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湖山看不厭,秋盡最宜人。
楓葉經霜醉,蘋花過雨新。
縈迴盤馬客,瀟灑好鵝賓。
攜手論文處,行藏已出塵。
詩詞問答
問:《邀鄧太素歐於奇周孟修盧時行陳彝甫但和叔汪于海張明用彭次嘉王顯之魏伯饒辟疆同集賢士湖上》的作者是誰?答:朱多炡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問:朱多炡的名句有哪些?答:朱多炡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真韻
參考注釋
湖山
(1).湖水與山巒。 唐 元稹 《酬鄭從事四年九月宴望海亭》詩:“湖山四面爭氣色,曠望不與人間同。” 唐 杜牧 《江樓晚望》詩:“湖山翠欲結蒙籠,汗漫誰游夕照中。” 宋 曾鞏 《歸老橋記》:“雖欲遺章綬之榮,從湖山之樂,余知未能遂其好也。” 元 趙孟頫 《錢塘懷古》詩:“湖山靡靡今猶在,江水悠悠只自流。” 林之夏 《生日同泛西湖》詩之一:“ 林逋 、 蘇軾 俱名世,指點湖山感慨深。”
(2).特指用太湖石堆迭成的假山。 明 湯顯祖 《牡丹亭·寫真》:“倚湖山夢繞,對垂楊風裊。”
不厭
(1).不嫌;不加以排斥。《論語·鄉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韓非子·難一》:“戰陣之間,不厭詐偽。”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凡此皆有倫有脊之言,雖巧而不厭其巧。”
(2).不合。《文選·班彪<王命論>》:“取捨不厭斯位,符瑞不同斯度,而苟昧權利,越次妄據,外不量力,內不知命,則必喪保家之主。” 李善 注引 韋昭 曰:“厭,合也。”
(3).不滿足;不飽。厭,通“ 饜 ”。《楚辭·離騷》:“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史記·伯夷列傳》:“然 回 也屢空,糟穅不厭,而卒蚤夭。”《漢書·王莽傳中》:“富者犬馬餘菽粟,驕而為邪;貧者不厭糟糠,窮而為姦。” 明 方孝孺 《贈金溪吳仲實序》:“必學於詩、書、禮、樂、六藝之文至於終身而不厭。”
(4).不服。《漢書·景帝紀》:“諸疑獄,若雖文致於法而於人心不厭者,輒讞之。” 顏師古 註:“厭,服也。”
不魘,不做惡夢。厭,通“ 魘 ”。
宜人
氣候或溫度令人舒適的;溫和或溫暖的
溫和宜人的夏夜
楓葉
楓樹葉。亦泛指秋令變紅的其他植物的葉子。詩文中常用以形容秋色。 南朝 宋 謝靈運 《晚出西射堂》詩:“曉霜楓葉丹,夕曛嵐氣陰。” 唐 白居易 《琵琶行》:“ 潯陽 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明 徐霖 《繡襦記·共宿郵亭》:“山遠天高煙水寒,兩岸樓臺楓葉丹。” 楊朔 《香山紅葉》:“我望著紅葉,問:‘這是什麼樹?怎么不大像楓葉?’”
經霜
(1).經過秋霜。 唐 杜甫 《懷錦水居止》詩之二:“層軒皆面水,老樹飽經霜。” 明 倪長圩 《秋日過張子讀易居喜遇顧徐二子》詩:“江上蒹葭方浥露,洲前鴻雁正經霜。” 魯迅 《朝花夕拾·父親的病》:“我對於經霜三年的甘蔗之流也逐漸失了信仰,採辦藥引似乎再沒有先前一般踴躍了。”
(2).比喻歷經考驗或磨鍊。 唐 白居易 《和<思歸樂>》:“在火辨玉性,經霜識松貞。”
回盤
舊時婚俗。男家用托盤送衣服首飾等物給女家作為聘禮,稱“行盤”。女家回禮,把禮物放在托盤、抬盒裡,叫“回盤”。《初刻拍案驚奇》卷十:“那 金朝奉 是個大富之家,與媽媽 程氏 見他禮不豐厚,雖然不甚喜歡,為因點綉女結的親,只得收了,回盤甚是整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二回:“回盤東西,一點也沒預備。”
紆曲盤繞。 明 蔣一葵 《長安客話·大真覺寺》:“ 武陵 陳思育 嘗晚登此,紀以詩:‘……襟裾縹緲煙霞外,象緯迴盤磴道餘。’”
馬客
騎馬之客。 唐 韓翃 《送道士侄歸池陽》詩:“ 幽州 尋馬客, 灞岸 送驢車。” 唐 李賀 《銅駝悲》詩:“橋南多馬客,北山饒古人。” 王琦 匯解:“馬客,騎馬尋春之客也。” 清 孫枝蔚 《馬食禾代田家》詩:“願約馬客至舍下,今朝為吏辦酒漿;馬客來,租吏去,早知馬客能逐吏,馬食禾盡不須慮。”
瀟灑
(1) 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神情瀟灑)
畫法瀟灑
(2) 不拘謹的或無拘束的;不矯揉造作的
衣著瀟灑文雅
攜手
手拉手
攜手並肩
論文
討論或研究某種問題的文章
學術論文
行藏
指出處或行止。常用以說明人物行止、蹤跡和底細等
數問其行藏。——《元史·楊奐傳》
出塵
(1).超出世俗。 南朝 齊 孔稚珪 《北山移文》:“夫以耿介拔俗之標,蕭灑出塵之想,度白雪以方絜,乾青雲而直上,吾方知之矣。” 前蜀 韋莊 《題安定張使君》:“器度風標合出塵,桂宮何負一枝新。”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四:“尋聲審聽,泠然出塵幽韻。” 魯迅 《書信集·致陶亢德》:“大札與《人間世》兩本,頃同時拜領,諷誦一過,誠令人有蕭然出塵之想。”
(2).佛教語。脫離煩惱的塵垢。《四十二章經》:“佛言人繫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情愛於色,豈憚驅馳?雖有虎口之患,心存 * ,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
(3).指出嫁。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不如削髮出塵,可無此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