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門三賢詩·其三·餓夫

作者:王士禎 朝代:清代

蘇門三賢詩·其三·餓夫原文

黔敖呼餓人,不受嗟來食。

使之當大事,必讓千乘國。

靈輒餓翳桑,倒戟一何力。

簞食不忘報,竟脫宮甲逼。

蘇門有餓夫,風節夙所植。

生餓蘇門下,死葬蘇門側。

嘯台高峨峨,百泉流湜湜。

清風一相映,水石起寒色。

遐哉首陽薇,千古長太息。

詩詞問答

問:蘇門三賢詩·其三·餓夫的作者是誰?答:王士禎
問:蘇門三賢詩·其三·餓夫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王士禎的名句有哪些?答:王士禎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職韻 出處:漁洋山人精華錄卷三

參考注釋

嗟來食

見“ 嗟來之食 ”。

大事

(1) 重大的事件;重要的事情

* 是日常事件中的一件大事

將挾兵力以行大事。——清· 梁啓超《譚嗣同傳》

(2) 總的形勢

大事不好

(3) 大力從事;大規模從事

大事渲染

千乘

(1).兵車千輛。古以一車四馬為一乘。《左傳·襄公十八年》:“ 魯 人、 莒 人皆請以車千乘自其鄉入。”《孫子·作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 漢 司馬相如 《子虛賦》:“王車駕千乘,選徒萬騎,畋於海濱。” 清 畢沅 《晉書地理志新補正》:“戎馬四千匹,兵車千乘。”

(2). 戰國 時期諸侯國,小者稱千乘,大者稱萬乘。《韓非子·孤憤》:“萬乘之患,大臣太重;千乘之患,左右太信:此人主之所公患也。” 漢 劉向 《說苑·至公》:“夫不以國私身捐千乘而不恨,棄尊位而無忿,可以庶幾矣。” 宋 蘇軾 《徑山道中次韻答周長官兼贈蘇寺丞》:“籃輿置紙筆,得句輕千乘。” 明 何景明 《魯連》詩:“不受萬戶侯,長揖千乘君。”

(3).複姓。 宋 鄧名世 《古今姓氏書辨證》:“千乘,邑名也,其先食邑者,因以為氏。”

靈輒

《左傳·宣公二年》載: 靈輒 飢困於 翳桑 時,受食於 趙盾 , 盾 並以簞食與肉遺其母。後 輒 為 晉靈公 甲士, 靈公 伏甲欲殺 盾 , 輒 倒戈相救。 盾 問其故,曰:“ 翳桑 之餓人也。”遂自逃去。後遂成為有恩不忘報的文學典型。《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一·瑟調曲一》:“慚無 靈輒 ,以報 趙宣 。” 元 關漢卿 《合汗衫》第一折:“你則學那 靈輒 般報恩,休學那 龐涓 般雪恨。”

翳桑

古地名。 春秋 晉 靈輒 餓於 翳桑 , 趙盾 見而賜以飲食。後 輒 為 晉靈公 甲士。會 靈公 欲殺 盾 , 輒 倒戈相衛, 盾 乃得免。事見《左傳·宣公二年》。按,翳桑, 杜預 注云,“桑之多蔭翳者”。 王引之 《經義述聞·左傳中》雲,“ 翳桑 當是地名”。今從 王 說。後以“翳桑”為餓餒絕糧的典故。 晉 葛洪 《抱朴子·論仙》:“家有 長卿 壁立之貧,腹懷 翳桑 絶糧之餒。” 宋 虞儔 《十二月二十六日早起雪已三寸許》詩:“宿麥連雲雖入望,路傍猶有翳桑人。” 清 周亮工 《書影》卷八:“翳桑餓夫倒戈以衛 宣子 ,漂絮老媼進食而哀王孫。”

倒戟

(1).掉轉戟鋒向自方攻擊。戟,古代一種長柄兵器。《左傳·宣公二年》:“﹝ 靈輒 ﹞既而與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楊伯峻 註:“倒戟猶言倒戈。” 唐 杜甫 《八哀詩·贈司空王公思禮》:“嗟嗟 鄧大夫 ,士卒終倒戟。”

(2).倒授戟柄。《左傳·宣公二年》:“ 狂狡 輅 鄭 人, 鄭 人入於井。倒戟而出之,獲 狂狡 。”

一何

何其,多么

使君一何愚。——《樂府詩集·陌上桑》

一何怒。——唐·杜甫《石壕吏》

婦啼一何苦。

簞食

(1) 裝在簞笥里的飯食

(2) 指用飯菜犒勞軍隊

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迎將軍乎。——《三國志·諸葛亮傳》

宮甲

太 * 中的衛兵。《左傳·文公元年》:“冬十月,﹝ 商臣 ﹞以宮甲圍 成王 。”《舊唐書·隱太子建成傳》:“ 建成 乃私召四方驍勇,並募 長安 惡少年二千餘人,畜為宮甲,分屯左右 長林門 ,號為‘長林兵’。”

蘇門

山名。在 河南省 輝縣 西北。又名 蘇嶺 、 百門山 。 晉 孫登 曾隱居於此。後因用以借指 孫登 。 唐 楊炯 《群官尋楊隱居詩序》:“ 阮籍 之見 蘇門 ,止聞鸞嘯。” 唐 龐德公 《與鹿門少年馬紹隆冥游》詩:“唯有 峴亭 清夜月,與君長嘯學 蘇門 。”參見“ 蘇門嘯 ”。

餓夫

挨餓的人。 漢 揚雄 《法言·淵騫》:“無 仲尼 ,則西山之餓夫與東國之絀臣惡乎聞?” 李軌 註:“餓夫, 夷 齊 ;絀臣, 柳下惠 也。”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文》:“簠簋牲幣,廟以王禮,食其死不食其生,師其言不師其道。 孔子 之言滿天下, 孔子 之道未嘗行。得其言者為富貴,得其道者為餓夫。” 清 劉大櫆 《贈大夫閔府君墓志銘》:“值歲飢,出囷倉以食閭左之餓夫。”

風節

風骨節操。《三國志·魏志·王凌毌丘儉等傳論》:“ 王凌 風節格尚, 毌丘儉 才識拔乾。” 宋 蘇軾 《哭刁景純》詩:“文章餘 正始 ,風節貫華皓。” 明 歸有光 《送同年孟與時之任成都序》:“ 趙先生 獨申大義,至廷駡阿黨,風節凜然。” 章炳麟 《革命道德說》:“季 漢 風節上軼 商 周 , 魏武 雖任刑法,所用將士愍不畏死,而帷幄之中參豫機要者, 鍾 陳 二 荀 皆剛方晈白士也。”

門下

(1) 門客

食客門下足矣。——《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2) 又如:門下有毛遂。門下二十人

(3) 門生;弟子

(4) 敬辭,稱對方

竊為門下憂之

(5) 門庭之下

寄食門下。——《戰國策·齊策四》

比門下之客。

比門下之車客。

問門下諸客。

嘯台

即 阮公 嘯台 。又名 阮籍台 。在今 河南 尉氏縣 東南。 清 吳偉業 《梅村》詩:“閒窗聽雨攤詩卷,獨樹看雲上 嘯臺 。” 吳翌鳳 箋註:“ 東晉 江微 《陳留志》:‘ 阮嗣宗 善嘯,聲與琴諧, 陳留 有 阮公 嘯臺 。’ 樂史 《寰宇記》:‘ 阮籍臺 在 尉氏縣 東南二十步,。 籍 每追名賢攜酌長嘯於此。’”

峨峨

(1) 山體高大陡峭

(2) 態度莊重嚴肅

泉流

泉水流出形成的水流

湜湜

(1).水清澈貌。《詩·邶風·谷風》:“ 涇 以 渭 濁,湜湜其沚。” 朱熹 集傳:“湜湜,清貌。” 清 馮桂芬 《榮祿大夫贈太常寺卿鹽運使會稽秦公神道碑銘》:“ 種山 嶷嶷, 鑑湖 湜湜,鍾德美兮。”

(2).清廉貌。 唐 牛僧孺 《享太廟樂章》:“湜湜頎頎,融昭德輝。” 唐 柳宗元 《邕州刺史李公墓志銘》:“湜湜左丞,惟道之宣。”

清風

清涼的風

清風徐來

清風明月

相映

互相映襯。 唐 韓愈 《東都遇春》詩:“行逢二三月,九州花相映。” 宋 劉敞 《睡起》詩:“水木淡相映,庭戶清無喧。” 宋 王安石 《贈吳顯道》詩:“朱顏日夜不如故,深感杏花相映紅。”

水石

(1).指流水與水中之石。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溱水》:“水石驚瀨,傳響不絶,商舟淹留,聆翫不已。” 唐 李白 《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詩:“咆哮七十灘,水石相噴薄。” 宋 蘇軾 《石鐘山記》:“ 酈元 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

(2).猶泉石。多借指清麗勝景。 唐 李白 《經亂後避地剡中留贈崔宣城》詩:“忽思 剡溪 去,水石遠清妙。” 五代 齊己 《將之匡岳過尋陽》詩:“此路便堪歸水石,何門更合向塵埃。” 宋 王安石 《同陳伯通錢材翁游山二君有詩因次原韻》:“強策羸驂尋水石,忽驚幽鳥下煙林。” 宋 蘇軾 《奉詔減決囚禁記所經歷》詩:“山川良甚似,水石亦堪儔。”

寒色

在七色光中,除綠色光外,如:青、紫、藍等光之色,給人以寒冷感。也稱“冷色”

首陽

山名。一稱 雷首山 ,相傳為 伯夷 、 叔齊 採薇隱居處。《詩·唐風·采苓》:“采苓采苓, 首陽 之巔。” 毛 傳:“ 首陽 ,山名也。”《論語·季氏》:“ 伯夷 、 叔齊 ,餓於 首陽 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史記·伯夷列傳》:“ 武王 已平 殷 亂,天下宗 周 ,而 伯夷 、 叔齊 恥之,義不食 周 粟,隱於 首陽山 ,採薇而食之。”按, 首陽山 在今何地,舊說不一。《論語》 何晏 集解引 漢 馬融 曰:“ 首陽山 在 河東 蒲坂 , 華山 之北, 河曲 之中。” 蒲坂 故城,在今 山西省 永濟縣 南。

千古

(1) 指久遠的年代

千古風流人物。——宋·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千古江山。——宋·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詞

縱有千古。——清· 梁啓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成為千古罪人

(2) 永遠地

千古奇冤,江南一葉—— *

千古奇聞

(3) 婉辭,哀悼死者,表示永別或永垂不朽。多用於輓聯、花圈等的上款

長太息

深長地嘆息。《楚辭·離騷》:“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漢 賈誼 《治安策》:“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牘·步飛煙》:“ 飛煙 拆書,得以款曲尋繹。既而長太息曰:‘丈夫之情,心契魂交,遠如近也。’” 鄒韜奮 《患難餘生記》第三章:“ 中山先生 在天有靈,真不免要痛哭流涕長太息吧!”

詩詞推薦

蘇門三賢詩·其三·餓夫原文_蘇門三賢詩·其三·餓夫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