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大嵩潘子明

作者:張仲深 朝代:元代

挽大嵩潘子明原文

徽懿君家秉,由來積德門。

地饒山水富,望重里閭尊。

禮貌今宜范,仁心夙所敦。

浮名焉肯絆,壯節自高騫。

施予財無靳,傳承業愈蕃。

片言安泰華,眾譽越璵璠。

序塾賢才萃,齋廬聖像存。

菑畬儲足膳,鼎俎胙餘膰。

茂跡鐫豐礦,華題照旭暾。

不惟來遠邇,且復育兒孫。

誼重通家好,情深奕世婚。

朱唇歌白苧,金炬倒清樽。

繾綣方符轍,幽明忽異轅。

青山封馬鬣,玉井訝猊蹲。

征旐西風夢,靈輿夜月魂。

聲華雖已息,嗣葉自重繁。

茅酒𣂏三酹,蕪詞些九原。

涕零滿衰草,聲出不能吞。

詩詞問答

問:挽大嵩潘子明的作者是誰?答:張仲深
問:挽大嵩潘子明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挽大嵩潘子明是什麼體裁?答:五排
問:張仲深的名句有哪些?答:張仲深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排律 押詞韻第七部

參考注釋

徽懿

美好。 宋  王禹偁 《為宰臣上尊號表》:“臣等大勝不願,敢固請上尊號曰:‘法天崇道文武皇帝’。庶得將順謙沖之旨,惟新徽懿之名,免使聖朝有茲闕典。”

君家

(1).敬詞。猶貴府,您家。《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南史·顏延之傳》:“﹝ 顏延之 ﹞答曰:‘身非三公之公,又非田舍之公,又非君家阿公,何以見呼為公?’” 唐  韓愈 《醉贈張秘書》詩:“今日到君家,呼酒持勸君。”

(2).敬稱對方。猶您。《續資治通鑑·宋寧宗嘉泰三年》:“我與君家是白翎雀,他人鴻雁耳!” 明  高明 《琵琶記·官媒議婚》:“秦樓此日招鳳侶,遣妾每特來執伐,望君家殷勤肯首,早諧結髮。” 清  吳騫 《扶風傳信錄》:“都道君家一可人,亦隨儕侶問來因。”

由來

(1)

(2) 事情發生的原因

(3) 歷來;自始以來;從發生到目前

由來已久

積德

為求福而做好事(迷信)

積德行善

山水

(1) 山上流下來的水

(2) 山和水,指山明水秀的自然風景

山水相連

(3) 指山水畫

潑墨山水

吳道玄…因寫 蜀道山水,始創山水之體,自為一家。—— 唐·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

望重

名望大。《南齊書·江謐傳》:“以 劉景素 親屬望重,物應樂推,獻誠薦子,窺窬非望。” 唐  周賀 《贈姚合郎中》詩:“望重來為守土臣,清高還似武功貧。”《醒世恆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 許武 ﹞此時望重朝班,名聞四野。”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一章:“非得望重德劭之 遠師 之維護,亦不能風行也。”

里閭

(1).里巷;鄉里。《古詩十九首·去者日以疏》:“思還故里閭,欲歸道無因。” 南朝  梁武帝 《東飛伯勞歌》:“誰家女兒對門居,開顏發艷照里閭。” 葉聖陶 《窮愁·倚閭之思》:“厥後道出 齊  魯 ,瞻拜 泰岱 、 孔 林,迄於前日始返里閭。”

(2).指鄉里友人。 唐  李紳 《憶登棲霞寺峰》詩:“卻數共游者,凋落非里閭。”《元典章新集·刑部·諸盜》:“里閭相勸,族黨相規。”

(3).泛指民間。 唐  韓愈 《錢重物輕狀》:“所貴緡貨通行,里閭寬息。” 宋  蘇軾 《謝賈朝奉啟》:“首隆學校之師儒,次訪里閭之耆舊。” 清  龔自珍 《語錄》:“小篆相傳,沿譌日久,大抵由 漢 時里閭書師所見隸書,傳授其徒。”

禮貌

(1).以莊肅和順之儀容表示敬意;尊敬。《孟子·告子下》:“禮貌未衰,言弗行也,則去之。” 趙岐 註:“禮者,接之以禮也;貌者,顏色和順,有樂賢之容。禮衰,不敬也;貌衰,不悅也。”《孟子·離婁下》:“ 公都子 曰:‘ 匡章 ,通國皆稱不孝焉,夫子與之游,又從而禮貌之,敢問何也?’” 趙岐 註:“又禮之以顏色喜悅之貌也。”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十五:“公曰:‘凡待人無貴賤賢愚,禮貌當如一。’” 清  李漁 《蜃中樓·寄書》:“寄信之人,乃 唐 朝侍御史。你須要禮貌他,不可妄自尊大。”

(2).今指以言語、行動所表現的恭敬謙虛。如:禮貌待客是商業服務人員起碼的職業道德。

仁心

仁愛之心。《孟子·離婁上》:“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南朝  梁  陶弘景 《周氏冥通記》卷二:“涉乎仁心者必宜斷之以成性。” 宋  司馬光 《馬病》詩:“羸病何其久,仁心到棧頻。” 明  沉受先 《三元記·秉操》:“他身如泥塑,秉燭到天明。他一點仁心認得真。”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囯·天父下凡詔書二》:“胞所奏極是,真真天父愛善惡惡,慈祥審慎之仁心也。”

浮名

虛名。 南朝  宋  謝靈運 《初去郡》詩:“伊余秉微尚,拙訥謝浮名。” 宋  林逋 《和酬泉南陳賢良高見贈》:“揚袂公車莫相調,浮名應未似身親。” 清  李漁 《閒情偶寄·頤養·行樂》:“予絶意浮名,不乾寸祿。” 洪深 《現代戲劇導論》八:“望兄莫誤於浮名,莫與舊勢力握手!”

壯節

壯烈的節操。《後漢書·獨行傳·戴就》:“﹝ 薛安 ﹞收 就 於 錢唐縣 獄,幽囚考掠,五毒參至。 就 慷慨直辭,色不變容…… 安 深奇其壯節,即解械,更與美談,表其言辭,解釋郡事。”《三國志·魏志·呂布臧洪傳論》:“ 陳登 、 臧洪 並有雄心壯節, 登 降年夙隕,功業未遂, 洪 以兵弱敵彊,烈志不立,惜哉!” 唐  白居易 《漢將李陵論》:“設使 陵 不苟其生,能繼以死,則心賞延於世,刑不加親。戰功足以冠當時,壯節足以垂後代。” 宋  蘇舜欽 《己卯冬大寒有感》詩:“予聞古烈士,自誓立壯節。丸泥封 函關 ,長纓繫 南越 。” 清  顧炎武 《高漸離擊築》詩:“壯節悲遲暮,羈魂迫固窮。”

高騫

(1).高舉;高飛。 宋  陸游 《繫舟下牢溪游三游洞詩》:“下入裂坤軸,高騫插青冥。”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游武彝山日記》:“一帶峭壁高騫。” 明  沉鯨 《雙珠記·風鑒通神》:“俟數極時通,那時奮發任高騫。”

(2).比喻隱退。 明  高啟 《始歸園田》詩之一:“豈欲事高騫,居崇自難任。” 清  龔自珍 《尊史三》:“若夫高騫遠引,抱道以逝,矢孤往於名山,含薄懟於卿士,身隱矣,焉用文之?”

(3).高超不凡。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僧術》:“才情頗贍,夙志高騫。” 清  無名氏 《亡國恨·生祭》:“他風骨高騫,品誼沉潛,不愧世界青年。”

施予

見“ 施與 ”。

承業

(1).遵命從事。《國語·晉語七》:“辱君之允命,敢不承業。” 韋昭 註:“承,奉也。業,事也。”

(2).繼承先代的基業。 漢  桓寬 《鹽鐵論·憂邊》:“為人子者,致孝以承業。”《魏書·刑罰志》:“ 平文 承業,綏集離散。” 唐  孔戣 《為崔大夫賀冊皇太子狀》:“陛下積德承業,光有天下。”

片言

簡短的文字或語言

泰華

(1). 泰山 與 華山 的並稱。《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夏桀 之居,左 河  濟 ,右 泰  華 , 伊闕 在其南, 羊腸 在其北,修政不仁, 湯 放之。” 宋  辛棄疾 《臨江仙·戲為山園蒼壁解嘲》詞:“有心雄 泰  華 ,無意巧玲瓏。”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四:“斯真 泰  華 兩峯,同標峻絶矣。”

(2).即 華山 。 明  楊基 《送魏萬之安西》詩:“雲散岳蓮開 泰  華 ,月寒郊樹隱 新豐 。”

眾譽

眾人的稱讚。《後漢書·崔駰傳》:“當 堯  舜 之盛世,處光華之顯時,豈可不庶幾夙夜,以永眾譽,弘 申伯 之美,致 周  邵 之事乎?” 漢  徐幹 《中論·審大臣》:“ 堯 之聞 舜 也以眾譽,及其任之者則以心之所自見;又有不因眾譽而獲大賢,其 文王 乎!”

璵璠

美玉

玉不雕,璵璠不作器。——《法言·寡見》

賢才

亦作“ 賢材 ”。才智出眾的人。《書·鹹有一德》:“仕官惟賢材,左右惟其人。”《論語·子路》:“ 仲弓 為 季氏 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劉寶楠 正義:“賢才,謂才之賢者。”《晉書·劉弘傳》:“ 弘 乃給其田種糧食,擢其賢才,隨資敍用。” 宋  蘇軾 《應詔論四事狀》:“忠言有壅而未達,賢材有抑而未用。”《清史稿·睿忠親王多爾袞傳》:“令戒飭官吏,網羅賢才,收恤都市貧民。” 章炳麟 《辨詩》:“至於哀窈窕,思賢材,言辭溫厚,而蹈厲之氣存焉。”

齋廬

齋祀的廬舍。 唐  韓愈 《南海神廟碑》:“故明宮齋廬,上雨旁風,無所蓋障。”

聖像

(1).特指 孔子 的畫像。 清  左暄 《三餘偶筆·聖像》:“若 孔聖 之有畫像其來已久, 漢孝景 時,太守 文翁 作石室刻石像,有 孔子 及七十二子像, 韓 勅修孔廟後碑,立於 桓帝  永壽 三年,而碑中有改畫聖像之語。”

(2).尊稱皇帝的像。《宋史·真宗紀三》:“﹝三月﹞乙卯, 建安軍 鑄 玉皇 、 聖祖 、 太祖 、 太宗 尊像成,以 丁謂 為迎奉使……﹝五月﹞甲辰,聖像至。”

(3).指各種宗教或民間所崇奉的畫像和偶像。 前蜀  杜光庭 《道教靈驗記·果州開元觀驗》:“又於 白鶴山觀 掘地得鐵數萬斤,鑄三尊鐵像,僅高二丈,今謂之聖像,遠近祈禱,立有徵驗。” 鄭振鐸 《大佛寺》:“大殿的四周都是一方一方的小方格,立著聖像,各有一張奇形的椅子,預備牧師們聽懺悔者自白時用的。” 趙樹理 《小二黑結婚》二:“青年們到 三仙姑 那裡去,要說是去問神,還不如說是去看聖像。”

菑畬

1.耕耘。

2.耕稼為民生之本,故以喻事物的根本。

鼎俎

(1).鼎和俎。古代祭祀、燕饗時陳置牲體或其他食物的禮器。《周禮·天官·內饔》:“王舉,則陳其鼎俎,以牲體實之。” 鄭玄 註:“取於鑊以實鼎,取於鼎以實俎。實鼎曰脀,實俎曰載。”《禮記·曾子問》:“ 曾子 問曰:‘大夫之祭,鼎俎既陳,籩豆既設,不得成禮,廢者幾?’”

(2).泛稱割烹的用具。《韓非子·難言》:“上古有 湯 至聖也, 伊尹 至智也;夫至智説至聖,然且七十説而不受,身執鼎俎為庖宰,昵近習親,而 湯 乃僅知其賢而用之。” 唐  杜甫 《冬狩行》:“有鳥名鸜鵒,力不能高飛逐走蓬,肉味不足登鼎俎。” 唐  李匡乂 《資暇集》卷下:“必探求珍異,羅於鼎俎之前,競新其味。”

(3).割烹。《淮南子·說山訓》:“雞知將旦,鶴知夜半,而不免於鼎俎。”《周書·晉盪公護傳》:“有 李安 者,本以鼎俎得寵於 護 ,稍被升擢,位至膳部下大夫。” 宋  葉適 《治勢上》:“雖然,鳥高飛於重雲之上,魚深游於潛淵之下,而皆不免有鼎俎之憂。”

不惟

(1).不僅;不但。《書·酒誥》:“罔敢湎於酒,不惟不敢,亦不暇。” 宋  范成大 《照田蠶行》:“不惟桑賤穀芄芄,仍更苧麻無節菜無蟲。” 馮德英 《苦菜花》第十二章:“過了一天又一天,到現在不惟沒等到,村里關於他們的風言風語倒漸漸聽不到了。”

(2).豈非。《三國志·魏志·王昶傳》:“掩人者人亦掩之,陵人者人亦陵之。故三 郤 為戮於 晉 , 王叔 負罪於 周 ,不惟矜善自伐好爭之咎乎!”

(3).不思慮。《書·酒誥》:“惟荒腆於酒,不惟自息乃逸。” 孔 傳:“不念自息。”《文選·王粲<贈文叔良>詩》:“視明聽聰,靡事不惟。” 李善 注引《字林》:“惟,思也。”

遠邇

猶遠近。《書·盤庚上》:“乃不畏戎毒於遠邇。” 孔 傳:“不畏大毒於遠近。”《荀子·議兵》:“兵不血刃,遠邇來服。”《後漢書·朱暉傳》:“憲度既張,遠邇清壹。” 宋  陸游 《上殿札子》之一:“歡欣之聲,達於遠邇,可謂盛矣。” 清  朱琦 《感事》詩:“ 粵 人競啖吸,流毒被遠邇。”

且復

猶言姑且再。《莊子·應帝王》:“子之先生不齊,吾無得而相焉。試齊,且復相之。” 唐  韓愈 《送張道士序》:“既非公家用,且復還其私。” 宋  陸游 《十月八日九日連夕雷雨》詩:“牽蘿且復補茅屋,飯豆何妨羹芋魁。” 明  劉基 《劉宗文菜窩遣興》詩:“且復擷其蔬,獨酌慰衰晚。”

兒孫

(1) 兒子和孫子

(2) 泛指後代

通家

指彼此世代交誼深厚、如同一家

通家之好

奕世

累世,代代。《國語·周語上》:“奕世載德,不忝前人。”《後漢書·楊震傳》:“臣奕世受恩,得備納言。” 李賢 註:“奕猶重也。”《宋書·孔琳之傳》:“而傳國之璽,歷代迭用;襲封之印,奕世相傳。” 宋  司馬光 《宣徽惠穆呂公輓辭》:“奕世台衡貴,盈門紱冕榮。” 清  何啟  胡禮垣 《新政論議》:“是故議院議員之法立,則奕世無失德之君。”

朱唇

紅色的口唇。形容貌美。 戰國 楚 宋玉 《神女賦》:“眸子炯其精朗兮,瞭多美而可觀;眉聯娟以蛾揚兮,朱脣的其若丹。”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之六:“動朱脣,發清商。” 宋 柳永 《少年游》詞之四:“嬌多愛把齊紈扇,和笑掩朱脣。” 元 徐琬 《沉醉東風·贈歌者 * 》曲之一:“金鳳小斜簪髻雲,注櫻桃一點朱唇。”《宦海》第四回:“這位名士……生得白面朱唇,劍眉星眼。”

金炬

以金粉作飾的蠟燭。 元  袁桷  袁裒 《遠遊聯句》:“摛文剪金炬,展采簇天仗。” 清  姚瑩 《論詩絕句》之三四:“衣冠南渡依 江 左,文獻中州滅沒間;誰與詩場鬭金炬, 劍南 身後有 遺山 。”

清樽

見“ 清尊 ”。

繾綣

(1) 牢結;不離散

繾,繾綣,不相離也。——《說文新附》

無縱詭隨,以謹繾綣。——《詩·大雅》

(2) 情意深厚

少盡繾綣。——唐· 李朝威《柳毅傳》

以後對飲對唱, * 繾綣。——《紅樓夢》

幽明

(1).指有形和無形的事物。《易·繫辭上》:“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韓康伯 註:“幽明者,有形無形之象。” 宋  蘇軾 《與錢濟明》之三:“神藥希代之寶,理貫幽明,未敢輕議。”

(2).指晝夜;陰陽。《禮記·祭義》:“祭日於壇,祭月於坎,以別幽明,以制上下。” 鄭玄 註:“幽明者,謂日照晝,月照夜。”《史記·五帝本紀》:“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説,存亡之難。” 張守節 正義:“幽,陰;明,陽也。” 魯迅 《<兩地書>序言》:“﹝我們﹞所講的又不外乎學校風潮,本身情況,飯菜好壞,天氣陰晴,而最壞的是我們當日居漫天幕中,幽明莫辨。”

(3).指生與死;陰間與人間。 唐  元稹 《江陵三夢》詩:“平生每相夢,不省兩相知,況乃幽陰隔,夢魂徒爾為。”《太平廣記》卷四八九引 唐 無名氏《冥音錄》:“幽明路異,人鬼道殊,今者人事相接,亦萬代一時,非偶然也。”

(4).人與鬼神。 唐  李白 《溧陽瀨水貞義女碑銘》:“皇 唐 葉有六聖,再造八極,鏡照萬方,幽明鹹熙。” 宋  王安石 《全椒張公有詩在北山西庵僧者墁之悵然有感》:“幽明永隔休炊黍,真俗相妨久絶弦。”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神女》:“家君感大德,無以相報,欲以妹子附為婚姻,恐以幽明見嫌也。”

(5).指善惡;賢愚。《書·舜典》:“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 孔 傳:“三年有成,故以考功;九歲,則能否、幽明有別,黜退其幽者,升進其明者。” 宋  曾鞏 《蔡燡河南運判制》:“夫均通貨食,使物有羨贏;審覈幽明,使人知勸畏。”

青山

長滿綠色植物的山

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馬鬣

亦作“馬鬛”。1.馬鬃。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上:“松有兩鬛、三鬛、七鬛者,言如馬鬛形也。”《新唐書·叛臣傳上·僕固懷恩》:“ 懷恩 至 渭水 ,無舟,抱馬鬣以逸,收散卒還 河東 。” 宋  陸游 《秋郊有懷》詩之四:“永懷 桑乾河 ,夜渡擁馬鬣。”

(2).墳墓封土的一種形狀。亦指墳墓。 唐  李白 《上留田行》:“蓬科馬鬣今已平,昔之弟死兄不葬。” 宋  劉克莊 《沁園春》詞:“嘆 苕溪 漁艇,幽人孤往; 雁山 馬鬣,弔客誰徑。” 清  顧炎武 《悼亡》詩之四:“ 貞姑 馬鬣在江村,送汝黃泉六歲孫。” 清  趙翼 《顧晴沙於惠山立詩冢》詩:“又如 幽  燕  憫忠寺 ,馬鬛一坎聚烈義。” 王毓岱 《乙卯自述一百四十韻》:“阡愧 瀧岡 表,憂增馬鬣卑。”

玉井

(1).星官名。參宿下方四顆星,形如井,故名。《後漢書·郎顗傳》:“臣竊見去年閏月十七日己丑夜,有白氣從西方天苑趨左足,入玉井,數日乃滅。” 李賢 註:“參星下四小星為玉井。”《晉書·天文志上》:“玉井四星,在參左足下,主水漿以給廚。” 南朝  梁  謝舉 《凌雲台》詩:“勢高陵玉井,臨逈度 金波 。”

(2).井的美稱。 晉  葛洪 《抱朴子·微旨》:“玉井泓邃,灌溉匪休。” 唐  羅隱 《台城》詩:“玉井已乾龍不起,金甌雖破虎曾爭。” 宋  梅堯臣 《晨起》詩:“玉井傳新汲,金爐換宿灰。” 清  朱彝尊 《七月晦日賜藕恭紀》詩之一:“白蒻金門教遍及,青泥玉井訝新淘。”

(3).指 太華山 上的玉井。 元  史九敬先 《莊周夢》第一折:“豁開你心上蒙,飛身到 太華 峯,看白蓮開玉井,看白蓮開玉井。”《水滸傳》第五九回:“傍人遙指,雲池波內藕如船;故老傳聞,玉井水中花十丈。”參見“ 玉井蓮 ”。一說指 華山 西峰之下的深潭。參閱 明  袁宏道 《華山後記》。

(4).即冰井。古代帝王藏冰之所。伏日以冰賜大臣。 唐  杜甫 《多病執熱奉懷李尚書》詩:“思霑道暍黃梅雨,敢望宮恩玉井冰。” 仇兆鰲 註:“ 陸翽 《鄴中記》:‘ 石季龍 於冰井臺藏冰,三伏日以賜大臣。’《後漢書》:‘ 瑯琊 有冰井。’” 唐  陸龜蒙 《子夜四時歌》之二:“金龍傾漏盡,玉井敲冰早。”

西風

(1) 從西方吹來的風

溫帶的盛行西風

(2)

(3) 指秋風

(4) 比喻腐朽沒落的力量或氣勢

靈輿

亦作“ 靈轝 ”。1.神靈乘坐的車駕。《漢書·禮樂志》:“﹝《郊祀歌》﹞廣宣延,鹹畢觴,靈輿位,偃蹇驤。” 顏師古 註:“神既畢饗,則嚴駕靈輿,引其侍從之位,偃蹇高驤也。”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二二:“ 夏後 乘靈輿, 夸父 為 鄧林 。” 南朝  梁  江淹 《悼室人》詩之十:“當追帝女跡,出入泛靈輿。”

(2).天子乘坐的革車。《文選·揚雄<羽獵賦>》:“撞鴻鐘,建九旒,六 * ,載靈輿。” 李善 註:“ 服虔 曰:靈輿,天子輿也。” 呂延濟 註:“靈輿,革車也。”

(3).即靈車。《三國志·吳志·孫和傳》:“﹝ 孫晧 ﹞追諡父 和 曰 文皇帝 ,改葬 明陵 ……以靈輿法駕,東迎神於 明陵 。” 唐  白居易 《唐楊州倉曹參軍王府君墓志銘》:“ 播 等號護靈輿,以 永貞 元年十月二十五日,遷祔於京兆府 富平縣  淳化鄉 之某原,從吉兆也。” 宋  邵伯溫 《聞見前錄》卷八:“太后與帝舉哀後苑,百官奉靈轝由 西華門 以出,用一品禮殯 洪福寺 。”

月魂

(1).指月亮;月光。 唐  皮日休 《茶中雜詠·茶甌》:“圓似月魂墮,輕如雲魄起。” 宋  王安石 《與微之同賦梅花得香字》詩之一:“好借月魂來映燭,恐隨春夢去飛揚。” 郭沫若 《女神·棠棣之花》:“姐願化月魂,幽光永照弟。”

(2).道家傳說月中的 五夫人 。《黃庭內景經·高奔》“高奔日月吾上道” 唐  梁丘子 註:“《上清紫書》有吞月精之法:月初出時,西向叩齒十通,微呪 月魂 名。月中 五夫人 字曰 月魂 。”

聲華

美好的名聲;聲譽

昔為京洛聲華客,今作江湖潦倒翁。—— 唐· 白居易《晏坐閒吟》

重繁

猶繁重。 唐  元稹 《唐故福建等州都團練觀察處置使贈左散騎常侍裴公墓志銘》:“觀察 福建 時,遠俗佻剽,食稅重繁,急則散去,綏則偷苟,持之五載不失所。”

詩詞推薦

挽大嵩潘子明原文_挽大嵩潘子明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