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虹橋

作者:鈕麟 朝代:元代

垂虹橋原文

老龍天半倚高寒,氣壓三吳控百蠻。

江海水深吞合璧,東南地坼鎖連環。

玉欄憑日天應近,石洞藏雲夜不關。

老我一雙題柱手,釣鰲猶在五湖間。

詩詞問答

問:垂虹橋的作者是誰?答:鈕麟
問:垂虹橋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垂虹橋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刪韻 出處:御選元詩卷五十三

參考注釋

老龍

(1).指 老子 。語本《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 老子 ,其猶龍邪!” 元 耶律楚材 《河中春遊有感》詩之五:“自知勳業輸 雛鳳 ,且學心神似 老龍 。”

(2).龍圖閣學士的別稱。 宋 方勺 《泊宅編》卷上:“舊制,直龍圖閣謂之‘假龍’,龍圖閣待制謂之‘小龍’,龍圖閣直學士謂之‘大龍’,龍圖閣學士謂之‘老龍’。” 清 方以智 《通雅·稱謂》:“老龍、大龍、小龍,皆龍圖學士之稱也。”

天半

高空,如在半天之上

俱秀出天半。——《徐霞客遊記·游黃山記》

高寒

(1) 地勢高而寒冷

高寒山區

(2) ;比喻人的品格清高絕俗

省齋先生太高寒,肯將好語博好官?—— 宋· 楊萬里《長句寄周舍人子充》

氣壓

即“大氣壓力”,在任何表面上,完全由大氣的重量所產生的壓力

三吳

(1).地名。 晉 指 吳興 、 吳郡 、 會稽 。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漸水》:“ 永建 中, 陽羨 周嘉 上書,以縣( 會稽 )遠,赴會至難,求得分置,遂以 浙江 西為 吳 ,以東為 會稽 。 漢高帝 十二年,一 吳 也,後分為三,世號‘ 三吳 ’。 吳興 、 吳郡 , 會稽 其一焉。” 唐 張彥遠 《歷代名畫記·論畫體工用榻寫》:“ 江 南地潤無塵,人多精藝, 三吳 之跡,八絶之名, 逸少 右軍, 長康 散騎,書畫之能,其來尚矣。”

(2).地名。 唐 指 吳興 、 吳郡 、 丹陽 。《通典·州郡十二》:“ 蘇州 , 春秋 吳國 之都也……與 吳興 、 丹陽 為 三吳 。 齊 因之。 陳 置 吳州 。 隋 平 陳 ,改曰 蘇州 。 煬帝 初,復曰 吳州 ,尋為 吳郡 。大 唐 為 蘇州 ,或為 吳郡 。” 唐 趙元一 《奉天錄》卷三:“今天下安危,在於 淮 楚 。師振則 三吳 安, 三吳 安則國家不失外府。” 唐 杜牧 《題桐葉》詩:“ 三吳 煙水平生念,寧向閒人道所之。”

(3).地名。 宋 指 蘇州 、 常州 、 湖州 。 宋 司馬光 《送楊太祝忱知長洲縣》詩:“ 三吳 佳縣首,民物舊熙熙。”

(4).泛指 長江 下游一帶。 唐 李白 《猛虎行》:“ 三吳 邦伯皆顧盼,四海雄俠兩追隨。” 金 劉致君 《鷓鴣天》詞:“修月客,弄雲娘, 三吳 清興入淋浪。”

百蠻

古代南方少數民族的總稱。後也泛稱其他少數民族。《詩·大雅·韓奕》:“以先祖受命,因時百 蠻 。” 毛 傳:“因時百 蠻 ,長是 蠻 服之百國也。”《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許皇后》:“方外內鄉,百 蠻 賓服,殊俗慕義,八州懷德。”《舊唐書·辛替否傳》:“千里萬里,貢賦於郊;九夷百 蠻 ,歸款於闕。” 元 湯式 《賞花時·送人回鎮淮安》曲:“鐵瓮金墉壯九關,銅柱樓船控百 蠻 , 江 漢 靜波瀾。” 清 陳玉樹 《乙未夏擬李義山重有感》詩:“ 越 甲鳴君情共憤,百 蠻 終獻吉光裘。”

江海

(1).江和海。《荀子·勸學》:“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三國 魏 曹植 《求通親親表》:“江海稱其大者,以無所不容。” 唐 岑參 《送張秘書充劉相公通汴河判官便赴江外覲省》詩:“萬里江海通,九州天地寬。” 蘇曼殊 《本事詩》之三:“ 丹頓 拜倫 是我師,才如江海命如絲。”

(2).舊時指隱士的居處。《莊子·刻意》:“就藪澤,處閒曠,釣魚閒處,無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後漢書·逸民傳序》:“然觀其甘心畎畝之中,憔悴江海之上,豈必親魚鳥樂林草哉。” 宋 蘇軾 《臨江仙》詞:“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3).引申為退隱。 南朝 齊 謝朓 《和王中丞聞琴》:“無為澹容與,蹉跎江海心。” 唐 楊炯 《原州百泉縣令李君神道碑》:“於時 魏特進 、 房僕射 、 杜相州 等,並以江海相期,煙霞相許。” 宋 蘇軾 《書諸公送周梓州詩後》:“予既有江海之意,而 正孺 亦慨然有歸歟之嘆。”

(4).泛指四方各地。《後漢書·蔡邕傳》:“ 邕 慮卒不免,乃亡命江海,遠跡 吳會 。” 唐 杜甫 《草堂》詩:“弧矢暗江海,難為游五湖。”《資治通鑑·梁武帝太清二年》:“江海未蘇,干戈暫止。”

合璧

古稱日月同升為日月合璧。是祥瑞的徵兆。後世稱會合雙方的長處,吸取兩者的精華

中西合璧

東南

介於東和南之間的方向

方是時,博雞者以義聞東南。——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

地坼

(1).地裂。語出《禮記·月令》:“仲冬之月……冰益壯,地始坼,鶡旦不鳴,虎始交。”《淮南子·詮言訓》:“大寒地坼水凝,火弗為衰其暑;大熱爍石流金,火弗為益其烈。” 唐 杜甫 《曉望》詩:“高峰寒上日,疊嶺宿霾雲。地坼江帆隱,天晴木葉聞。”

(2).指土地的裂縫。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禨祥·地震》:“﹝ 暘谷軒 ﹞述其乙卯遭 關中 地震云:‘從地坼中出廬舍不必言,即山川移易,見之紀載者,已不勝書。’”

鎖連

亦作“鎻連”。鎖鏈。可作防禦的戰具。《六韜·軍用》:“天羅虎落鎻連一部,廣一丈五尺,高八尺。”

玉欄

玉石制的欄桿。亦用為欄桿的美稱。 南朝 梁 費昶 《行路難》詩之一:“唯聞啞啞城上烏,玉欄金井牽轆轤。” 前蜀 韋莊 《過舊宅》詩:“朱欄翠樓為卜肆,玉欄僊杏作春樵。” 宋 梅堯臣 《再觀牡丹》詩:“聞説偷觀近玉欄,腸如車轂轉千盤。”

天應

上天的感應、顯應。《國語·越語下》:“人事至矣,天應未也,王姑待之。”《史記·三王世家》:“故珍獸至,嘉穀興,天應甚彰。”《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一:“切勿稱兵!若必欲舉事,須待天應。”

石洞

岩洞。 北周 庾信 《明月山銘》:“風生石洞,雲出山根。” 唐 曹唐 《小遊仙詩》之八三:“石洞沙溪二十年,向明杭日夜朝天。” 元 劉詵 《征夫嘆》:“賊來多如雲,石洞穿千嶅。”《廣西風物誌·榕蔭古渡》:“對岸一山,卓然獨秀,山上有一天然貫穿的石洞,名叫 穿岩 。”

不關

不牽涉;不涉及。《韓非子·內儲說上》:“無棄灰所易也,斷手所惡也,行所易不關所惡,古人以為易,故行之。” 晉 陸雲 《謝平原內史表》:“片言隻字,不關其間;事蹤筆跡,皆可推校。” 唐 司空圖 《偶書》詩之一:“鶯也解啼花也發,不關心事最堪憎。” 茅盾 《子夜》十三:“明兒 三先生 生氣,可不關我的事。”

老我

老人的自稱。 宋 劉克莊 《賀新郎·送黃成父還朝》詞:“老我伴身惟有影,倚徧風軒月榭。” 宋 辛棄疾 《水調歌頭·和信守鄭舜舉蔗庵韻》詞:“羊腸九折歧路,老我慣經從。” 金 李純甫 《送李經》詩:“髯 張 元是人中雄,喜如俊鶻盤秋空。怒如怪獸拔枯松,老我不敢嬰其鋒。”

一雙

(1).用於成對的兩人或兩物。《禮記·少儀》:“其禽加於一雙,則執一雙以將命。”《史記·項羽本紀》:“我持白璧一雙,欲獻 項王 ,玉斗一雙,欲與 亞父 。” 唐 李賀 《唐兒歌》:“骨重神寒天廟器,一雙瞳人剪秋水。” 元 張國賓 《薛仁貴》楔子:“一雙父母在堂,我不肯做莊農的生活。” 老舍 《正紅旗下》一:“那是一雙何等毫無道理的眼睛啊!見到人……她的眼總是瞪著。”

(2). 唐 時 南詔 耕地,五畝為一雙。見《新唐書·南詔傳上》。 明 陶宗儀 《輟耕錄·稱地為雙》引《雲南雜誌》:“其佃作三人,使二牛前牽,中壓而後驅之。犁一日,為一雙,約有中原四畝地。”

(3).佛教稱兩年半為一雙。《法苑珠林》卷三:“三月為一時,兩時為行;一行即半年六月也,兩行為一年,兩年半為一雙。”

題柱

(1).見“ 題橋柱 ”。

(2).相傳 東漢 靈帝 時, 長陵 田鳳 為尚書郎,儀貌端正。入奏事,“ 靈帝 目送之,因題殿柱曰:‘堂堂乎張, 京兆 田郎 。’”見 漢 趙岐 《三輔決錄》卷二。後遂以“題柱”為稱美郎官得到皇帝賞識之典。 北周 庾信 《周大將軍聞嘉公柳遐墓誌》:“ 魏侯 之見 劉廙 ,不覺斂容; 漢 主之觀 田鳳 ,遂令題柱。” 唐 楊炯 《唐同州長史宇文公神道碑》:“清晨伏奏,幾承題柱之恩;閒夜潔齋,惟有張燈之宿。” 唐 錢起 《和王員外雪晴早朝》:“題柱盛名兼絶唱,風流誰繼 漢 田郎 。” 明 何景明 《送高子登赴試》詩:“題柱名千里,登臺策萬言。”

(3).謂題寫楹聯。 清 金埴 《不下帶編》卷二:“ 埴 先太常一生儉約,始終不渝。於庭前題柱以示後人云:‘儉於己,可以不求於人;儉於官,可以不取於民。’”

釣鰲

《列子·湯問》:“﹝ 勃海 之東有五山,﹞而五山之根,無所連著,常隨潮波上下往還,不得蹔峙焉。仙聖毒之,訴之於帝。帝恐流於西極,失羣聖之居,乃命 禺彊 使巨鼇十五舉首而戴之,迭為三番,六萬歲一交焉,五山始峙。而 龍伯之國 有大人,舉足不盈數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釣而連六鼇,合負而趣歸其國,灼其骨以數焉。於是 岱輿 、 員嶠 二山流於北極,沉於大海。”後因以“釣鼇”喻抱負遠大或舉止豪邁。 唐 李白 《悲清秋賦》:“臨窮溟以有羨,思釣鼇於滄洲。” 南唐 陳陶 《渡浙江》詩:“靜寇思投筆,傷時欲釣鼇。” 宋 陳岩肖 《庚溪詩話》卷下:“ 宋景文 有詩曰:‘捫虱須逢英俊士,釣鰲豈在牛蹄灣。’以小物與大為對,而語壯氣勁可嘉也。” 張素 《秋風曲》:“釣鰲者誰子,中流聞前嘆。”

五湖

(1).古代 吳 越 地區湖泊。其說不一:(1) 吳縣 南部的湖澤。《周禮·夏官·職方氏》:“東南曰 揚州 ……其澤藪曰 具區 ,其川三江,其浸五湖。” 鄭玄 註:“ 具區 、五湖在 吳 南。浸,可以為陂灌溉者。” 具區 ,即 太湖 。(2)即 太湖 。《國語·越語下》:“果興師而伐 吳 ,戰於 五湖 。” 韋昭 註:“ 五湖 ,今 太湖 。”《文選·郭璞〈江賦〉》:“注 五湖 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 李善 注引 張勃 《吳錄》:“ 五湖 者, 太湖 之別名也。”(3) 太湖 及附近四湖。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夫差內傳》:“入五湖之中。” 徐天祐 注引 韋昭 曰:“ 胥湖 、 蠡湖 、 洮湖 、 滆湖 ,就 太湖 而五。”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沔水二》:“南江東注於 具區 ,謂之五湖口。五湖謂 長盪湖 、 太湖 、 射湖 、 貴湖 、 滆湖 也。”(4) 太湖 附近的五個湖。《史記·夏本紀》“ 震澤 致定” 唐 張守節 正義:“五湖者, 菱湖 、 游湖 、 莫湖 、 貢湖 、 胥湖 ,皆 太湖 東岸五灣為五湖,蓋古時應別,今並相連。”

(2). 江 南五大湖的總稱。《史記·三王世家》:“ 大江 之南,五湖之間,其人輕心。” 司馬貞 索隱:“五湖者, 具區 、 洮滆 、 彭蠡 、 青草 、 洞庭 是也。” 明 楊慎 《丹鉛總錄·地理》:“ 王勃 文‘襟三江而帶五湖’,則總言南方之湖。 洞庭 一也, 青草 二也, 鄱陽 三也, 彭蠡 四也, 太湖 五也。” 洮滆 ,今 江蘇 長盪湖 、 西滆湖 。 彭蠡 ,今 鄱陽湖 。 青草 ,今 洞庭湖 東南部。

(3).指 洞庭湖 。 唐 杜甫 《歸雁》詩:“年年霜露隔,不過 五湖 秋。” 朱鶴齡 註:“雁至 衡陽 則回。此五湖當指 洞庭湖 言。”

(4).近代稱 華中 、 華東 五大著名湖泊。即 洞庭湖 、 鄱陽湖 、 巢湖 、 洪澤湖 和 太湖 。

(5). 春秋 末 越國 大夫 范蠡 ,輔佐 越王 勾踐 ,滅亡 吳國 ,功成身退,乘輕舟以隱於五湖。見《國語·越語下》。後因以“五湖”指隱遁之所。 晉 葛洪 《抱朴子·正郭》:“法當仰隮 商 洛 ,俯泛五湖,追 巢父 於峻岭,尋漁父於滄浪。” 唐 李白 《書情贈蔡舍人雄》詩:“我縱五湖棹,煙濤恣崩奔。” 清 李漁 《巧團圓·聞詔》:“從今後呵,纔知道隱 三湘 泛五湖,這仙緣沒福難圖。”

標籤:垂虹橋

詩詞推薦

垂虹橋原文_垂虹橋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