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和門下相公從駕幸太學原文
詔移清蹕下齋房,訪道天臨舜上庠。
正坐橫經開鳳扆,袞袍接武照鵷行。
雍宮故事收炎漢,闕里斯文盛素王。
宜有諸生知聖作,勉趨賢路起東堂。
詩詞問答
問:次韻和門下相公從駕幸太學的作者是誰?答:劉摯
問:次韻和門下相公從駕幸太學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次韻和門下相公從駕幸太學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劉摯的名句有哪些?答:劉摯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陽韻
參考注釋
清蹕
(1).舊時謂帝王出行,清除道路,禁止行人。《文選·顏延之<應詔觀北湖田收>詩》:“帝暉膺順動,清蹕巡廣廛。” 李善 注引《漢儀注》:“皇帝輦動,出則傳蹕,止人清道。”《周書·儒林傳序》:“帝於是服袞冕,乘碧輅,陳文物,備禮用,清蹕而臨太學。” 前蜀 花蕊夫人 《宮詞》之四二:“扇掩紅鸞金殿悄,一聲清蹕捲珠簾。” 明 唐順之 《朝謁長陵》詩:“清蹕傳虛谷,靈旗隱洞房。”
(2).借指帝王的車輦。 唐 沉佺期 《奉和聖制幸禮部尚書竇希玠宅》:“不知行漏晚,清蹕尚裴迴。”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一:“ 大名 河朔 之咽喉,或蹔駐清蹕,揚天威以壯軍聲。”
齋房
齋戒的居室。 唐 沉佺期 《<峽山寺賦>序》:“齋房浴堂,渺在雲漢。” 明 王寵 《送錢太常元抑祠祭顯陵》詩:“齋房產金芝,玉醴出金井。”
訪道
(1).詢問治理國家的辦法。 南朝 齊 王融 《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之一:“至於思政明臺,訪道 宣室 ,若墜之惻每勤,如傷之念恆軫。” 北周 庾信 《燕射歌辭·商調曲一》:“ 有熊 為政,訪道於 容成 。”《宋史·王岩叟傳》:“虛心以訪道,屈己以從諫。”
(2).尋訪真人、道士。《初學記》卷二三引 隋 孔德紹 《登白馬山護明寺》詩:“攝心罄前禮,訪道把中虛。”《水滸傳》第九六回:“本師 羅真人 常對小弟説:‘ 涇原 有箇 喬冽 ,他有道骨,曾來訪道,我暫且拒他。’”《<李太白全集>出版說明》:“他不僅想建功立業,還想訪道求仙。”
天臨
上天照臨下土。喻天子之治。 南朝 宋 顏延之 《應詔宴曲水作詩》:“太上正位,天臨海鏡。”
上庠
古代的大學。《禮記·王制》:“ 有虞氏 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 鄭玄 註:“上庠,右學,大學也。” 唐 韓愈 《請復國子監生徒狀》:“國家典章,崇重庠序;近日趨競,未復本源。至使公卿子孫,恥游太學,工商凡冗,或處上庠。”《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一:“此人若回來尋時,可叫他來京師上庠 貫道齋 尋問 林上舍 名 積 字 善甫 ,千萬!千萬!不可誤事。”
正坐
端坐;正身而坐。《莊子·庚桑楚》:“ 南榮趎 蹵然正坐曰:‘若 趎 之年者已長矣,將惡乎託業,以及此言邪?’”《後漢書·皇后紀上·和熹鄧皇后》:“若並時進見,則不敢正坐離立,行則僂身自卑。” 宋 曾鞏 《寶月大師塔銘》:“其夕沐浴易衣,正坐而卒。”《再生緣》第六回:“只見 鄔必凱 與 神武真人 ,端身正坐,兩旁排列得刀鎗密密,劍戟森森。”
橫經
橫陳經籍。指受業或讀書。 南朝 梁 何遜 《七召·儒學》:“橫經者比肩,擁箒者繼足。” 唐 李白 《上安州裴長史書》:“常橫經籍書,製作不倦,迄於今三十春矣。” 明 李東陽 《遣兒兆先入學以詩示之》:“要知西塾橫經地,不盡重闈屬纊情。” 康有為 《大同書》戊部第一章:“乃 漢成 三千, 貞觀 萬室,不聞女士得列橫經,何聽其落英隱秀,擯不與人相齒耶!”
鳳扆
(1).皇帝宮殿上繪有鳳凰圖飾的屏風。置於戶牖之間。亦指帝座。 南朝 陳 徐陵 《勸進梁元帝表》:“揚龍旂以饗帝,御鳳扆以承天。”《樂府詩集·燕射歌辭·群臣酒行歌》:“拜恩瞻鳳扆,傾耳聽《雲》《韶》。” 唐 王維 《奉和聖制登降聖觀應制》:“鳳扆朝碧落,龍圖耀金鏡。” 趙殿成 箋註:“ 孔安國 《尚書》傳:扆,屏風。畫為斧文,置戶牖間,謂之鳳扆者,當是畫鳳於扆上也。”
(2).借指朝廷和皇帝。 唐 錢起 《裴僕射東亭》詩:“鳳扆任匡濟,雲溪難退還。” 南唐 李中 《獻張拾遺》詩:“金殿日開親鳳扆,古幈時展看漁磯。”
袞袍
見“ 袞龍袍 ”。
接武
(1).步履相接。謂小步前進。《禮記·曲禮上》:“堂上接武,堂下布武。” 鄭玄 註:“武,跡也。亦相接,謂每移足半躡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哄丁》:“楹鼓逢逢將曙天,諸生接武 杏壇 前。”
(2).步履相接。指舞步相接。《楚辭·大招》:“二八接武,投詩賦只。” 朱熹 集註:“接,連也。武,跡也。”
(3).步履相接。形容人多擁擠。 晉 葛洪 《抱朴子·崇教》:“是以遐覽淵博者,曠代而時有;面墻之徒,比肩而接武也。”《魏書·李諧傳》:“異人相趨於絳闕,鴻生接武於儒館。” 唐 劉知幾 《史通·忤時》:“當今朝號得人,國稱多士。 蓬山 之下,良直差肩;芸閣之中,英奇接武。”《金史·崔立傳》:“當時冒進之徒,爭援 劉 齊 故事以冀非分者,比肩接武。”
(4).步履相接。形容親近;接近。 唐 權德輿 《戶部王曹長楊考功崔刑部二院長並同鍾陵使府之舊因以寄贈》詩:“外庭時接武,廣陌更連鑣。” 宋 司馬光 《與呂晦叔簡》:“自 晦叔 入都,及得共事,每與僚寀行坐不相離,未嘗得伸悃愊,雖日夕接武,猶隔闊千里也。”
(5).步履相接。前後相接;繼承。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物色》:“古來辭人,異代接武,莫不參伍以相變,因革以為功。”《新唐書·上官儀傳》:“御史供奉赤墀下,接武夔龍,簉羽鵷鷺,豈 雍州 判佐比乎?” 馬宗霍 《書林藻鑒》:“ 唐 代書家之盛,不減於 晉 ,因由接武六朝,家傳世習,自易為工。”
鵷行
指朝官的行列。《梁書·張緬傳》:“殿中郎缺。 高祖 謂 徐勉 曰:‘此曹舊用文學,且居鵷行之首,宜詳擇其人。’” 唐 溫庭筠 《病中書懷呈友人》詩:“鳳闕分班立,鵷行竦劍趨。” 清 唐孫華 《壽陸次公別駕》詩之二:“朝衫久卸別鵷行,陸展猶然髩未蒼。”
故事
(1) 舊日的制度;例行的事
奉行故事
虛應故事
(2)
(3) 掌故,典故
(4) 舊事,先例
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之下矣!——宋· 蘇洵《六國論》
(5) 用作講述的事情,凡有情節、有頭有尾的皆稱故事
民間故事
英雄故事
(6) 文藝作品中用來體現主題的情節,故事梗概
炎漢
(1). 漢 自稱以火德王,故稱 炎漢 。 三國 魏 曹植 《徙封雍邱王朝京師上疏》:“篤生我皇,奕世載聰……受禪 炎漢 ,臨君萬邦。” 南朝 梁 蕭統 《<文選>序》:“自 炎漢 中葉,厥塗漸異。” 李周翰 註:“ 漢 火德,故稱炎。” 唐 李白 《天長節使鄂州刺史韋公德政碑》:“噫大塊之氣,歌 炎漢 之風。” 宋 梅堯臣 《讀<漢書·梅子真傳>》:“ 子真 實吾祖,耿介仕 炎漢 。”
(2).傳說上古 炎帝 為 漢 族祖先,因稱 中國 或 漢 族為 炎漢 。 唐玄宗 《封東光公主制》:“ 炎漢 盛禮,蕃國是和。” 魯迅 《南腔北調集·由中國女人的腳推定中國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伎女﹞常穿利屣,即等於現在之穿高跟皮鞋,可以儼然居 炎漢 ‘摩登女郎’之列。”
闕里
(1). 孔子 故里。在今 山東 曲阜 城內 闕里街 。因有兩石闕,故名。 孔子 曾在此講學。後建有 孔廟 ,幾占全城之半。《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 顏由 , 顏回 父,字 季路 , 孔子 始教學於 闕里 ,而受學,少 孔子 六歲。”
(2).借指 曲阜 孔廟 。 三國 魏 應璩 《與廣川長岑文瑜書》:“土龍矯首於玄寺,泥人鶴立於 闕里 。”
(3).借指儒學。 唐 張說 《中書令逍遙公墓志銘》:“究蓬山之百氏,綜 闕里 之六藝。”
斯文
(1) 指文化或文人
帶幾個近侍官,都扮作斯文模樣,一同信步出城。——《警世通言·俞仲舉題詩遇皇上》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 班楊。—— 唐· 杜甫《壯遊》
(2) 溫文爾雅
我俊秀,我斯文,不比師兄撒潑。——《西遊記》
素王
(1).上古帝王。《史記·殷本紀》:“ 伊尹 處士, 湯 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後肯往從 湯 ,言素王及九主之事。” 司馬貞 索隱:“素王者,太素上皇,其道質素,故稱素王。”
(2).猶空王。謂具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帝王之位者。《莊子·天道》:“以此處下,玄聖、素王之道也。” 郭象 註:“有其道為天下所歸,而無其爵者,所謂素王自貴也。” 漢 賈誼 《過秦論下》:“諸侯起於匹夫,以利會,非有素王之行也。” 晉 葛洪 《抱朴子·博喻》:“是以能立素王之業者,不必東 魯 之 丘 。” 胡思敬 《政變月記》:“方今聖人在上,奮發有為。 康有為 必欲以衰 周 之事,行之今時,恐人人存改制之心,人人謂素王可作。”
(3).指 孔子 。 漢 王充 《論衡·定賢》:“ 孔子 不王,素王之業在《春秋》。”《淮南子·主術訓》:“ 孔子 之通,智過於 萇宏 ,勇服於 孟賁 ……然而勇力不聞,伎巧不知,專行教道,以成素王。”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原道》:“玄聖創典,素王述訓。” 唐 劉滄 《經曲阜城》詩:“三千弟子標青史,萬代先生號素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鬨丁》:“百尺翠雲巔,仰見宸題金匾;素王端拱, 顏 曾 四座冠冕。” 陳去病 《自兗州過曲阜謁聖廟孔林》詩之二:“《春秋》素王業,今古復焉如。”
諸生
明代稱考取秀才入學的生員為諸生
諸生學於太學。——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諸生許用德。——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聖作
(1).語本《易·乾》:“聖人作而萬物睹。”舊時多為稱頌帝王有所作為之詞。 唐 李邕 《賀新殿鐘鳴表》:“伏見昨宣示於新殿為萬姓祈禱,神鐘自鳴,是知聖作昇聞,天意下降,道開皇極,潤及生人。”
(2).帝王的作品。猶言御製。《新唐書·虞世南傳》:“帝嘗作宮體詩,使賡和。 世南 曰:‘聖作誠工,然體非雅正。’”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二篇第一章第二節:“﹝《詩·豳風·七月》﹞序上說是 周公 做的。或者是這位大詩人的聖作罷。”
賢路
賢人仕進之路;指有才能者做官晉升的途徑
避賢路
東堂
(1).東廂的殿堂或廳堂。古代多指皇宮或官舍。《書·顧命》:“一人冕執劉,立於東堂;一人冕執鉞,立於西堂。” 唐 王維 《故太子師徐公輓歌》之三:“北首辭明主,東堂哭大臣。” 金 蔡珪 《并州無竹官舍東堂之北種碧蘆以寄意用作長句》:“他日東堂慙拙政,只將此物作甘棠。”
(2).《儀禮·大射》:“公將射……一小射正授弓拂弓,皆以俟於東堂。”後因以稱習射的場所。《南史·庾悅傳》:“初, 劉毅 家在 京口 ,酷貧,嘗與鄉曲士大夫往東堂共射。”
(3).指 晉 宮的正殿。 晉武帝 時 郤詵 於 東堂 殿試得第,後因以為試院的代稱。 唐 王建 《送薛曼應舉》詩:“子去 東堂 上,我歸南澗濱。” 唐 李頻 《送友人游蜀》詩:“ 東堂 雖不捷,西去復何愁。” 宋 王珪 《呈永叔書事》詩:“十五年前出門下,最榮今日預 東堂 。”參見“ 東堂桂 ”、“ 東堂策 ”。
(4). 宋 毛滂 的號。 清 鈕琇 《觚賸·紉蘭詞》:“若 黃子鴻 所著《紉蘭》別集,風流俊邁,非不可追響 東堂 ,齊蹤 西麓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