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翟御史僉山北憲

作者:吳當 朝代:元代

送翟御史僉山北憲原文

北京開臬府,持節肅群工。

寵甚郎官幕,威仍御史驄。

承恩方踖踖,辭闕去匆匆。

紫氣榆關外,朱轓瀚海東。

霜寒翻鷙鳥,雲影送冥鴻。

觀省窮遼水,從容問國風。

宸衷推惻隱,廟議動昭融。

已覺皇威布,常令主澤通。

邊烽無野戰,物色屢年豐。

善政應除弊,貞心獨秉忠。

祀朝依碣石,賓日候王宮。

處處謳歌起,家家樂事同。

勛名宜立致,簪紱會登崇。

更草匡時疏,慇勤達帝聰。

詩詞問答

問:送翟御史僉山北憲的作者是誰?答:吳當
問:送翟御史僉山北憲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送翟御史僉山北憲是什麼體裁?答:五排

注釋

1. 五言排律 押東韻

參考注釋

北京

(1).指 建康 。即今 南京市 。 南朝 宋 都 建康 ,位在當時疆土之北,因謂之北京。《文選·謝瞻<王撫軍庾西陽集別時為豫章太守庾被徵還東>詩》:“祗召旋北京,守官反南服。” 李善 註:“言 庾 被召而旋帝京,己守官而蒞南服也。”

(2).指 京口 。在今 江蘇 鎮江市 。 京口 是 南朝 宋 的發祥地, 文帝 又生於其地,因稱之為北京。《宋書·文帝紀》:“朕違北京,二十餘載,雖雲密邇,瞻途莫從。”

(3).指 平城 。在今 山西 大同市 東北。 北魏 於 太和 十九年自 平城 南遷都 洛陽 ,因稱舊都 平城 為北京。《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北魏<鄭道忠墓誌>》:“奄就北京,遂同南面。”《魏書·袁翻傳》:“又北京制置,未皆允帖,繕俢草創,以意良多。事移化變,存者無幾,理苟宜革,何必仍舊。”

(4).指 太原府 。在今 山西 太原市 西南 晉源鎮 。 唐 和 五代 的 唐 、 晉 、 漢 都發祥於此,因謂之 北京 。 唐 錢起 《送鮑中丞赴太原軍營》詩:“將略過 南仲 ,天心寄 北京 。”《舊五代史·漢書·高祖紀下》:“﹝ 天福 十二年夏﹞甲午,以判 太原府 事 劉崇 為 北京 留守。”

(5).指 大名府 。今 河北 大名縣 。因 宋真宗 曾經駐蹕於此。《宋史·仁宗紀三》:“﹝ 慶曆 二年五月﹞戊午,建 大名府 為 北京 。”

(6). 金 天眷 元年改 遼 上京 臨潢府 為 北京 。故址在今 內蒙古 巴林左旗 波羅城 。見《金史·熙宗紀》。

(7). 金 貞元 元年遷新都於 中都 大興府 (今 北京市 ),以舊都 中京 大定府 在新都之北,改稱 北京 。故址即今 內蒙古 寧城縣 西北 大明城 。見《金史·海陵紀》。

(8). 明 初指 開封府 。即今 河南 開封市 。《明史·太祖紀一》:“﹝ 洪武 元年﹞八月己巳,以 應天 為 南京 , 開封 為 北京 。”

(9). 明 永樂元年 , 成祖 將他做 燕王 時的封地 北平府 改為 順天府 ,建 北京 ,即今 北京市 。 永樂 十九年,自 應天 (今 江蘇 南京市 )遷都 順天 ,改 北京 為 京師 。 洪熙 元年,擬還都 應天 ,復改 京師 為 北京 。 正統 六年,定 北京 為國都,又改稱 京師 。歷 清 直至辛亥革命後,相沿不改。但習慣上自 明 永樂 以後都稱 北京 。參見“ 北京市 ”。

臬府

即臬司。指肅政廉訪使。 元 范梈 《寄福建杜廉訪使君》詩:“臬府羣工表,言官百世公。”

持節

拿看旄節。節,旄節,也叫符節,以竹為竿,上綴以旄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即憑證)

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 匈奴使留 漢者。——《漢書·李廣蘇建傳》

郎官

(1).謂侍郎、郎中等職。 秦 代置郎中令,為皇帝左右親近的高級官員。屬官執掌護衛陪從、隨時建議等。 西漢 因 秦 制不變。 東漢 以尚書台為行政中樞。其分曹任事者為尚書郎,職權範圍擴大。 魏 、 晉 、 南北朝 時期,尚書郎官之制,略同於 漢 。 隋 分郎官為侍郎與郎。 唐 六部郎官,郎中之外,更置員外郎。 唐 以後郎官的設定,基本上無大變革。《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袁盎 曰﹞‘且陛下從 代 來,每朝,郎官上書疏,未嘗不止輦受其言。’”《後漢書·明帝紀》:“ 館陶公主 為子求郎,不許,而賜錢千萬。﹝帝﹞謂羣臣曰:‘郎官上應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 * 受其殃,是以難之。’”《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 裴安卿 做了郎官幾年,陞任 襄陽 刺史。”參閱《文獻通考·職官六·歷代郎官》。

(2).湖名。在 漢陽城 東南。 宋 姜夔 《清波引》詞序:“予久客 古沔 …… 郎官 、 大別 之幽處,無一日不在心目間。”參見“ 郎官湖 ”。

(3).指郎位星。 清 孫枝蔚 《式廬詩為石仲昭明府訪方爾止處士而作》:“江天昨夜寒偏甚,忽有郎官過少微。”參見“ 郎位 ”。

御史驄

《後漢書·桓典傳》:“辟司徒 袁隗 府,舉高第,拜侍御史。是時宦官秉權, 典 執政無所迴避。常乘驄馬,京師畏憚,為之語曰:‘行行且止,避驄馬御史。’”後用為御史典故。 唐 錢起 《宿畢侍御宅》詩:“明發 南昌 去,迴看御史驄。” 唐 杜甫 《陪章留後侍御宴南樓》詩:“屢食將軍第,仍騎御史驄。” 仇兆鰲 註:“曰屢曰仍,見宴非一次。將軍第,切留後。御史驄,切侍御。” 清 趙翼 《哭祝芷堂侍御》詩:“書生只合文章進,何事輕乘御史驄。”

承恩

(1).蒙受恩澤。 唐 岑參 《送張獻心充副使歸河西雜句》:“前日承恩 * 殿 ,歸來見者誰不羨。” 劉成禺 《洪憲紀事詩》之一七四:“君王碧洗頒冠玉,養子承恩四子婚。”

(2). 漢 台館名。《漢書·霍光傳》:“築神道,北臨 昭靈 ,南出 承恩 。” 顏師古 注引 服虔 云:“ 昭靈 、 承恩 、皆館名也。”

踖踖

(1).恭敬而敏捷貌。《詩·小雅·楚茨》:“執爨踖踖,為俎孔碩。” 孔穎達 疏:“其當執爨灶之人,皆踖踖然敬慎於事而有容儀矣。”

(2).惶懼不安貌。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阿穉》:“右牽一生黑狐,毛光潤如漆可鑑,兩目炯炯,向翁踖踖不前,翁心動,以青蚨二千,贖而欲縱之。”

(3).慚愧貌。 漢 揚雄 《太玄·勤》:“勞踖踖,心爽蒙,柴不卻。” 范望 註:“踖踖,慙媿貌。”

辭闕

京官外放,赴任前朝見皇帝。 唐 楊巨源 《送裴中丞出使》詩:“辭闕天威和雨露,出關春色避風霜。”參見“辭見班。”

匆匆

急急忙忙的樣子

老栓匆匆走出,給他泡上茶。—— 魯迅《藥》

紫氣

紫色的霞氣,古人以為瑞樣的徵兆

紫氣舒其石。——唐· 李朝威《柳毅傳》

榆關

(1).古地名。在今 河南省 中牟縣 南。《史記·楚世家》:“﹝ 悼王 ﹞十一年, 三晉 伐 楚 ,敗我 大梁 、 榆關 。” 司馬貞 索隱:“此 榆關 當在 大梁 之西也。”

(2).即 古海關 。古稱 渝關 、 臨榆關 、 臨渝關 , 明 改為今名。其地古有 渝水 ,縣與關都以水得名。在今 河北省 秦皇島市 。 唐 于志寧 《中書令昭公崔敦禮碑》:“奉勅往 幽州 ……建節 榆關 ,糜清柳室。” 清 錢謙益 《上高陽師相書》:“恭惟老師以黃閣元老出而視師,更置將率蒐討軍,實 榆關 一墻,屹為 長城 。” 魯迅 《偽自由書·崇實》:“費話不如少說,只剝 崔顥 《黃鶴樓》詩以吊之……日薄 榆關 何處抗,煙花場上沒人驚。”

(3).泛指北方邊塞。 南朝 齊 謝朓 《雩祭歌·白帝歌》:“嘉樹離披,榆關命賓鳥;夜月如霜,金風方嫋嫋。” 北周 庾信 《周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同州刺史爾綿永神道碑》:“ 武成 二年,有詔進公都督 瓜州 諸軍事、 瓜州 刺史。是以名馳 梓嶺 ,聲振榆關。” 宋 張世南 《遊宦紀聞》卷八:“又賦《雨中花》一闋雲‘……榆關萬里,一去飄然,片雲甚處神州?’”

朱轓

車乘兩旁之紅色障泥。《漢書·景帝紀》:“令長吏二千石車朱兩轓,千石至六百石朱左轓。” 顏師古 注引 應劭 曰:“所以為之藩屏,翳塵泥也。”後常以“朱轓”指貴顯者之車乘。 唐 劉禹錫 《和南海馬大夫聞楊侍郎出守郴州因有寄上之作》:“忽驚金印駕朱轓,遂別鳴珂聽曉猿。” 清 蔣士銓 《桂林霜·立祠》:“絳節新移,朱轓相傍。”

海東

指海以東地帶。常指 日本 。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上:“佛法自西土,故海東未之有也。 天寶 末, 揚州 僧 鑒真 始往 倭國 ,大演釋教。” 宋 歐陽修 《奉使道中五言長韻》:“駿足來山北,輕禽出海東。” 章炳麟 《艾如張》詩:“釃酒思共和,共和在海東。”

霜寒

寒光閃閃貌。 元 鄭廷玉 《楚昭公》第一折:“這劍呵,冰刃霜寒,玉華光燦。”

鷙鳥

兇猛的鳥,如鷹、雕、梟等

雲影

(1).雲的影像。 南朝 梁元帝 《夜宿柏齋》詩:“燭暗行人靜,簾開雲影入。” 宋 葉夢得 《滿江紅》詞:“雲影淡,天容窄。曉風漪十頃,暖浮晴色。” 元 吳昌齡 《東坡夢》第一折:“這些時想晨鐘暮鼓,馬足車塵,細看來恰便似雲影空中盡。” 沙汀 《夏夜》:“水田明晃晃的,倒映著天光雲影。”

(2).比喻婦女的美發。 宋 黃機 《眼兒媚》詞:“鬔鬆兩鬢飛雲影,鈿合未梳妝。” 宋 陳著 《洞仙歌·次韻花蕊夫人》詞:“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雲影鬅鬙翠山遠。”

冥鴻

(1).高飛的鴻雁。 前蜀 杜光庭 《刁子宗勉太尉謁靈池朱真人洞詞》:“伏惟仙君道逸冥鴻,壽逾 遼 鶴。” 清 曹寅 《發橫林未到錫山六十里示同舍》詩:“冥鴻沙鳥極升沉,畫舫青簾共盍簪。”

(2). 漢 揚雄 《法言·問明》:“鴻飛冥冥,弋人何簒焉。” 李軌 註:“君子潛神重玄之域,世網不能制御之。”後因以“冥鴻”喻避世隱居之士。 唐 陸龜蒙 《和寄題羅浮軒轅先生所居》詩:“暫應青詞為宂鳳,卻思丹徼伴冥鴻。” 明 唐順之 《登常山山寺次壁間韻》之一:“憂時譏喪狗,逃世托冥鴻。” 明 沉宸荃 《謁梅子真祠》詩:“明哲早見幾,冥鴻避矰弋。隱跡 吳 市門,學道此山側。”

(3).比喻高才之士或有遠大理想的人。 唐 李賀 《高軒過》詩:“我今垂翅附冥鴻,他日不羞蛇作龍。”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別頭及第》:“時 楊知至 因以長句呈同年曰:‘由來梁鷰與冥鴻,不合翩翾向碧空。’” 宋 司馬光 《和宇文公南塗中見寄》詩:“斥鷃卑飛聊取適,冥鴻高舉益難親。”

觀省

(1).觀察;觀看。《後漢書·鄭玄傳》:“自非拜國君之命,問族親之憂,展敬墳墓,觀省野物,胡嘗扶杖出門乎!” 宋 王禹偁 《<皇華集>序》:“古者天子五載一廵狩,肆覲群後,觀省風俗,黜陟幽明而已。”

(2).反觀內省。《書·酒誥》:“爾克永觀省,作稽中德。” 蔡沉 集傳:“言爾能常常反觀內省。” 宋 蘇軾 《答李端叔書》:“讁居無事,默自觀省,回視三十年以來所為,多其病者。” 明 何景明 《雜器銘十首》序:“君子察名繹義,則而象之,所以益德也;著之銘章,以時觀省,所以閑邪也。”

從容

(1) 悠閒舒緩

聽小子從容的表白出來。——《初刻拍案驚奇》

從容應付

(2) 充裕;寬裕

時間從容

(3) 休息

神僧且從容一日。——《西遊記》

國風

(1).《詩經》的一部分。大抵是 周 初至 春秋 間各諸侯國的民間詩歌。包括《周南》、《召南》和《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也稱為“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作品大多體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對統治階級的罪惡有所揭露,廣闊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但也不儘是民間作品。

(2).國家的風俗。《史記·殷本紀》:“帝 武丁 即位,思復興 殷 ,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決定於冢宰,以觀國風。” 唐 宋中 《送韋參軍》詩:“國風沖融邁三五,朝廷歡樂彌寰宇。”

宸衷

(1).帝王的心意。 南朝 梁 沉約 《瑞石像銘》:“泛彼遼碣,瑞我國東,有符皇德,乃眷宸衷,就言鷲室,棲誠梵宮。”《舊唐書·楊發傳》:“禮之疑者,決在宸衷。” 明 張居正 《辛未會試程策》:“此其心皆體國,而所見各殊,惟折以宸衷,則眾論一矣。”

(2).偶沿用於稱國家最高領導。《五四愛國運動資料·學界風潮記下》:“伏願我大總統、總理宸衷之斷,即頒明令斥免 曹 章 等。”

惻隱

見人遭遇不幸而心有所不忍。即同情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

廟議

(1).關於宗廟禮制的議論。《新唐書·朱子奢傳》:“始, 武帝 時,太廟享止四室。 高祖 崩,將祔主於廟,帝詔有司詳議。 子奢 建言:‘ 漢 丞相 韋玄成 奏立五廟, 劉歆 議當七, 鄭玄 本 玄成 , 王肅 宗 歆 ,於是歷代廟議不能一。’”

(2).朝廷的謀議。 宋 岳珂 《桯史·劉蘊古》:“ 藴古 素謂廟議鹹許,其來也,意得甚。” 明 張居正 《與王鑑川計送歸那吉事》:“彼雖有言,廟議已決,無足恤也。”

昭融

(1).謂光大發揚。語出《詩·大雅·既醉》:“昭明有融,高朗令終”。 毛 傳:“融,長。朗,明也。” 高亨 註:“融,長遠。” 唐 韓愈 《河中府連理木頌》:“天子之光,庶德昭融,神斯降祥。” 明 吳承恩 《二郎搜山圖歌》:“ 軒轅 鑄鏡 禹 鑄鼎,四方民物俱昭融。” 清 顧炎武 《同族兄存愉拜黃門公墓》詩:“賢兄能發憤,陳跡遂昭融。”

(2).借指帝王的鑑察。 唐 杜甫 《投贈哥舒開府翰二十韻》:“策行遺戰伐,契合動昭融。”

皇威

(1).猶大懼。皇,通“ 惶 ”。《逸周書·嘗麥》:“予亦述朕文考之言,不易,予用皇威。” 朱右曾 校釋:“皇,大;威,畏。”

(2).指皇帝的威力。 漢 陳琳 《檄吳將校部曲文》:“謂為舟楫足以距皇威,江湖可以逃靈誅。” 晉 潘岳 《西征賦》:“教敷而彝倫敘,兵舉而皇威暢。” 唐 韓愈 《送汴州監軍俱文珍序》:“奮其武毅,張我皇威。”

常令

(1).固定的法令。《管子·七法》:“常令不審,則百匿勝;官爵不審,則姦吏勝。”《尉繚子·兵令上》:“出卒陳兵有常令,行伍疏數有常法。”

(2).固定的節令。 唐 白居易 《贈友》詩:“一年十二月,每月有常令。”

邊烽

亦作“邉烽”。1.邊疆報警的烽火。 唐 沉佺期 《塞北》詩之一:“海氣如秋雨,邊烽似夏雲。” 明 梵琦 《居庸關》詩:“渠答自今收戰馬,兜鈴無復置邊烽。”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五章:“其有邊烽傳警, 潢池 弄兵,敵國外患之來,羣盜滿山之變。”

(2).指代邊境上的戰事。 南朝 梁 徐悱 《白馬篇》:“聞有邊烽急,飛候至 長安 。”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戎昱》:“ 憲宗 時,邊烽累急,大臣議和親。” 明 馮夢龍 《女丈夫·紅拂投主》:“金戈紛逐,鐵馬爭馳,眼觀邉烽四起,指日 西京 累卵危。” 清 顧炎武 《二月十日有事於欑宮》詩:“賊馬與邊烽,相將潰 中夏 。”

(3).借指邊疆。《隋書·房陵王勇傳》:“雖北夷猖獗,嘗犯邊烽,今城鎮峻峙,所在嚴固,何待遷配,以致勞擾。”參見“ 邊疆 ”。

野戰

在野外進行的戰鬥,區別於在要塞或城市的戰鬥

物色

(1) 牲畜的毛色

(2) 按一定標準去訪求

乃令以物色訪之。——《後漢書·嚴光傳》

物色人才

為巡船所物色。——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3) 瞅見;看到

免親友物色

(4) 風物;景色

(5) 各種物品

善政

(1).妥善的法則。《左傳·宣公十二年》:“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

(2).清明的政治;良好的政令。《書·大禹謨》:“德惟善政,政在養民。”《後漢書·臧宮傳》:“今國無善政,災變不息。”《南史·垣護之傳》:“木連理,上有光如燭,鹹以善政所致。” 明 唐順之 《廷試策》:“要之,官得其人,則善政行而天下蒙其福。”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二章第二節:“ 唐順宗 即位,下令蠲免民間對官府的各種舊欠……這些,在當時都是善政。”

(3).良好的政績。《新五代史·雜傳·史圭》:“﹝ 史圭 ﹞為 寧晉 、 樂壽 縣令,有善政,縣人立碑以頌之。” 明 宋濂 《碧崖亭辭》:“﹝先生﹞學問富而德行脩,踐揚中外,其善政蓋章章雲。” 歐陽予倩 《桃花扇》第三幕第一場:“他們說,自從 馬老爺 入閣拜相,善政流傳,真是民之父母。”

(4).泛指良好的管理。《紅樓夢》第六八回:“﹝ 尤二姐 ﹞又見 周瑞 家等媳婦在傍邊稱揚 鳳姐 素日許多善政。”

貞心

堅貞不移的心地。《逸周書·諡法》:“貞心大度曰匡。” 孔晁 註:“心正而明察也。” 唐 李白 《湖邊採蓮婦》詩:“願學 秋胡 婦,貞心比古松。” 郁達夫 《為靄民先生題經公致淵畫松》詩之二:“一枝剪取長松乾,勁質貞心實啟予。”

碣石

(1).山名。在 河北省 昌黎縣 北。 碣石山 餘脈的柱狀石亦稱 碣石 ,該石自 漢 末起已逐漸沉沒海中。《書·禹貢》:“導 岍 及 岐 …… 太行 、 恆山 ,至於 碣石 ,入于海。”《漢書·武帝紀》:“行自 泰山 ,復東巡海上,至 碣石 。” 唐 韋應物 《彈棋歌》:“豈如 昆明 與 碣石 ,一箭飛中隔遠天。” 明 王錂 《春蕪記·獻賦》:“似迢遙乘槎海畔,把 碣石 相望。” 毛 * 《浪淘沙·北戴河》詞:“往事越千年, 魏武 揮鞭,東臨 碣石 有遺篇。”

(2).指墓碑。 唐 司空圖 《偶詩》之三:“一掬 信陵 墳上土,便如碣石累千金。”

王宮

(1) 國王居住的宮殿;宮廷

(2) 古時祭日神的祭壇

處處

(1) 在各個地方

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陶淵明《桃花源記》

(2) 在各個方面

處處嚴格要求自己

(3) 在所有地方

神州處處掀起建設祖國的浪潮

謳歌

1.亦作"謳歌"。 2.歌唱。 3.歌頌。 4.頌歌。

家家

每戶

樂事

得意事;使人高興或滿意的事

享受傾聽他談話的樂事

勛名

功名。《後漢書·張奐傳》:“﹝ 張奐 ﹞及為將帥,果有勛名。” 宋 蘇舜欽 《春日感懷》詩:“望國勛名晚,傷時歲月飛。” 清 吳偉業 《東萊行》:“ 左氏 勛名照汗青,過江忠孝數中丞。” 劍農 《武昌革命始末記》:“成則共圖勛名,敗則生靈塗炭。”

簪紱

冠簪和纓帶。古代官員服飾。亦用以喻顯貴,仕宦。 唐 李頎 《裴尹東溪別業》詩:“始知物外情,簪紱同芻狗。” 宋 范仲淹 《奏上時務書》:“凡居近位,歲進子孫,簪紱盈門,冠蓋塞路。” 清 方文 《述哀》詩:“兒長粗能文,母日望簪紱。”

登崇

(1).舉用推尊。 唐 韓愈 《進學解》:“方今聖賢相逢,治具畢張,拔去兇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録,名一藝者無不庸。” 宋 劉克莊 《滿江紅》詞:“籌邊外,招徠名勝,登崇勛舊。” 清 顧炎武 《日知錄·重厚》:“有國者,登崇重厚之臣,抑退輕浮之士,此移風易俗之大要也。”

(2).進奉崇敬。《宋史·樂志九》:“登崇廟祏,勒號璠璵。”

匡時

匡正時世;挽救時局。《後漢書·荀淑傳論》:“平運則弘道以求志,陵夷則濡跡以匡時。”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勉學》:“文義習吏,匡時富國,以取卿相者有矣。” 唐 吳兢 《貞觀政要·尊敬師傅》:“多才多蓺,道著於匡時;允文允武,功成於纂祀。” 清 顧炎武 《寄李生雲霑時寓曲周僧舍課子衍生》詩:“何如 長白山 中寺,莫使匡時雅志違。” 廖仲愷 《幽禁中感賦》詩:“吾生遭不造,芒鞋肆所之;廿載茹酸辛,努力思匡時。”

慇勤

見“ 慇懃 ”。

帝聰

帝王的聽聞。 唐 章碣 《贈邊將》詩:“行收部落歸天闕,旋進封疆入帝聰。”《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賢聲愈著,直達帝聰。”

詩詞推薦

  • 初夏即事

    楊萬里宋代〕旋作東陂已水聲,才經急雨恰新晴。提壺醒眼看人醉,布穀催農不自耕。一似老夫堪笑死,萬方口業拙謀生。嘲紅
    送翟御史僉山北憲原文_送翟御史僉山北憲的賞析_古詩文
  • 十七日晨起簡諸公

    趙蕃宋代〕年多病暑苦亡聊,夏忽如秋意自消。竹屋紙窗宵摵摵,雨條風葉曉蕭蕭。凶年未易辦五斗,樂處卻思甘一瓢。幾日
  • 送裴侍御歸上都

    張謂唐代〕楚地勞行役,秦城罷鼓鼙。舟移洞庭岸,路出武陵谿。江月隨人影,山花趁馬蹄。離魂將別夢,先已到關西。
  • 古詩贈興宗

    司馬光宋代〕窮達有常分,得喪難豫言。古今浩茫茫,倚伏安可原。軒掌彼自榮,興俗同崩奔。錙銖校重輕, * 殊涼溫。君子
  • 失調名

    佚名宋代〕東南嫵媚,雌了男兒。
    送翟御史僉山北憲原文_送翟御史僉山北憲的賞析_古詩文
  • 雞菜嶺

    李洪宋代〕煙雨濛濛不濕衣,春風欺客逞寒威。籃輿無著新愁處,小酌村醪款竹扉。
  • 清江引

    馬致遠元代〕西村日長人事少,一個新蟬噪。恰待葵花開,又早蜂兒鬧,高枕上夢隨蝶去了。
    送翟御史僉山北憲原文_送翟御史僉山北憲的賞析_古詩文
  • 木哀十首·其一

    李江明代〕蟠桃秋葉落風寒,葉落風寒鼻亦酸。閬苑雲空仙夢斷,瑤池月落酒杯乾。韶華已付隨流水,好合何期隔遠巒。惱殺
  • 鏡清齋即景

    乾隆清代〕新秋方一來,細雨亦已止。池荷有餘芳,岩樹無雙美。雲意猶戀晴,波光早見底。卜度心靡寧,那識林泉旨。劬哉
  • 荊閫偶成

    李曾伯宋代〕一出嶠南道,重來國北門。詞源因老涸,心鑒以憂昏。可厭惟官事,難忘是主恩。衷懷誰共語,流得枕過痕。
  • 奉和襲美茶具十詠。茶灶(《經》雲茶灶無突)

    陸龜蒙唐代〕無突抱輕嵐,有煙映初旭。盈鍋玉泉沸,滿甑雲芽熟。奇香襲春桂,嫩色凌秋菊。煬者若吾徒,年年看不足。
  • 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

    蘇軾宋代〕山蒼蒼,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絕猿鳥去,惟有喬木攙天長。客舟何處來,棹歌中流聲抑揚。沙平風軟
    送翟御史僉山北憲原文_送翟御史僉山北憲的賞析_古詩文
  • 偈頌一百零三首·其八十五

    釋月澗宋代〕參得到,悟得徹,自謂龍門上客。薦福有棒,亦未到伊吃。行百里者半九十。
  • 杭頭晚興嚴州

    陸游宋代〕山色蒼寒野色昏,下程初閉驛亭門。不須更把澆愁酒,行盡天涯慣斷魂。
    送翟御史僉山北憲原文_送翟御史僉山北憲的賞析_古詩文
  • 玉樓春

    辛棄疾宋代〕三三兩兩誰家女?聽取鳴禽枝上語。提壺沽酒已多時,婆餅焦時須早去。醉中忘卻來時路,借問行人家住處。只尋
    送翟御史僉山北憲原文_送翟御史僉山北憲的賞析_古詩文
  • 麥色

    乾隆清代〕麥色北來日勝前,黍禾鋪野潤芊芊。含風沃露清和月,逭歉希豐齊魯田。境不災荒方講讓,戶多弦誦自興賢。蕭豐
  • 鄴下述懷

    劉紹元代〕殘壘宿歸雲,鴉鳴滿長洲。驚風日夕起,倒捲漳河流。借問客遊子,蓬飛幾時休。沙塵暗長淮,風雨迷舊丘。獻業
  • 遷居

    蘇軾宋代〕前年家水東,回首夕陽麗。去年家水西,濕面春雨細。東西兩無擇,緣盡我輒逝。今年復東徙,舊館聊一憩。已買
  • 過玉田縣

    乾隆清代〕霽景人人悅,縣城御路邊。分明名五代,假藉號藍田。秋好民情豫,蹕經國稅蠲。史家多傅會,雍伯話猶傳。
  • 贈苗將軍二首·其一

    何鞏道明代〕六琯飛灰日欲昏,五羊長揖大將軍。金戈舊著寧波烈,銅柱新標碣石勛。海畔捧泥封雉堞,陣前吹劍吐龍文。談時
送翟御史僉山北憲原文_送翟御史僉山北憲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