一段時期
你這一向進步不小吧
都門
(1).京都城門。《漢書·王莽傳下》:“兵從 宣平城門 入,民間所謂 都門 也。” 顏師古 註:“ 長安 城東出北頭第一門。” 唐 韓愈 《豐陵行》詩:“羽衛煌煌一百里,曉出都門葬天子。” 宋 柳永 《雨霖鈴》詞:“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2).都中里門。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規箴》:“ 元皇帝 時,廷尉 張闓 在小市居,私作都門,早閉晚開。羣小患之。”
(3).借指京都。 元 揭傒斯 《送宋少府之官長洲》詩:“白髮 長洲 尉,都門萬里船。” 清 顧炎武 《送王文學麗正歸新安》詩:“兩年相遇都門道,只有 王生 是故人。”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崔秀才》:“忽有 崔元素 者,投一刺, 劉 接見。詢其邦族,曰:‘ 山東 臨胊 秀才也,游都門二十年矣。’”
柳色
(1).柳葉繁茂的翠色。多用以烘托春日的情思。 南朝 梁 何遜 《落日前墟望贈范廣州雲》詩:“輕煙澹柳色,重霞映日餘。” 唐 白居易 《杭州春望》詩:“濤聲夜入 伍員 廟,柳色春藏 蘇小 家。” 前蜀 韋莊 《河傳》詞:“何處。煙雨。 隋 堤春暮,柳色蔥蘢。” 宋 黃庭堅 《呻吟齋睡起》詩:“蘭牙依客土,柳色過鄰牆。”
(2).指綠色。 五代 和凝 《天仙子》詞:“柳色披衫金縷鳳,縴手輕拈紅豆弄。”
從天
順從天意。《禮記·樂記》:“樂者敦和,率神而從天。”《宋書·禮志一》:“自五帝三王以下,或父子相繼,同體異德;或納大麓,受終文祖;或尋干戈,從天行誅。”
鸞音
(1).鸞鳥鳴聲。 唐 李商隱 《寄華岳孫逸人》詩:“惟應逢 阮籍 ,長嘯作鸞音。” 朱鶴齡 註:“《晉書》: 阮籍 嘗於 蘇門山 遇 孫登 ,與商略終古及棲神道氣之術, 登 皆不應, 籍 因長嘯而退。至半嶺,聞有聲若鸞鳳之音,響動巖谷,乃 登 之嘯也。” 明 張煌言 《師次湄島諸勛鎮行長至禮余以服制不與志感》詩:“太史徒然吹鳳律,諸侯空自噦鸞音。”
(2).鸞鈴的鳴聲。 明 何景明 《述歸賦》:“張孔雀之翠蓋兮,諧鸞音於下輻。”
(3).比喻佳音,好訊息。 明 許三階 《節俠記·密報》:“驚看烽火關情緊,全憑這書信。雁帛莫浮沉,鸞音要詳審。”
人間
指整個人類社會;世間
要留清白在人間。——明· 于謙《石灰吟》詩
人間四月芳菲盡。——宋· 沈括《夢溪筆談》
素業
(1).清白的操守。《三國志·魏志·徐邈胡質等傳論》:“ 徐邈 清尚弘通, 胡質 素業貞粹……可謂國之良臣,時之彥士矣。”《晉書·陸納傳》:“汝不能光益父叔,乃復穢我素業耶!” 唐 劉長卿 《哭陳歙州》詩:“千秋萬古葬平原,素業清風及子孫。”
(2).先世所遺之業。舊時多指儒業。 南朝 梁 任昉 《為范尚書讓吏部封侯第一表》:“臣本自諸生,家承素業,門無富貴,易農而仕。”《隋書·張煚傳》:“ 周 代公卿,類多武將,唯 羨 以素業自通,甚為當時所重。” 明 高叔嗣 《再調考功作》詩:“惟當尋素業,歸臥守荊柴。” 清 馮班 《鈍吟雜錄·將死之鳴》:“家世素業,不可輒廢。吾家以讀書相傳,業之貴者也。”
(3).猶本業。 魯迅 《墳·堅壁清野主義》:“‘堅壁清野’是兵家言,兵家非我的素業,所以這話不是從兵家得來,乃是從別的書上看來,或社會上聽來的。”
貧病
(1).既窮且病。《國語·越語上》:“令孤子寡婦、疾疹貧病者,納官其子。” 宋 陸游 《秋夜讀書》詩:“不如一編書,相伴過昏旦;豈惟洗貧病,亦足捍患難。” 郭沫若 《卓文君》第一景:“凡是稍有天賦的人,總要為貧病憂患所苦。”
(2).指既窮且病的人。《管子·輕重丁》:“發其積藏,出其財物,以賑貧病。”
海上
(1).海邊;海島。《呂氏春秋·恃君》:“ 柱厲叔 事 莒敖公 ,自以為不知而去,居於海上,夏日則食菱芡,冬日則食橡栗。”《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公孫弘 ﹞家貧,牧豕海上。”《後漢書·荀爽傳》:“﹝ 荀爽 ﹞後遭黨錮,隱於海上,又南遁 漢 濱。” 明 陸深 《春雨堂隨筆》:“予家海上,園亭中喜種雜花。”
(2).指湖濱。《文選·江淹<恨賦>》:“遷客 海 上,流戍 隴 陰。” 李善 注引《漢書》:“ 匈奴 乃徙 蘇武 北海 上無人處。”
(3).海面上。《漢書·郊祀志上》:“及 秦始皇 至海上,則方士爭言之。” 南朝 梁 沉約 《夕行聞夜鶴》詩:“愍海上之驚鳧,傷雲閒之離鶴。” 唐 皮日休 《奉酬崔璐進士見寄次韻》:“意超海上鷹,運跼轅下駒。”
(4).指 上海 。猶言 滬 上。《海上花列傳》第一回:“只因 海 上自通商以來,南部煙花日新月盛。” 馮自由 《中國教育會與愛國學社》:“壬寅春,旅 滬 志士 餘杭 章炳麟 ……因聯絡 海 上有志之士,發起中國教育會為策動機關。” 王旡生 《論小說與改良社會之關係》:“吾聞 海 上諸君子,發大願合大力,既賡續此報,復求所以改良者,吾未嘗不為之距躍三百,喜而不寐也。”
丹砂
同“丹沙”。一種礦物,鍊汞的主要原料。可做顏料,也可入藥。又叫辰砂、硃砂
自古
(1).從古以來。《詩·小雅·甫田》:“我取其陳,食我農人,自古有年。”《論語·顏淵》:“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三國 魏 曹丕 《典論·論文》:“文人相輕,自古而然。” 宋 歐陽修 《定風波》詞:“任是好花須落去,自古。”
(2).泛指從前。 清 劉大櫆 《送張福清序》:“昔在自古, 閩 粵 不齒於上國。”
寂寞
(1) 冷清孤單;清靜
寂寞難耐
(2) 靜寂無聲
京華
國都
譽滿京華
夢斷
猶夢醒。 唐 李白 《憶秦娥》詞:“簫聲咽, 秦 娥夢斷 秦 樓月。” 元 尹公遠 《尉遲杯·題盧古溪響碧琴所》詞:“何事夢斷湖山,尚 九里 松聲,八月潮怒。” 清 錢謙益 《西湖雜感》詩之五:“殘燈彷彿朱衣語,夢斷潮聲夜殷牀。”
十年
形容時間長久。《左傳·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 楊伯峻 註:“十年,言其久也。” 唐 賈島 《劍客》詩:“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湖海
(1).湖泊與海洋。《南齊書·王敬則傳》:“ 會 土邊帶湖海,民丁無士庶皆保塘役。” 唐 韋應物 《登重玄寺閣》詩:“山川表明麗,湖海吞大荒。”
(2).指湖泊。《明一統志·應天府·形勝》:“ 長江 千里,險過湯池,外連 江 淮 ,內控湖海。”
(3).泛指四方各地。 唐 李頎 《送綦毋三謁房給事》詩:“惜哉湖海上,曾校 蓬萊 書。”《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小人雖在湖海飄零,自信有此絶藝,不甘輕配凡女。” 郁達夫 《乘車赴東京過天龍川橋》詩:“十年湖海題詩客,依舊青衫過此橋。”
(4).指浪跡江湖,不與朝政。 清 陳濟生 《懷友》詩:“頗憶 元龍 久湖海,近來風雅復何如?”
浮沈
亦作“ 浮沉 ”。1.古代一種祭河川的儀式。《爾雅·釋天》:“祭川曰浮沉。” 郭璞 註:“投祭水中,或浮或沉。”
(2).在水中或空中忽上忽下。 唐 李紳 《溯西江》詩:“孤棹自遲從蹭蹬,亂帆爭疾競浮沉。” 艾青 《魚化石》詩:“在浪花里跳躍,在大海里浮沉。”
(3).隨波逐流。謂追隨世俗。《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袁盎 病免居家,與閭里浮沉,相隨行,鬭雞走狗。”《舊唐書·裴度傳》:“﹝ 度 ﹞及晚節,稍浮沉以避禍。” 宋 司馬光 《右班殿直傅君墓志銘》:“然不能與世浮沉,平視貴要。” 清 龔自珍 《對策》:“其仕也,餘力及之而已,浮沉取容,求循資序而已。”
(4).喻升降、盛衰、得失。 漢 班倢伃 《搗素賦》:“佇風軒而結睇,對愁雲之浮沉。” 三國 魏 曹植 《七哀詩》:“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浮沉各異勢,會合何時諧?”《文選·王僧達<答顏延年>詩》:“結游略年義,篤顧棄浮沉。” 李善 註:“ 高誘 《淮南子》注曰:‘浮沉,猶盛衰也。’” 唐 劉復 《出東城》詩:“一為浮沉隔,會合殊未央。”《明史·文苑傳四·李維楨》:“﹝ 維楨 ﹞浮沉外僚,幾三十年。” 茅盾 《子夜》八:“好計策!不是十年宦海浮沉,磨老了的,就想不出來。”
(5).埋沒;沉淪。 宋 蘇軾 《與人書》之二:“君自名臣子,才美漸著,豈復久浮沉里中?” 明 宋濂 《故紹興路總管府金府君墓碣》:“吾掌腴且厚如此,肯浮沉田閒乎?” 清 陸嵩 《贈龔藍生》詩:“浮沉下位不得志,眼看時事動憤懣。”
(6).出現和消失。 漢 陸賈 《新語·道基》:“天氣所生,神靈所治,幽閒清浄,與神浮沉。” 周立波 《第一夜》:“蒙矓里,許多的幻影在前面浮沉。”
(7).指書信未送到。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任誕》:“ 殷羨 作 豫章郡 太守。臨去,都下人因寄百計函書。既至 石頭 ,悉擲水中,因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 殷洪喬 不能作致書郵!’”後稱書信未送到為“浮沉”。 清 孫枝蔚 《淮瀆廟樓寓作》詩:“ 揚州 雖咫尺,書信易浮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