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樊氏茅屋

作者:吳當 朝代:元代

賦樊氏茅屋原文

聞君茅屋住樊川,水影山光接几筵。

花徑約來尋酒伴,柴門繫著釣魚船。

晴檐興在從誰賦,秋樹高風只自編。

亦有數椽華蓋下,杖藜何日白雲邊。

詩詞問答

問:賦樊氏茅屋的作者是誰?答:吳當
問:賦樊氏茅屋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賦樊氏茅屋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吳當的名句有哪些?答:吳當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先韻

參考注釋

茅屋

用蘆葦、稻草等苫蓋屋頂的簡陋房子

樊川

(1).水名。在今 陝西省 長安縣 南。其地本 杜縣 的 樊鄉 。 漢 樊噲 食邑於此,川因以得名。 晉 潘岳 《西征賦》:“疏南山以表闕,倬 樊川 以激池。”

(2). 唐 詩人 杜牧 的別稱。 杜牧 別業 樊川 ,有《樊川集》,故稱。 清 陳維崧 《五彩結同心·乙卯冬杪與園次飲惠山蔣氏酒樓》詞:“記得當初, 揚州 薄倖,有人同做 樊川 。”

水影

(1).光線經不同密度的空氣層,發生顯著折射時,把遠處景物顯示在地面的幻景。遠觀如水,視地見景,故稱。《晉書·苻堅載記下》:“ 長安 有水影,遠觀若水,視地則見人,至是則止。” 唐 劉餗 《隋唐嘉話》卷下:“ 神龍 中, 洛城 若水影,纖微必照,就視則無所見。”《舊唐書·五行志》:“ 洛陽 東七里有水影,側近樹木車馬之影,歷歷見水影中。”參見“ 海市蜃樓 ”。

(2).水中倒影。 南朝 梁 何遜 《夕望江橋》詩:“風聲動密竹,水影漾長橋。” 唐 戎昱 《宿桂州江亭呈康端公》詩:“螢光入竹去,水影過江來。” 宋 張耒 《出長夏門》詩:“岩聲答遠響,水影弄空翠。” 元 倪瓚 《小桃紅》曲:“一江秋水澹寒煙,水影明如練。” 朱自清 《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從清清的水影里,我們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這正是 秦淮河 的夜。”

山光

山的景色。 南朝 梁 沉約 《泛永康江》詩:“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來。” 唐 岑參 《郡齋平望江山》詩:“山光圍一郡,江月照千家。”

几筵

亦作“ 幾梴 ”。猶幾席。《周禮·春官》有司几筵,專掌五幾五席的名稱種類,辨其用處與陳設的位置。幾席乃祭祀的席位,後亦因以稱靈座。《墨子·節葬下》:“諸侯死者……又多為屋幕,鼎鼓幾梴壺濫,戈劍羽旄齒革,寢而埋之。”《國語·周語上》:“設桑主,布几筵。” 宋 吳坰 《五總志》:“ 唐 孟銑 家祭儀,士人家四仲祭,當用平面氈條屏風而已。其用桌椅,即是几筵,乃凶祭也。”

花徑

花間的小路。 南朝 梁 庾肩吾 《和竹齋》:“向嶺分花徑,隨階轉藥欄。” 唐 李端 《暮春尋終南柳處士》詩:“入溪花徑遠,向嶺鳥行遲。” 明 謝讜 《四喜記·花亭佳偶》:“花徑塵芳,淺印花鞋小。” 馮雪峰 《雪峰寓言·狗和薔薇》:“狗在花徑中走來走去,怕迷失路途。”

酒伴

酒友。 唐 孟浩然 《寒夜張明府宅宴》詩:“列筵邀酒伴,刻燭限詩成。” 明 馬中錫 《簡李汝弼侍御》:“日將三丈始起,科頭未及理髮,而酒伴已候門矣。” 清 曹寅 《聞杜漁村述方逸巢近況即和膝齋詩奉柬》:“城南諸酒伴,無復醉冠釵。”

柴門

用零碎木條木板或樹枝做成的門,舊時也比喻貧苦人家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唐· 王維《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繫著

牽掛;依戀。 明 李贄 《復京中友朋書》:“此心無所繫著,即便是學。”

魚船

用於捕魚的船。 唐 姚合 《贈常州院僧》詩:“仍聞開講日,湖上少魚船。” 元 馬麐 《半涇》詩:“魚船商船喜通津,撾鼓椎牛祀海神。” 方之 《栽草記》五:“兩個老人整天在水上漂來漂去,四周湖水茫茫;這小小的電池把他們的小小魚船跟整個世界連繫了起來。”

高風

(1).強勁的風。 漢 劉向 《九嘆·遠遊》:“遡高風以低佪兮,覽周流於朔方。” 唐 李白 《贈崔侍郎》詩:“高風摧秀木,虛彈落驚禽。” 清 吳偉業 《清風使節圖》詩:“豫章夾日吟高風,歲久蟠根造物功。”

(2).指遭受強風。 唐 杜甫 《向夕》詩:“深山催短景,喬木易高風。”

(3).指秋風。《太平御覽》卷二五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風(秋風)曰商風、素風、淒風、高風、涼風、激風、悲風。” 唐 杜甫 《奉送郭中丞充隴右節度使三十韻》:“斜日當軒蓋,高風卷旆旌。” 師尹 註:“高風,八月風也。” 明 劉基 《淡黃柳·台城秋夜》詞:“高風淅淅,翻動林梢敗葉。”

(4).高尚的風操。 晉 夏侯湛 《東方朔畫贊序》:“覩先生之縣邑,想先生之高風。”《北史·王羆王思政等傳論》:“運窮事蹙,城陷身囚,壯志高風,亦足奮於百世矣。” 清 申涵光 《奉寄孫鍾元先生時居薊門九十二歲》詩:“ 邵 許 高風遠尚存,傳經一代又 蘇 門。” 徐遲 《黃山記》一:“三個主峰,高風峻骨,鼎足而立,撐起青天。”

(5).高雅的藝術風格。 宋 梅堯臣 《次韻答王景彝聞余月下與內飲》:“呼我作卿方舉酒,更煩佳句賞高風。” 明 楊慎 《升庵詩話》卷十二:“ 東坡 謂書至於 顏 柳 而 鍾 王 之法益微,詩至於 李 杜 而 魏 晉 以來高風絶塵亦少衰矣。”

(6).美善的風教、政績。 唐 韋應物 《始至郡》詩:“昔賢播高風,得守媿無施。” 宋 蘇軾 《杭州與莫提刑啟》:“恭惟某官德望在人,才猷簡上,肅高風於列郡,浹厚德於齊民。” 清 林則徐 《杭嘉湖三郡觀風告示》:“憶昔 文翁 以《詩》《書》治 蜀 ,而 揚 馬 之瑋製以興; 何武 用儒術進賢,而 龔 唐 之高風克劭。”

只自

徒自,徒然。 唐 杜甫 《憶鄭南》詩:“萬里蒼茫外,龍蛇只自深。” 仇兆鰲 注引 張遠 曰:“峽水蒼茫,徒為龍蛇深窟,不似 鄭 南江心之瀟灑。”

有數

數目不多

有數的幾天

華蓋

(1)

(2) 帝王車駕的傘形頂蓋

(3) 一種用柱支承或由牆壁伸出的陽台或屋蓋

(4) 光通過比其波長大的粒子或小小滴介質時,出現圍繞大氣光源(如太陽)的明亮區域,呈淡藍色圓盤,外緣栗色,就像太陽或月亮被霧包圍了一樣

(5) 經穴名。屬任脈。位於胸骨中線上,平第一肋間隙處

杖藜

(1).謂拄著手杖行走。藜,野生植物,莖堅韌,可為杖。《莊子·讓王》:“ 原憲 華冠縰履,杖藜而應門。” 唐 杜甫 《暮歸》詩:“年過半百不稱意,明日看雲還杖藜。” 宋 蘇軾 《鷓鴣天》詞:“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開牖有時邀月入,杖藜到處避人行。”

(2).藜杖;拐杖。 唐 護國 《贈張駙馬斑竹柱杖》詩:“此君與我在雲溪,勁節奇文勝杖藜。” 宋 秦觀 《寧浦書事》詩之五:“身與杖藜為二,對月和影成三。” 明 孫仁孺 《東郭記·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諳盡江湖味,執青青杖藜。”

何日

哪一天;什麼時候。 清 吳騫 《扶風傳信錄》:“﹝ 仲仙 ﹞又吟曰:‘儂別去,淚雙流,使我揉斷離腸何日休。’” 劉大白 《各各作工》詩:“各各作工,各各作工!什麼財東,什麼僱傭,一樣的人,階級重重!無人不工,何日成功!”

白雲

(1).白色的雲。《詩·小雅·白華》:“英英白雲,露彼菅茅。”《莊子·天地》:“乘彼白雲,至於帝鄉。”《史記·封禪書》:“其夜若有光,晝有白雲起封中。” 唐 蘇頲 《汾上驚秋》詩:“北風吹白雲,萬里渡 河 汾 。”《文匯報》1983.10.12:“《蓬萊導遊圖》有幅照片,藍天之下,白雲之上,嵌著 蓬萊閣 主要建築,似仙山又似蜃樓。”

(2). 黃帝 時掌刑獄之官。後用作刑官的別稱。《漢書·百官公卿表上》“ 黃帝 雲師雲名” 顏師古 注引 漢 應劭 曰:“ 黃帝 受命有雲瑞,故以雲紀事也。由是而言,故春官為青雲,夏官為縉雲,秋官為白雲,冬官為黑雲,中官為黃雲。” 唐 孫逖 《授裴敦復刑部尚書制》:“委之刑柄,俾踐白雲之師。”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事實二》:“ 胡武平 宿 ,賀 晏元獻 轉刑部侍郎啟云:‘紫詔疏恩,白雲登秩。’”

(3).指《白雲謠》。 唐 李白 《大獵賦》:“哂 穆王 之荒誕,歌《白雲》之 西母 。” 唐 白居易 《八駿圖》詩:“《白雲》《黃竹》歌聲動,一人荒樂萬人愁。” 景耀月 《遠遊》詩:“翠華芝蓋入離鏡,《黃竹》《白雲》定古風。”參見“ 白雲謡 ”。

(4).喻思親。《舊唐書·狄仁傑傳》:“其親在 河陽 別業, 仁傑 赴 并州 ,登 太行山 ,南望見白雲孤飛,謂左右曰:‘吾親所居,在此雲下。’瞻望佇立久之,雲移乃行。” 宋 岳珂 《桯史·開禧北征》:“夜碇中流,海光接天,星斗四垂,回首白雲之思,惻然悽動。”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十:“ 梁瑄 不歸, 璟 每見東南白雲即立望,慘然久之。” 清 黃遵憲 《感懷》詩:“下阻黃壚上九天,白雲望斷眼空懸。”參見“ 白雲篇 ”。

(5).喻歸隱。 晉 左思 《招隱詩》之一:“白雲停陰岡,丹葩曜陽林。” 南朝 梁 陶弘景 《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 唐 錢起 《藍田溪與漁者宿》詩:“一論白雲心,千里 滄州 趣。” 宋 張炎 《甘州》詞:“載取白雲歸去,問誰留 楚 佩,弄影中州?” 明 徐渭 《贈余君》詩:“三年臥白雲,一醉撫流水。”

(6).特指 陳摶 。 宋 王闢之 《澠水燕談錄·高逸》:“ 陳摶 , 周世宗 常召見,賜號 白雲先生 。 太平興國 初,召赴闕, 太宗 賜御詩云:‘曾向前朝出 白雲 ,後來訊息杳無聞。如今若肯隨徵召,總把三峰乞與君。’”

(7).指 白雲亭 。參見“ 白雲亭 ”。

詩詞推薦

賦樊氏茅屋原文_賦樊氏茅屋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