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入松

作者:沈鯨 朝代:明代

風入松原文

彌綸天地位相參。念下民昏墊伏願皇上目擊時艱。躬行實政。

輕刑薄稅崇恭儉。及土木游畋胥免竊惟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國無興作。則1*1民不勞。國無徵求。則1*1民不困。衣食足而後教化行。禮義明而後知親戴其長上矣。

感德澤真同海涵。指日見奏韶鹹外。

詩詞問答

問:風入松的作者是誰?答:沈鯨
問:風入松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沈鯨的名句有哪些?答:沈鯨名句大全

注釋

1. 出處:六十種曲 雙珠記 第三十五出

參考注釋

彌綸

(1).統攝;籠蓋。《易·繫辭上》:“《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高亨 註:“《釋文》引 京 云:‘準,等也。彌,遍也。’《集解》引 虞翻 曰:‘綸,絡也。’彌綸即普遍包絡。此二句言《易經》所講之道與天地齊等,普遍包絡天地之道。”《周書·尉遲運等傳論》:“斯固彌綸三極,囊括百代。”《朱子語類》卷九八:“彌綸天地,該括古今。” 明 李東陽 《重進<大明會典>表》:“肆天心之厭亂,屬聖主之開基。俊德神功,彌綸宇宙;宏綱 * ,敷賁臣民。”《清史稿·禮志五》:“大行皇帝於皇上為禰廟,非七廟親盡比,而功德彌綸,又當與列祖、列宗同為百世不祧之室。” 李群 《 * 篇》:“是故新舊之交,殺氣彌綸;文運將開,劫運先至。”

(2).經緯,治理。《文選·李康<運命論>》:“言足以經萬世而不見信於時,行足以應神明而不能彌綸於俗。” 呂延濟 註:“言時君不能用之使廣理於俗也。” 宋 陳亮 《謝鄭侍郎啟》:“彌綸妙手,經濟長才。” 明 宋濂 《<郭考功文集>序》:“文學侍從之臣,亦皆傳習經藝,彰露文采,足以備顧問,資政化,所以竭其彌綸輔翼之責,作其發揚蹈厲之勇。”

(3).綜括、貫通。 漢 蔡邕 《太傅胡公碑》:“譚其舊章,彌綸古訓。”《梁書·劉勰傳》:“夫銓敘一文為易,彌綸羣言為難。” 唐 劉知幾 《史通·覈才》:“向之數子所撰者,蓋不過偏記雜説小卷短書而已,猶且乖濫踳駮,一至於斯,而況責之以刊勒一家,彌綸一代,使其始末圓備,表里無咎,蓋亦難矣!” 姚華 《論文後編·目錄上》:“論者彌綸群言,而研精一理。”

地位

(1) 一個人在社會中的職務,職位以及由此顯示出的重要程度

地位平等

父親的地位

(2) ;也指國家、團體在社會關係中所處的位置

國際地位

(3) 人或物所占的地方

把你自己放在我的地位上

相參

亦作“ 相叅 ”。1.相互參證。《墨子·號令》:“遣他候,奉資之如前候,反,相參審信,厚賜之。” 漢 嚴遵 《道德指歸論·以正治國》:“兵德相保,法在中央,法數相叅,故能大通。”

(2).參加。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官制象天》:“每一選有三人,三四十二,十二臣相參,而事治行矣。”《後漢書·胡廣傳》:“明詔既許,復令臣等得與相參。”

亦作“ 相叅 ”。1.相互參錯;間隔。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定勢》:“雖復契會相參,節文互雜,譬五色之錦,各以本採為地矣。”《資治通鑑·周赧王三十二年》:“﹝ 衛嗣君 ﹞又愛 泄姬 ,重 如耳 ,而恐其因愛重以壅己也,乃貴 薄疑 以敵 如耳 ,尊 魏妃 以偶 泄姬 ,曰:‘以是相參也。’”《續資治通鑑·宋太宗雍熙二年》:“自今諸科並令量定人數,相參引試,分科隔坐,命官巡察監門,謹視出入。”

(2).相近似。《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到得 遼 人,一般稱‘帝’稱‘宗’;以至官員職名大半與中國相參。”

下民

百姓;人民。《詩·小雅·十月之交》:“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史記·循吏列傳》:“使食祿者不得與下民爭利,受大者不得取小。” 三國 魏 阮籍 《大人先生傳》:“坐制禮法,束縛下民。” 宋 陳亮 《勉強行道大有功》:“天祐下民而作之君,豈使之自縱其欲哉!” 魯迅 《故事新編·理水》:“至於那些下民,他們有的是榆葉和海苔。”

昏墊

陷溺。指困於水災。亦指水患,災害。《書·益稷》:“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昏墊。” 孔穎達 疏:“言天下之人,遭此大水,精神昏瞀迷惑,無有所知,又若沉溺,皆困此水災也。 鄭 云:‘昏,沒也;墊,陷也。 禹 言洪水之時,人有沒陷之害。’” 南朝 宋 謝靈運 《游南亭》詩:“久痗昏墊苦,旅舘眺郊歧。” 宋 王安石 《上龔舍人書》:“比聞天子念東南之民困於昏墊,輟侍從之臣,親至其地以勞徠安集之。” 清 魏源 《籌河篇下》:“ 沁水 濁悍衝決,使北行入 運 ,則 衛輝 必有昏墊之虞。”

皇上

(1) 皇帝

(2) 對皇帝的直接稱呼

(3) 對皇帝的間接稱呼

目擊

親眼看到;作為目睹人在場

若夫人者,目擊而道存矣。——《莊子·田子方》

目擊其事

時艱

時局的艱難困苦。 南朝 宋 顏延之 《從軍行》:“苦哉遠征人,畢力乾時艱。”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毗倚愈專,時艱愈棘。” 林學衡 《贈汪笠雲》詩:“時艱無補難為用,年少能狂亦可哀。”

躬行

身體力行;親身實行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宋· 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輕刑

(1).減省刑罰。《韓詩外傳》卷三:“省事輕刑,則痿不作。”《宋書·沉攸之傳》:“今皇上聖明,將相仁厚,約法三章,輕刑緩賦,年登歲阜,家給人足。”

(2).猶輕典。《後漢書·崔寔傳》:“右趾者既殞其命,笞撻者往往至死,雖有輕刑之名,其實殺也。” 唐 杜甫 《題鄭十八著作丈故居》詩:“可念此翁懷直道,也沾新國用輕刑。” 宋 王安石 《漢文帝》詩:“輕刑死人眾,喪短生者偷。仁孝自此薄,哀哉不能謀。”參見“ 輕典 ”。

(3).輕罪。《文選·任昉<齊竟陵文宣王行狀>》:“未嘗鞠人於輕刑,錮人於重議。” 呂向 註:“言人有輕刑者,寬而不問。”

恭儉

(1).恭謹謙遜。《書·周官》:“恭儉惟德,無載爾偽。” 漢 劉向 《列女傳·有虞二妃》:“二女承事 舜 於畎畝之中,不以天子之女故而驕盈怠慢,猶謙謙恭儉,思盡婦道。”《北齊書·趙彥深傳》:“溫良恭儉,雖其妻子,亦未嘗怠慢,終日儼然。”《明史·襄王瞻墡傳》:“ 厚熲 折節為恭儉,節祿以餉邊。”

(2).恭謹儉約。《晏子春秋·外篇上二七》:“ 景公 奢, 晏子 事之以恭儉。”《後漢書·祭遵傳》:“少好經書,家富給,而 遵 恭儉,惡衣服。”《清史稿·后妃傳·高宗孝賢純皇后》:“後恭儉,平居以通草絨花為飾,不御珠翠。”

土木

建築工程,也指建築方面的鋪張浪費

土木之誤。——清· 張廷玉《明史》

游畋

見“ 游田 ”。

丘民

(1).丘甸之民。《公羊傳·成公元年》“譏始丘使也” 漢 何休 註:“譏始使丘民作鎧也。”

(2).泛指百姓。《孟子·盡心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 王夫之 稗疏:“丘民者,眾民也。”

天子

古以君權為神所授,故稱帝王為天子

歸來見天子。——《樂府詩集·木蘭詩》

天子坐明堂。

興作

(1).興造製作;興建。《禮記·禮運》:“是故夫政必本於天,殽以降命……降于山川之謂興作。” 鄭玄 註:“謂教令由山川下者也。山川有草木禽獸,可作器物共國事。” 陳澔 集說:“有事於山川而出命,是興作之政。” 漢 劉向 《說苑·至公》:“興作 驪山 宮室,至 雍 相繼不絶。”《舊唐書·敬宗紀》:“帝性好土木,自春至冬興作相繼。”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黃英》:“ 陶 由此日富:一年增舍,二年起夏屋。興作從心,更不謀於主人。”

(2).興起。 漢 徐幹 《中論·歷數》:“帝王興作,未有不奉贊天時以經人事者也。” 宋 蘇軾 《均戶口策》:“昔者聖人之興作也,必因人之情,故易為功;必因時之勢,故易為力。”

(3).著手進行。 唐 張仲甫 《雷賦》:“五星不逆,六氣合度。發陽和,啟蟄戶。農事興作,秋成斯覩。”

無征

(1).沒有證明;沒有實據。《文選·左思<三都賦>序》:“於辭則易為藻飾,於義則虛而無徵。” 劉逵 註:“蓋 韓非 所謂畫鬼魅易為好,畫狗馬難為工之類。” 宋 王讜 《唐語林·文學》:“舉之《春秋》,則明白而有實;合之 左氏 ,則叢雜而無徵。”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府縣·立碑》:“《南史》 裴松之 曰:世立私碑,有乖事實。以為諸立碑者,宜悉令言上為朝議所許,然後聽之,庶可以防遏無徵,顯彰事實。”參見“ 無徵不信 ”。

(2).沒有徵兆或跡象。《法苑珠林》卷三:“診候無徵,雩祈失効。”

衣食

衣服和食物,泛指各種基本生活資料

而後

以後;後來;然後

鳴呼!今而後(以後)吾將再病,教從何處呼汝耶。——清· 袁枚《祭妹文》

如優孟搖頭而歌,而後可以得志。—— 清· 黃宗羲《柳敬亭傳》

大家先議一議,而後正式表決

教化

(1) 使能從事,習於或適應家內生活

給受教化的女囚犯以家政教育

(2) 從中指導傳教或做傳教工作

禮義

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以及與此相適應的一套禮節儀式即為禮,合於這些的做法即為義

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孟子·告子上》

後知

(1).覺悟較晚。亦指覺悟較晚者。《孟子·萬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 孫中山 《民權主義》第三講:“先知先覺者為發明家,後知後覺者為宣傳家,不知不覺者為實行家。”

(2).後來的知己。《呂氏春秋·恃君》:“ 豫讓 笑而應之曰:‘是﹝為﹞先知報後知也,為故君賊新君矣。’” 陳奇猷 集釋:“‘是’下當從《策》補‘為’字,否則文不成義……此文‘是為先知報後知’猶言為 智伯 報 襄子 耳。”

長上

(1) 長輩;尊長

(2) 上司;上級

感德

(1).為其德行所感動。 南朝 陳 徐陵 《勸進梁元帝表》:“芝房感德,鹹出銅池。”

(2).感激恩德。 明 李贄 《與焦弱侯書》:“聞有欲殺我者,得兄分剖乃止。此自感德。” 清 唐甄 《潛書·兩權》:“感德然後畏威,畏威然後感德。”

海涵

如海一樣的包容。敬辭,比喻人度量寬大(用於請人特別原諒時)

天覆群生,海涵萬族。——蘇軾《湖州謝上表》

指日

猶不日。謂為期不遠。 三國 魏 曹植 《應詔》詩:“弭節長騖,指日遄征。” 唐 韓愈 《送進士劉師服東歸》詩:“還家雖闕短,指日親晨餐。” 明 蒲松齡 《聊齋志異·小翠》:“公急出,則客去遠。聞其故,驚顏如土,大哭曰:‘此禍水也,指日赤吾族矣!’” 陳毅 《潛艇上留題》詩:“大哉新 中國 ,指日富且強。”

詩詞推薦

風入松原文_風入松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