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日偶書二首·其二

作者:釋德洪 朝代:宋代

二十日偶書二首·其二原文

此生早衰坐世故,末路易歸驚嶮艱。

臨事無疑知道力,讀書有味覺身閒。

解醫憂患臂三折,難隱文章豹一斑。

永愧山赤頭璨,不令姓氏落人間。

詩詞問答

問:二十日偶書二首·其二的作者是誰?答:釋德洪
問:二十日偶書二首·其二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二十日偶書二首·其二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釋德洪的名句有哪些?答:釋德洪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刪韻

參考注釋

此生

這輩子。 唐 李商隱 《馬嵬》詩之二:“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兒女英雄傳》第一回:“這十年裡,我便課子讀書,成就出一個兒子來,也算不虛度此生了。”

早衰

未老先衰;生物體提前衰老

早衰多病

世故

(1) 通達人情,富有待人接物的處世經驗

老於世故

有些人還繪聲繪色,說他如何世故。——《瑣憶》

(2) 應酬;敷衍

他也世故了幾句

(3) 生計

不治世故

(4) 世事變故

世故尚未夷

(5) 世交

世故相逢各未閒

路易

法國錢幣名。一路易約值二十法郎

嶮艱

艱險。 宋 蘇轍 《超然台賦》:“懷故國於天末兮,限東西之嶮艱。”

臨事

(1).謂遇事或處事。《晏子春秋·雜下十二》:“臨事守職,不勝其任,則過之。”《漢書·雋不疑傳贊》:“ 雋不疑 學以從政,臨事不惑,遂立名跡,終始可述。” 宋 朱熹 《上宰相書》:“謀國之計,乖戾若此,臨事而悔,其可及哉!”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是徒知養靜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 許地山 《綴網勞蛛·商人婦》:“你造作時是苦,希望時是樂;臨事時是苦,回想時是樂。” 沉從文 《從文自傳·預備兵的技術班》:“操演時因為有鎮守使署中的參謀長和別的許多軍官在場,臨事雖不免有點慌張,但一切動作做得還不壞。”

(2).特指治理政事。《管子·立政》:“臨事不信於民者,則不可使任大官。” 三國 吳 韋昭 《博弈論》:“其在朝也,竭命以納忠,臨事且猶旰食,而何暇博弈之足躭?”《新唐書·楊恭仁傳》:“ 仁壽 中,累遷 甘州 刺史,臨事不苛細,徼人安之。” 宋 周必大 《二老堂雜誌·袁安吳雄葬地》:“按 安 理 楚 獄之連繫,還 匈奴 之生口,臨事如此,平時用心仁恕可知矣。”

無疑

沒有可疑之處,表示非常肯定

確信無疑

道力

因修道而得之功力。 南朝 梁元帝 《香爐銘》:“蘇合氤氳,非煙若雲,時穠更薄,乍聚還分,火微難盡,風長易聞,孰雲道力,慈悲所薰。” 唐 呂岩 《敲爻歌》:“得者須由道力人,道力人,真散漢。” 宋 惠洪 《二十日偶書》詩之二:“臨事無疑知道力,讀書有味覺身閒。” 清 洪昇 《長生殿·覓魂》:“思重見,憑著咱道力無邊,特地把神通顯。”亦指一般的修養功夫。 梁啓超 《新民說》十:“制之有節,行之有恆,實為人生品格第一大事,善觀人者每於此覘道力焉。”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我的第一個師父》:“然而我的師父究竟道力高深,他不說戒律,不談教理,只在當天大清早,叫了我的三師兄去。”

讀書

(1) 看著書本出聲讀或默讀

(2) 正式學習一個科目或課程

她讀書很用功

有味

(1) 指食物滋味好

這菜真有味,我愛吃

(2) 食物變質而餿臭

飯有味了,吃了會鬧肚子的

(3) 有情趣

這幅小品畫很有味兒

解醫

亦作“ 解翳 ”。解開裝弓弩矢的器具。謂檢查其弓箭。《說文·匚部》“醫”字下引《國語》:“兵不解醫。”今本《國語·齊語》作“兵不解翳”。 韋昭 註:“翳,所以蔽兵也。”

憂患

憂慮、禍患

生於憂患。——《孟子·告子下》

三折

指三折筆。 唐太宗 《筆法訣》:“為波必磔,貴三折而遣毫。” 元 陳繹曾 《翰林要訣·圓法》:“上點如右足立定,取力下屈如右股三折。”參見“ 三折筆 ”。

(1).多次受挫。《史記·魏世家》:“寡人不佞,兵三折於外,太子虜,上將死,國以空虛,以羞先君宗廟社稷,寡人甚醜之。” 唐 張說 《登九里台是樊姬墓》詩:“志闡三折後,愁值二毛前。” 清 龔自珍 《知歸子贊》:“於斯時也,猝焉而與其向者靈異智慧之心遇,遇而不逝,乃決定其心,蓋三累三折之勢,知有佛矣。”

(2).指路途多次轉折。 南朝 梁 沉約 《白馬篇》:“赤坂途三折,龍堆路九盤。”

(3).指三折肱。 唐 劉禹錫 《學阮公體》詩之一:“百勝慮無敵,三折乃良醫。” 宋 張耒 《贈無咎以既見君子云胡不喜為韻》:“醫肱待三折,劍鐵要百鍊。”

隱文

(1).神語;隱秘之文。 唐 杜甫 《憶昔行》:“秘訣隱文須內教,晚歲何功使願果。” 仇兆鰲 註:“《御覽》:《玉清石刻隱銘》曰:‘佩玉帝隱文者,得為上仙。’”

(2).隱語,啞謎。 唐 李公佐 《謝小娥傳》:“余備詳前事,發明隱文,暗與冥會,符於人心。”

一斑

指豹身上的一塊斑紋。比喻事物中的一小部分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不令

(1).不善;不肖。《詩·小雅·十月之交》:“爗爗震電,不寧不令。” 鄭玄 箋:“天下不安,政教不善之徵。”《左傳·宣公十四年》:“寡君有不令之臣 達 ,構我敝邑於大國。” 唐 元稹 《鶯鶯傳》:“慈母以弱子 * 見託,奈何因不令之婢,致淫佚之詞!” 明 楊慎 《二伯論下》:“ 秦繆公 不幸而畜此不令之臣,千里而襲人,強賊之行也。”

(2).沒有命令。《孫子·九地》:“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孔子家語·好生》:“ 孔子 曰:‘以此觀之, 文王 之道,其不可加焉。不令而從,不教而聽,至矣哉!’”

(3).不聽從命令。《韓非子·說疑》:“臨難不恐,上雖嚴刑無以威之,此之謂不令之民也。”《魏書·北海王詳傳》:“昔者, 淮 夷叛命,故有三年之舉; 鬼方 不令,乃致淹載之師。”

姓氏

姓和氏。姓起於女系,氏起於男系。秦漢以後,姓氏合一,通稱姓或兼稱姓氏

人間

指整個人類社會;世間

要留清白在人間。——明· 于謙《石灰吟》詩

人間四月芳菲盡。——宋· 沈括《夢溪筆談》

詩詞推薦

二十日偶書二首·其二原文_二十日偶書二首·其二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