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嘆

作者:葉太叔 朝代:明代

憤嘆原文

白日忽西沉,明霞亦漸沒。

浮雲彌四野,陰風轉蕭瑟。

魑魅出幽叢,執我夜行客。

感物憤嘆生,晝逢多髣髴。

惜哉命運屯,無以脫斯厄。

人鬼同所歸,人禍殊慘烈。

我今在塵網,恨恨何時歇。

詩詞問答

問:憤嘆的作者是誰?答:葉太叔
問:憤嘆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注釋

1. 出處:甬上耆舊詩卷二十一

參考注釋

白日

(1) 白天

(2) 太陽

白日依山盡。——唐· 王之渙《登鸛雀樓》

(3) 泛指時光

浪費白日

西沉

從天空向地平線降落

太陽已西沉,黑夜即將降臨

明霞

燦爛的雲霞。 唐 盧照鄰 《駙馬都尉喬君集序》:“明霞曉挹,終登不死之庭;甘露秋團,儻踐無生之岸。” 明 謝榛 《四溟詩話》卷一:“誦之行雲流水,聽之金聲玉振,觀之明霞散綺,講之獨繭抽絲。此詩家四關。” 劉白羽 《一個溫暖的雪夜》:“她的兩隻眼睛可火亮火亮,就像早晨草原上燃起的一片明霞。”

浮雲

(1)

(2) 飄浮在天空中的雲彩

浮云為我陰,悲風為我旋。——元· 關漢卿《竇娥冤》

(3) 比喻飄忽不定,未有定處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唐· 李白《送友人》

四野

四周廣闊的原野;也指四面八方

名聞四野

雪後,四野白茫茫的一片

陰風

(1) 從陰暗處來的一股不正或 * 的風

扇陰風、點鬼火

(2) 寒冷的風

蕭瑟

(1) 草木被秋風吹襲的聲音

秋風蕭瑟。——《樂府詩集·曹操·步出夏門行》

(2) 寂寞淒涼

魑魅

(1).古謂能害人的山澤之神怪。亦泛指鬼怪。《漢書·王莽傳中》:“敢有非井田聖制,無法惑眾者,投諸四裔,以御魑魅。” 顏師古 註:“魑,山神也。魅,老物精也。”《文選·張衡<東京賦>》:“捎魑魅,斮獝狂。” 薛綜 註:“魑魅,山澤之神。” 唐 盧綸 《割飛二刀子歌》:“刀乎刀乎何燁燁,魑魅須藏怪須懾。” 清 唐孫華 《時世公子行》:“生獰面目驕橫色,如睹魑魅逢山臊。”

(2).常喻指壞人或 * 勢力。 明 徐復祚 《投梭記·獲醜》:“暗想朝廷上白日昏,妖氛魑魅公然奮。” 廬隱 《或人的悲哀》:“他們不用鏡子,照他們魑魅的怪狀。”

(3).指荒涼、邊遠的地區。語本《左傳·文公十八年》:“投諸四裔,以御螭魅。” 宋 蘇軾 《到常州謝表》之一:“已分沒身,寄殘骸於魑魅;敢期擇地,收暮景於桑榆。”參見“ 螭魅 ”。

出幽

猶言出谷。 孫中山 《祭革命死義諸烈士文》:“去秕與螙,不盡不休,噓枯植弱,俾之出幽。”參見“ 出谷 ”。

夜行

(1) 夜間行走

路上只有很少的幾個夜行人

(2) 夜間航行或行駛

感物

(1).謂有感於怪異之事。《文選·班彪<王命論>》:“是以 王 武 感物而折契, 呂公 覩形而進女。” 李善 註:“《漢書》曰: 高祖 常從 王媼 、 武負 貰酒,時飲醉臥, 武負 、 王媼 見其上常有怪。”

(2).見物興感。 唐 韓愈 《薦士》詩:“念將決焉去,感物增戀嫪。”《詩刊》1977年第11期:“即所謂‘登山則情滿于山’,感物詠志耳。”

(3).感動或感化他物。 漢 班固 《幽通賦》:“精通靈而感物兮,神動氣而入微。”《後漢書·邳彤傳》:“一夫荷戟大呼,則千里之將無不捐城遁逃,虜伏請降。自上古以來,亦未有感物動民其如此者也。” 明 劉基 《書紹興府達魯花赤九十子陽德政詩後》:“政之感人,猶氣之感物也。”

憤嘆

憤慨嘆息。 漢 荀悅 《漢紀·哀帝紀下》:“是乃 仲尼 所以憤嘆‘予欲無言’也。” 三國 魏 嵇康 《幽憤詩》:“嗈嗈鳴雁,奮翼北游,順時而動,得意忘憂,嗟我憤嘆,曾莫能儔。” 宋 蘇軾 《<王定國詩集>敘》:“幽憂憤嘆之作,蓋亦有之矣。” 清 唐孫華 《聞毀明逆閹魏忠賢墓》詩:“過者皆憤嘆,恨不縱斧斨。” 魯迅 《書信集·致鄭振鐸》:“昔讀 宋 明 末野史,嘗時時擲書憤嘆,而不料竟親身遇之也,嗚呼!”

髣髴

(1).隱約,依稀。《楚辭·遠遊》:“時髣髴以遙見兮,精皎皎以往來。” 洪興祖 補註:“《説文》云:髣髴,見不諟也。” 晉 陶潛 《桃花源記》:“山有小口,髣髴若有光。” 唐 李紳 《華山慶雲見》詩:“依稀來鶴態,髣髴列仙羣。” 宋 梅堯臣 《和王舍人<憶省中小桃>》:“髣髴物華先上苑,依稀歌吹下 昭陽 。” 清 唐孫華 《石鼓歌》:“蘚斑齧蝕字揞揜,髣髴尚可形模求。”

(2).約略的形跡。《漢書·敘傳上》:“昔有學步於 邯鄲 者,曾未得其髣髴,又復失其故步。” 晉 潘岳 《悼亡詩》:“帷屏無髣髴,翰墨有餘跡。” 宋 蘇軾 《凌虛台記》:“然而數世之後,欲求其髣髴,而破瓦頽垣無復存者。”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一篇:“翻今之《易》與《書》,間能得其髣髴。”

(3).類似,好像。《文選·張衡<西京賦>》:“曾髣髴其若夢,未一隅之能睹。” 李善 註:“《説文》曰:彷彿,相似,見不諦也。”《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於是以 亮 為右將軍” 裴松之 注引 晉 習鑿齒 《漢晉春秋》:“ 曹操 智計殊絶於人,其用兵也,髣髴 孫 吳 。” 宋 蘇軾 《游羅浮山一首示兒子過》詩:“近者戱作《凌雲賦》,筆勢髣髴《離騷經》。” 聞一多 《詩與批評·藝術底忠臣》:“無數的人臣,髣髴真珠攢在藝術之王的龍袞上。”

(4).引申為比似,比並。 宋 蘇籀 《欒城先生遺言》:“ 西漢 之文,後世莫能髣髴。” 明 方孝孺 《題褚遂良書<唐文皇帝哀冊>墨跡》:“觀 褚公 所書哀冊,豈後人所可髣髴哉!”

(5).仿照,模仿。 明 焦竑 《焦氏筆乘·龜山不輕解易》:“嘗謂説《易》須髣髴聖人之意,然後可以下筆。” 清 王士禛 《居易錄談》卷上:“致畫師數輩,為言姿態折曲,髣髴追寫,卒不肖。”

(6).大約,幾乎。《敦煌變文集·燕子賦》:“脊上縫箇服子,髣髴亦高五尺。” 唐 白居易 《達哉樂天行》:“先賣南坊十畝園,次賣 東都 五頃田;然後兼賣所居宅,髣髴獲緡二三千。” 宋 歐陽修 《晉祠》詩:“廢興髣髴無舊老,氣象寂寞餘山川。”

命運

事情的預先注定的進程,指生死、貧富和一切遭遇

避開命運

無以

即“無已”,不停止,不得已

無已人,則王乎。——《孟子·梁惠王上》

人鬼

(1).舊指死者的靈魂。 唐 韓愈 《原道》:“郊焉而天神假,廟焉而人鬼饗。”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樂律一》:“宗廟之樂……宮、角、徵、羽相次者,人樂之敘也,故以之求人鬼。” 清 惲敬 《文昌宮碑陰錄》:“其合乎天神、地祇、人鬼之典法者,秩宗之所掌,縫掖諸生之所誦習,百世不廢者也。”

(2).人和鬼。 唐 韓愈 《謝自然詩》:“幽明紛雜亂,人鬼更相殘。”

所歸

(1).歸依;歸宿。《老子》:“儽儽兮若無所歸。” 晉 潘岳 《金谷集作詩》:“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歸。”

(2).歸向;歸屬。 漢 楊惲 《報孫會宗書》:“下流之人,眾毀所歸。” 漢 班彪 《王命論》:“事成,少受其利;不成,禍有所歸。”

(3).稱讚。 晉 羊祜 《讓開府表》:“功未為眾所歸,而荷厚祿,則使勞臣不勸。”

人禍

人造成的禍害,與天災相對

天災人禍

慘烈

(1).氣候寒冷或景象淒涼。 漢 張衡 《西京賦》:“於是孟冬作陰,寒風肅殺,雨雪飄飄,冰霜慘烈。” 唐 高適 《效古贈崔二》詩:“風飈生慘烈,雨雪暗天地。” 明 周履靖 《錦箋記·分箋》:“把朱簾試揭,星河慘烈,江關夜冷人聲絶。”

(2).苛重;殘酷。 晉 葛洪 《抱朴子·君道》:“瞻藻麗之采粲,則慮賦斂之慘烈。”《明史·馬錄傳》:“衣冠之禍,可謂慘烈。” 李大釗 《物質變動與道德變動》:“在這種慘烈的競爭場裡,社會現象迷亂複雜的程度有加無已。”

(3).十分悲痛或悽慘。 宋 蘇軾 《屈原廟賦》:“忽終章之慘烈兮,逝將去此而沉吟。” 華山 《山中海路》:“山那邊響起了一聲步槍。狗熊帶著慘烈的嗥叫,往回一縮,忽然滾下山來。”

塵網

人世。把人世看作束縛人的羅網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晉· 陶淵明《歸園田居》

恨恨

抱恨不已,無比悲怨

恨恨那可論。(心裡的憤恨哪裡說得盡呢?恨恨,憤恨到極點。)——《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何時

(1).什麼時候。表示疑問。《楚辭·九辯》:“皇天滛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時而得乾?” 唐 韓愈 《贈別元十八協律》詩之六:“寄書 龍城 守,君驥何時秣?”《宋史·岳飛傳》:“或問:‘天下何時太平?’”

(2).什麼時候。表示時間難以確定。 劉大白 《石下的松實》詩:“一棵松樹,落下許多松實;不知何時,被壓著一塊大石。”

詩詞推薦

憤嘆原文_憤嘆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