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長沙公

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贈長沙公原文

其一
同源分流,人易世疏,
慨然寤嘆,念茲厥初。
禮服遂悠,歲月眇徂,
感彼行路,眷然躊躇。
其二
於穆令族,允構斯堂。
諧氣冬暄,映懷圭璋。
爰采春華,載警秋霜。
我曰欽哉!實宗之光。
其三
伊余雲遘,在長忘同。
笑言未久,逝焉西東。
遙遙三湘,滔滔九江。
山川阻遠,行李時通。
其四
何以寫心,此貽話言。
進簣雖微,終焉為山。
敬哉離人,臨路悽然。
款襟或遼,音問其先。

詩詞問答

問:贈長沙公的作者是誰?答:陶淵明
問:贈長沙公寫於哪個朝代?答:魏晉
問:陶淵明的名句有哪些?答:陶淵明名句大全

注釋

參考注釋

一同

表示動作、行為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主體在同時同地發出的

分流

(1) 分開流動;分散流動

上海市區的馬路無論縱向或橫向,條線多,間距小,完全有條件實行人車分流…

(2) 洪汛期將一部分水流注入另一河流或海洋

易世

(1).互換時代。 三國 魏 曹丕 《周成漢昭論》:“使夫 昭 成 均年而立,易世而化,貿臣而治,換樂而歌,則 漢 不獨少, 周 不獨多也。”

(2).改朝換代。 晉 乾寶 《搜神記》卷六:“《尚書·金縢》曰:‘山徙者,人君不用道士,賢者不興。或祿去公室,賞罰不由君,私門成羣,不救;當為易世變號。’” 明 王世貞 《列朝盛事·浙江三大功臣》:“ 劉 贈太師, 於 贈太傅, 王 贈侯,皆在易世論定之後。”

(3).猶轉世。 明 徐渭 《翠鄉夢》第一出:“俺與師兄,見今易世換名的 月明和尚 ,本都是西天兩尊古佛。”

慨然

(1) 形容感慨

慨然長嘆

(2) 形容慷慨

慨然相贈

寤嘆

睡不著而嘆息。《詩·小雅·大東》:“契契寤嘆,哀我憚人。” 晉 陶潛 《贈長沙》詩:“慨然寤嘆,念茲厥初。” 唐 張九齡 《在郡秋懷》詩之一:“寂寞遊子思,寤嘆何人知?”

禮服

在莊重的場合或舉行儀式時穿的服裝,如晚禮服

歲月

年月日子;時間

歲月如流

然後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眇徂

遠逝。 晉 陶潛 《贈長沙公》詩:“禮服遂悠,歲月眇徂,感彼行路,眷然躊躇。”

行路

路人,在路上行走的人

骨肉為行路。——唐· 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眷然

亦作“睠然”。1.回視貌。 三國 魏 曹丕 《善哉行》之二:“眷然顧之,使我心愁。”《後漢書·劉陶傳》:“其危猶舉函牛之鼎,絓纖枯之末,詩人所以眷然顧之,潸焉出涕者也。” 唐 韓愈 《祭穆員外文》:“晨及 洛師 ,相遇一時,顧我如故,眷然顧之。”

(2).顧念貌;依戀貌。《漢書·王莽傳中》:“皇天眷然,去 漢 與 新 。” 三國 魏 曹植 《離友》詩序:“王歸振旅,送予於 魏 邦,心有眷然,為之隕涕。” 唐 李白 《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詩:“眷然思 永嘉 ,不憚海路賒。” 宋 梅堯臣 《再別仲儀》詩:“睠然東去懷,紛若陌上塵。” 清 姚鼐 《贈孔撝約假歸序》:“其行也,官於朝者皆眷然不欲離。”

躊躇

(1) 猶豫不決

操欲立後嗣,躊躇不定 。——《三國演義》

(2) 思量,考慮

他兩個眉來眼去,不由我暗暗躊躇,似這般啞謎兒怎猜做?——元· 關漢卿《魯齋郎》

(3) 停留;徘徊不前

蹇淹留而躊躇。——宋玉《九辯》

(4) 得意的樣子

躊躇滿志

(5) 痛心;心情不愉快

望西都,意躊躇。——張養浩《山坡羊》

令族

指名門世族。 晉 陶潛 《贈長沙公族祖詩》:“於穆令族,允構斯堂,諧氣冬暄,映懷圭璋。” 唐 王勃 《梓州玄武縣福會寺碑》:“爰有縣令 柳邊 , 河東 令族, 大業 之年,來光上邑。”

冬暄

謂冬季陽光溫暖。 晉 陶潛 《贈長沙公》詩:“於穆令族,允構斯堂,諧氣冬暄,映懷圭璋。”

圭璋

(1).兩種貴重的玉制禮器。《禮記·禮器》:“圭璋特。” 孔穎達 疏:“‘圭璋特’者,‘圭璋’,玉中之貴也;‘特’謂不用他物媲之也。諸侯朝王以圭,朝後執璋,表德特達不加物也。”《淮南子·繆稱訓》:“錦繡登廟,貴文也;圭璋在前,尚質也。” 清 袁枚 《新齊諧·滑伯》:“ 滑伯 之神,時時出現。圭璋袞冕而出者,官必陞遷;深衣便服而出者,官多不祥。”

(2).比喻高尚的品德。語本《詩·大雅·卷阿》:“顒顒卬卬,如圭如璋。” 鄭玄 箋:“王有賢臣,與之以禮義相切瑳,體貌則顒顒然敬順,志氣則卬卬然高朗,如玉之圭璋也。” 晉 陶潛 《贈長沙公》詩:“諧氣冬暄,映懷圭璋。” 陶澍 註:“懷有圭璋之潔。” 宋 蘇軾 《答曾學士啟》:“而況圭璋之質,近生閥閲之家,固宜首應寤寐之求,於以助成肅雍之化。” 王闓運 《瞿學士妻吳氏墓志銘》:“未貴而章,圭璋特美。”

(3).比喻朝廷有用的人才。 宋 王安石 《贈尚書吏部侍郎句公墓志銘》:“溫溫 句公 ,有美有相,不衒不求,卒為圭璋。”

春華

(1).春天的花。《漢書·敘傳上》:“雖馳辯如濤波,摛藻如春華,猶無益於殿最。” 唐 駱賓王 《疇昔篇》:“容鬢年年異,春華歲歲同。” 魯迅 《無題》詩:“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華。”

(2).謂春天開花。參見“ 春華秋實 ”。

(3).喻青春年華;少壯之時。 唐 李白 《惜餘春賦》:“望夫君兮興咨嗟,橫涕淚兮怨春華。” 郁達夫 《再游高莊偶感續成》詩:“從知人世原無定,始信春華例有秋。”

(4).喻女子嬌艷的容顏。 明 何景明 《明月篇》:“紅閨貌減落春華, 玉門 腸斷逢秋色。”

秋霜

(1) 秋天的霜

(2) 比喻白髮

何處得秋霜。——唐· 李白《秋浦歌》

伊余

自指,我。 三國 魏 曹植 《責躬詩》:“伊余小子,恃寵驕盈。” 五代 貫休 《古離別》詩:“只恐 長江 水,儘是兒女淚。伊余非此輩,送人空把臂。” 明 劉基 《北上感懷》詩:“伊余朽鈍材,嬾拙更無比。”

笑言

(1).謂又說又笑;邊說邊笑。《易·震》:“震來虩虩,笑言啞啞。” 唐 韓愈 《自袁州還京行次安陸先寄隨州周員外》詩:“行行指 漢 東,暫喜笑言同。” 唐 薛用弱 《集異記·裴珙》:“ 珙 即大呼弟妹之名字,亦無應者,笑言自若。”

(2).笑話。《太平廣記》卷一 * 引 隋 侯白 《啟顏錄》:“ 秦 優旃 善為笑言,然合於道。”

(3).笑容與言語。 宋 曾鞏 《司封郎中孔君墓志銘》:“君氣仁色溫,寡笑言。”

西東

(1).西方和東方。 漢 焦贛 《易林·隨之兌》:“兩心不同,或欲西東。明論終始,莫適所從。” 宋 蘇軾 《虔州八境圖》詩:“山水照人迷向背,只尋古塔認西東。”

(2).用為偏義複詞,指西方。 唐 聶夷中 《題賈氏林泉》詩:“只慮迷所歸,池上日西東。”

(3).泛指四方,無定向。《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怵迫之徒兮或趨西東。” 裴駰 集解引 孟康 曰:“怵,為利所誘怵也;迫,迫貧賤,東西趨利也。” 唐 孟郊 《過分水嶺》詩:“十步九舉轡,迴環失西東。” 宋 范成大 《釣池口阻風》詩:“迴風打船失西東,柁痴櫓弱無適從。”

(4).指酒杯。 宋 趙長卿 《朝中措》詞:“此去定膺先寵,且須滿醉西東。”

(5).猶東西。泛指什物。 宋 張元乾 《訴衷情》詞:“兒時初未識方紅,學語問西東。”

遙遙

(1) 距離很遠

遙遙百有餘里。——《廣東軍務記》

(2) 時間久遠

遙遙無期

(3) 漂遙流動的樣子

舟遙遙以輕颺。——晉·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三湘

(1). 湖南 湘鄉 、 湘潭 、 湘陰 (或 湘源 ),合稱 三湘 。見《太平寰宇記·江南西道十四·全州》。但古人詩文中的 三湘 ,多泛指 湘江 流域及 洞庭湖 地區。 唐 李白 《江夏使君叔席上贈史郎中》詩:“昔放 三湘 去,今還萬死餘。” 清 吳偉業 《送聖符弟之任蘄水丞》詩之四:“廿載流移復, 三湘 轉運長。”

(2).指 沅湘 、 瀟湘 、 資湘 。 晉 陶潛 《贈長沙公族祖》詩:“遙遙三 湘 ,滔滔九江。” 陶澍 集註:“ 湘水 發源會 瀟水 ,謂之 瀟湘 ;及至 洞庭 陵子口 ,會 資江 謂之 資湘 ;又北與 沅水 會於湖中,謂之 沅湘 。” 明 徐楨卿 《送盛斯徵赴長沙》詩:“蠻中瘴遠三 湘 水,江畔春逢十月花。”

(3).指 湖南 。 陳毅 《嶽麓山頂眺望》詩:“ 嶽麓山 頭任我行, 三湘 眼底絶風神。”

滔滔

(1) 形容大水奔流貌

白浪滔滔

(2) 比喻言行或其他事物連續不斷

他滔滔地辯論著,臉上興奮得通紅。——茅盾《第一階段的故事》

這使他們驕傲了,一路滔滔開向平型關,…。—— 周立波《悼田守堯同志》

年滔滔而自遠兮,壽冉冉而愈衰。——《楚辭·東方朔·七諫》

(3) 盛大;普遍

天下滔滔,知我者希。——《新唐書》

況且老荊那樣的人,滔滔者皆是,換一個來,何嘗會比他好?—— 茅盾《路》

(4) 和暖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楚辭·九章》

山川

山嶽、江河

祖國壯麗的山川

阻遠

險阻而遙遠。《後漢書·張霸傳》:“今 蜀 道阻遠,不宜歸塋,可止此葬,只藏髮齒而已。” 晉 陶潛 《贈長沙公》詩:“山川阻遠,行李時通。”《周書·李遷哲傳》:“ 遷哲 將討之,諸將以途路阻遠,竝不欲行。”

行李

行旅。亦指行旅的人;出行所帶的東西

從樓頂拿下衣箱、旅行袋,準備收拾行李

何以

(1) 用什麼

何以教我

(2) 為什麼

何以出爾反爾

寫心

(1).抒發內心感情。 晉 張華 《答何劭》詩之二:“是用感嘉貺,寫心出中誠。” 唐 薛用弱 《集異記·蔣琛》:“敢寫心兮歌一曲,無誚余持盃以淹留。”《花月痕》第九回:“ 鍾期 死矣渺知音,流水高山枉寫心;賞雅幾能還賞俗,絲桐悔作 伯牙 琴。”

(2).謂描寫人的內心世界。 宋 梅堯臣 《傳神悅躬上人》詩:“握中一寸毫,寶匣百鍊金。鑑貌不鑑道,寫形寧寫心。”

(3).舒心,開心。 唐 吳筠 《登廬山東峰觀九江合彭蠡湖》詩:“寫心陟雲峯,縱目還縹緲。”

話言

(1).美善之言;有道理的話。《詩·大雅·抑》:“其維哲人,告之話言,順德之行。” 毛 傳:“話言,古之善言也。” 唐 劉知幾 《史通·六家》:“蓋《書》之所主,本於號令,所以宣王道之正義,發話言於臣下,故其所載,皆典、謨、訓、誥、誓、命之文。” 清 王士禛 《香祖筆記》卷九:“若然,則所謂不可教訓,不知話言,不惟方命圮族而已,四岳何為而舉?而 堯 何為姑試之耶?皆不可通。” 章炳麟 《序<革命軍>》:“嗟呼!世皆嚚昧而不知話言,主文諷切,勿為動容。”

(2).泛指話語。 宋 陸游 《謝徐居厚汪叔潛攜酒見訪》詩:“話言猶在耳,造次敢不佩。” 清 錢謙益 《三嚴作朋集序》:“詠三 嚴 之詩句,追 長蘅 之話言。”

(3).談說;談論。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撫軍與之話言,咨嗟稱善。” 唐 李綽 《尚書故實》:“暇日與賓友話言,必及神仙之事。”《官場現形記》第十回:“話言未了,忽見茶房領著一個中年婦人,一個和尚,趕了進來。”

進簣

謂堆土成山時增加一筐土。 晉 陶潛 《贈長沙公》詩:“進簣雖微,終焉為山。” 元 傅若金 《題<雲厓圖>》詩:“寄言為山者,進簣庶可及。”

為山

喻建立功業。 晉 陶潛 《悲從弟仲德》詩:“在數竟不免,為山不及成。”參見“ 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

離人

(1).謂超脫人世。《莊子·田子方》:“向者先生形體掘若槁木,似遺物離人而立於獨也。”

(2).離別的人;離開家園、親人的人。 晉 陶潛 《贈長沙公族祖》詩:“敬哉離人,臨路悽然。款襟或遼,音問其先!” 宋 魏夫人 《菩薩蠻》詞:“三見柳綿飛,離人猶未歸。”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郁達夫 《過去》:“兩旁店家的燈火照耀得很明亮,反照出了些離人的孤獨的情懷。”

臨路

猶臨行。 晉 盧諶 《贈劉琨一首並書》:“亦奚必臨路而長號,覩絲而後歔欷哉!” 南朝 宋 鮑照 《放歌行》:“今君有何疾,臨路獨遲迴。” 宋 王安石 《驢》詩之一:“臨路長鳴有真意, 盤山 弟子久同參。”

悽然

(1) 寒涼

蕭瑟悽然的晚秋

(2) 淒涼悲傷

悽然淚下

款襟

暢敘襟懷。 晉 陶潛 《贈長沙公》詩:“款襟或遼,音問其先。”

音問

音訊;書信。《漢書·匈奴傳下》:“ 郅支單于 遣使上書求侍子。 漢 遣 谷吉 送之, 郅支 殺 吉 。 漢 不知 吉 音問。” 唐 劉長卿 《石樑湖有寄》詩:“煙波日已遠,音問日已絶。” 清 惲敬 《與莊大久書》:“為別十三載,不得音問七年,然私心拳拳,如終日侍左右也。”

其先

在某時之前;早先

他其先很不用功,後來才發憤讀書

詩文賞析

贈長沙公序:長沙公於余為族祖,同出大司馬。昭穆既遠,以為路人。經過潯陽,臨別贈此。
------------------------------------------------
【說明】長沙公原是晉大司馬陶侃的封號(長沙郡公)。當時的制度是
父爵子襲。據《晉書?陶侃傳)載,陶侃的五世孫陶延壽襲了長沙郡公的爵
位,他與陶淵明生活在同一個時代。陶淵明是陶侃的四世孫,比陶延壽長一
輩。
這首詩共四章,詩人以長者的身份,一方面感嘆宗族的悠久歷史,讚美
宗族的傳統美德,另一方面讚揚長沙公能繼父業,並勉勵他不斷進德修業,
希望日後常通音訊。整首詩在態度和藹、言懇意切之中,體現了詩人重視立
身處世的積極人生觀和一種長者的風度。
余於長沙公為族(1),祖同出大司馬(2)。昭穆既遠(3),以為路人(4)。經過
潯陽(5),臨別贈此。
同源分流,人易世疏(6)。
慨然寤嘆,念茲厥初(7)。
禮服遂悠,歲月眇徂(8)。
感彼行路,眷然躊躇(9)。
放穆令族,允構斯堂(10)。
諧氣冬暄,映懷圭璋(11)。
愛采春華,載警秋霜(12)。
我曰欽哉,實宗之光(13)。
伊余雲遘,在長忘同(14)。
笑言未久,逝焉西東(15)。
遙遙三湘,滔滔九江(16)。
山川阻遠,行李時通(17)。
何以寫心,貽此話言(18)。
進簣雖微,終焉為山(19)。
敬哉離人,臨路悽然(20)。
款襟或遼,音問其先(21)。
[注釋]
(1)於:猶“與”。族:宗族,家族。
(2)祖:陶延壽是陶侃的玄孫,陶淵明是陶侃的曾孫(非嫡系),這裡的“祖”兼指對方的曾祖
父輩與自己的祖父輩。大司馬:東晉名臣陶侃,曾任太尉,封長沙郡公,後拜大將軍。死後追贈大司
馬。
(3)昭穆:指同宗世系。古代貴族宗廟制度,二世、四世、六肚居於左,叫作昭;三世、五世、
七世居於右,叫作穆。既遠:指世次相隔已遠。
(4)路人:過路之人。指關係疏遠,彼此陌生。
(5)潯陽:地名,在今江西九江市。這裡是陶淵明的家鄉。
(6)同源分流:同一水源分出的支流,比喻同一宗族的不同後代。人易:人事變更。世疏:世系
疏遠。
(7)寤:通“悟”,覺悟,醒悟。厥(jué覺):其。 厥初:當初的始祖。語本《詩?大雅?生
民》:“厥初生民,實維姜源。”
(8)禮服:服喪的禮服,這裡指宗族關係。古人因血緣親疏關係不同,喪禮之服也有別,有斬衰、
齊衰、大功、小功、綢麻等五種。悠:遠,指關係的疏遠。眇:同“渺”。眇祖:指年代久遠。
(9)行路:行路之人。眷然:戀慕的樣子。躊躇(chóu chú愁鋤):猶豫不決,徘徊不前。
(10)於(wū烏)穆:讚嘆之辭。《詩?周頌?清廟》:“於穆清廟。”毛傳:“於,嘆辭也;
穆,美。”令:美,善。允構斯堂:指兒子能夠繼承父業。允:誠信,確能。堂:正室,喻父業。《尚
書?大浩》:“若考作室,既底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構?”(若考:其父。底法:屋基的大小寬
長。厥子:其子。矧:況且,何況。)意思是說,父親已經奠定建房的規模,他的兒子不肯為堂基,
又怎肯繼續建造房屋?這裡是反用其意。
(11)諧氣:和諧的氣度。冬暄(調xuān 宣):像冬天的陽光般和暖。暄:暖和。映:輝映。懷:
胸懷。圭璋(guīzhāng 規章):寶貴的玉器。這句是說長沙公的胸懷與可與美玉相映生輝。這兩句贊
美長沙公氣度溫和,品德高尚。
(12)愛:語助詞。采:光彩。華:同“花”。愛采春華:光彩如同春花。這裡是形容長沙公風
華正茂,功績卓著。(宋書?高帝紀)載:“義熙五年(409),慕容超率鐵騎來戰,命咨議參軍陶延
壽擊之。”可知陶延壽於義熙間頗立功業。載:通“再”,又。警:惕。載警秋霜:惕於秋霜之微。
是說長沙公立身處事機敏練達而小心謹慎。
(13)欽:敬。實宗之光:實在是宗族的榮光。
(14)伊。云:語助詞。遘(gòu 夠):遇。長:長輩。指作者為長沙公的長輩,同:指同宗。
(15)逝:往,去。這裡指分別。
(16)三湘:泛指湖南,這裡指長沙公將返封地長沙。九江:指作者所在地。
(17)行李:使者。行李時通:經常互通音訊。
(18)寫:抒發,傾泄。貽:贈送。
(19)賞(kuì愧):盛土的竹器。為山:指建立功業。這兩句的意思是說,加一筐土雖然很少,
但積少成多,最終亦能成山。這裡是勉勵長沙公不斷進德修業,最終可以建成偉大的功業。
(20)敬:有“慎”的意思。離人:離別之人,指長沙公。臨路:上路,登程。
(21)款:誠,懇切。款襟:暢敘胸懷。遼:遠。音問其先:是說可以常通音訊。
[譯文]
我與長沙公是同一宗族,祖先都是大司馬陶侃的後裔。由於世次相隔已
遠,彼此也互不相識。他這次路過溫陽而得相會,臨別之際,以此詩相贈。
同一源頭分支流,
世系漸遠人相疏。
感悟此理深慨嘆,
因念彼此同初祖。
血緣宗親漸疏遠,
歲月悠悠不停仁。
感嘆族親成陌路,
猶豫徘徊心戀慕。
君為同族美名揚,
弘揚父志功輝煌。
溫文爾雅謙和態,
美德生輝映圭璋。
風華正茂光燦燦,
立身謹慎防秋霜。
可欽可佩令我贊,
君為我族增榮光。
彼此偶然一相逢,
我愧輩長忘同宗。
笑語歡言尚未久,
君將離去各西東。
三湘遙遙君歸處,
九江滔滔我意濃。
遠隔山川路途阻,
頻將音訊互為通。
如何表達我心意,
且送幾句肺腑言。
積土可以成高山,
進德修業是聖賢。
願君此去多保重,
相送登程意悽然。
路途遙遠難再晤,
願得音訊早早傳。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註》-----------

詩詞推薦

贈長沙公原文_贈長沙公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