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言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雜言原文

檐前懸鐸,毀以聲鳴。

堂中秉燭,消以膏明。

炫名者相軋,斗知者必爭。

謀度於義者斯得,事因於民者可成。

民可近不可下,義正我仁安人。

趨吉無過知足,止謗莫如修身。

聖人存神索至,君子泰而不驕。

河以委蛇故遠,山以陵遲故高。

勿謂何傷,其禍將長。

禍為德根,憂為福堂。

書稱朽索,易著苞桑。

矜矜惴惴兮,吾遑敢康。

詩詞問答

問:雜言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雜言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五

參考注釋

秉燭

謂持燭以照明。 唐 孟浩然 《春初漢中漾舟》詩:“良會難再逢,日入須秉燭。” 宋 梅堯臣 《送道損司門》詩:“朝看不足暮秉燭,何暇更尋桃與杏。”《三國演義》第七七回:“起坐內室,秉燭看書。”《紅樓夢》第一一四回:“丫頭秉燭伺候。”

膏明

膏火照明。語出《漢書·龔勝傳》:“薰以香 * ,膏以明自銷。”謂薰草因有香氣而招致焚燒,膏火因能照明而招致銷毀。後多以“膏明”喻人因有所為而自招其禍。 唐 孟郊 《吊元魯山》詩之五:“血誓竟訛繆,膏明易煎蒸。” 唐 白居易 《歲暮》詩:“膏明自爇緣多事,雁默先烹為不才。” 唐 溫庭筠 《感舊陳情五十韻獻淮南李僕射》:“木直終難怨,膏明只自煎。”參見“ 膏火自煎 ”。

炫名

(1).惑於聲名。《東觀漢記·承宮傳》:“時單于遣使求欲得見 宮 ,詔敕 宮 自整飭,對曰:‘彼徒炫名,非實識也。’”

(2).誇耀聲名。炫,通“ 衒 ”。 明 張居正 《答薊鎮督撫計邊鎮台工書》:“不識事者,未覩利言之所在,而喜為款言臆説以炫名。”

相軋

(1).互相傾軋。《莊子·人間世》:“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 清 趙翼 《甌北詩話·白香山詩》:“﹝ 元稹 ﹞至與 裴度 相軋,貽譏清議;則其與 香山 早約時,本非真意,故不能踐言耳。”

(2).互相擠壓。 唐 韓愈 《別知賦》:“山磝磝其相軋,樹蓊蓊其相摎。”

知者

能了解的人;有見識的人。 唐 元稹 《琵琶歌》:“曲名《無限》知者鮮,《霓裳羽衣》偏宛轉。” 宋 蘇軾 《以雙刀遣子由次其韻》:“作詩銘其背,以待知者看。” 清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卷七:“故余嘗謂 太白 詩,謹守古人繩墨,亦步亦趨,不敢相背。至 杜陵 乃真與古人為敵,而變化不可測矣……但可為知者道,難與俗人言。”

有智慧的人。《周禮·考工記序》:“知者創物,巧者述之。” 陸德明 釋文:“﹝知﹞音智。”《史記·商君列傳》:“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 唐 杜甫 《貽華陽柳少府》詩:“鬱陶抱長策,義仗知者論。” 章炳麟 《文學說例》:“黨同妬真,以破碎譏知者,人心渾渾,日益頑嚚,良有以也。”

謀度

考慮揆度。《國語·晉語三》:“ 郭偃 曰:‘善哉,夫眾口禍福之門,是以君子省眾而動,監戒而謀,謀度而行。’” 韋昭 註:“監,察也。度,揆度。察眾口以為戒,謀事揆義乃行之。” 唐 柳宗元 《唐故安州刺史兼侍御史貶柳州司馬孟公墓志銘》:“聞國難,輒不寢食,謀度憤吒,以故病不可治。” 明 李東陽 《送戶部郎中鄭君督糧宣府序》:“故司出納者,必其心常在於民而不在其身,在於民則為之經劃謀度,利則在,病則去。”

事因

事情的原委、因由。 宋 曾敏行 《獨醒雜誌》卷二:“今京降官罷相,乃止有麻制,又録黃各一道,並無事因。”《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花關索出身傳前集》:“茶湯以罷交盂酒,酒至三杯説事因。”

不可

(1)

不可能;不可以

兼與藥相粘,不可取。——宋·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

(2)

決不能,必須不

而勢力眾寡不可論。——《資治通鑑》

不可一概而論

(3)

與“非”搭配,表示必須或一定

今天這個會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義正

(1).同“ 義政 ”。正,通“ 政 ”。《墨子·天志下》:“今天下之士君子欲為義者,則不可不順天之意矣。曰順天之意者,兼也;反天之意者,別也。兼之為道也,義正;別之為道也,力正。”

(2).猶正義、道義。 晉 葛洪 《抱朴子·行品》:“義正所在,視死猶歸;支解寸斷,不易所守。”

安人

(1).使人民安寧。《後漢書·趙岐傳》:“ 岐 深陳天子恩德,宜罷兵安人之道,又移書 公孫瓚 ,為言利害。”《北史·元暉傳》:“安人寧邊,觀時而動。” 唐 李訥 《授盧宏正韋讓等徐滑節度使制》:“經武著安人之略,事君堅許國之心。”

(2).封建時代命婦的一種封號。 宋 代自朝奉郎以上,其妻封安人。 明 清 時,六品官之妻封安人。如系封與其母或祖母,則稱太安人。《宣和遺事》後集:“ 欽宗 詔竄 王黼 永州 ,籍其家,得金寶以萬計。其侍妾甚多,有封號者:為令人者八,為安人者十。” 明 歸有光 《顧夫人八十壽序》:“太保 顧文康公 以進士第一人歷事 孝 武 二朝……初公為諭德,有安人之誥;為侍讀,有宜人之誥;進宮保,有一品夫人之誥。”

(3).猶夫人,對婦人的尊稱。 明 高明 《琵琶記·蔡公逼試》:“你既不肯去呵,且看老員外和老安人出來如何説。”《四遊記·吉芝陀聖母在蕭家莊》:“有一 蕭 長者名喚 永富 ,其妻 范氏 太婆……卻説 范氏 安人,一夜在後園擺下香案,正欲拈香禱告,忽見一大燈蛾飛來打滅那燈。”川劇《柳蔭記》第一場:“可嘆小女 英台 ,一心女扮男裝,到 杭州 尼山 攻書,是我再再苦勸,誰知蠢才性犟,不尊父命。適才已叫安人前去勸阻,不知奴才還能回心轉意否?”

無過

(1).沒有過失。《左傳·宣公二年》:“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史記·蒙恬列傳》:“我何罪於天,無過而死乎?”《文獻通考·經籍五》:“詩發乎情者也,而情之所發,其辭不能無過。”

(2).沒有超過。《史記·蘇秦列傳》:“夫挾彊 秦 之勢以內劫其主,罪無過此者。”《法苑珠林》卷七:“何者最苦,一人言天下之苦無過婬欲。”《金史·樂志上》:“所以承天,無過乎質。天其祐之,惟精惟一。”

(3).不外乎,只不過。 唐 白居易 《白髮》詩:“不肯長如漆,無過總作絲。最憎明鏡里,黑白半頭時。” 元 無名氏 《馮玉蘭》第一折:“你把那行裝整頓,無過是一琴一鶴緊隨身。”《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五:“﹝ 陳德甫 ﹞無過在解舖里上些帳目,管些收錢舉債的勾當。”

(4).猶不如,比不上。 明 湯顯祖 《牡丹亭·勸農》:“俺天生的快手賊無過。衙舍里消消沒的睃,扛酒去前坡。”

知足

知道滿足,滿足於已經得到的

知足常樂

止謗

止息謗言。 漢 徐幹 《中論·虛道》:“語稱‘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脩身,療暑莫如親冰’,信矣哉!”《三國志·魏志·王昶傳》:“諺曰:‘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脩。’”

莫如

不如;這樣選擇較好

與其你去,莫如他來

修身

陶冶身心,涵養德性

修身養性

聖人

(1) 德高望重、有大智、已達到人類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有時也專指孔子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唐· 韓愈《師說》

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韓非子·五蠹》

(2) 封建時代對君主的尊稱

待聖人之出而投繯道路,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存神

(1).存養精神,保全精神。 漢 揚雄 《法言·問神》:“聖人存神索至,成天下之大順,致天下之大利。” 宋鹹 註:“存其精神,探幽索微。” 漢 馮衍 《顯志賦》:“陂山谷而閒處兮,守寂寞而存神。” 宋 程大昌 《考古編·莊子一》:“其游也,與聖人過化之過同也;其不游也,與聖人存神之存同也。” 清 王夫之 《張子正蒙注·太和》:“聖人之存神,本合乎至一之太虛。”

(2).留神,留心。《鏡花緣》第五四回:“好在此書紅光上徹霄漢,若要探其落在何人之手,咱妹子自當存神。”

君子

(1) 對統治者和貴族男子的通稱

彼君子兮。——《詩·魏風·伐檀》

君子不齒。——唐· 韓愈《師說》

君子寡慾。——司馬光《訓儉示康》

君子多欲。

(2) 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後來指人格高尚的人

不亦君子乎。——《論語》

君子有不戰。——《孟子·公孫丑下》

君子博學。——《荀子·勸學》

花之君子。——清· 周容《芋老人傳》

(3) 對別人的尊稱

君子書敘。——唐· 李朝威《柳毅傳》

君子登山。——明· 顧炎武《復庵記》

同社諸君子。——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君子之後。——清· 梁啓超《譚嗣同傳》

泰而不驕

態度舒泰而不驕傲。也指有地位、有權勢後不驕傲。

委蛇

見“逶迤”

陵遲

(1) 坡度緩

(2) 漸趨衰敗

禮義陵遲

謂何

如何;為何。《詩·小雅·節南山》:“赫赫 師尹 ,不平謂何!” 鄭玄 箋:“謂何,猶云何也。”《史記·禮書》:“ 孝文 好道家之學,以為繁禮飾貌,無益於治,躬化謂何耳,故罷去之。” 張守節 正義:“是躬化節儉,謂何嫌耳,不須繁禮飾貌也。”《漢書·禮樂志》:“泊如四海之池,徧觀是邪謂何?” 顏師古 注引 晉灼 曰:“謂何,當如之何也。”

福堂

(1).福德聚集的地方。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皇天祐助,前沉後揚,禍為德根,憂為福堂。” 漢 牟融 《理惑論》:“有道雖死,神歸福堂;為惡既死,神當其殃。”《魏書·刑罰志》:“夫人幽苦則思善,故囹圄與福堂同居。”

(2).指監獄或囚系犯人的地方。 明 胡侍 《真珠船》卷三:“余向繫錦衣獄,覩壁上有大書‘福堂’字甚偉……近閲《吳越春秋》,大夫 文種 祝詞有雲‘禍為德根,憂為福堂’,因知出處。” 清 鈕琇 《觚賸·兩大文章》:“世有視終 南為 捷徑,而絶裾不顧,藉檻車為福堂,而係頸自甘者,彼何人哉!”

朽索

朽腐的繩索。《書·五子之歌》:“予臨兆民,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後因以為典,比喻臨事慮危,時存戒懼。 唐 元稹 《樂為御賦》:“聽析招之什冀絶跡於覆車,賦盤游之詞俾慮危於朽索。” 明 張居正 《應制題畫馬》詩之一:“非緣愛物圖神駿,要識兢兢朽索心。”

苞桑

(1).桑樹之本。《易·否》:“其亡其亡,繫於苞桑。” 孔穎達 疏:“苞,本也。凡物繫於桑之苞本,則牢固也。”《南史·宋紀上·武帝》:“若乃草昧經綸,化融於歲計,扶危靜亂,道固於苞桑。” 康有為 《上清帝第二書》:“民心固結,國勢自繫於苞桑矣。”

(2).比喻牢固的根基;根深柢固。 唐 歐陽詹 《吊漢武帝文》:“已臨隧炭,幾絶苞桑。” 宋 邵伯溫 《聞見前錄》卷十九:“或覆餗而終焉,或苞桑而振者。” 清 黃宗羲 《子劉子行狀》:“除此三大釁,而國家苞桑之業,已在世世。”

(3).《易·否》:“其亡其亡,繫於苞桑。” 孔穎達 疏:“若能其亡其亡,以自戒慎,則有繫於苞桑之固,無傾危也。”後因用“苞桑”指帝王能經常思危而不自安,國家就能鞏固。《後漢書·吳漢蓋延等傳論》:“ 光武 審《黃石》,存苞桑,閉 玉門 以謝 西域 之質,卑詞幣以禮 匈奴 之使,其意防蓋已弘深。” 李賢 註:“言聖人居天位,不可以安,常自危懼,乃是繫於苞桑也。” 宋 黃庭堅 《書磨崖碑後》詩:“ 明皇 不作苞桑計,顛倒四海由 祿 兒。”《三國演義》第十三回:“人君當守‘苞桑’戒,太阿誰執全綱紀。”

(4).叢生的桑樹。《詩·唐風·鴇羽》:“肅肅鴇行,集於苞桑。”

矜矜

(1) 謹慎小心的樣子

矜矜業業,唯恐有違

(2) 堅強的樣子

惴惴

恐懼的樣子

惴惴焉摩玩不已。——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惴惴奉行。——《明史》

惴惴恐不當意。——《聊齋志異·促織》

詩詞推薦

雜言原文_雜言的賞析_古詩文