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天·有感原文
美人家在江南住,每惆悵江南日暮。
白苹洲畔花無數,還憶瀟湘風度。
幸自是斷腸無處,怎強作鶯聲燕語?
東風占斷秦箏柱,也逐落花歸去。
詩詞問答
問:杏花天·有感的作者是誰?答:汪莘
問:杏花天·有感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汪莘的名句有哪些?答:汪莘名句大全
參考注釋
美人
(1)
(2) 美女
一個長著油光發亮的黑頭髮、紅嘴唇、眼睛一點也不怯懦的大膽的美人
(3) 品德高尚的人;賢人
全州的美人和紳士都聚集在那裡
江南
(1) 長江下游以南的地區,就是江蘇、安徽兩省的南部和浙江省的北部
江南草長,雜花生樹。——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江南好風景。——唐· 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能不憶江南。——唐· 白居易《憶江南》
春風又綠江南岸。——宋· 王安石《泊船瓜洲》
(2) 泛指長江以南
江南出楠梓。——《史記·貨殖列傳》
惆悵
傷感;愁悶;失意
羈旅而無友生,惘悵兮而私自憐。——《楚辭·九辯》
惆悵人亡書亦絕,後人無復見《青囊》!——《三國演義》
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日暮
太陽快落山的時候
日暮時分,炊煙裊裊
日暮,所擊殺者無慮百人。——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白苹洲
生滿蘋草的水邊小洲。蘋,水草,葉浮水面,夏秋開小白花,故稱白蘋
無數
(1) 無法計數,指數量極多
可能的組合是無數的
(2) 不知底細
胸中無數
還憶
回憶。 宋 朱熹 《督役城樓》詩:“還憶故園日,策杖田中歸。” 宋 吳文英 《玉燭新》詞:“素紈乍試,還憶是,繡懶思酸時候。”
瀟湘
(1).指 湘江 。因 湘江 水清深故名。《山海經·中山經》:“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於 江 淵, 澧 沅 之風,交 瀟湘 之淵。”《文選·謝朓<新亭渚別范零陵>詩》:“ 洞庭 張樂池, 瀟湘 帝子游。” 李善 注引 王逸 曰:“ 娥皇 女英 隨 舜 不返,死於 湘水 。” 唐 李白 《遠別離》詩:“古有 皇 英 之二女,乃在 洞庭 之南, 瀟湘 之浦。” 王琦 注引《湘中記》:“ 湘川 清照五六丈,下見底石如樗蒲矣,五色鮮明。” 元 耶律楚材 《用薛正之韻》:“ 鳳池 分付夔龍去,萬頃 瀟湘 屬 湛然 。” 明 徐禎卿 《古意》詩:“帝子葬何處, 瀟湘 雲正深。”
(2). 湘江 與 瀟水 的並稱。多借指今 湖南 地區。 唐 杜甫 《去蜀》詩:“五載客 蜀 鄙,一年居 梓州 ;如何關塞阻,轉作 瀟湘 游?” 宋 張孝祥 《水調歌頭·送劉恭父趨朝》詞:“歸輔五雲丹陛,回首 楚 樓千里,遺愛滿 瀟 湘 。” 明 何景明 《雁》詩:“長風度關塞,九月下 瀟 湘 。”
風度
美好的舉止、姿態或氣度
有風度的人
風度大方
幸自
本自,原來。 唐 韓愈 《戲題牡丹》詩:“幸自同開俱隱約,何須相倚鬭輕盈。” 宋 楊萬里 《次乞米韻》:“詩腸幸自無煙火,句眼何愁著點塵。”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八:“幸自夫妻恁美滿,被旁人廝間諜。兩口兒合是成間別,天教受此悽惶苦。”
斷腸
(1) 割開或切斷腸子。形容極度的、使人承受不了的感情刺激。有時用以形容極度悲傷之情
空斷腸兮思愔愔。——蔡琰《胡笳十八拍》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元·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2) 也有用以形容極度喜愛之情或其他感情作用的
牆頭馬上遙相顧,一見知君即斷腸。——唐· 白居易《井底引銀瓶》
無處
(1).無所處。謂沒有處置的理由。《孟子·公孫丑下》:“若於 齊 ,則未有處也。無處而餽之,是貨之也。” 趙岐 註:“我在 齊 無事,於義未有所處也。義無所處而餽之,是以貨財取我。”
(2).猶無為,無常。《呂氏春秋·圜道》:“帝無常處也,有處者乃無處也。” 高誘 註:“有處,有為也。有為則不能化,乃無處為也。”
(1).沒有處所;沒有地方。《楚辭·九辯》:“年洋洋以日往兮,老嵺廓而無處。”《漢書·高后紀》:“汝為將而棄軍, 呂氏 今無處矣。” 顏師古 註:“言見誅滅,無處所也。” 唐 杜甫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之一:“江上被花惱不徹,無處告訴只顛狂。” 茅盾 《子夜》十七:“可是她這樣的苦悶卻又無處可以告說。”
(2).無一處,沒有任何地方。 唐 方乾 《送孫百篇游天台》詩:“遠近常時皆藥氣,高低無處不泉聲。”《初刻拍案驚奇》卷五:“漫山遍野,無處不到,並無一些下落。”
強作
(1).勉力而做。《孔叢子·執節》:“ 魏安釐王 問天下之高士, 子順 曰:‘世無其人也。抑可以為次,其 魯仲連 乎?’王曰:‘ 魯仲連 強作之者,非體自然也。’答曰:‘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
(2).勉強裝作。 宋 蘇軾 《題<文選>》:“ 淵明 《閒情賦》,正所謂國風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與 屈 宋 所陳何異?而 統 乃譏之,此乃小兒強作解事者。” 魏巍 《東方》第三部第七章:“他臉色蒼白,強作鎮靜地站在 鄧軍 面前。”
鶯聲燕語
鶯聲嚦嚦,燕語呢喃。多用以比喻女子婉轉悅耳的語聲。《水滸傳》第四二回:“ 宋江 聽的鶯聲燕語,不是男子之音。”《白雪遺音·剪靛花·一棵椒》:“花椒刺兒扎了奴的手,鶯聲燕語喚郎瞧,快些兒與奴挑。”《再生緣》第八回:“言訖依依跟在後,鶯聲燕語甚溫存。”
東風
(1) 從東方吹來的風
小樓昨夜又東風。——南唐· 李煜《虞美人》
(2) 春天的風
(3) 比喻革命的巨大力量或高漲的革命氣勢
東風吹向天地外,盪盡人間群魔妖。——《天安門詩八首》
占斷
全部占有,占盡。 唐 吳融 《杏花》詩:“粉薄紅輕掩斂羞,花中占斷得風流。” 元 湯式 《一枝花·贈張韶舞善 * 》套曲:“消鬱悶,發清興,占斷梨園第一名,非譽非矜。” 瞿秋白 《荒漠裡》:“說鼓書,唱灘簧,廉價的舊小說,冒牌的新小說……仍舊占斷著民眾的‘讀者社會’。”
箏柱
箏上的弦柱。每弦一柱,可移動以調定聲音。 唐 錢起 《送崔十三東遊》詩:“千里有同心,十年一會面。當杯緩箏柱,倏忽催離宴。” 唐 李商隱 《獨居有懷》詩:“浦冷鴛鴦去,園空蛺蝶尋。蠟花長遞淚,箏柱鎮移心。”
歸去
回去
離家已久,今當歸去
詩文賞析
“美人家在江南住,每惆悵江南日暮。”詞 * 別標出“美人”二字,也許要說明這首感懷之作,通過美人香草。她家住江南,卻為江南的日暮而惆悵。“日暮”,在古典詩詞中往往帶有象徵意義。《離騷》:“日忽忽其將暮。”王逸註:“言己誠欲少留於君之省閤,以須政教,日又忽去,時將欲暮,年歲且盡,言己衰老也。”又《離騷》:“恐美人之遲暮。”王註:“年老耄晚暮,而功不成,事不遂也。”宋寧宗嘉定年間,下詔求諍言,汪莘以布衣三上封事,不用。詞雲惆悵日暮,當含深慨。南宋政權偏安江南,詞中重複“江南”一語,亦有用意。三、四句,由江南日暮所見的景色而懷想起故人。“白苹洲”,長著苹花的沙洲。梁柳惲《江南曲》:“汀洲采白苹,日晚江南春。”又,蘇軾《漁家傲》詞:“汀州苹老香風度。”見到那洲畔開遍了素潔的苹花,便憶起晚風吹過瀟湘水面時縹緲的景色。“還憶瀟湘風度”,點題“有感”本意,亦本柳惲《江南曲》“洞庭有歸客,瀟湘逢故人”意。
憶瀟湘,即憶遠人。作者尚有《乳燕飛·汪子感秋采楚詞賦此》詞云:“念往日佳人為偶。獨向芳洲相思處,采苹花杜若空盈手。……木葉紛紛秋風晚,縹緲瀟湘左右。見帝子冰魂廝守。”詞人之感亦大矣!詞中的“美人”、“佳人”恐怕也是有所寄託的吧。
換頭二句,具見風骨。本來已沒有可讓自己悲痛斷腸之處,又何必勉強去作那宛轉的燕語鶯聲呢!“幸自”句,實是怨憤之語。本正是“何處春陽不斷腸”(唐無名氏《春陽曲》),觸目生悲,詞人才故意說斷腸無處,亦猶東坡《臨江仙》“歸來欲斷無腸”之意。
宋寧宗開禧年間下詔攻金,後因軍事受挫,向金人求和。楊皇后與史彌遠等相結,殺害主張伐金的韓侂胄。嘉定元年(1208)與金達成屈辱的“嘉定和議”。史彌遠專政,粉飾太平,朝野上下,一片歌舞昇平。汪氏詣闋上書,亦在此時,詞雲不願“強作鶯聲燕語”,自有品格。
“東風”二句,以景語作結,含思無限。東風吹送著落花,“美人”也無心去彈弄秦箏,便隨著飛花緩緩歸去。“占斷”,猶言占盡。秦箏“,補足”鶯聲燕語“。不說罷理秦箏,而說”東風占斷“,用意十分委婉。汪莘的《方壺存校》中有詞二卷,都是些豪邁奔向之詩,而這首《杏花天》卻如此明亮清秀,不同於其它作品。詞題”有感“,所感何事,已無資料供考證,我們無妨把它作為一首很美妙動聽的無題情歌來欣賞。
標籤:杏花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杏花天·有感原文_杏花天·有感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