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兼齋有會原文
六兼向所名,意取絳州語。
茲來有所思,於我似缺許。
既乃憶內典,根塵皆六數。
兼以謂之無,是義頗可取。
詩詞問答
問:六兼齋有會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六兼齋有會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四部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二十九
2. 昔人以良辰美景賞心樂事為四美賢主嘉賓為二難故王勃有四美具二難並之語六兼名齋蓋取此意
參考注釋
有所
有所,無所類同。有:存在。無:沒有,不存在。所:此為代詞。
例句:戰國·楚·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列子》:子貢倦於學,告仲尼曰:"願有所息。"仲尼曰:"生無所息!"
既乃
猶於是。 漢 張衡 《西京賦》:“既乃珍臺蹇產以極壯,墱道邐倚以正東。” 金 王若虛 《門山縣吏隱堂記》:“客或問焉,每患其無以對也,既乃易之為‘吏隱’。” 明 李東陽 《明故封大安人舒氏墓志銘》:“ 仲律 戚戚強答語,殊不釋,既乃言曰:吾母之葬,不可無銘。”
內典
佛教徒稱佛經為內典。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歸心》:“內典初門,設五種禁;外典仁義禮智信,皆與之符。” 宋 王禹偁 《左街僧錄通惠大師文集序》:“釋子謂佛書為內典,謂儒書為外學。”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蔣太史》:“為人篤嗜內典,一意台宗,雖早登禁林,常有出世之想。” 柳亞子 《<燕子龕遺詩>序》:“君精通內典,然未嘗見其登壇説法。”
根塵
佛教語。佛家謂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色之所依而能取境者謂之根;根之所取者,謂之塵。合稱根塵。《楞嚴經》卷五:“根塵同源,縛脫無二。” 唐 王維 《能禪師碑》:“至於定無所入,慧無所依,大身過於十方,本覺超於三世,根塵不滅,非色滅空,行願無成,即凡成聖。” 宋 蘇軾 《次韻定慧長老守欽見寄》之四:“根塵各清浄,心境兩奇絶。” 清 黃宗羲 《澤望黃君壙志》:“深恨釋氏根塵洗滌未浄。”
以謂
猶雲以為,認為。 唐 柳宗元 《非國語上·輕幣》:“予以謂 桓公 之伯,不如是之弊也。” 宋 曾鞏 《<列女傳>目錄序》:“ 向 ( 劉向 )以謂王政必自內始,故列古女善惡所以致興亡者以戒天子。” 清 黃宗羲 《原臣》:“世之為臣者昧於此義,以謂臣為君而設者也。”
之無
(1).之字與無字。 唐 白居易 《與元九書》:“僕始生六七月時,乳母抱弄於書屏下,有指無字之字示僕者,僕雖口未能言,心已默識。” 金 元好問 《贈利州侯神童》詩:“極知之無不足訝,更恐洛誦難為功。”
(2).借指簡單易識之字。 明 劉元卿 《賢奕編·應諧·乍解張皇》:“ 汝 有田舍翁,家貲殽盛,而累世不識之無。”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醫術》:“張曰‘我僅識之無耳,烏能是?’道士笑曰:‘迂哉!名醫何必多識字乎?但行之耳。’”
可取
(1) 可以選用、取用
老張的為人確有可取之處
(2) 指切合實際的、謹慎的和有利的
這樣做是可取的
(3) 值得讚許或學習
他後半生的寫作確有可取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